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探析

摘要:根据网络强国战略关于提升网络舆论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高校在舆情管理和引导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与问题,从技术、载体、保障三个层面出发,构建以“大数据”为支撑、新媒体为载体、机制创新为保障的“三位一体”的舆情管理和引导的工作模式,推动高校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用网治网水平,营造良好校园舆论生态环境。

关键词:网络强国战略;高校网络舆情;大数据;新媒体

网络强国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认为网上舆论工作已经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当前,高校舆情事件爆发式增长。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案例库统计,2020年涉高校全国重大舆情同比增加33%,较2018年增幅达到133%[1]。不仅将相关教师、学生、高校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也对高校舆情管理引导路径的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多数高校对校园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收集、分析、研判的工作尚未形成完善机制,特别是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高校舆情的监测和研判不足。在国家整体推进网络强国战略环境下,高校有必要对网络舆情准确把握、科学分析和有效引导,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实现高校舆情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

1网络强国战略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面临的新挑战

1.1网络强国战略对高校舆情管理提出新要求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高度重视互联网信息化工作,先后对网络强国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并于2021年1月出版发行《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对国家建设强大网上舆论支持、可靠网络安全保障、有力信息化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总书记指出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多次对舆情管理和引导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高校做好网络舆情治理,提升网络空间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校园网络环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提出总体要求。总书记认为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强调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2]。其次,指出强化舆论引导与舆情处置并重,牢牢掌握党对网络舆论引导的领导权和主动权。要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把握好时度效,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第三,及时处理舆情。对于各类网络舆情不能视而不见,而应当及时稳妥地进行处置,努力消除网络信息的失实传播、恶意造谣等负面现象。“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3]第四,强调对于不同性质、不同内容的网络舆情要分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要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4]。第五,强调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要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切实维护以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安全[5]。第六,大力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努力使网络空间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真正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6]。

1.2网络强国战略下高校舆情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有效认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是把握舆情导向、预警舆情危机、应对舆情危机事件的前提和基础。高校网络舆情因其独特的主体、客体、信息载体和传播途径而具有独特性。高校自身的特殊性导致了高校网络舆情的高关注度。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稀缺资源,公众赋予了极大的关注度和期待。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依然存在优质高教资源稀缺、资源配置不平衡、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不足等普遍性问题,叠加出现教育公平、教学质量、师德师风、学术不端、校园安全、师生不当言论等个性化问题时,会迅速引发公众关注,引发高校舆情。互联网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增加了高校舆情管理不确定性。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技术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改变了大众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涉网人群数量不断增长,使舆论管理形势严峻。互联网传播的圈层化与开放性增加了高校舆情管理的难度。社交软件和新媒体平台的普及使用,一方面降低了沟通成本,使和传递信息更为便捷迅速,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信息传播圈层化、信息茧房效应。高校舆情的集群效应增加了高校舆情管理的潜在风险。高校学生作为知识分子群体容易成为高校舆情事件的主体,青年阶段,思想活跃又不太成熟、单纯热情又易冲动、自我认知强又喜从众,对互联网使用娴熟却缺乏自控,愿意参与社会讨论还善于表达,容易被舆论裹挟,成为高校于舆情的发起者和传播者;容易产生群体“无意识”,导致“群体极化”。

2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的现状

随着国家对网络信息安全和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关注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并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全面普及,大数据技术、全媒体的迅猛发展,现有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能力显然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的应对机制不健全。一是对校园网络舆情重视不够,缺乏舆情风险意识。仍有不少高校缺乏对网络舆情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没有专门的舆情处理部门、欠缺舆情预警预案,对舆情引导工作投入不足,无技术支撑平台,无专门工作队伍等。二是校内舆情管理部门责任不明晰,运作机制不完善。在缺乏明确的管理机制和汇报渠道下,会出现推诿扯皮,或多头上报、逐级请示审批,贻误最佳处理时机,甚至因为校方缓慢处理的态度形成“次生舆情”。三是缺乏舆情管理和引导的技巧,方法生硬。对突发事件响应速度慢,仍然是“堵”大于“疏,如强制删帖、封锁消息、不予处置,炮制正面言论“对冲”舆情事件等。在处理舆情时不重视学生诉求和意见,不搭建学生申诉问题的渠道,形成双方对立。第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的信息技术支撑不完善。很多高校网络舆情的预测和监控技术不能满足实践需要,在舆情监测硬件设备上投入资金较少,没有建设基于大数据的舆情监测平台。传统的过滤监测技术主要采用IP地址锁定,很难对移动数据实时监控,无法在动态、复杂、实时的网络环境中发现并及时处理突发舆情。师生习惯使用社交平台生活动态、观点、不满,处于萌芽状态的舆情信息隐匿其中,但不少高校管理部门没足够的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检测、筛选和分析,错过了舆情黄金处置期。第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的新媒体宣传渠道建设不够有力。主要表现在:首先,对新媒体的建设力度不足。疏于管理,更新速度慢,内容质量不高,甚至沦落为“僵尸”网站。其次,新媒体融合管理上合力不足。校内平台相对独立、同质化严重、没有形成矩阵或关联机制,在高校舆情产生时难以形成合力[7]。另外,高校“官方”新媒体影响力不足。容易被贴上严肃古板、说教、高大上、政治化标签,降低了对受众的吸引力。第四,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体现在:首先,成员多是兼职,常是“临危受命”,不易保持默契;有本职工作,对舆情工作精力有限;处理网络舆情工作方法不多和经验不足。其次,缺乏网络舆情管理的专业知识,如“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新媒体和网络的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第三,引导工作以说教为主,习惯进行事后梳理和引导,前期的思想引领重视不足,不缺乏成为“意见领袖”的吸引力。

3网络强国战略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的对策

根据网络强国战略对提升网络宣传舆论工作的总要求,立足高校在舆情管理和引导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与问题,从技术、载体、保障三个层面出发,构建以“大数据”为支撑、新媒体为载体、机制创新为保障的“三位一体”的舆情管理和引导模式,不断推动高校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用网治网的水平,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生态环境。

3.1以“大数据”为支撑,建设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化管理系统

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信息采集的便捷性,完善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系统,一体推进网络舆情的收集预警、研判分析。一是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动态监测和收集。面对海量的信息数据,依靠大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打造多通道、全方位的师生意见收集和舆情数据汇总分析系统。相关舆情信息的采集可以借助商业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如林克舆情监测系统、优讯舆情监测系统、蚁坊舆情监测搜索系统等。二是完善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研判机制。基于采集到的大量、无序的备选信息,要进行有效识别热点,抓取传播广泛、有影响力、代表性的观点和事件。坚持定量分析和定量分析、关联分析和趋势分析、综合分析和专题分析相结合,确定舆情处理优先级别,重点关注、持续追踪那些负面声音大、频发概率大、具有典型性、倾向明显的网络舆情,早做预案。三是建立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管理者可重点攻关高教关键领域、重要话题、重大事件和发展趋势等主题的信息爬取和智能搜索技术,对潜在的风险问题早发现、早关注、早预警、早做预案,一有舆情苗头,立刻进行引导,牢牢掌握网络舆情应对的主动权。

3.2以“新媒体”为载体,建设高校舆情管理新媒体宣传矩阵

首先,把正面宣传与舆情应对结合起来,增加优质信息供给。发挥官方媒体受关注优势,强化正面引导,重视信息的及时性、权威性和专业性,回应师生关切和舆论焦点,疏解师生的疑问,增强官方的吸引力。其次,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融媒体矩阵,实现资讯传播、信息宣传、沟通反馈、舆情监控的一体化功能。加强对校内各类媒体平台的融合,“将新媒体之‘新’(新思维、新技术、新渠道)与传统媒体之‘优’(优秀队伍、优质内容、优秀品牌)进行兼容、互融、共融”。构建官方主账号、校内职能部门、二级院系、学生社团、教师个人、校友等多级别的校园新媒体矩阵平台。重视学生自媒体建设,打造学生意见领袖,可协助校方进行舆情处理,制止谣言、正面回应。第三,加强同师生的互动交流,制定分众化、差异化舆情引导方案。根据师生阅读习惯加工整合内容,精准化推送各类信息;采用师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如通过图解、直播、话题、视频、音频、漫画等形势增强信息的传播实效,提升学校媒体对网络舆论引导效能。增强官方新媒体平台的服务功能,如完善功能矩阵、增设线上办事通道等,方便师生获得服务信息,提高用户黏性。

3.3以机制创新为保障,完善高校舆情管理与引导工作机制

首先,提升风险意识,转变舆情应对观念。主动积极应该,快速发出官方声音,回应态度真诚、不遮不掩,如实通报事件,做好舆情善后和声誉修复工作。其次,建立校内舆情事件快速反应机制。整合学校安全保障部门,厘清各部门职责,分工协作,共同做好舆情处置工作。三是建立专门舆情管理队伍。建立一支政治立场坚定、基础素质好、信息化能力强的专兼职结合的队伍;重视舆情应对技能培训,定期开展针对性业务培训,提升校园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四是畅通内部师生意见诉求反馈渠道。广开言路,在官方各类媒体平台预留意见建议板块,了解师生难题和诉求,排查风险点、妥善解决合理要求。对高校舆情聚焦问题如师德师风、教学管理、公平安全等加强日常监管,从源头减轻高校舆情多发的压力。五是针对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工作的要求改进高校思政教育形式。包括创新教育形式和话语体系,在思政教育内容上吸收转化大众网络话语中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让思想政治工作更容易接近人、打动人;打造网络舆情引导的“意见领袖”;建立舆情引导网络评论员队伍,除了教师外,还要发动学生参与,鼓励正面发声,及时上报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传播网络正能量。

作者:周洋洋 单位:上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