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网络舆情处置长效策略浅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网络舆情处置长效策略浅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网络舆情处置长效策略浅谈

摘要: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事件影响力和数量持续上升,对当下年轻大学生思想、价值观以及互联网使用习惯产生重要影响,加强网络舆情处置,开拓网络舆情长效处置新思路,关系着高校稳定发展。基于此,文章对新时期网络舆情与网络舆情处置关系进行探讨,并直面当下高校网络舆情处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应对措施,以期实现高校网络舆情处置长效机制构建的目标。

关键词:网络舆情;舆情处置;长效策略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经济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改变,互联网逐渐成为竞争新优势,得网络者得天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明确提出网络强国战略,开始重视、发展以及治理互联网。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网民人数直线上升,人民批判、表达意见的愿望强烈,截至2017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7.51亿人次,互联网普及率达54.3%,为此我国出台了《关于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开始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从根本上扭转了网上乱象丛生的局面,自党的后,提出“要将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进一步加强网络舆论管理,避免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将其思想和意识形态渗透给我国青年学生,尤其在我国网民人数已经增长至9.89亿人次、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截至2020年12月)、占全球网民1/5的今天,不断提高网络舆情处置能力,建立长效机制,对维护和巩固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1新时期网络舆情与网络舆情处置关系探讨

网络舆情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事件为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社会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发表不同看法、情感和态度,相互传播和互动,且产生较强影响力观点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表现形式之一。相较于传统社会舆论,网络舆情的主战场是互联网空间,包括微信、微博、论坛、QQ空间、贴吧、博客、新闻跟帖等,具有公共性、交互性、突发性、隐匿性、传播快、过程阶段性等特征,其中阶段性是指,网络舆情事件演化需要经历萌芽期、积聚期、激荡期、式微期等4个阶段[1]。网络舆情处置是指利用一定舆情监测手段,分析与研判舆情发展态势,在确保新闻和信息权威性的同时,采用更贴合群众生活的语言风格,主动突击,尽可能减少虚假新闻、小道消息造成的不良影响,精准快速处理网络事件引发的舆论危机。网络舆情处置是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应对措施,就当前而言,高校网络舆情处置仍处于被动地位,网络舆情处置效果不佳,网络舆情危机频发,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没有积极参与到网络舆情处置中,或者对网络舆情发展不熟悉,存在处置不当问题,网络监测和后续监督力度不足,存在冷调查、不过问的态度,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频发。

2当下高校网络舆情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2.1网络舆情监测手段落后

互联网具有隐匿性、低门槛、开放性特点,在网络交往中人们可以完全塑造出一个与社会身份不同的虚拟身份,可以肆无忌惮的发泄情绪、表达自我,对大学生来讲,互联网就是畅所欲言的乐土。与之相对的是网络监管、法律制度、道德责任感的缺失,网络空间中充斥着大量非理性、不可信任、不负责任的内容,成为诸多网络舆情事件发酵的重要诱因[2]。同时,由于互联网传播迅速的特点,网络舆情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大范围传播,这些都显著增加了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和研判,再加上高校对网络舆情监测的资金、技术投入,都没有达到一定规模和程度,主要通过WEB信息采集器、搜索引擎等收集信息,具有延时性,往往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况且高校对不同网络舆情时间缺乏科学合理的预警方案,缺少实践性和灵活性,无法及时正确处理网络舆情事件。

2.2缺乏及时引导应对措施

近几年,网络舆情迅速发展壮大,影响力与日俱增,大部分高校却没有设置专门的舆情部门和舆情工作处置小组,相关工作由宣传部门和保卫处兼任,遇到临时网络舆情事件时,联动性较差,不能实现紧急状态下高效协调沟通,也无法快速形成合力统筹资源,往往耽误了舆情处置最佳时机,影响治理效果[3]。同时,当网络舆情事件爆发后,高校除了处置能力不足外,还存在认知偏差,对网络舆情事件应对缓慢,第一反应往往是逃避、冷处理,无法及时公布权威信息,甚至部分人员,为控制事态扩大,只公布一部分信息,或者隐瞒真实信息,特别是一些负面信息,无法及时给予公众最权威信息和真相,自认为维护了高校稳定,实则导致一些虚假信息泛滥,影响大众判断,最终严重损害了高校形象和公信力。

2.3缺少健全研判控制标准

当前时期,部分高校开始重视网络舆情处置,但对于网络舆情治理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专业网络舆情研判队伍,缺少明确的阐述依据和标准,导致多数高校在面对网络舆情事件时反应缓迟滞,往往都是等事件爆发后才进行处理,而不是提前研判可能发生的舆情[4]。例如,高校中存在的教学楼、教学设施、校园管理等安全风险,都是等到学生在网络上反应相关问题后才进行处理。同时,高校使用的相关舆情监测系统较为落后,一般只给出一个最终结果,缺少具体的参数说明和分析指标,导致高校在实践处理时,缺少对网络舆情进行研判的理论支撑,更难以对舆情规律进行分析。

3网络舆情处置的长效策略

3.1构建健全网络舆情监督预警机制

高校舆情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构建健全的网络舆情监督预警机制可以帮助高校提前研判网络舆情,做到早准备、早安排、早防范,一旦出现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可以及时应对,以便正确把握舆情走向,将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首先,高校应该加大投资力度,保障网络舆情监测的物质基础,从资金、物力、人力、技术多方着手,优化资源分配,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机制,优化高校内各部门网络舆情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建立专门的由校党委领导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成立网络宣传办公室,设置舆情处置专项资金,不断培养优秀舆情监测和预警人员,负责日常网络舆情工作,同时,培育一支业务能力强、新闻敏感性高、作风正的网络评论员团队,加强全媒体培训和资格认证,切实提高其网络舆情工作能力[5]。其次,根据网络舆情发展程度、参与人群、持续时间、非理性占比等,制定针对性应急处置方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方面,要加强技术手段应用,从贴吧、论坛、微博等全面收集相关舆情信息,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日常化和连续性跟踪搜索,加大热门话题的关注力度,创建舆情信息库;将收集到的信息归纳筛选,针对不同网络舆情事件制定相应预警方案,倘若出现突发舆情事件立即采取对应措施,将损失和风险降至最低。另一方面,建立高校网络用户实名制管理,要求在高校内上网用户必须用个人真是信息进行登记,高校信息技术中心也要将校园网用户账号、IP地址、上网浏览信息和实践进行备份,一旦出现违规用户及时查询处理。最后,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及网络一线工作者进行讨论研究,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网络舆情事件,制定全面详细的网络舆情阶梯预案,形成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和资源调配方式,确保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同时,高校应该与媒体单位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加强正面宣传与引导,消除负面舆情和影响,充分发挥新闻把关人的舆论引导优势;积极应用全媒体技术,建立高校媒体宣传矩阵,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提供充足的有力支撑。

3.2建立完善网络舆情长效处置机制

高校是否妥善处理好网络舆情,与高校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也与高校形象与稳定有直接联系,正确应对网络舆情事件对高校发展意义重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其一,高校管理者应该建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认知,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处置的重要性,建立危机意识,新时期,大学生们参与意识和表达意识与日俱增,这便对高校舆情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当网络舆情危机出现时,一味冷处理并不会使学生淡忘,反而会激发学生心中不满,进一步加剧矛盾冲突,只有积极面对,坦诚相待才能及时化解危机;要树立学生主体观念,尊重和重视学生感受,相关舆情工作者要想学生之所想,平等、真诚与学生沟通交流,解答学生疑惑,安抚不安情绪,切实解决学生关注的问题。其二,积极转变网络舆情处置方式,及时改正传统报喜不报忧、遇事躲避失声的方式,这是因为当网络舆情事件爆发时,校内师生都迫切想知道事情真相,此时如果高校失声,就会导致小道消息、虚假消息和流言的滋生与传播,引发师生的怀疑与猜测。高校应该第一时间抢占舆论高地,迅速掌握事情真相,明确自身态度和立场,做到有的放矢,正确引导舆论,准确把握舆情处置时间和力度,在最短时间内消除师生疑惑,提高高校公信力[6]。其三,完善舆情研判标准。建立完善舆情分析研判体系,明确网络舆情范围、演化周期和危害指数,召开舆情分析大会,利用研判技术和舆情发展规律,归纳筛选网络舆情公众关注度、发展形式和危害程度,通过多方分析与研究得出研判报告,为有效解网络舆情危机做好准备。其四,建立有效舆论引导机制。一方面,高校要构建独属自己的研发机制,吸纳相关专家学者、社会权威人士,培养意见领袖,充分发挥其在网络空间中的巨大影响力,更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另一方面,完善高校发言人制度,充分发挥高校新闻传播学院优势,培养专业的新闻发言人团队,针对师生乃至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展开话题讨论,巧妙设置议题和问题,准确把握信息披露的尺度,平衡好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点,维护高校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工作人员在面对记者及“公民记者”时,需要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要有明确清晰的思路,面对谣言及时澄清和反击,找准时机引导舆论,避免口无遮拦,造成不良反响[7]。其五,精心组织策划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演练,提前准备好引导文章和素材,定期组织专项研讨会,对演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正,切实提高相关人员综合实践能力和应急能力;加强日常监督力度,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将监测重点放在媒体影响力、舆情扩散度、传播方式和途径上,将关于高校网络舆情敏感信息制成专报,进行开会研讨,确定下一步网络舆情监督方案。

3.3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时不能只注重事后控制和事前预警,更应该从源头出发,明确网络舆情诱发因素,做到治标治本,从更深层次解决问题。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其认知水平、思想道德修养和价值观都受到外界冲击,高校应当承担起育人育德的教育作用,通过开设心理知识教育课的方式,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关注大学生身心健康,加强心理疏导和关怀,加强素质拓展、行为训练等诸多活动,尽可能消除大学生抑郁心理,鼓励其通过各种活动加深体验,从而建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加强同辈群体教育,鼓励学生参加社团、学生会、团组织等高校事物的管理和决策,对于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制度规章,邀请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将优良思想贯穿高校教育各个环节。此外,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实施“课程思政”,以社会热点舆论事件为例,运用历史唯物史观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培养其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其批判与判断是非的能力,牢固树立其爱国精神和法治精神,筑牢安全红线,有效预防和遏制网络舆论事件的发生。

4结束语

总之,高校网络舆论是师生思想的表达,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构建联系紧密。高校作为网络舆情治理主体,要建立正确网络舆情认知,积极利用和发挥网络舆情正面影响,构建网络舆情长效处置机制,为实现和谐网络环境提供一份助力。

作者:文竹 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