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网络文学经典化问题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诞生于我们的新媒体世界中。本文主要介绍了当下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并进一步分析了经典文学的定义,在文章的最后,笔者提出了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 网络文学 经典化 发展 策略
一、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
当下国内的网络文学作品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优秀的作品仍占少数,更多的是缺乏文学水平和审美价值的作品。当下有很多文学作品洋洋洒洒几十、几百万字,有着浩瀚的篇幅,但是从其具体的创作态度上来看,实在是和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相差甚远。作者在创作水平和态度上,由于没有传统的编辑审查制度,从某种角度来看,网络文学作品有着诸多硬伤,网络作品数量虽多,但是成熟、经典之作实在少数。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一个现状问题是,网络文学的发展仍在一个起步阶段,我们不能完全以苛责的眼光去审视这些作品,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网络文学作品。其实网络文学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一些杂乱无章的文学作品实则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文学发展的标杆。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更为丰富的传播和交互体验,这就使得网民的写作欲望也逐渐加大,民众通过网络、博客和发帖的形式去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网络文坛,通过这种方式的写作,让文体不拘泥于某个形式当中,不被某个思想所禁锢,更具有自由性、开拓性,思维的灵动与跳跃更是层出不穷。
二、经典文学的定义
经典文学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我们可以分别从经典和文学两个方面去理解。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经典的理解是“具有权威性的著作。”那么对于文学的定义,其中解释为“以文字语言为工具形象地反应客观现实的艺术。”所以,从这两个方面来看,一个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需要在语言形式、结构组织方面有高出一般作品的价值,同时,在思想内容等方面,也要有过人之处。这个过人之处体现在,文字要超脱其表达的意境,往往蕴含着更为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历史的变迁,它仍然可以具有鲜活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在经典文学中,它的文字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超越民族、地域,它以作者所处时代为具体的文化背景,在褪去了文字的包装之后,其本质存在的精神往往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根本在于对人类美好世界的向往,反应出对暴力、战争以及不公平等负能量的抵制。所以,从这个方面我们不难总结,经典文学作品的特征在于,具有权威性和具有时代性。只有被世人都承认的作品,才能够叫做经典文学。而经典文学往往能够经得住时代的考研,是一代又一代的人经过层层筛选之后保留下来的文学精华。所以,经典文学可以总结为具有时代意义、且被公认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从这个内涵出发,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分析网络文学的经典化道路了。
三、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出路分析
(一)树立文学标杆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经典,当下大众选择了网络,以它作为传播媒介,用独特的文字样式呈现出这个时代文学特有的内容。网络文学有一套属于它自己的评价体系。在20年前,有一本叫《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这本书十分风靡,但是当下应该不会有人愿意去重读,说道网络文学,最重要的是去研究它的起源。所以是否具有独创性就很重要。例如穿越类的《馆青丝》、小白文《何以笙箫默》在很多网络书单中都会有这样几部作品,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学作品经不起推敲,但是这也是一种具有开辟性意义的小说,就好比胡适的《尝试集》,虽然没有太过值得深究的语言内容,但是也是白话诗歌创作迈出的第一步。
(二)实现对媒介的利用
网络文学和影视、动画以及周边的文化产业相对接,当下我们已经处于一个泛娱乐化的状态之中,网络文学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也是成就经典的重要一步。当下,网络技术层面的文字引发了多种抗衡势力后,网络文学如何发挥其先进性,又不能摒弃文字性的独特呢?重点在于扩展网络形式,当下的网络小说被分为玄幻、仙侠、都市、言情等多种类型,整体来看发展完备,但是难以避免重复性这个问题。网文作者要想超越十分困难,长期复制也容易造成读者的疲乏感。所以,网络文学可以进一步加强创作的开发,例如周小平的《你的中国你的党》等等文章,也都是一种创新的体现,网络上的鸡汤文章、励志故事虽然在组织形式上不固定,但是文字却都有着一定的道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是繁荣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结语
网络文学虽然正处于一个发展的状态,但是从当下的情况来看,网络文学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读者群也会越来越壮大,其缺乏内涵、思想以及没有较强的文学性等问题,需要得到深入的解决。网络文学将会在不断发展和磨炼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创作内涵,真正地成为时代的标杆、时代的经典。
参考文献:
[1]孙书文.解构:网络时代传统文学经典的“命运”———以《西游记》的网络改编为例[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2]吴义勤,陈晓明,吴俊.作家作品的经典化与文学史研究的创新———第五届中国当代文学高峰论坛[J].东吴学术,2014,(03).
[3]鲍远福.中文网络文学二十年:基本概念、意指特征与研究范式[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作者:汪未瑶 单位: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