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提升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提升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提升策略

摘要:高校舞蹈教学对陶冶学生艺术情操、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顺应精神文明发展需求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舞蹈表现力是舞蹈动作中展现的情境及表现的内涵,是舞蹈的生命力与灵魂所在。因此,提升高校舞蹈教学的教学效率,必须从提升舞蹈表现力入手。舞蹈表现力受到舞蹈设计、舞者艺术领悟能力、舞蹈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可根据这些影响因素,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角度多维度贯彻提升舞蹈表现力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舞蹈表现力;教学策略

一、高校舞蹈教学

舞蹈是一种通过有节奏感和韵律的肢体语言进行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1]舞蹈艺术作为独立的艺术学科,在高校中有开设专门的教学课程。高校舞蹈教学的对象分为舞蹈专业的学生和其他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前者通常接受专业性更强的舞蹈教学,同时接受舞蹈教育的课时更多,对教学目标达成的要求也更高。而非舞蹈专业的学生也可能通过选修课等形式接受舞蹈教学,此时的舞蹈教学作为通识教育的一种途径,其教学目标以陶冶艺术情操为主,要求也相对较低。[2]舞蹈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无论对专业层次的学生还是非专业的学生都有教学需求。在高校中进行舞蹈教学,对内有助于提升学生艺术修养与综合素质,对外有助于达成高校为社会输送的高素质人才的社会使命。同时,以来,我国在改革过程中在物质文明上获得了显著的进步,人们的关注逐渐向精神文明迁移,愈发重视物质享受以外的非实体性的精神修养与感悟。而舞蹈通过肢体语言传递艺术内涵,是发展精神文明的重要形式与途径。一方面舞蹈具有外显性,能够通过肢体语言的表现再现艺术情境、表达其精神内涵,不同于诗歌文言等较为隐晦的文学作品,需要结合大量历史背景资料挖掘其隐含意义,这使得舞蹈能够成为精神文明传播更便捷更有效的载体;另一方面舞蹈具有复制性,通过舞蹈动作的学习和演绎,能够在更广地范围内辐射同一舞蹈的内涵。而高校学生作为最重要的社会的人才储备军,承载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的期望,使得在高校中进行舞蹈教学,以此作为提升学生精神文明素养、为社会输送思想积极上进的德才兼备人才的途径之一,显得任重道远。

二、舞蹈表现力

(1)舞蹈表现力的内涵

舞蹈表现力指在舞蹈动作所展现的情境及传递的内涵,可按层次深浅划分为两层。一是浅层的舞蹈表现力,即通过舞蹈动作的肢体语言,展现舞蹈所描述的情境,让观众理解舞蹈表达的表面内容;二是深层的舞蹈表现力,即除了完成舞蹈动作外所渗透的艺术思想情感。舞蹈表现力可以直接体现在舞蹈进行的过程中,通过舞蹈中的肢体动作来传达,配合音乐、节奏等舞台气氛以表现。舞蹈表现力也可以体现在舞蹈完成后对观众的后续影响,表现力强的舞蹈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在动作完成后仍然可通过情感的互动给观众以触动。

(2)舞蹈表现力的影响因素

如上文所述,舞蹈表现力有深浅层次的划分,因此,不同的舞蹈设计、舞蹈演绎主体、舞蹈环境都可能使舞蹈的内涵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即以上因素都可能对舞蹈表现力产生影响。首先,舞蹈本身的动作难度会影响舞蹈表现力。[3]舞蹈动作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演绎舞蹈所需要展示的情境,并通过直观的情境再现注入艺术情感、传递思想内涵。在此过程中,需要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对日常肢体动作进行夸大演绎,以浓缩提炼日常情境中的常规动作,丰富其艺术效果、激发其艺术表现力。因此,舞蹈动作的设计通过对肢体动作的夸大调整,兼顾协调性、柔美度等艺术成分,必然使得动作进行的难度高于日常普通动作,一方面高难度的动作赋予了舞蹈更高的艺术性,可能有助于舞蹈内涵的直观表达,但另一方面高难度的动作也可能桎梏舞蹈表现力的展现。究其原因,若舞蹈动作难度高,舞者必然投入较多精力在关注动作完成的标准程度上,如抬腿的高度是否达到标准、动作能否跟上音乐节拍等但舞蹈的演绎不是通过对动作的机械复制完成的,在舞蹈中舞者通过投入个人情感体悟,使舞蹈肢体动作在设计框架下展现不同的力度与张力,正是舞蹈艺术感染力的源泉与舞蹈的灵魂精髓所在。而在完成高难度舞蹈动作的过程中,舞者的思想完全被对应标准式的理性思维占据,没有空间释放投入思想情感的感性思维,对舞蹈表现力中的自然性与情感性必然有所削弱,也即不利于舞蹈表现力的深层次表达。因此,舞蹈动作的难度会影响舞蹈表现力,尤其是深层次的舞蹈表现力。为了使舞蹈表现力得到更好的表达,需要在舞蹈动作设计难度上进行取舍与平衡。其次,舞者自身的艺术领悟也会影响舞蹈的表现力。[4]舞者作为舞蹈的演绎主体,是舞蹈设计所期待传递的舞蹈内涵的主要载体。而高质量的舞蹈演绎由于对肢体柔韧度、身材纤细程度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使得舞者的选择在生理条件的限制下多为年轻群体。同时,舞者个人对舞蹈的内涵精神思想的领悟多带有其对真实生活经历的投射,也即舞者个人的生活经验会影响舞蹈表现力的展现效果。但年轻人由于生活阅历有限,多数年轻舞者一方面没有经受过物质生活上困苦,对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舞蹈背后所蕴含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奋发图强的思想感情没有切身体悟;另一方面年轻舞者也没有经历过精神上的困顿,思想较为单纯,对社会挫折背景中造就的勤劳勇敢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没有太多的体验。生活经历的局限纵然可能使得年轻舞者对舞蹈内涵精神的领悟有限,会影响舞蹈的表现力。但生活阅历的积累并不局限于直接的生活经历,若舞者自身有着较高的艺术领悟能力,能够通过影视作品、文学资料的收集与查阅,或与有相关阅历的舞蹈原型人物接触交流,间接感受舞蹈设计背后蕴含的社会背景与时代精神,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提升自身的舞蹈表现力。最后,舞蹈环境的也是舞蹈表现力的影响因素之一。舞蹈环境对舞蹈表现力的影响一方面是通过影响舞台表现达成的。通过舞蹈服饰、妆容的搭配,使舞者的装扮与舞蹈内涵所意图呈现的场景保持一致,提升舞蹈的舞台表现力。另一方面,舞蹈环境还通过影响观众的观看感受影响舞蹈表现力。观看环境、舞台布景、音响效果会直接影响观众观看的视觉与听觉体验,若是观看环境宽敞舒适、舞台布景精美细致、音响效果与舞蹈动作相映得彰,观众必然能首先从生理上感到放松愉悦,进而静心感受舞蹈的艺术魅力。此外,优雅舒适的环境更容易激发观众的共情,使观众从心理上融入舞蹈角色,进而对舞蹈表达内涵有身临其境般的投入和感受,这也是舞蹈表现力的最高体现。观众在舒适环境结合音乐等艺术元素的刺激对舞蹈产生共情,与艺术心理治疗中通过环境的调适使来访者得到放松,进而进行心理治疗的理论原理是一致的。[5]影响舞蹈表现力的三个主要因素贯穿了舞蹈表现的全过程和全维度。其中,舞蹈动作设计和舞蹈演绎主体是影响舞蹈表现力的内部因素,前者是决定舞蹈表现力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决定舞蹈表现力的关键载体;舞蹈环境则是影响舞蹈表现力的外部因素,其与影响舞蹈表现力的内部因素相辅相成,同样是促进舞蹈表现力不可获取的重要因素。提升舞蹈表现力有着必然性和必要性。究其原因,一方面舞蹈表现力是舞蹈内涵表达的直接作用因素,舞蹈表现力是舞蹈设计、舞者选择、环境布局等因素的最终结果体现,只有提升舞蹈表现力,才能无负于舞蹈工作的筹谋准备。另一方面,舞蹈表现力决定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及其辐射影响范围。提升舞蹈表现力,能够促进舞蹈表演的成功,使其的内涵与精神辐射影响到更广范围的人群,提升舞蹈的艺术效用。

三、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提升策略

如上文所述,高校舞蹈教学对陶冶学生艺术情操、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顺应精神文明发展需求有着重要作用。[6]同时,受到舞蹈设计、舞者艺术领悟能力、舞蹈环境影响的舞蹈表现力又是舞蹈的生命力与灵魂所在。因此,提升高校舞蹈教学的教学效率,必须从提升舞蹈表现力入手。高校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可根据舞蹈表现力的影响因素,从多维度贯彻提升舞蹈表现力的教学策略。

(1)教师促进学生舞蹈表现力提升的策略

在教师的角度有相应的提升舞蹈表现力的具体策略。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教学的要素之一。同时,教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也是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设计者与过程节奏的把控者,也在高校学生学习的舞蹈中,高校教师负有选择、编排、改进的责任。因此,教师因素与影响舞蹈表现力的舞蹈动作设计因素关系最密切。据此,教师在促进学生舞蹈表现力的过程中,第一,可通过对舞蹈教学内容的把控提升舞蹈表现力。教师应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了解学生舞蹈基础和功底,使舞蹈教学的内容循序渐进,舞蹈动作由简到繁,在掌握简单的舞蹈动作的基础上反复练习,不断提高其连贯性和稳定性,并在此过程中通过直接讲解或间接熏陶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舞蹈设计所意图传递的内涵思想,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舞蹈表现力。[7]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应盲目追求对高难度动作的挑战,而可采用逐步分解示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扎实掌握每一步动作及不同动作之间的衔接过渡,启发学生挖掘不同舞蹈中的相同或相似的动作元素,以此培养学生对舞蹈的理解能力与迁移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对舞蹈动作设计内涵的感悟,提高舞蹈表现力。第二,教师可通过对舞蹈教学形式的丰富提升舞蹈表现力。舞蹈表现力的提升一方面需要扎实的舞蹈艺术理论知识,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对舞蹈动作内涵的理解领悟能力。但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误区,使理论知识的讲解枯燥无味,学生兴趣低、转化率低、学习效果弱。针对这一问题,可在舞蹈艺术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师自身生活经历、学习经历和进修培训经历进行讲解,通过与自身经历结合的方式理清理论学习中的重难点与易错点,由此转换师生角色,缩短师生距离感,提高理论知识的趣味度与理解性,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舞蹈理论知识的兴趣[8];另一方面,舞蹈表现力最终需要通过实际演练得以达到最终的表现效果。对此,兼听则明,可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舞蹈表现力教学呈现形式,通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不同流派、不同艺术家对舞蹈表现力的演绎,在比较中取长补短,提升自身舞蹈表现力。第三,教师还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监督及答疑辅导渗透舞蹈表现力的提升。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其内涵在于提倡教学在地点选择不应局限在特点的课室场所、在时间选择上不应局限在特定的传统课程时间,在生命的全过程中都可以渗透教学。同时,高校的学习氛围也围绕终身学习的内涵逐步进行调整,校际通选课、云学习平台等应用实例正是这一教学改革思想的体现。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也可以根据终身学习的思想内涵,不限于场所和时间渗透舞蹈教学。如教师可通过计算机技术设置云平台对教学作业进行监督和辅导,也可以通过云平台上传舞蹈教学的示范视频,使舞蹈教学内容能够反复观摩学习,加深舞蹈学习的深度。同时,在网络平台上的教师示范视频还可以以舞蹈专业学生为起点,通过网络转发等功能辐射更大范围的非舞蹈专业学生。[9]此外,在课堂外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明确的舞蹈比赛,在相同舞蹈主题的框架下促使学生的舞蹈切磋、交流与合作,感受不同个性特点与成长经历的同伴对相同主题舞蹈表现力的理解,互通有无。

(2)学生促进自身舞蹈表现力提升的策略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的要素之一。高校舞蹈教学是高校学生,也即高校学生最终将成为舞蹈的演绎者和传播者。据此,在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入手提升舞蹈表现力,实则是通过调整舞者艺术领悟能力影响因素以实现舞蹈表现力的提升。第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校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把舞蹈艺术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如现代学生喜欢通过社交平台小视频的形式交流生活,可把这一社交偏好与舞蹈结合起来,发动学生挖掘与分享有所感悟的生活事件中与舞蹈相关的元素,并通过小视频或照片的形式在社交平台或定期组织线下活动进行分享交流,如此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关注与兴趣。又如现代学生喜欢通过“快闪”等街头舞蹈的形式表达态度或达成宣传目的,可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运用相应的舞蹈理论分析这些活动形式中的舞蹈表现力,引导学生认识到舞蹈表现力的提升源于自身对舞蹈表达内涵的认同与投入。另一方面,可把舞蹈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结合起来。如通过模拟选秀等形式让学生结合自身表现热情参与舞蹈表演。通过以上形式,让学生在自身真实的生活经历中感受舞蹈元素,提升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敏感度,进而提升高校舞蹈教学在舞蹈表现力上的效果。第二,可通过增进学生的间接经验以提升其舞蹈表现力。对于呈现与高校学生现实生活关系不够紧密的舞蹈内容,可通过间接教学的方式增进高校学生在学习中对该类舞蹈的艺术感悟。[10]首先,可在教学中通过邀请嘉宾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与相关经历人群的接触机会,在交流过程中通过提问、访谈等互动形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对相应舞蹈内涵的疑问。其次,可通过视频等影像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观摩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优秀舞蹈代表作与自身舞蹈演绎不断比较的过程中提升舞蹈表现力。第三,通过学生及时征集教学反馈以促进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提升。舞蹈表现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打磨与调整。在教学过程中,以营造开明的言论环境,提供开放的反馈途径,接受学生关于舞蹈教学的疑问与建议。通过征集反馈的形式能够直观地了解学生在舞蹈表现力提升上的困惑,了解学生在提升舞蹈表现力中偏好的教学风格与教学内容,有助于针对性地对舞蹈表现力的教学做出调整。

(3)教学环境在学生舞蹈表现力提升上的作用

狭义的教学环境是进行教学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广义的教学环境指教学活动进行的校园整体环境。教学环境作为客观因素,可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预设和调整,是教学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也是教学的要素之一。舞蹈作为一门艺术科学,教学环境的设置对发挥和表达其艺术效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学环境可通过增进舞蹈素养提升舞蹈表现力。舞蹈按照时间和地点的不同有不同种类的划分,可划分为民族舞、古典舞、现代舞、交谊舞等。在进行不同种类的舞蹈教学时,可通过设置不同的教学环境,最大程度地对该舞蹈种类表现情境进行还原。根据教学方法中陶冶教育的原理,通过教学环境的设置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教学精神的领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入舞蹈情境,提升对舞蹈内涵的感悟;另一方面,教学环境可通过回归生活还原舞蹈,进而提升舞蹈表现力。教学环境设置作为与教学过程密切相关的教学准备阶段,是舞蹈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和学生经历相结合的环节。在教学环境设置上,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更多的机会选择自己偏好的教学环境,如选择室内教学抑或室外教学,选择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团体舞蹈抑或学习独舞等。从学生对教学环境的选择上,可以挖掘教学环境偏好与学生经历之间的联系,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综上所述,高校舞蹈教学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提升舞蹈表现力,但都离不开从教师的角度改进舞蹈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从学生的角度培养舞蹈兴趣,从教学环境的角度隐性提升舞蹈素养等与调整舞蹈表现力影响因素相关的具体策略。

参考文献:

[1]李珊.舞蹈编排的步骤及创作[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s1):209-209.

[2]赵丹丹.舞蹈通识课程教学实践探析[J].教育评论,2014(8):114-116.

[3]何忠.论影响体育舞蹈选手舞蹈表现力的因素[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3):89-91.

[4]符姗姗.论学生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136-137

作者:黄露斯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