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浅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浅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浅论

【摘要】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传播行为,90%以上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来源于移动端,突发事件在高校更容易演变成网络舆情危机,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新时代高校舆情管理的关注。本文从实证调研后的高校舆情传播特点出发,探讨移动互联背景下高校舆情引导的有效应对策略

【关键词】移动互联;高校;舆情引导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1%。随着智能手机、5G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人们参与网络社交的方式已经逐步拓展到移动端,截至202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7%,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Z一代,手机上网比例几乎达到100%。手机作为移动端的典型代表,在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使高校舆情传播出现了新传播特点和扩散路径,这给当前的高校舆情引导工作、大学生思政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了解和掌握移动互联时代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对于提高校园舆情预警干预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移动互联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特征

为了实际掌握高校舆情传播特征,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向南京市栖霞区大学城的部分高校(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随机抽取31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10份,并通过测谎选项淘汰无效问卷9份,得到有效问卷301份。其中男性140人,占比46.51%,女性161人,占比53.49%,性别相对均衡。从年级总体分布情况来看,大一53份,占比17.61%,大二84份,占比27.91%,大三100份,占比33.22%,大四62份,占比20.60%,研究生2份,占比0.66%,年级分布相对均衡。表1从专业分布来看,人文社科类168份,占比55.81%,理工科类133份,占比44.19%,专业分布相对均衡。本文从信息传播过程模型必不可少的环节出发,从信源、信道、信宿、噪音四个方面探讨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特征。

(一)信源:信息内容娱乐化、视频化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输带宽不断增加,2G时代信息传播以文字为主,3G时代信息传播以图文为主,5G时代的到来使得短视频成为了更受欢迎的信息传递方式。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占网民整体的88.3%。根据此次对高校学生平时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调查得出,高校学生对学校教育事件的关注计184人次,占比52.87%、公共安全计206人次,占比59.2%、对娱乐新闻的关注最高,达到248人次,占比71.26%。而对民生问题、国际事件、反腐倡廉等问题的关注人次低于100人,占比20%。

(二)信道:信息获取社交化

2020年初,疫情导致全国大中小学推迟开学,2.65亿在校生普遍转向线上课程,高校生几乎100%成为网民,除了日常的线上学习,在被调查的301人中,每日投入在屏幕上的时间超过5小时的就有218人,占比高达72.43%。在本次调查中,第一次了解疫情的途径,通过社交软件和社交网络首次了解信息的人数为203人,占比67.5%(见表2)。除此之外,在对您平时参与舆情评论的途径调查中显示,90.8%的同学会通过QQ、微信等社交网站,社交网站的裂变属性也使得社交网站成为信息二次传播的主要方式,社交网络具有隐匿性和即时性,在脱离了社会身份意识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后,大学生网民在享受舆论传播的过程中所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无法界定,最终导致舆论的方向出现偏差。

(三)信宿:传播空间圈群化

通过调研,在对舆情传播有关的问题上,有205人(68.11%)选择使用QQ或微信等即时交流工具进行讨论,也有50%以上的人会选择通过转发微博或公众号文章的方式。微信和QQ是基于熟人和圈层构建的社交网络平台,大学生群体往往是其中的活跃主力军,他们的交互方式主要包括组建或者加入以学校、班级、社团、兴趣、美食、旅游等社群。总体而言,大学生群体的圈层主要包括属性圈层和兴趣圈层,其中属性圈层主要包括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地区构建而成的圈层,而兴趣圈层更广泛一些,表现为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的圈层,主要包括舞蹈、美术、音乐等社群。圈群化的传播特点兼具社交网络的裂变属性和群体传播的从众属性,信息裂变式传播,更容易催生出热点话题,引发舆情,同时社群中的话语权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消息和参与讨论者往往是少数活跃分子,也使得这部分人的话语权影响力暴增,催生出意见领袖。大部分同学基于从众心理很容易把少部分社群意见领袖的意见当作“主流”意见进行认知。

(四)噪音:信息判断情绪化

德弗勒德互动过程模式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在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过程中,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者要素都会产生影响。这表明在信息传递的每个环节,信源、信道、信宿都有可能产生噪音。从这一角度来说,移动互联时代舆情的传播速度难以控制,同时对舆情事件的言论发表经常会受到他人言论的影响。据此次调查,受访者中有93人(30.90%)认为对自己的影响比较大,想法会经常改变。根据调查结果排名前三的影响因素分别是消息来源,信息的表达方式(图文、视频),和信息的影响范围。相应的有215人(71.43%)认为,网络舆论产生较大争议的主要原因在于参与主体(网民)的认知因素。纵观疫情集中期间的舆情传播现象,可以发现在比较大的舆情爆发期,传播多的都是一些负面新闻,以及很多不实新闻造成的恐慌。据调查结果,绝大部分人每日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接收到负面新闻的现象,仅有26人(8.64%)认为这些新闻对自己几乎没有影响,很多高校学生会基于情绪化的影响对不实信息进行二次传播。

二、移动互联时代高校舆情工作的引导策略

对高校管理者而言,移动互联时代要实现舆情引导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必须针对舆情传播特点制定针对性策略。

(一)信源监控,数据互联

信息时代,互联网是有自己特殊记忆的,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治理网络舆情的机遇,针对大学生群体主要使用的社交软件包括QQ、微信、微博、短视频等,设置相应的舆论监测机制,在主流平台上建立站点可以直接观测到学生、社会各界对于学校的看法,利用大数据搜集舆情潜在信息,从更多的领域对言论进行针对性分析,尽早发现舆情危机的苗头;针对信源的监测,高校将热点事件做自己的价值判断并进行相应的梳理引导,不让不实信息在学生群体里继续发酵、传播。

(二)信道把关,平台互联

正如指出的:“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应当看到,现在的网络世界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共空间,移动互联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在这种形势下,主流媒体的把关尤为重要,主流媒体更容易引领公众的观点,更有利于正能量的宣扬。高校主流媒体的打造和把关功能的发挥更有利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高校自媒体矩阵建设对于舆情引导及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在调查设置的问题中,有29.9%的被访者认为主要影响大学生网络舆情诚信问题的因素是个人素质,但却有50%以上调查者表示不清楚自己所在高校是否开设了媒介素养相关课程,这表明学校在媒介素养教育上的宣传力度不够,对学生进行的媒介素养教育不足。针对这一现状,打造校园信息传播及平台服务矩阵迫在眉睫,从传统的“两微一端”扩展到短视频领域,成为更受学生信赖的校园媒体,增强权威性。高校对于自身媒体平台建设需面向学生提供最符合其需求的内容,满足学生对信息获取、生活娱乐、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不同媒体平台的联动传播更容易扩大传播影响力。

(三)信宿融合,圈层互联

移动互联时代为高校舆情引导工作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在遭受不公待遇,情绪需要宣泄时交流对象首先是同龄同圈层的同学,占比54.8%,其次是在互联网上倾诉,占比28.2%,与老师和高校相关行政部门交流仅占比17%(见表3)。要想赢得舆情引导的主动权,关键还是要打破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圈层壁垒,从学生管理人员转变为学生的倾听者、知心人。实现这一转变首先高校管理者要以朋友身份加入学生属性圈层社群、兴趣圈层社群,而不是管理者的身份,在相关圈层社群中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其次,在日积月累的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加强引导工作,达到学生自愿与辅导员、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实现圈层整合互动,真正让社群联动起来,传递正能量,传播正舆情。

(四)噪音干预,机制互联

噪音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信息论的创始人、数学家香农和韦弗。在他们看来,信息传播中的“噪音”指的是一切“不是信源有意传送而附加在信号上的任何东西”。根据这一理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干扰信息都可称之为噪音,而信息传播内外过程的各种因素都会产生噪音干扰。一是建立自我话语冗余噪音控制机制。据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大学生相信自己看到的不实疫情消息较少,并且许多人不会在收到消息后进行追根溯源,而是直接评论、转发,这表明大学生缺乏信息处理的批判认知能力,容易成为各类信息的传播者。因此,在高校舆情传播中,高校管理人员作为意见领袖,应对自我话语实行有效的冗余噪音控制,尽量保证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二是建立噪音干预机制。对传播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噪音进行提前预防和干预,这对于舆情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由下至上的舆情反馈渠道可简单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在学生群体中进行基础舆情信息收集,由担任中层传输的辅导员、教师对信息进行二次选择传递,学校管理层最后接收信息,并对反映情况进行处理。在这三层舆情沟通反馈渠道中都可能产生噪音,噪音干预机制指的是对反馈信息进行简化、挑选,进行适当的把关,基层舆情收集可以积极安排人员进行学生心理疏导工作,辅导员更需要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并对学生干部反馈的舆情收集进行简化、挑选,而舆情反馈末端的管理层,需要做到及时、公开、公平处置,并注意摒除噪音信息,坚持公开处理,赢得学生信赖。三是建立专门舆情反馈渠道。大多数学校都有反映学生心声的校长信箱,但信箱所代表的信息直达往往会让学生心存顾虑,加上一些管理者的不作为,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校长信箱寥寥无几。同时,比起过于简单直接的校长信箱,更应该建立值得信任的专门舆情反馈渠道。四是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旨在培养公众对媒介信息的解读、批评以及使用能力,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优质公民。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促使大学生群体成为正能量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三、结语

移动互联信息时代人们的传播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改变,这种变化也渗入到大学生信息表达的方方面面,在带来促进交流、拓展人脉、增强自信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小觑的舆情问题。在了解和掌握移动互联时代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后,高校管理者必须把握潮流迎接挑战,从信息传播的信源、信道、信宿、噪音等方面建立移动互联时代高校舆情把控之道,实现舆情引导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作者:刘杨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