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微时代高校应对网络舆情探思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新闻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网络舆论具有议程设置主体多元化、舆论传播渠道便捷化、高校主流话语权威性受到挑战等特点,高校应遵循第一时间原则、以人为本原则与正面引导原则,建立健全舆情预警、舆情处置和信息机制,组建舆情监测、宣传教育和意见领袖三支队伍,切实做好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对策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手机网民人数达9.89亿,学生占比为21%;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报告显示,2018年637件热点事件中,教育舆情占53件,列第4位.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新闻宣传提供了便利,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师生智能手机拥有率接近100%,每台智能手机就是一个新闻终端,各类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呈现涟漪效应,极易形成热点话题.因此,如何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大学数量庞大网民的舆论引导工作,是高校在新闻宣传和思政工作中面临的新课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议程设置主体多元化
在微时代环境下,人人都手握网络信息终端,随时随地可以浏览、转发、评论“微文”,或者编辑加工信息,通过微博、论坛、社区等平台实时.自媒体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以往由高校宣传部门担任“唯一把关人”的议程设置格局,导致议程设置主体下移而变得多元化起来,从校内到校外,从普通师生到校友,从普通群众到媒体人士,任何人都可以针对某一现象或事件设置议程,引发网民围观,甚至引致喷发式扩散.有研究显示,68%的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是由校内师生爆料的.议程设置主体多元化一方面可以丰富议题、加快信息传播、推进新闻媒介群众监督,另一方面有可能因为网民媒介素养欠缺、宣传部门把关角色弱化、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议程设置扭曲、失范、失准.
(二)舆论传播渠道便捷化
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网络平台层出不穷,SNS社区、博客、微博、BBS、贴吧及QQ、微信等实时交互软件,极大丰富了高校舆论传播渠道.对某校1286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61.6%的学生使用手机主要是使用微信等各类社交软件.另有研究发现,在高校2003—2012年间60起网络舆论事件中,有30%源于微博爆料.此外,网络直播、隔空喊话等方式,也促使网络舆情形成非常迅速,平均潜伏时间仅为1.9天.网络平台的多样化、智能手机的大众化、新闻媒介的娱乐化,推动了舆论传播的快速化与便捷化.
(三)高校主流话语权威性受到挑战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各类矛盾显现,高校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涉及教育不公、师德师风问题、学术不端、突发事件、特权腐败等事件.由于部分高校宣传部门在议程设置、舆情引导等工作中的迟缓或缺失,导致高校主流媒体权威性与公信力下降.此外,大学生个性突出,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再加之部分学生存在青春期逆反心理,对“官方”存在刻板印象,因而存在“反向认知”定式.大学生的多元网络表达尤其是非理性表达,往往掺杂个人的主观意识及对现实的不满、愤懑,极易导致并助推各种流言传播,不断冲击并弱化高校官方媒体的权威性与话语权.
(一)第一时间原则
遇到突发事件,如果官方未能在第一时间发声以正式通报相关信息及处理情况,通常会导致各种猜测甚至谣言泛滥,失去舆情传播与处置的主动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认为,传统的处置突发事件“黄金24小时”原则已不能适应时展要求,处理突发事件的最佳时间应在4小时以内.但是,在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发酵、扩散速度极为迅速,有学者提出了“黄金2小时”甚至“黄金1小时”原则.笔者建议,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要坚持把握“第一时间”原则,务必在第一时间发声,向公众传达官方态度及工作方案;务必在第一时间展开调查,掌握第一手信息,迅速召开新闻会,披露具体信息,调查结果,确保成为新闻舆情的“第一定义者”.
(二)以人为本原则
高校在处置新闻舆情时,要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一是要充分考虑师生特点,尊重师生的参与权与知情权.在当前网络舆论场中,师生往往会因为信息不对称,将自己定位于弱势群体,因而高校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师生知情权,加强平等对话,邀请师生监督员全程参与事件处理过程.二是要注重师生接受力,做好信息工作.要认真研究网络传播规律,善于运用师生耳熟能详的“网言网语”信息,尽量满足师生对公开信息“前后印象一致”的心理预期,提升公信力.三是要客观公正,推动宣传育人功效.在当前全员育人大格局下,高校应切实转变观念,变灌输式宣传为渗透式宣传,认真研究高校网络思政规律及师生思想状况,善于利用重大新闻事件契机,开展卓有成效的心灵对话,实现宣传育人、以文化人.
(三)正面引导原则
在舆情处置工作中,高校既要回应社会关切,又要因势利导,加强正面引导,还原事实真相.比如,2018年北航一名教授被举报长期骚扰女学生,北航当天即在官微发表声明,暂停被举报人工作并开展调查,11天后公布调查处理结果,撤销被举报人职务,取消其导师及教师资格,受到多数网友点赞好评.要乐于接受师生舆论宣传监督,敢于直面高校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积极采纳师生的有益批评建议.此外,应勇于举旗、长于聚心、善于育人.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充分利用校园官网、官微等媒介,引导师生、服务师生、凝聚师生,培养一批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三、应对网络舆情工作机制
(一)舆情预警机制
高校应牵头成立网络舆情专项工作组,统筹指挥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处置等工作.一是要制定舆情预警工作方案,明确划分舆情预警等级及标准,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二是要加强资金和技术投入,购置或研发舆情预警软件系统,强化网络信息收集与舆情趋势分析,提升预警的时效性与科学性.三是要加强人力投入,安排专人负责网络舆情收集、分析、研判工作,随时跟踪师生群体对热点话题的关注程度、转发评论及主流态度等,分析事件可能走势与风险点,把握重要时间节点,提前发出预警,提出应对措施.
(二)舆情处置机制
一是健全舆情处置领导机制.完善工作制度,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工作协同,建立舆情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与研判舆情信息.二是明确处置流程.根据不同舆情预警等级,设立不同处置流程,以确保在最短时间内调动、整合所有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提升处置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真实高效.舆情预警机制触发后,应第一时间启动舆情处置工作,积极介入热点问题,向社会公开事实真相,说真话、交实底、敢担当,争取舆论宣传主动权,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或恶化.
(三)信息机制
一是规范信息制度,加强拟信息的会商、校阅,明确新闻发言人,确保高校在处理热点或突发事件时对外只有一个声音,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与误解;确保重要信息的持续、实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猜测与谣言.二是规范信息平台.必须通过校方官网、客户端或主流媒体公开信息.三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一定要在事件调查清楚后,再通过新闻会或其他形式向社会公开,避免信息的随意性与反复性.
四、应对网络舆情队伍建设
(一)舆情监测队伍
构建“多层次网状”舆情监测体系.第一层次为高校网络舆情专项工作组办公室人员,制订工作规范、标准、流程等,专职负责全天候舆情监测、信息汇总、研判及应急处置等工作,统筹指导全校舆情监测工作.第二层次为高校学工、教务、团委、后勤、维稳等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及学生辅导员、专职教师等.该群体与学生接触频繁,且互为微博、微信、QQ好友,能随时掌握网络舆论动态.第三层次为学生党员、干部等骨干群体.要高度重视该队伍在舆情处置中的特殊地位,加强教育引导,充分发挥其在舆情监测方面的独特作用.
(二)宣传教育队伍
高校要高度重视微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以马院、学工、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教师员工为主体,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素质优良、在学生中拥有较强影响力的宣传教育队伍,大力推动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建设.加强对该队伍的教育和培训,鼓励教师紧跟时代潮流,融入网络、创新方式,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充分利用新媒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舆论教育引导工作,提升学生基本媒介素养,使之学会辩证看待新闻热点事件,从而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传播网络正能量.
(三)意见领袖队伍
高校师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活跃在各个网络平台的意见领袖.他们拥有众多粉丝,在网络上具有较高威望和话语权.要在粉丝众多的师生中有意识地挖掘并培育一批意见领袖,注重与意见领袖的平等交流互动,让他们充分了解高校在处理热点新闻事件中的态度与做法,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确保意见领袖能够在突发事件中理性客观、实事求是地进行舆论传播和扩散,发挥其桥梁和“润滑”作用,消除受众的弱势心理和不信任心理,避免少数师生因“沉默的螺旋”现象而借机发泄或盲目从众,避免热点事件持续快速发酵.
作者:陈勇钢 单位: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