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了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目前高职类院校开展课程与就业较为脱节的现状,提出了“问题”的概念及发展过程,提出PBL理论的概念及发展过程,针对《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PBL教学模式导入到该课程的教学之中。
【关键词】PBL;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研究;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一、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巨大的人才缺口出现在大量的平台研发工作岗位上,在Web前端、移动端HTML5方面需要的人才与日俱增。Web前端开发技术有一个简单到复杂的过程,HTML、CSS以及JavaScript是其中的三大核心技术。HTML5是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的第五代版本,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是万维网的核心语言、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应用。HTML5在继承了前任版本的优点之外,其最大的优势是基于HTML5的手机可以直接在网页的页面上进行调试和修改[1]。当前就业市场对Web前端开发工程师需求十分紧缺,许多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确实有一些针对性的课程,但是所开设的与此岗位需求相关的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合理度不够,教学的模式千篇一律,造成与企业的需求不相匹配,从而导致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不太理想,而企业也无法招聘到适合前端开发岗位的毕业生这样两难的局面。为此,PBL(Problem-BasedLearning,基于问题解决)理论就提出,需要进行课程就业的导向定位、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化、细化,实施项目驱动式的教学,进行学生的课程学习多元评价方式的教学改革,在教学实践中创建校企、双师共同培养模式,进而大幅提升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计算机专业类的课程主要特征为极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当前教学方式基本如下:一是教师在教室集中对知识点进行讲解;二是在课堂上对教材案例的操作演示;三是演示完之后,学生自行上机练习[2]。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逐渐增加了上机课的课时数,有些高校已经把理论与实训课安排成了两门分开的课程,虽然学生的实践及操作动手能力有所增加,但“填鸭式”教学的“根”仍然存在。这样的模式实质是让学生在课堂时间段机械性地去记忆一些操作的步骤以及指令,然后在上机课的时候再对照课堂笔记、记忆或者课本的代码进行实践应用。但事实上,一般一门课的理论课排课每周最多2~6个课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需要记忆大量新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反映两节课结束之后许多知识点记不住、有所遗忘,如果回去自己不进行练习回顾的话,一周时间过去之后很多知识点都会遗忘,而自行的练习回顾许多学生是做不到的,这样以来很多知识点学生就无法掌握,时间一长,有些学生前后知识点无法联系到一起,造成知识点的脱节,越来越无法听懂,跟不上课程进度,最后对此门课程兴致缺缺,上课敷衍了事。除此之外,现在的有些教材上给出的演示案例比较老旧,有些案例甚至风格还处于20世纪,不能与时代发展同步,也无法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到一起,按部就班没有创新,学生学习起来也索然无味。
二、“问题”的概念
教育史上最早详细定义“问题”概念的是前苏联的教育学家马赫穆托夫在1975年发表的《问题教学》一书中所提及。该书系统论述了问题情景的创设、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问题教学的理论依据、问题教学的实施方法、问题教学的意义等[2]。自20世纪80年代初,许多学者慢慢开始将建构主义作为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基础,这些学者之中当时比较著名的是智力三维结构解决问题模式,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所提出[2]。另一部分文献认为,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医学教育是问题解决的教学是出处。在那个年代,医学教育使用的是两段式教学法,在第一阶段学生集中学习和记忆知识点,在第二阶段则由学生临床实习。随着这种教学模式的一直推进,越来越多的弊端开始显现,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明明已经对教材内容记忆深刻甚至倒背如流了,但是在现实场景中,面对各种各样的临床问题时仍然不知从何下手。1969年,HowardBarrows,美国医学教授,他观察到这种情况的改善会出现在学生参加完临床实习后,此时会大幅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于是他提出两种设想:第一,问题情景下的学习方式与以记忆为基础的学习方式相比,前者效果更好;第二,对于看病技能来说,至关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凭记忆看病问诊[3]。之后,HowardBarrows教授进行了一组对照组实验,在实验中将基于问题的方法融入其中。结果表明,将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融会贯通到现实场景中的学习之后,相较于之前的被动接受各种理论知识,学生会开始主动学习去解决问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过多的参与,只进行必要的辅导,学生自行分小组进行协作。本次实验将问题解决学习模式成功地在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实施,自此在医学教育界顷刻间竞相进行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之后,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开始关注PBL教学方法,但大部分的理论研究仍然集中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实践方面。后来更多的诸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也开始注意到PBL教学方法。关于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我国起步开始的比较迟。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关于PBL的相关理论研究才刚刚开始,而且主要是对国外相关文献进行翻译。例如2002年赵中建翻译的威廉·G.坎宁安所著《教育管理:基于问题的方法》一书,该书对美国当时最杰出的和最新的教育相关研究与理论进行了介绍,对美国最富有创见的专家们关于教育问题的思考进行了评述,使人们对学校教育管理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4]。此后几年,相关研究呈指数增长的趋势。基础研究还是占到将近一半的比例,主要是关于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型、教学策略、学习能力的提升等为主,而且主要集中在医学教育研究内容上。例如于波等在2009年发表的《PBL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中指出在我国医学教育的领域中PBL的相关教学问题[5]。又如2011年田金徽等发表的《PBL教学法在循证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一文中将学生随机分为PBL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采用考试成绩、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效果评估,探讨基于问题学习法(PBL)在本科生循证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6]。
三、PBL教学法在国内学科中的发展
在医学教育研究方面,PBL教学法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于是PBL教学法开始被国内更多的学科领域渐渐引入。例如2014年张翔清等在发表的《PBL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讨论了PBL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2015年黄艳发表的文章《PBL方法在物理专业教学中的探讨》中谈到,在物理专业的教学中运用合理的PBL教学法可以较好地提高物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从学科领域角度上来说,物理、数学等基础学科是我国目前PBL应用的热门,而这些学科特点是推理性都较强。与这些学科不同,PBL教学法在计算机等理论和实践结合较紧密的学科研究还较为浅显。结合上述研究现状,最近几年在PBL教学法方面,基本理论、模式构建、教学设计等基础理论研究居多,而实践应用研究较少。就涉及的学科范围来说,PBL也仅应用在教学中少数学科上。而对于理论和操作性强的计算机类课程,和基于PBL教学方法的理念相吻合,会是日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四、PBL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中实施的可行性
(一)方法迁移。将PBL理论与医学学科及基础学科的教学结合中迁移至《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中。由于PBL最先源自于医学这类动手操作性极强的课程,所以将PBL理论从医学学科及基础学科的教学中迁移到实际操作很强的计算机类课程中是可行的。对于《网页设计与制作》这类计算机专业高职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需要大量的操作与练习,将PBL教学法与此类课程相结合,可以在基于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网页设计分析、操作能力,提高学生成绩。在下学期的教学过程中,采用PBL方法运用到《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结合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以及学期结束之后学生的综合成绩判定PBL方法是否有效,有效程度如何。
(二)以项目化的实训过程为导向,通过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项目化的实训过程贯穿到课程教学实施中。近几年高职院校计算机类编程课程的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使用项目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兴趣分组,以兴趣为出发点,结合每个分组所作的案例引发思考,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点,为之后毕业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计算机类课程中应用PBL教学方法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项目化教学是高职院校这种《网页设计与制作》类课程的必然趋势,通过将PBL方法与《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相结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前提下,让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推动就业奠定基础。
作者:王梦茹 单文娟 单位:合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