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体现自我的网络文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体现自我的网络文学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体现自我的网络文学论文

一、对话性

根据巴赫金的看法,网际交往是一种意识的表达,他总是有感而发,表述某种价值而具有个性;同时他总是针对另一个意识而发的。他需要让人理解,同时反过来,也接受他人的意识,这样,在自我意识中就深深地潜藏着对话性和应答性。其中意识表达的价值可以是认识和伦理价值,也可以是审美价值,意识的表述和接受是同时的。这就意味着在意识中内在地包含了自我与他人,如网络界面前的多角色分延。而意识内部之所以有多个层次,恰恰是现实中自我与他人关系的反映,现实中有人际交往,网络上就有作者与读者的交互。总之,无论自我内部的多层次之间,还是多个自我之间,都充满了平等的对话。在网络文学中,意识表述的价值和个性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语调体现的,意识表述和接受的同时性具体化为自我与他人的同时在线。在此基础上,超位性写作的对话性才展现出来,从而分出自我内部的多层次之间的对话和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对话两个方面。自我内部的多层次之间的对话。上文提到,网络既是自我思维的延伸,也是新自我角色或身份的创生。延伸的自我成为观察者、调控者,角色或身份成为网络文学事件的行动者。

现实中自我的身份或角色虽然也有可能高于他人的超视超知,但总是单一的、缺乏流动的。界面前的角色分延促成了自我内部观察者、调控者和行动者的对话,通过对话,我得以从外位立场观察自我,他人把自我意识的盲点和身后的世界呈现给我。界面犹如一面镜子,躯体在此被遮蔽,摆脱静止、单一、不完美的现实生活而唤起追求理想的欲望,界面前的自我角色由于界面的遮蔽修饰作用被误认为是理想的实现,完美、流动、丰富的生活被嵌入自我意识中,丰富(多立场)、充实、深化(反思)、超越(视界)直接的自我,我因此才获得了自我与世界的完整认识。黄鸣奋认为角色的扮演随着文本而迁移,在博客上,传记性文本的滚动就是不同自我角色的流动,每一文本的完成到反馈的出现,都可以看作是自我内部的多层次之间的对话。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对话。超位性写作以自我与他人的平等为基石,这首先体现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上。作者可以以一个文本进行续写、改写、插入、合并等,读者和评论者也可以从一个文本的任何地方开始阅读发表评论。读者阅读作品,成为作品得以展开的必要条件,读者成了作者。因为对话,作者和读者的界限开始模糊,在这一过程中,对话双方的思想、角色、经验重新组合和深化,双方已不是原来的自己而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其次体现在作者之间。网上联手小说不仅需要合作者精湛的文笔,更需要默契的理解和大度的包容。为达成默契,联手者首先需要站在他人的立场上阅读,体会揣摩,然后回到自己的立场,考虑如何继承他人的写作思路,理清自己的创作出发点,在融入他人风格、内容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优点,使两者协调整合在新的文本中。这样,文本中就隐没了至少两个意识,在下一个联手者那里又成为新的起点。

最后对话性还体现在阅读、评论者之间。我国青年研究者张雪的研究显示:阅读主体可以随时点开评论窗口,参照其他读者的意见或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读者就受到他者的影响,同时也参与影响了他者,成为一个由许多不同的他者构成的完整读者。与没有进入阅读过程前的那个实在的读者相比,二者已不能等同。网络阅读主体从而就比传统读者更加多元化、多源化、多极化、新异化。张雪的研究虽然是互文性研究成果,但放在超位性视野中更合适一些。因为互文性的重点在文本之间的参照作用,并不完全是身份的叠加与意识位置的超越。

二、自由与监督性

身份的虚拟不仅使自我“分身有术”,而且反过来通过在线交互造成了身份的叠加和流动。“分身有术”使角色和身份多元化,身处超位性写作状态中,网络文学深入贯彻了平等的理念,同时在线免去了等待与寻觅之苦。身份的叠加和流动借助技术支持使思维现实化和理想化,思想情感的表达与反馈更加率性而深入。所有这些构成了网络文学的自由性。同时虚拟情境是自我与他人共同构建的,他人的自由会导致循着不同的链接进行新的创作,这会影响制约自我的创作心态,间接改变自我的角色和身份定位。他人注视的镜像作用铸成自我理想形象的同时对自我具有约束性,在线的各种技术操作也具有监控功能,这就构成了网络文学的监督作用。网络文学的自由首先体现在平等的理念上。网络登录不考虑种族、政治意识、地域、年龄、性别等的限制,把形形色色的人规约入“自我”与“他人”的框架中。

身份虚拟推进的平等还不惟此,它还深入到精神内部在自我各角色或身份之间达成平等,拆卸掉他们之间的等级界限,造成重叠、流动、互渗,意识与无意识获得了同台竞发的地位,使得无意识表达合法化,博客等自传性网络文学样式的崛起对此就给予了充分证明。其次,同时在线免去了等待与寻觅之苦。光速传播和数码复制把空间的消极作用降低到最小,实时交互免去了奔波之苦,面对他人可以畅所欲言。带着面具可以说出平时说不出的话,不必考虑知音难觅,每个在线者都可以是你的知音,不必太在意字斟句酌。所以网络文学具有“口头文学”的别称,因为可以随时在任何虚拟地点得到反馈,看见自己的踪迹。再次,链接把联想现实化。以前属于天才的创作灵感,如今普通的网络都可以大胆一试,按照自己的情绪、想法选择自己的路径,获得别样的感受。更重要的是,苦苦回忆与冥思苦想在网络上变得快速便捷,可以前进、可以后退,思维可逆化,可以查找,可以点击新的网页,可以创作也可以保存,原来限于头脑内部的思维运行变成技术的自由操作。这样,个人就非常容易地把心中的形象付诸现实,达到思维的理想化。最后,思想情感的表达与反馈更加率性而深入。角色的多样化意味着表达的多样化,可以利用网站、留言板续写、讨论区争鸣、博客抒情等创作。他人的故事、自己的故事、自我角色之间的内讧、自己的私密、鬼怪侠客的故事等都可以写,讨论、通信、汇总可以把信息反馈回来,使率真的更率真,使反省者更清醒。网络文学的自由是丰富、平等、便捷、深入的自由。网络文学超位性写作的自由不仅是“自我”的自由,同时是“他人”的自由。写作与阅读不可分割,自我与他人的自由也相伴相随。他人的自由会寻着不同的链接路径阅读,进行新层面上的创作,作者创作衍生的意义空间,因此会被新的意义空间所改变,间接影响了作者的创作心态,进而改变角色定位。

在这个过程中,他人的影响就等于外位立场上的自我获得了直接的自己所见不到的视野,然后把它嵌入原来的位置上,新的更高的创作立场就诞生了,他人的阅读因此起到了监督作用。同样,在自我与自我扮演的角色之间有屏幕的存在,按照拉康的镜像理论,屏幕发挥了镜子的功能。现实中不完美的自我借助自我扮演的角色得以矫正、修饰、遮蔽,镜中理想形象对自我起到了引导作用。立志利于高行,立象利于尽意,镜子前自由展示自己的时候,缺陷也会一同暴露,形象的作用就是要矫正这些不足。网络文学的监督还表现在网络技术中,如跟贴、数量统计、排行、讨论、登录帐号等,起到尾随追踪、分析鉴别的作用。网上冲浪者借助点击之手将另一种元素调入自己的思想中,自我随着兴趣也在进行意识的滚动翻新,超位性写作的开放性在此也显露无疑。直接的自我变为间接自我时,对他人的吸纳是不停止的。原来的间接自我在下一次的意识活动中,就变成了直接自我的超视。具体到网络文学的监督作用,每一次点击都是带着原来的数据追踪进行的意识活动,意向所在指向他人,然而自我与他人的这次活动又同时被数据追踪累计一次,意向所在的指向是自由的,同时的累计又是起约束作用的。

三、原生态与表演性

镜子在网络上就是界面或屏幕,身体在界面前被阻隔而欲望被调动,欲望调动使网络文学合法而普遍自觉地表现自我无意识,既是自由的又是原生态的。同时界面不仅丰富了自我的内涵、扩大了自我的边界、促进了自我的分延流动,而且因为具有拉康所强调的“遮盖”、“掩饰”功能,网络文学活动又具有对自我和他人的监督与修饰、表演性。我国学者欧阳友权把建构间性主体的互动性机制分解为“人机合谋”和“自我、他我的互动”两个方面。在人机合谋中界面是最关键的,原因是高品质的界面可促成现实空间和赛伯空间差异的消失。这样现实自我与赛伯空间的自我就没有了本质的差别,网络文学中的各种角色和身份就成了现实自我的本质显现,我之喜怒哀乐可以尽情展现,我的不足、缺陷也可以悉数登场亮相。当然原生态不惟是自我的原生态,也是整个现实世界的原生态,后者必须借助前者来展现。

巴赫金说:“真正的作为行为的思维,是含有情感与意志的思维,是带着语调的思维,而且这种语调要深入地贯穿于思想的所有内容要素。”超位性写作首先是个人的语言行为,作者在这种语言行为中通过语调、情感意志的评价表达对现实的态度,现实因此借助个人与他人一道进入意识的内部,并与语调、情感意志的评价胶着在一起,现实的显现和个人的开放在事情本身中共在。但网络文学更是创作和阅读的交互与平等,网络文学写作的超位意识是真正的行为的思维。譬喻(或隐喻)和象征之所以不能在网络文学中占主流,主要原因就是它们只是思维过程的一种组合方式。语言是思维的直接外衣,譬喻(或隐喻)和象征再丰富多样也只是独语者的构思而已,并不是两个思维之间的交流。因为网络文学行为的思维在语言中有对现实的真实评价,对话者的情绪、原生态体验就会显露无疑,所以网络文学具有原生态性。自我与他我互动,反映在意识中就是自我与他人的互为外位而且各具超视。他们不仅是对方自由的见证人,同时也是对方的限制者。原生态展现因为限制的存在,必然借助语言的遮蔽和修饰给人似乎是绝对原生态的感觉。在积极的意义上,修饰和遮蔽作用成就了角色的表演性。巴赫金就认为,在审美的存在中我在他人身上扮演某种角色。坚持给予网络文学原生态支持的波斯特在论述界面时,也承认界面并不能完全取消两个世界的差异,只是改变了两个世界联系的类型。无论是技术支持还是理论论证都为网络文学表演性的分析打下了基础。网络既是自我的延伸,又是自我的创生。角色在内外之分上,既是小丑又是观众,既是罪犯又是法官,甚至既是演员又是导演。

在终极意义上,自我将成为无数作者的他人之镜中映照出的各种各样的“主人公形象”,分散在他人内部。反之,无数个他人也集中在自我内部。在此,绝对的自我与他人都不复存在,拼贴化的角色秀出表演特色。自我因为被理想的形象所引导,现实原生态的载体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自我,而是以完美目标反省的自我,此种自我是语言和风格不断建构的结果。网络文学的表演性不仅表现在角色扮演上,而且体现在形式美上。巴赫金认为,超视犹如蓓蕾其中酝酿着形式。读者和作者就是形式的缔造者,同时在线的自我与他人,利用跟贴、数量统计、排行、讨论、登录帐号等道具,美化出生活的另一面。正文与意见同页,褒扬与贬斥齐飞,跟贴、数量统计、排行、讨论、登录帐号虽然有限制的一面,但没有限制就没有自由的表演,自我与他人不仅使角色尽善尽美,而且要绘出舞台的精美。比如,自我正是被数据库分离成不同的义素,新的身份才能在另一层面上建立起来,此时又有谁说这不是一种表演呢?网络文学在超位性视野中呈现出对话性、自由与监督性、原生态性、表演性。从继承方面看,这些特点鲜明体现了网络技术的优势,蕴含着全球化时代对自由、平等、民主的文化追求;从创新和突破方面看,网络文学克服了传统文学线性呆板、发表周期漫长、监督苛刻、读者效应滞后等弊端,为作者和读者的融合带来了希望。对思维来说,层层推进、步步演化、起承转合的八股模式被跳跃灵活的创新思维所取代,使网络文化呈现出青年人的活力。对仪式、举止来说,不苟言笑、一举一动皆合规矩的传统礼教在网络文学中被我型我秀、自拍等自由展演代替。虽然网络文学出现的时间不长,但只要能够放眼未来,克服道德低下、利欲熏心等等恶俗行为,强化行业监管,维护言论自由,促进文化交流,超位性网络写作定能成就一番伟业,在不远的将来展现为一种超位文化。

作者:刘汉林 单位: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博士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