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网络舆情与网络安全意识引导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高校网络舆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使他们出现不健康的思想意识,或者受到不合理的网络暴力。高校要通过分析网络舆情带来的危害性问题,了解大学生群体可能接触到的不当言论或者不良价值观,对他们进行受教育过程中网络安全意识引导,并提出反对网络暴力的实际教学观念。这将高校要站在教育角度,实现大学生思政政治、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引导路径。
关键词:网络舆情;网络暴力;网络安全
1背景
高校网络舆情与大学生网络社交存在关联。高校要意识到大学生接触网络舆情的危害性,帮助他们远离因舆情出现的自身情感问题和网络暴力行为,处理好高校网络环境存在的不当信息言论和不科学价值观念,阻断网络舆情危害大学生生活环境的社交途径。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参与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使他们能够在相对健康的受教育环境中成长。
2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及问题
2.1网络舆情存在突发性现状
网络舆情的出现主要是对某个信息片段或者社会事件,进行围绕某一组织观念或者个人观点的点评,这让接触到网络舆情的人容易出现,盲目赞同某一言论的不良现象。网络舆情通常存在一定的突发性现状,让大家难以对舆论内容做出科学性判断。而思想意识还未发育完全的大学生群体,有可能会因为网络舆情中呈现出的部分社会性话题,而产生对现代生活现状的不合理认识甚至是叛逆情绪。这类网络舆情以发掘生活中的群众矛盾为言论中心,存在一味的卖惨和要求打赏现象,对大学生今后的就业观念和交友观念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2.2网络舆情存在价值观问题
网络舆情能够控制部分事件评论者的价值观走向,使部分不明真相的年轻群众呈现出一定的仇富心理或者是懒惰思想。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通过网络舆情获取财富,也就让更多人认为网络是能够帮助大家发家致富的一种捷径。而网络环境本身就只是存在于信息沟通渠道中的一种虚拟环境,不具备产生任何社交关系和社会财富的动力来源。但网络舆情的长期存在,会引发大学生群体对于自身就业活动和交友价值的思考,部分大学生出现思想观念上的畸形发展,开始将自己的隐私生活暴露在大众面前,这对他们长期的网络学习生活存在价值观上的问题影响。
2.3网络舆情诱发大规模网暴
网络舆情在让更多人了解到现代社会信息的同时,也让具有同一观点的大部分人,凝结成一股神秘而又强大的力量,并通过这种力量去攻击舆论中心的话题人物。很多人在成为网络舆情的一份子时,并没有认为自己发表言论是一种十分不当的行为,但以这样的行为确实会诱发部分人因此而受到伤害。网络环境看似是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虚拟世界,但也与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过分集中的网络舆情,会诱发相当大规模的网络暴力,使部分人因为受到舆论指责而呈现出抑郁状态,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家人或者是朋友,让是网络舆情具有相对严重的侵害他人隐私和生活秩序的不良问题。
2.4网络舆情缺少一定真实性
大学生所能够接触到的网络舆情,是由网络环境中流传开来的一类群体的言论,并不能够代表现实生活中所有人的舆论态度。而网络舆情所能呈现出来的统一化点评,代表了某类经常在网络上聚集的网友看法。这种看法一来并不客观而来,二来缺乏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考证。部分大学生在并没有了解清楚事件来龙去脉的前提下,就被网友强制性贴上某类人群的标签,并因发表了自己的真实看法而被他人言语攻击。大学生群体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一类年轻群体,他们所发表的真实言论是具有现代意义和现实看法的。而这些看法之所以没有能够被网络群体所接受,就是因为网络舆情本身缺乏真实性,并不能够代表所有人的想法。
3高校网络安全意识引导路径
3.1重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1)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高校要帮助在校学生认识到网络舆情存在的不当现状,处理好他们在接触网络舆情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将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科学性引导,避免更多学生因网络舆情而诱发出叛逆情绪。很多学生家长在发现学生存在叛逆心理时,为优先和高校辅导员以及学生常接触的其他学生,像大学生自身有无负面信息或者不服从管理等问题的沟通,再根据自己掌握到的情况进行家庭教育。但如果学生的叛逆心理真的与网络舆情有着相当大的联系,那么高校有效也应当发挥自身所具备的教育功能,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引导,防止更多人出现影响自己日常生活的不当行为。2)增加大学生行为意识教育许多学生出现网络安全问题,都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交网络存在一定的信息泄密风险,与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不正当无关。高校可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使他们能够意识到网络是具有危险性的社交环境,减少他们在公共社交网络上暴露个人身份信息和位置信息的行为,让大学生能够在不泄露身边其他同学身份信息的状态下,进行与其他地域好友或者亲戚朋友的友好交流。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大学生本人或者他们身边的人遭受到网络舆情的不良影响,使大家能够处在相对安全的网络环境中生活。但大学生在网络中进行的长期社交行为,必然会出现在聊天记录中泄露个人信息,或者套取他人信息的细节言论。高校应当要求大学生的网络社交过程,保存与部分长期网友的聊天记录和聊天时间,调取出现诱导学生行为的网友身份信息,并帮助他们举报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的大学生网友。
3.2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增强大学生对错误行为的认识高校应当强调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避免他们之中出现危害他人信息安全的不当行为。很多大学生受家庭教育或者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容易产生以消费主义为中心的网络交友需求。他们会通过在网络上炫耀自己,在不同渠道中得到的奢侈品,来证明自身家庭环境的优越。而这部分大学生所晒出的奢侈品真实主人,则可能会因这类炫耀行为,遭到不明原因的舆论攻击。有学生是因为家境的过于富足,想要在网络中寻找刺激,所以会出现相当不利于自身学习生活的非法言论。比如为他人寻觅恋爱伴侣,或者与已婚人士进行私密社交等。这种言论一般存在着性刺激或者黄色笑话,会在短期内拉低他人的情感视野,扰乱身边人正常的婚姻生活和感情生活。网络上盛行的女权主义不良网络舆情,大多来自具有这种不良社交心理的人群中[1]。2)增加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反击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会做出错误的社交行为,成为诱发网络舆情的背后操盘手。但大学生群体确实会因为自身受教育环境的过于单纯,成为他人实施网络诈骗或者网络淫秽视频传播的主要群体。高校要通过为学生讲解有关网络的诈骗事件和网络暴力来源,帮助他们明白网络并非无人看管的私密场所,而是会泄露他们个人隐私、破坏他们情感生活的暴力工具[2]。高校应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文明意识、公共道德等方面的重要教学,使他们能够有效摆脱网络环境的不当社交活动,并实行以保护自己和身边人为目的的学习交友,避免不良网络舆情对大家的现实生活产生严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适当增加网络交友案例,使大学生能够对部分影响到自己生活的网络舆情,进行利用法律武器的予以驳回和理性反击,减少舆论衍生为网暴的不良社会现象。
3.3普及大学生科学反暴力常识
1)增强网络暴力行为规律的教学高校要依照必要的法律法规,对大学生进行网络社交生活的现实性教育,避免他们出现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的不当行为。网络暴力的形成与大家的无意识言论有着极为强大的关系,而舆论的引导作用就是让这一切真实地呈现在网络环境中。网络舆情和网络暴力有着相当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更多人并不能意识到自己言论对他人所造成的严重伤害。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能够做到与身边人的友好相处,并礼貌性地指出他人在公共环境中出现的不礼貌行为[3]。但网络环境中部分网友对他人行为的指点,更多是以辱骂或者泄愤的形式,表现出自己对某个人物或者某个事件的不满。这让遭受过网络暴力的人,不敢再轻易地散布自己的真实信息,担心网友通过信息来源找到自己的生活住址,并对自己进行肆意的辱骂或者是示威。2)反对任何形式的网络暴力行为这样的人自己也深受网络舆情的伤害,把网络上的虚拟信息当作真实的生活信息,可能存在精神一定的精神问题或者家庭问题。高校需要帮助学生积累网络法律法规,使他们能够利用法律援助,让自己或者是更多人得到保护,避免不良网络舆情在校园环境中的扩散,也减少因舆论所带来的网络暴力危害。这种做法能够让接触到现实法律观念的每个人,能够通过自己遭受不当言论的信息内容与合理的举证手段,将利用网络犯罪或者实施暴力的行为受到处罚。而高校也要高举维护学生权益的网络教育旗帜,反对影响大学生群体校园生活的所有网络暴力行为[4]。
3.4引导大学生客观言论
1)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网络舆情骗局高校要正确理解近年来发生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网络舆情现象,并分析诱导学生出现网络暴力情况的最终根源,对一切以关爱社会名义所出现的学生不当言论。大学生言论内容的不合理,与他们思想意识的不足有着密切关系。但不管他们言论的出现,是否带有一定的主观意识,只要是对他人完成伤害的言论内容,就应当被列入法律惩治范围中。高校应当做好大学生网络发言的引导,防止他们出现盲目跟风的不良行为[5]。许多人把追星当作自己的生活爱好,并通过在社交网络上有关于明星偶像的言论,大肆宣传明星的私生活或者是新作品,其中还带有相当多的不实言论。这类人在追星过程中产生的网络舆情,让部分大学生误以为追星是件很美好的事情,直到自己被某个所谓的明星粉丝诈骗,才意识网络舆情所存在的不真实性。2)引导大学生不诱导他人言论不管是学生主动的揭露诈骗真相的言论,还是对明星本人进行的言语攻击,都无法弥补事件对自己造成的伤害,而且一旦学生的言论不符合事实逻辑,还很有可能被他人警告或者告上法庭。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言论的引导,要往积极向上、阳光乐观的方向上发展,使他们接触到现实生活中的美好社交体验,并对出现违法行为的部分大学生,进行依据网络法律法规的举报处理,让大学生群体不出现相对集中的网络舆情,也不出现因个人行为导致的校园网络暴力。高校可以培养学生使用文明语言的社交习惯,使他们尽可能远离处于犯罪边缘的网友群体,减少大学生出现在网络社交中的概率,并在校园网站上有效的学习信息,使他们可以通过指定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社交。
4结束语
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接触到的网络舆情,能够反映社会中出现的一类犯罪现实,让他们看到利用舆情获取金钱的途径,这会极大地刺激到学生不够健全的价值观体系和社会心理健康。高校要通过对网络舆情以及相关网络暴力行为的分析,使大学生意识到不当网络社交的危害性,并以保护自身权益和现实生活为主线,攻克网络环境存在的骗局和网暴群体,还大家一个和谐文明的高校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坦楼.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0(2):77-80.
[2]方一宇.高校网络舆情与网络安全意识引导对策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0(4):111-112.
[3]陈思涵,吴佳璊.论“大思政”格局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4):120-121.
[4]姚翼源.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关键问题与实践向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3):161-166.
[5]刘宝飞.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处置分析[J].数码世界,2021(3):213-214.
作者:王敏 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