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舞蹈教学学生节奏意识培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作为舞蹈的灵魂,节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论是什么阶段的舞蹈教育,都需要重视节奏练习。本文将以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大学舞蹈教学中学生的节奏意识培养方法,旨在帮助大学舞蹈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舞蹈;舞蹈教学;节奏
一时所谓的舞蹈就是舞者在听闻音乐以后,根据音乐表达的情感和情境所展现的对应动作。舞蹈所诠释的是舞者对于音乐节奏的理解,因此,在舞蹈学习中,节奏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不论什么时期,教师都要重视学生舞蹈节奏感和意识的培养,这对学生的成长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生节奏意识培养意义
舞蹈的节奏包括内在节奏与外在节奏两个部分。内在节奏相对感性,靠舞者自行感悟与理解,舞蹈内在节奏与舞者专业涵养、阅历有密切联系。外在节奏是舞者从听觉、视觉出发,把握动作,需要舞者多学习、多练习,从而掌握舞蹈技术。
(一)掌握节奏呈现舞蹈表现力所谓的舞蹈,实际上是一个又一个动作所组成的。舞蹈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学习舞蹈的各种组合与技术[1]。学生需要充分了解节奏关系。在学生具备了舞蹈节奏意识以后,就能够感悟与理解音乐。之后学生就能够在舞蹈中展现富有美感、自然流畅的动作。
(二)掌握节奏发展身体协调性舞蹈本身是一种对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进行协调的运动,在表演过程中,舞者需要拥有极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此时此刻节奏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2]。在学生能够按照节奏规划和要求,将伴奏乐曲和音乐动作结合到一起的时候,则可以跳脱出规范性的技术指导和舞蹈要求,呈现美学感受。也就是说,学生在转换动作的过程中,速度要迅速且恰当,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协调身体。学生对此的把握实际上就是对节奏的理解。在培养节奏意识的同时,学生的身体也会更加协调。
(三)掌握节奏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学生需要学习节奏、掌握节奏,把握音乐。音乐本身就有着多种多样的特征,与动作所展现的特点是完全不同的。节奏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掌握对应的音乐风格,感受这些节奏当中的美感。该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节奏感培养具体做法
(一)重视形体训练对舞蹈训练来说,形体训练是非常基础的内容。形体训练能够塑造优美体态,使学生形成独特良好的气质[3]。要强调的是,培养气质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体态培养的同时,身体也得到了开发。学生把握气质的同时,能够深入理解舞蹈原理。扎实的舞蹈基本功能够让形体训练达到一定高度,建立深刻认知。节奏感所呈现的就是形态、形体特征。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形体训练,主动和学生交流、沟通,提醒学生改进。通过反复调整,提高学生的形体素质水平。自然化舞蹈动作,展现节奏感。
(二)重视音乐理解舞蹈需要音乐的配合,与音乐的配合所展现的正是节奏。把握节奏需要舞者将二者充分结合起来。在舞蹈的过程中,动作需要与音乐旋律相契合,形成与内在条件相符合的旋律。舞者将音乐和动作合二为一,营造出一种天然的动作体态,而这正是观赏者能够形成美感的前提条件,是舞者动作与节奏、节拍保持同步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在讲解基本原理的同时,重视实践。因为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则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舞蹈节奏和乐曲。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发表对舞蹈音乐的理解,随后认真点评。教师不要局限学生的思维,而是让学生自由想象。教师可以适当地为舞蹈音乐补充一定的背景知识,让学生感同身受。通过反复理解、反复训练,达到与思想对话的高度,这样学生的舞蹈动作与节奏形态才会别具一格,富有魅力。
(三)提高学生审美素养节奏感的培养实际上就是展现舞蹈当中的美学。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有必要从审美角度出发,强化学生的节奏意识、节奏感官。带领学生欣赏艺术当中的美感。在开拓学生眼界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高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讲座,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这个过程能够加深学生对美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美学的认知。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节奏意识是非常关键的。高校教师需要深入实际,对问题足够重视。调整好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跳出有深度、有灵魂的舞蹈。当然,达成这一目的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师平时可以带领学生欣赏一些名师、大家的经典作品,也可以带领学生观看艺术大家的表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深刻的表演意识。
三、结语
在高校的舞蹈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在形成节奏感以后,学生的表演才会有灵魂、有活力、有魅力。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处理好舞蹈表演和音乐节奏的关系,从音乐、形体、审美等角度切入,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
参考文献:
[1]高鸣.综合性大学舞蹈编导课程与教学的另类价值探微[J].艺术研究,2019,(06):98-99.
[2]杨丽萍.舞蹈艺术欣赏漫谈[J].艺术评鉴,2019,(23):77-78+100.
[3]吴琼,陈慧娇.浅谈在大学教学中音乐表演与舞蹈的关系[J].黄河之声,2019,(21):87
作者:丁元元 单位:安徽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