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融媒体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融媒体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融媒体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探析

[摘要]高校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动态被社会大众广泛关注,尤其是涉及学生、学校的话题极易引起大众和媒体的高度重视,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给高校宣传工作提供多样化手段的同时,也使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方面面临巨大挑战。融媒体背景下,高校应利用互联网思维,认清网络舆情特征,理清现阶段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主动掌握舆论的主导权,使高校网络舆情掌握在一个可管、可控的范围内,以维护校园的稳定,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融媒体;高校;网络舆情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推动了融媒体的产生与发展。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学生对国内外、校园内外有关热点、焦点问题以网络的方式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反映自己的意见与态度的行为汇总,是学生的意愿与思想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延伸和表现。融媒体背景下,高校的舆情传播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相应的,高校舆情管理也理应适应时代变化,主动利用互联网平台不断进行管理创新。舆情事件的处理水平是反映高校治理能力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高校的稳定性和未来发展,而高校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积极向上发展。因此,高校应积极关注融媒体背景下网络舆情变化的特征,高度重视现阶段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使高校舆情管理真正做到服务学生,服务学校,服务社会。

一、融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特点

结合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各自优势,融媒体背景下的网络舆情生存环境更为优越,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传播主体、传播内容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无形中助推了网络舆情的发展。

(一)高校网络舆情传播载体多样化

网络舆情与传统舆情相比,其最明显的特征在于传播载体的多样化,尤其是融媒体时代,微博、微信、抖音、头条、报纸、广播、电视等都可以成为网络舆情传播的载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界限的模糊化,传播载体的多样化意味着信息输出的渠道增多,传播速度加快,传播范围更广。舆情信息的传播既可以依赖互联网媒体,也可以借助传统媒体,线上与线下的双重联动,加速了舆情信息的产生与爆发。另外,网络媒介已成为大众发声的主渠道,在人人都手握麦克风的时代,网络言论的自由性也促进了舆情事件的发展。

(二)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主体特殊化

大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他们既有一般舆论主体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们好奇心旺盛,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敢于发声表态,热衷参与网络舆情讨论,同时他们也年轻气盛,涉世不深,缺乏足够的批判精神,思想易受外界影响,难以分辨信息真假,看待事物容易情绪化,极易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另外,互联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乐于在网上结交朋友,寻找志同道合的盟友,其在网络中的发声表态极具号召力,很容易引起大范围的转载和认同,会促进舆情的泛化,对社会的影响力较大。

(三)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内容丰富化

融媒体时代,互联网的低门槛和开放性使得大众可以随时随地借助网络发布信息,这使得网络信息变得错综复杂,信息内容呈指数级增长。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丰富且涵盖广泛,总体而言,高校网络舆情内容分为三大类,首先是国际国内外热点或敏感事件。其次是校园公共事件或与大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校内事务,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之中,对自身利益相关的事件往往比较关注,因而能引发大学生群体的共鸣与回响,成为校园舆情的关注点。最后是社会热点、敏感话题,社会的敏感话题与事件对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类热门话题往往会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并引发大学生群体的讨论。

二、融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舆情管理理念落后,主观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低门槛和易操作性使得人人都手握话筒。大众发声的渠道不再单纯依赖传统媒体,微博、微信、QQ、头条、贴吧、论坛等网络平台成为网民表达观点、看法的主渠道。受网络环境的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相对于传统舆情而言更容易发酵、爆发,在网络上极易形成讨论热点,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而大学生作为网络的重度使用者,对涉及自身的舆情关注程度较高,乐于借助网络发表评论或意见,进一步推动了高校舆情的发展,如果高校不及时引导舆情发展,错失解决的“黄金时期”,将会对自身的形象名誉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但是面对网络舆情管理,部分高校管理者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管理理念较为落后,对舆情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舆情事件发生后,部分高校未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以放之任之的态度任由舆情发展,抱着侥幸心理,寄希望于网民的遗忘性或网民对其他事件的关注转移,丧失了对舆情管理的最佳时机,往往导致舆情危机加重,学校形象受损。另外,部分管理者对舆情事件的管理方式依旧采用“封、删、堵”的强制手段应对,其管理理念过度依赖自身的权力,认为权力是解决舆情危机的最佳方法,当舆情事件发生时,以强制手段压制学生或借助外力不断删除网络负面消息,其解决方法往往不利于舆情危机的解决,反而会丧失学校的公信力,影响学校在社会心目中的形象,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二)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导致舆情管理难度增大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逐渐缩短,信息的传播和分享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只要聚在网络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和空间里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内容真假难辨、虚实结合,极易影响网民的思维判断,不利于网络舆情的管理。一些用心不良的网民或是出于私心或是为了博取关注或是出于某种政治目的,借用舆情事件传播不利社会,损害国家形象的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大大增加了高校舆情管理难度。另外,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民愿意积极参与到舆情事件的讨论中,匿名特征无形中给网民提供了保护伞,发言表态不追求理性、客观、真实的原则,网民抱着侥幸心理,随心所欲地发言表态可能会助推舆情往负面方向发展,尤其是涉及高校和学生问题的舆论,因高校的特殊性往往极易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高校如若处理不当,任由舆情事件的自由发展,其后果不堪设想,高校的形象被大打折扣,不利于今后的发展。网络环境的复杂性无形中给高校管理增加了难度,应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三)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不高,思想易受影响

高校作为社会子系统之一,与社会各部分都保持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校的发展事关学生的未来,学生的未来事关国家的命运。高校的任何事件尤其是负面舆论的爆发都会牵动学生和社会的神经,引起激烈讨论。由于涉及事件主体的敏感性,社会中不乏一些不良用心者通过散播虚假不实信息等信息扭转舆论风向,歧途实现个人的私利,尤其是一些敌对分子故意利用高校舆情事件散布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符的言论,企图动摇大学生的思想,瓦解他们的理想信念。高校大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高,能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使用,快速适应网络环境,但是对网络内容的辨别能力缺乏理性思考能力,媒介素养水平不高,很容易被经过精心包装的错误舆论所误导,对高校乃至社会持怀疑或否定态度。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或接班人,其思想动态对国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高校舆情风波中产生的错误言论如果不及时辟谣更正,很容易被大学生错误吸收,继而影响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阻碍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三、融媒体视阈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舆情管理理念,创新舆情管理方法

舆情管理的水平是影响高校稳定的重要因素,尤其融媒体时代,大众发声的渠道更加多样化,言论表达更为自由,对舆情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高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舆情管理,摒弃“一切靠打压”的管理思想,依托互联网平台,正视舆情事件,采用宜疏不宜堵的方式高效解决舆情危机。另外,融媒体时代虽然加速了网络舆情事件的产生和爆发,增加了管理者处理危机的难度,但危机中必有转机,高校管理者应该学会利用互联网,创新舆情管理的办法,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高校应该突显其社会服务功能,通过校园内的传统和新型媒体等多种平台,传递与全校师生工作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未雨绸缪,主动出击,权威发布,在第一时间引导正确的舆论,消除谣言、误解等负面信息可能引发的不良影响。舆情管理工作是项复杂、长远的工作,一些高校在面对舆情事件时,缺乏专业的研判,仅借助某个部门或某个人解决危机,整体管理水平不高,往往错失了危机解决的最佳时机,如果处置不当,反而还会激化矛盾。高校应结合实际,成立一个专业的舆情管理小组,利用专业技术和专业团队做好对舆情的收集、监测、分析、处理、善后等工作,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工作预警方案,以便舆情发生时,能快速及时有效地应对,避免舆情危机扩大化。同时,高校作为拥有丰富资源的场所,应调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推动舆情管理方面的建设,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团结辅导员、学生干部等政治思想觉悟高、与学生密切接触的人力资源,借助多方面的力量共同服务学校的舆情管理工作,从而优化高校整体的网络舆情管理水平。

(二)发挥意见领袖作用,主动占领网络舆情阵地

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使得生产出来的信息量多且质不高,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舆论风向也很容易被不良信息所影响,继而阻碍危机事件的解决。高校应重视学校的主流媒体运营,结合大学生的媒体使用习惯和阅读兴趣,适时的发布一些大学生需要的信息和服务,提高大学生对学校官方媒体的使用率和关注度,以便能够有效借助官方媒体来引导舆论,主动占领网络舆情阵地。另外,“意见领袖”在意见和观念表达上能够起到引领作用,能左右其关注者和追随者的态度和看法,对舆情风向的改变具有重要作用。在融媒体时代,每个高校都会培养出一批的校园“意见领袖”,他们会经常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都能得到身边人的高度认可,甚至改变他们的想法和行为。高校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借助意见领袖的力量稳定人心,缓解危机,促进舆情事件的解决。比如,学校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干部和老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他们进行定期培训,使优秀的学生干部和老师成为“意见领袖”,并利用优秀学生干部和老师的群众基础开展引导学生思想观念的工作。

(三)注重媒介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爆炸式的舆情信息充斥网络,大学生难以明确分辨真假,很容易陷入别人营造的舆论假象中,无形中成为谣言的助推主力,既损害了高校群体的整体形象,也容易使自己误入歧途,树立错误的价值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坚定他们的理性信念,约束他们的行为规范,合理使用媒介,以理性态度正确看待舆情事件。一方面,高校应将媒介素养和思政教育纳入常规教育体系之中,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作用,借助网络的上下联动,通过班会、社团、演讲、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普及相关理论知识,重视大学生理性正确分析事物的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对媒体的正确认知,加深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了解,真正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媒介素养和思政教育,从而改变自身的认知行为;另一方面,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利用各地的红色基地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深刻体会红色精神并内化于心,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建立并运营自己的自媒体平台或者积极参与学校社团的网络平台运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媒介的运作模式和信息生产方式,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坚定他们的爱国信念。

四、结语

网络舆情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良的舆情事件容易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危险。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影响深远的工作,高校应思想上提高认识,不断创新舆情管理办法,培养和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掌握网络舆情的主动权,同时,注重学生的媒介素养和政治思想教育,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从而进一步保障学校的安全,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陶丹.基于突发群体事件预防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J].当代青年研究,2017(4):37-42.

[2]周刚.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3):65-67.

[3]卢萧.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态治理[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3):139-144.

[4]李明付,李芳.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精准化管理[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6):706-710.

作者:张飞骏 梁雪 单位:安徽涉外经济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