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国民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了解实时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言论。而网络舆情也在高校被赋予了新的特征,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本文先简述了在全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突发性、传播载体多元性的特征,对目前舆情应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并对问题进行分析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通过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树立正确的应对理念等,推动高校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素质建设
一、前言
全媒体具有多元化、传播快、传播便捷等特点,其优势推动我国信息时代的发展,但也衍生出大量的问题。互联网特有的公开性,使更多人参与到全媒体建设的行列中来,表达自己的诉求,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网络舆论导向。高校是一个密集型场所,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扩散传播,良性的网络舆论可以起引领作用,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因此高校需正确的引领舆论,净化校园环境。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特征
(一)传播的突发性
全媒体时代的信息样式复杂,内容丰富多样,在互联网媒介上,传播速度极快,间接影响了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向。现如今,很多人利用互联网公开性的特征,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宣泄出去,或借助网络了解实时新闻,使互联网形成一个集开放、交互、虚拟的舆论信息场。舆情会受到多种形式的影响,且会因新闻具体内容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言论导向,快速地将信息以及网民聚集在一起,如果参与民众较多时,网络舆情会难以控制。突发性的话题会在短时间内被放大、被讨论,如果没能及时制止或改变导向,将会形成舆论,而舆情事件的当事人也会受到牵连,甚至朝着不良的方向发展。
(二)载体的多元性
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媒介不仅包括传统的电视、期刊等,还有新兴的互联网平台如自媒体、微博等。但实现全媒体并不是二者相加后形成的产物,而是由传统媒体领域拓展到全媒体深度融合的领域,进而构建媒体终端体系。在全媒体下,由于传播载体多样丰富,涉及多种媒体的相互融合,尤其是线上互联网的普及,拓宽了信息的覆盖范围,并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复杂的舆论场,而高校舆情会通过各种平台爆发。由于平台之间的区别,导致网络舆情信息存在偏差,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如果高校没有正确引导舆情走向、提高学生辨识能力的情况下,极易使学生因不法分子散播的不实信息回复不良言论,进而为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增加难度。
(三)影响的广泛性
全媒体不仅将各种媒体联系在一起,还为网民提供了发表自己言论的平台,便捷了信息的交互过程。在这一特征下,如果管理人员忽视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任由其发展下去,不仅不利于对后期舆情的控制,甚至会演变成一种极端行为,导致高校的网络舆情爆发,进而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全媒体拥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和渠道,每个网民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接收和传播信息,随着高校网络舆情的不断发展,会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进而将校园内部的舆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散到校园外部,在信息扩散的过程中,会逐渐扭曲信息内容,并将其传递给更多的人,进而激起民众的强烈不满,这种偏见造成的影响极为广泛,极大程度地阻碍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应对理念
由于高校的管理人员对网络舆情缺乏系统性的认识,促使管理者有关舆情方面的工作理念还需不断完善。同时管理人员在应对舆情时不能掌握相关的技巧,舆论突发时,管理者仍采用较为传统的方式应对网络舆情,不仅不能有效的控制舆论导向,还会在应对舆情过程中出现慌乱的现象,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现如今,很多高校认识到舆情管控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仍会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高校网络舆情不能从根本上被控制。例如在应对舆情时,会因为管理者消极的态度、浅薄的意识等,失去舆情的疏导权,不能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处置舆论,更为舆情的传播提供机制。
(二)队伍素质不高
很多高校忽视了网络舆情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舆论控制和引导的负责人大多为学校宣传部门的工作人言。同时,在日常的工作中,也缺乏舆情应对相关的知识,致使在高校舆情突然爆发时,由于应对能力欠佳而错过最佳的舆情控制时机。目前一些高校在应对舆情时,最常见的做法是向上级管理人员请示,并按照其指示与要求完成舆情的控制工作。使其在应对舆情时,缺乏了自己的见解,进而没有较高的应变能力,此外由于工作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的素质理论,而高校又忽视了有关这一方面的培训,会使舆情的不良影响进一步扩大。
(三)欠缺媒介素养
全媒体时代汇集了多个媒介,在高校网络舆情爆发时,其相关信息会被各个媒介宣扬与传播,并以极快的速度促使更多网民知道。媒介不仅可以传播一些有关于高校的正能量,将学校优势以及成就展现给大众,提供学校在教育行业的竞争力,进而有效的帮助高校摆脱困境。同时也可以传播学校的负面新闻,即使是一件小事也会因媒体的介入而被无限放大,演变成危机事件,给学校造成严重的影响,不仅有损高校一直以来维持的形象,还会使其声誉受到打击,不利于高校日后发展。
四、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工作理念
理论是行动开展的基础,也是必备条件,高校的管理人员只有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才能在网络舆情爆发时有效的应对,并及时控制舆论的导向,将影响降到最低。在全媒体的大环境下,高校应明确舆情的工作理念,摒弃传统的理念,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并在第一时间把握舆情的引导权和话语权,同时由专业的管理人员搭建高校的全媒体平台,借助媒体阻止舆情的进一步扩散,进而有效的控制高校网络舆情的导向。此外,相关的管理人员应提高网络舆情的危机意识,将疏堵与防堵结合在一起,使其明确舆论事件的产生与应对原则,并通过正确的方式增强大众的满意度。当前,一些高校在应对舆论危机时,通常采用封堵、隐瞒等方式,甚至呈现给媒体一种消极的处理态度,间接导致高校的管理人员在舆情爆发时,会因不熟悉舆情的传播规律,错过最佳的处理时机。因此需强化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创新舆情应对方法,秉承积极的态度完成舆情的有效控制,使舆情事件尽可能公开的呈现给大众,及时做出回应,在阐述事件发生的原因时,应从多方面考虑,谨慎发言。明确舆情应对的工作理念并坚持舆情处理的四项原则:首先是第一时间原则,在舆情爆发时,应在第一时间应对相关危机,并以积极的态度应对舆论。其次是真实坦诚原则,事件突发后,应将真相告知给媒体,可以不予以解答,但要杜绝说谎。再次是第三原则,可以借助第三方平台控制舆论的导向,并向众人澄清事实真相。最后是留有余地原则,在舆情发生后应及时作出回应,但须在调查有结果后再说明原因,尽量避免“可能、我校怀疑”等字眼。在回应时,应由学校的公关人员进行说明,高校的领导人不宜出面给出新闻回应,尽可能为学校留下回旋的余地。
(二)加强队伍建设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也频发爆发,而很多高校引导舆论走向时会因多种因素导致相关环节存在纰漏,尤其是缺乏舆情引导与应对的管理队伍,因此为了保证舆情处理的有效性与高效性,学校应着手于专业管理团队的建设。首先应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小组,并采取分层责任制的方式,开展高校舆情的日常监管,并为学校引进技术型人才,主要负责平台监管、舆情引导方面的工作。并定期收集舆情相关的信息,将数据和内容汇报给领导,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有效实现舆情的预防工作。并由技术小组给出舆情的应急方案,保证在事件突发时,可以在第一时间控制舆论走向,减缓扩散速度,做好防御检测,最大程度降低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在舆情得到有效控制时,也要实时监控,避免舆情的再一次爆发。舆情监管是一项极为繁琐的工作,所涵盖的信息量需要完善的系统支持,这也间接的为管理小组增加监测的工作量。因此为了防止舆情的反复爆发,就应做好监测、预警等多方面的工作,进而有效掌握舆情的发展动态以及规律,极大程度地减少工作量。高校也需重视舆情领袖队伍的培养。学校是舆论爆发和传播的集散地,也间接的存在一些高校舆情的领袖人物,其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对于其他空间的领袖人物来说较为分散,且不具备专业的舆情引导和组织能力。这些领袖在舆情爆发时,造成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也会由于其自身技能的缺陷,使其在舆情引导时无法发挥最大的作用。尽管领袖人物具有较大的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专业的舆情领袖团队可以有效控制舆情的导向,使其朝着易于学校的方向发展,使学校以一种积极、理性的态度应对网络舆情。
(三)提高媒介素养
高校中的媒介素养是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方式使用全媒体下的各种媒介。从学生角度来看,应加强舆情应对技术的学习,进而有效提高学生自己的媒介素养。并借助全媒体平台,开展线上交流,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确保学校形成良好的网络风气。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应不断完善自身的媒介素养,创新教学理念,进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通过组织媒介活动或线上讨论的方式,丰富课堂内容,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加强其媒介正确应用的意识,使其可以抵制网络散播的不良信息。从学校的角度来说,为了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就需开设相关的教学课程,使其有效地掌握有关知识的学习,并根据学校的发展现状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定课程内容。还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保证大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网络信息的分析。此外,高校需为学生提供媒介实践平台,并以一种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培养其网络思想。引导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中实现自我提升,进而将外部给予的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促进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
五、结论
全媒体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为国民提供了分享、交流的平台,但也在言论自由的环境下,负面影响极易随着言论的导向而被放大,为高校的管理增加难度。因此,高校应明确网络舆情的特征,并结合自身的优势,健全相关的应对机制,为高校政治教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提升高校的教研水平。
参考文献:
[1]袁瑞君.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特征与应对机制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03):71-72.
[2]赵倩倩.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研究[J].传媒论坛,2020,3(24):154-155.
作者:逄群 矫立波 单位:青岛黄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