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舞蹈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分析(4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师范高校对幼儿舞蹈教学的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家长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培养,舞蹈也成为了众多家长选择科目之一,舞蹈可以塑造人的形体状态培养气质,但在目前的幼儿舞蹈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鉴于此,本文对幼儿舞蹈教育教学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舞蹈教师的水平,通过改进优化各个方面来保证高质量的幼儿舞蹈教学。
【关键词】师范高校;幼儿舞蹈;舞蹈教学
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很多师范院校都有开学前教育专业,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对幼儿舞蹈教学有很大影响,目前我国普遍学前教育专业都存在不小问题,对幼儿舞蹈教学产生影响,这是所有幼师需要解决重要任务。
一、幼儿舞蹈教学存在问题
目前师范高校对幼儿舞蹈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教师舞蹈水平不高,原因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文化课相对不好,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并没有受到专业训练,导致不具有很好的舞蹈基础,教师未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实际情况,包括舞蹈功底和文化水平,这些都是导致幼儿舞蹈教学存在问题原因之一。第二个方面是教材不专业,目前的舞蹈教材并未制定符合幼儿教育专业舞蹈教材,体系不完整不规范,对于教师舞蹈培养也未制定专门科学规范的指导教材。因此,教师缺少辅助材料,这极大影响舞蹈质量。第三个方面就是师范院校的教育模式非常传统,学生照着教师动作学习,未能结合自己思考,这就导致了我国缺少创新能力强的舞动教师。
二、师范院校开展幼儿舞蹈教育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丰富舞蹈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有着很重要引导作用,不能因为学生的年龄就以为教舞蹈可以敷衍了事,在教学前重视幼儿舞蹈备课,主要着重点在幼儿童趣的心理特征,另外再根据多方面注意调整,有三种和幼儿舞蹈结合教学方法,第一种为音乐和舞蹈结合,舞蹈和音乐不分家,儿童活泼好动对于舞蹈的教学起到促进作用,但如果每次都直接教授舞蹈动作,会让儿童对舞蹈产生无聊厌烦情绪,不利于开展日后舞蹈教学,所以教师应当在教授舞蹈之前,放送有节奏愉快音乐,充分留出幼儿沉浸在音乐当中时间,这对儿童了解节奏,提高其节奏感非常有帮助,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把音乐舞蹈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音乐自己任意舞动,不需要固定舞蹈动作,以此来提升学生兴趣。第二种方法就是把游戏融入到舞蹈中去,平日枯燥单调舞蹈动作进行反复训练,很快就会让活泼调皮的儿童失去学习舞蹈的兴趣,对教师来说,硬性让儿童训练基本功难度非常大。因此,采用游戏比赛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例如,分成几个小组,用小跳的形式传递物品,看哪组速度快。这样把舞蹈基本功和游戏比赛相结合,不仅完成训练目的达到计划,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对学习舞蹈兴趣。第三种方法就是创意加模仿,这一方法是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未来会成为老师,所以教师不仅要学生会模仿,还要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比如,苗族舞蹈当中几个简单动作,先让学生模仿练习,在熟练之后应当继续研究,同学一起讨论如何编排新的舞蹈,这一过程会充分锻炼学生的基本功和舞蹈水平。
(二)改善幼儿舞蹈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对于舞蹈教育的开展有很大关联,一个好的舞蹈课程开展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氛围渲染,师范高校应当极力塑造一个文明、和谐、健康以及充满爱心人文环境,再是建设物质环境包括舞蹈教室以及教学设备,对于舞蹈教室的环境应当符合儿童天真可爱特征,舞蹈教室的温度要适中、空气要流通、阳光要充足等条件,舞蹈室四周墙壁应当张贴充满童趣又和舞蹈相关的动画或者知识,窗帘和整体色调都应当是暖色系,铺设地板颜色要明亮,地毯质量要过关,让学生有种在家的感觉,另外训练用的把杆和全身镜都应当调至适当位置,教室配备多媒体、投影仪、电视还有音响设备等。
(三)转变舞蹈教学模式
即便幼儿年龄较小,但幼儿思维天马行空,具有一定创造力。因此,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就应当注重实践激发学生潜力,除了课本上固定的舞蹈教程,教师更应当加入即兴舞蹈部分,即兴舞蹈是学生根据音乐的想象转化成自由舞蹈动作过程,这就相当于是临时创作加上临时编排,对学生来说是很有挑战,教师选定一个简单节奏给学生听,比如《小青蛙》先让学生练习,熟悉节奏掌握律动,教师给予一定指导,在一定时间内让学生分组讨论之后再进行表演,那么课堂气氛一定是紧张且活跃,表演完教师分别点评并纠正节奏偏差,这样有效将动和静结合起来。在此次研究中,主要阐述了我国幼儿舞蹈教育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并且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主要有丰富舞蹈教学方法、改善幼儿舞蹈教学环境、转变舞蹈教学模式,本文研究中提出的几点建议,主要围绕幼儿舞蹈教学,提高舞蹈教师水平,全面改进优化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这对输出高质量的幼儿舞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望此次研究的内容能为实际幼儿舞蹈教学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徐瑶,杨楠.探索高校对区域内幼儿教师的助学策略——以儿童舞蹈艺术教育为例[J].当代音乐,2015,13(28):121-122.
[2]张屹.浅谈教、学、创合一的教学模式——以幼儿舞蹈教学为例[J].郑州师范教育,2016,24(2):15-17.
[3]李英.关于在幼儿园舞蹈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舞蹈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45(7).
作者:徐美玲 单位:长沙信息职业技术学校
第二篇:民办高校的舞蹈教学
蔡元培先生曾道:“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早在新文化运动中,蔡先生便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以此来强调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与实质性意义。而在今天,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的艺术教育方兴未艾,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量子信息技术及虚拟现实等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的时代大潮中,艺术教育也在悄然无声地发生着变化。
一、教育现状
以往,教育的“容器”仅由国家出资筹建并对其负责,即所谓的“体制内”的公办教学模式。而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发展,公办院校不再满足于就业及培训的岗位钢需(例如出现了企业“招工难”、大学生“就业难”的教育供给问题)。相反,民办、私人性质的教育模式大可以按照招聘单位的用人需求来制定“一对一”的教育计划,以此来保证人才的精准输出,从而形成培训到就业的“一站式”优化循环模式。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研究院网的《2017—2022年中国民办教育行业市场现状分析与投资发展规划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我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7.1万所,其中民办高校742所。①从目前来看,根据不同专业(如空乘专业、旅游专业、幼教专业、舞蹈专业等)的共性需求,舞蹈教育也愈加受到用人单位、校方及学生的重视,甚至在就业考核中增设舞蹈表演环节,进而考察学生的艺术修养及肢体协调能力。因此,舞蹈作为人类原始时期便兴起的最为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便责无旁贷地肩负起艺术教育的重任。
二、教学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若想真正践行教育的实质,仅广而泛之地虚论浮谈,无法解决学生及教师的实际问题。因此,笔者进一步将教学特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以及教学难点四个部分进行了总结归纳,望使本文具有详实可行的参考意义。民办高校舞蹈课程的特点笔者总结如下,大致有三点:一是非专业性,二是多样性,三是针对性。首先,从非专业性来说,一方面大部分非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前并未经过专业化的舞蹈训练,甚至报考舞蹈专业学生的肢体基础也相对存在体能、舞感、基础等本质上的差异。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的概念模糊不清,甚至理解偏颇,因此教师需要根本上从舞蹈的本质着手对其固有艺术观进行矫正,助其重新搭建艺术思维框架,给予其正确的审美引导。其次,从多样性来说,由于非专业的限制,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采用“横向”教学,即在一学年内至少教授两门舞种,而非“纵向”延伸。因为民办高校舞蹈课程并不仅针对培养舞蹈专业演员为目标,而是通过多样化、多元性的舞种教学(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爵士舞等)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之外,亦可避免学生因身体素质、肢体条件和兴趣爱好等不同而产生的消极被动式学习动机。相较而言,通过正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将其转化为良性的激励机制实为上策。某种程度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提升了民办高校舞蹈教师的“准入门槛”———教师应具备跨舞种教学的能力。最后,从针对性来说,民办高等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与输送人才为目的,“高质量求生存”才是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如今就业单位对于学生是否具备相应能文体能力愈发重视,以空乘专业应聘为例,各大航空公司在招聘环节都会增设舞蹈表演(舞种不限),以便在之后的工作中学为所用。这就意味着舞蹈艺术的实用属性更为突出。舞蹈教学除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技能以外,还应使学生学会运用技能来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这里笔者需要强调的是,“技能至上”、“唯技术论”并不是笔者的初意,而是鉴于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民办高校教学针对性同普通高校相比更为突出。艺术本身便具有潜移默化、陶冶情操的功能性特征,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在“真”、“善”、“美”的不断渗透下,最终在德育基础上,“窄化”教育路径,达到精准就业。
三、教学方法
(一)寓教于乐、有的放矢
“寓教于乐”是由两千多年前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率先提出。他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②实际上,“寓教于乐”对于学习前期的摸索阶段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教学方式,尤其适用于艺术教育。根据民办高等教育学生的非专业属性来说,教学初期是学生对于艺术认知的启蒙阶段,而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便是通过对舞蹈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正所谓:“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出自《论语•泰伯》)对于舞蹈本身来说,“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有三种:一是舞蹈欣赏,二是舞蹈游戏,三是舞蹈模仿。首先,从舞蹈欣赏来说,它是一种以饱含诗情,富于乐感的人体动态美为对象的审美活动。③在舞蹈欣赏过程中,欣赏者除了视觉、听觉、想象力以外,还需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有的美学家将人们对艺术品欣赏时所产生的美感称之为审美快乐,在这种快乐中,……各种不同的感受奇妙地混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极其丰富和生动的愉悦体验。”④由此可见,在舞蹈教学初期增设舞蹈欣赏环节是践行“寓教于乐”的方式之一。其次,从游戏来说,十八世纪德国诗人、文艺理论家席勒根据康德所说的,艺术像游戏一样,都是“自由的”活动,“它是对自身愉快的,能够合目的地成功。”⑤由此可见,将游戏与舞蹈相关联,本文并不是初例,而是在舞蹈起源的过程中,便有“游戏说”来证明舞蹈的游戏性质。那么,原始人类可以通过运用舞蹈形式来达到解放身心的游戏目的,如今,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游戏的形式来丰富舞蹈的肢体经验,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呢?至此,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增设舞蹈游戏环节是践行“寓教于乐”的方式之二。最后,从舞蹈模仿来说,“模仿说”是艺术起源中最古老的理论,起始于古希腊哲学家。其近代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德国学者K•毕歇尔,他认为人类天生拥有某种“模仿的本能和爱好一切实验的本能”。⑥而舞蹈艺术的创作与表演本就是在客观现实生活的再现中加入主体的能动创造力的表现。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思维之外,还需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生活,通过肢体语言展现现实美的观察能力。以观察与模仿客体的方式,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由此可见,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增设舞蹈模仿环节是践行“寓教于乐”的方式之三。
(二)男女分工、各有侧重
由于集体授课性质的客观存在,教师不可能在规定时间内一一关照学生的个人特质。相反,教师授课视角过于“平视”,一味追求集体主义的共性训练而忽视差异性的存在也并非明智之举。因此,便要求教师在“个体———集体”的宏观范围中定位出“程度节点”———舞蹈教育中的性别差异,以此来保证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的同步开展。首先,在舞蹈中,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舞蹈风格上。中国自古便有“武舞”、“文武”以及表演性乐舞之分,“武舞”节奏明快、舞姿矫健,历代帝王常选取男子来作为以舞象功的对象。而“文舞”与表演性乐舞则是抒情性强,优美柔婉,节奏较为舒缓,表演性乐舞常常由舞艺高超的女子表演。可见,舞蹈的风格性与舞者的性别有着内在的联系。不同种类、不同民族的舞蹈都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受到舞蹈风格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性别分组练习法,以针对不同舞蹈风格下的性别差异进行区分式的教学,这亦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正确人格,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其次,在基础训练中,男性可侧重于体能训练,女性可侧重于肢体柔韧度训练。两者训练的侧重取决于两性的先天性生理条件。通常情况下,男性具有较强的爆发力、较快的速度及较强的力量优势。例如1984年由马跃编导、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首演的蒙古族群舞《奔腾》,其中,清一色的男舞者们将新时代下的蒙古族牧民潇洒奔放、豪迈不羁的民族个性演绎得淋漓尽致。较男性而言,女性则具有柔韧、灵敏的优势与特征。例如1998年在北京舞蹈学院首演的古典女子群舞《踏歌》,编导孙颖先生从汉唐舞韵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素材,在此基础上经过艺术化的加工与再创造,体现出中国古代女子清丽、婉约、柔曼的独特韵味。由此可见,不论是对于上述舞蹈风格的筛选,以及与性别生理性差异的关照,皆使得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有章可循。在课堂中进行性别分组练习,也是两性生理条件下的规律使然。
(三)三者结合、层层递进
在“观察———练习———表演”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实行“舞蹈欣赏———舞蹈组合———舞蹈表演”三位一体式教学模式。首先,针对零基础学生,教师应营造一个开阔的、多元的欣赏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学生通过“听、看”真正了解舞蹈世界,从中培养起自身的审美取向与艺术趣味。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及兴趣爱好编排舞蹈组合。舞蹈组合作为连接基础与表演的中间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肢体表现力极为重要。学生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既可以回溯身体的基础动律,也可以为日后的表演课程未雨绸缪。再者,表演是舞蹈教学过程中的最终环节与目的所在。学生经过对舞蹈的欣赏和不断练习之后,已基本掌握对舞蹈语言的运用,因此,在表演过程中,教师主要教授学生的是怎样运用肢体表现自我的感性与理性内涵,尽可能地使学生领悟舞蹈的真谛所在———舞蹈是人类寄托生命、情感、思想的艺术形式。
四、教学难点
(一)把握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
由于学生的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及由于年龄原因身体各部位的生长发育基本定型,相比适龄学生而言,零基础专业学生的韧带难以拉开。若教师强行加入专业性高强度的训练内容,可能会导致学生的韧带撕裂等一系列健康安全问题。因此,教师应合理规划课程内容,采用科学的方法适度教学,把握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
(二)注意讲授方式的深入浅出
《礼记•乐记》中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就是说,音乐或是舞蹈皆是源自于人的内心,当受到外界事物的感染时,舞蹈便会通过肢体动作中呈现出来。在原始时期,舞蹈的雏形本是“联袂而舞、踏地为节”,这样简单的动律加上肢体的变化便构成了舞蹈艺术。由此可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深入浅出,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参与其中,不应将“舞蹈复杂化”,避免给学生造成对舞蹈望而却步的心里阴影。一旦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心态,那么教学工作的开展会存在巨大阻力,这便要求教师在教授过程中着重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以便临时做出调整。
(三)培养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舞蹈与其他门类艺术不同,它是以人体作为物质媒介进行艺术思想与情感的传播。若想将舞蹈编导的艺术构思有机地呈现出来,舞者需要通过长时期的身体训练来扩展肢体的“表现域”,即通过丰富与精炼肢体语言来达到其表现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常常会挑战人体生理的极限,给学生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肢体痛感。考虑到舞蹈训练的特殊性,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灌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忍不拔精神,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综上所述,我国民办教育还处于发展过程中,舞蹈艺术虽自原始时期便已产生,可舞蹈教育与理论却是年轻而又生机勃勃。因此,不论是在舞蹈实践、抑或是舞蹈理论中,中国的舞蹈人都不应停下脚步、裹足不前。在翻涌的理论“大潮”中,舞蹈理论作为舞蹈实践的“引路者”,更应理性地看待、敏锐地捕捉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参考方案,推动舞蹈教育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①三胜咨询,2017—2022年中国民办教育行业市场现状分析与投资发展规划研究报告[EB/OL].: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2017-12-6
②参见西方文论选(上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13
③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304
④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05-306
⑤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49
⑥欧建平.世界艺术史(舞蹈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2
作者:吴蕾 单位: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内容摘要】创造性的、启发式的舞蹈教学应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舞蹈课教学时都会遇到一系列的困扰和问题。让所有学生投入地参与课堂,喜欢课堂,进而努力习得知识,单靠教师维持课堂秩序、进行知识教授远远不够。教师应依据不同的内容,站在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方式,及时、清晰地与学生展开教学对话,并在对话中有效指导和完成教学。
【关键词】素质教育舞蹈课;创造性舞蹈;高中舞蹈;教学经验
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教学实验项目,高中素质教育舞蹈课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诸多方面的挑战。首先,大部分学生并不善于运用自己的身体进行表达,他们在以往所受到教育中,身体参与更多是在体育课中完成的。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有过用身体进行艺术表达的经历。男生尤其明显,很多人对舞蹈课表现出抗拒和紧张的情绪。其次,高中生心智渐趋成熟,有着相对独立的判断能力和较为鲜明的个人态度,并且敢于为自己的所想据理力争。体现在舞蹈课的参与和学习过程中,即学生会站在不同的视角来审视舞蹈,文化层面、审美层面、学科层面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很多问题不限于舞蹈的范畴,对教师的驾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笔者自2008年以来一直从事素质教育舞蹈课程的实践教学,深感该课程意义重大,也深知课程实施的各种挑战,故简要梳理近年来实践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一、镜像的模仿:建立身心的安全感
舞蹈的载体是身体,身体涉及个人隐私。学生在运用个人身体参与舞蹈课时,需要尽快有效建立身体与心理上的安全感,这样才能自由、放松地参与到课堂中。如果没有建立起身心的安全感,就会激发学生保护自己身体隐私的反应。身体的隐私涉及运用身体表达自己的情感、运用身体做任何动作(特别是过去不曾做过的动作)、将自己的动作展示给自己以外的人等。无论是小学或是高中,在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尊重其身体表达的意愿都非常重要。而且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拥有了“捍卫”自己想法的能力,如不是出于其内心的认同,仅依靠教师的威严要求其配合课堂正常进行下去,难度较大,学生也很难全身心投入。因此,如何在上课的最初阶段快速有效地建立起彼此的安全感,尤为重要。安全感一词是来自于心理学的词汇,那么找寻建立安全感的思考方向也应该从心理学的方法出发。在笔者的课堂中,运用最多的就是“镜像”这一方法,通过镜像动作,来达到共情、支持、感到被支持、看到、感到被尊重地看到等作用,课程通常会进行集体镜像和两个人之间的镜像活动。集体镜像主要是由一位学生带领,全班学生跟随带领学生一起动作。带领学生的动作产生于自己愿意做和能够做出的基础上,也就是动作发生的本身是基于自己能力范围内且由自己选择。全班学生镜像他的动作,则是用身体看到带领学生,用身体感受带领学生的微妙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共情。这种模仿,不仅能锻炼模仿能力,最主要的是让带领学生感受到来自于全班的支持。这种支持为今后的课堂提供了可以随意展示的土壤,其隐喻的意义为“大家可以包容我的动作,虽谈不上欣赏,但至少允许我这样的动作存在”。两个人的镜像多数是应用于发展个人即兴能力阶段,通过两个人互相同步模仿彼此的动作,起到有人全程关注自己的动作和全程共情动作的作用,让自己带有情感的动作在一种期待与允许的情况下发生。当镜像体验完成后,学生再进行自己的动作表现和态度表达就会容易很多,能在一种“我愿意”的情况下进行表达。这就是在舞蹈课堂中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性,也是在最初阶段舞蹈教师搭建出这样的活动框架的必要性,这有助于每位学生尽快地与教师和其他学生建立起连接。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建立安全感的方式很多,教师可以科学地进行尝试,并及时总结经验。
二、收放的尺度:掌控教学的专业度
每位教师最初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好像在上下打量着自己,试图去考量眼前这位教师能教授什么内容。学生对教师能力的评判,年级越高水准的要求越高。如果教师总是自顾自地展示自己作为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准,学生固然会打消对教师专业性的疑虑,但与此同时也会产生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进而影响到对课堂的积极参与。因此,教师该如何收放自如地展示自身的专业水平,也是素质教育舞蹈教学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首先,如果做较为极端的假设,素质教育舞蹈课中都是游戏或者是有意思的活动,那么即便教师拥有非常强的课堂控场能力,学生仍然会质疑,这是舞蹈课吗?眼前的这位教师专业能力足够强吗?当这样的质疑出现在学生心中时,很可能会在日后的某一节课堂中爆发出教师不期望看到的场景:学生并不信服教师。还有一种情况,有的教师会有意隐藏起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免特别舞蹈化的动作“吓”到学生,令他们产生那是遥不可及的身体呈现的错误意识。因此,有的教师会尽可能做一些学生容易模仿的动作,却没有及时树立权威,也没有树立起专业的典范,也就谈不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信和自由,鼓励他们进行动作尝试。不得不承认,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能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学生多会将教师看成“自己人”,顾忌较少地进行肢体活动尝试。但是这也会产生负面的效应,即学生的动作质量没有进步,同时也容易对教师的业务水平产生怀疑。其次,也存在另一种极端的例子,即如果教师一味地向学生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动作示范专业且“高精尖”,这样的结果多能收获学生的认同并会迎来掌声,但是这也容易造成只有班级里面的舞蹈特长生或者有一定舞蹈基础的学生愿意追随和学习,其他学生会从心底为自己与教师之间画出一道分界线:“我永远也达不到那个样子,我们不可能是一类人”。曾经有一位男教师在一节艺术综合课的公开课中,为学生展示各民族的舞蹈艺术,其中一个环节,教师为在场的学生表演了一段傣族舞,随后请学生一起跟着模仿学习。笔者作为旁观者在台下发现,学生并无意愿进行模仿,部分学生甚至不愿意动一下,只有个别女学生(看起来像是有舞蹈基础的)跟着教师做动作。学生不愿意跟随学习,多半是因为学习动作太过专业,使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加之略显夸张的表演,让学生无从欣赏,心存抵触。很多教师在展示和使用自身的专业能力时经常会陷入两难的境地,似乎朝向哪一个方都会出错。笔者认为,相关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需要意识到自己正在往哪个方向倾斜,避免出现偏差。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把握一个度,既要塑造一个可以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的教师角色,又要让学生认同自己,这需要在长时间的教学中去摸索,不断试错,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规律。根据笔者的个人经验,教师在最初接触学生的时候,可以选择适度隐藏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动作示范上更加生活化和非舞蹈化,以与学生构成较为平等的对话姿态。在随后一些有关即兴类、空间体验类、道具类的课程中,教师可运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其目的并不在于炫耀自身的本领,也不为保持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是在教育思路上给学生提供更多参考,帮助他们从更多维度进行尝试。教师做专业示范是为了引领学生沉浸于舞蹈,并不是自我标榜,更不是仅为了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每一次示范都应有明确的目的,为了让学生知道舞台表演需要怎样的素养、什么是生命的律动,以及让学生知道透过身体应如何表现观念等。
三、课堂的补充:促进学习的延续性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不应只存在于课时里,在课后也应具有足够的魅力引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因此,对于素质教育舞蹈课的思考,不能止步于课堂里,还应该延伸至课堂外。教师可以选择某些课带领学生进行拓展,在课堂中积累一定的兴趣、方法和小成果,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完善与创编。如何能够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业中深入钻研艺术、研究舞蹈,需要有以下几点认识:一是教师能够引领学生对舞蹈真正感兴趣;二是学生通过课后对舞蹈的探索可以收获颇多;三是学生除了舞蹈能力有所提升外,一定伴随着其他层面的收获;四是有展示的平台,有观众见证成果。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分享一些经验。首先,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中捕捉和发现学生的兴趣。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中,特别是艺术课,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很难进行课外的拓展,更遑论在上面倾注心血。首先,教师设定的学习任务不应引起学生的疲倦懈怠,而应引导和提升他们继续深入的意愿。其次,教师可以考虑借助舞蹈的形式与多学科进行对话交流,使最终形成的作品或成果是多门学科碰撞的结果,学生最终收获的也就不仅是舞蹈,还包括其他学科的知识,并提升协调各学科的综合能力。最后,教师还可以借助校内校外的各种平台进行教学展示,比如艺术节、科技节、教育论坛、舞蹈比赛等。当学生知道他们会登台演出时,就会更有动力进行作品创作。当然,舞蹈课的课外拓展形式,不必局限于舞蹈作品,还可将成果的呈现方式多元化,如小型音乐剧、戏剧、视觉艺术、行为艺术等其他门类艺术或者综合艺术,也可以是非舞台呈现的形式,如分析报告、论文、文艺评论、策划案等。其实,只要是学生源于舞蹈课而产生的成果,都是舞蹈教学非常可贵的进步。
结语
当教师离开专业院校进入普教系统后,会发现对教师的评价维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与其他学科教师一同培养学生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察到自身的不足之处与教学挑战。作为艺术学科的教师虽然没有高考的压力,仍应凭靠自己的教学魅力来“营销”舞蹈课程。因此,相关教师需要勤于总结、时刻思考,保持一颗一直在路上的前行之心。
作者:王小莲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第四篇:高中舞蹈教学提升学生的表现力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认识逐渐加深。目前,高素质的舞蹈人才供不应求。因此,在高中教育中,有必要加强舞蹈教学,提供给学生全面发展的机会。本文通过分析高中舞蹈教学现状,提出解决措施,以求可以通过高中舞蹈教学,提升学生的表现力。
关键词:高中;舞蹈教学;表现力
高中进行舞蹈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身心,为社会提供成绩优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人才。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本人总结了一些当前高中舞蹈教学的问题,总结了一些提升学生表现力的措施。下面将进行详细探讨。
一、高中舞蹈教学现状
高中舞蹈教学中,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本身能力不足;学校不够重视;不加强实践等原因。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舞蹈教学是提升学生的表现力的重要措施,不能不重视。下面就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本身能力不足
舞蹈教师在许多学校不受重视,甚至有些学校就没有舞蹈课,舞蹈课用来上自习,或者上数学等课程,已经非常常见。而学习舞蹈专业的毕业生,更多的参加舞蹈队,而不是从事教育。这使得舞蹈教师长期得不到更换,甚至出现一个舞蹈教师教一个年级的舞蹈课这种情况。由于精力问题,教师即使想认真教学,也会十分吃力。
(二)学校不重视舞蹈教学
由于面临高考,许多学校为了成绩的优异,将体育课、美术课等课程直接从课程表里剔除。许多家长支持这种做法,一些学生也认可。但这种观念是落后的,单纯的追求成绩会使得学生压力过大,而且埋头于学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不但不利于成绩提高,反而会降低成绩。并且高中阶段,学生的身体也在发育,学习舞蹈,可以让学生的骨骼,肌肉得到伸展,有利于发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无好处。
(三)不注重实践
许多学校的舞蹈教学只是简单的发给学生课本,从不进行教学,或者是请其他课的教师单纯的讲解,并不进行实践教学。舞蹈教室设备落后,机械陈旧。教师不带头训练,只是单纯讲解课本,演示一些小动作。这样确实给了学生们很多的时间去学习其他科目,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但从长远来讲,这是错误的。并且舞蹈课的一些动作对于学生的成长发育,是十分有益的。单纯的讲解,无法让学生参与实践,这就使得学生失去了这样的一个陶冶情绪,强身健体的机会。实践,也可以让许多同学性格变得外向,而在高中学习生涯中,就有许多同学因为内向,有问题不敢向老师提问,课上不敢回答问题,耽误成绩。从这方面看,舞蹈实践解决了非常棘手的问题[1]。
二、提升学生表现力的措施
从上面可以看出,之所以学生的表现力无法得到提升,主要原因有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个人能力不足,学校不重视,思想上没有认识到舞蹈教学的重要性,不重视实践等原因。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提出几条措施来提升学生的表现力,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条。
(一)招聘专业舞蹈教师,提高舞蹈教师素质
由于缺乏师资,使得舞蹈教学在长期以来发展缓慢。许多学校还是没有认识到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很少聘请专业舞蹈教师,大多数学校仍然是一位舞蹈教师教一个年级这种情况。而在学校里的舞蹈教师由于没有机会进修,自身的能力也在下降。其实,许多专业舞蹈教师想要教授高中学生,但由于学校始终不重视,导致许多舞蹈老师不想进入高中当舞蹈老师,不愿意进入高中教授舞蹈。面对这种局面,学校方面应该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大力招聘专业舞蹈教师,并让舞蹈教师有机会进修,让进入教育系统的教师也有学习的机会。只有有了强大的师资力量,高中舞蹈教学才能较好的进行,学生的表现力才会有机会提升[2]。
(二)学校更新自身的观念
大部分学校为了高考通过率的提高,将体育、舞蹈等课程替换为语数外等课程。这样看似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理论上学生的学习成绩会提高。但实际情况却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提高,不仅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提高,甚至有许多同学出现了厌学情绪。学校安排的正常学习时间中,学生精力集中,努力学习,课间学生需要休息。舞蹈课、体育课等也是学生放松自己的一个时间。不重视舞蹈等课程,相当于将学生的休息时间压缩了一半。学生长期进行学习,精神高度紧张,自然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学校应该认清以上的理论,学生应该劳逸结合。提升学生的表现力,不需要学校过多的做什么,只要确保每节舞蹈课可以正常进行就可以,不压榨舞蹈课的时间。劳逸结合,学生才会有更充足的精力学习,学习时候精力也更加集中,这样达到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三)加强实践练习
实践,才能够检验所学习的理论与知识。舞蹈本身就是实践为主,不参与实践,只是学习理论,将理论与实践分裂开来,必将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舞蹈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既包括身体上的锻炼,让学生身体健康,也包括为学生提供一个表现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陶冶情操,锻炼学生的能力。这些作用是其他的课程无法教授的。经过舞蹈实践练习,学生的性格会有所变化,许多腼腆的同学在一次次的个人表现后,变得外向起来,而一些家长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从性格内向变成一个外向的人。从这个方面看,加强实践练习,也必将得到家长们的支持[3]。实践,也需要器材方面的支持,许多学校的舞蹈教室器材老化,学校应该将一部分精力放到舞蹈教室上面。落后的教室无法激发同学们的表现力,也无法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舞台。学校应当引进器材,装修舞蹈教室,应该努力做到一年一装修舞蹈教室。让同学们看到后就有上台表演的想法,这样,才能提升同学们的表现力。
三、总结
总之,在舞蹈教学方面,问题还是很多,提升学生的表现力,也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并不是不可行的,做到这些需要学校的努力,需要家长的理解,需要实践的练习。相信用舞蹈教学提升学生的表现力这条道路会越来越顺利,更多的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会不断的被培养出来。
参考文献
[1]李志晓.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策略探究[J].大众文艺,2016,(1):234-235.
[2]丹缨.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培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1):83-84.
[3]朱晓红,刘生贵.艺术表现力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培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20):111-111,113.
作者:陈晓婷 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