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幼儿畲族舞蹈启蒙教学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幼儿畲族舞蹈启蒙教学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幼儿畲族舞蹈启蒙教学策略

摘要:畲族舞蹈文化融合审美与现代,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民族地域风格是福鼎太姥文化的一部分,有着灿烂、文明的悠久历史。对幼儿进行畲族舞蹈启蒙教育,应打破以技艺学习为主的传统教育理念,让幼儿从自身出发,找到舞蹈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基于此,文章从认识畲族、欣赏畲族舞蹈、提炼畲舞基本动作、学跳畲族集体舞、创编畲族舞蹈、在传统节庆活动中推进再现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畲族舞蹈;启蒙教学;实施策略

畲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自称“山哈”,意味着山里的客人。畲族舞蹈具有“原生态”舞蹈特质,有其典型性风格和鲜明的程式化动作。其中蕴含了民族文化背景、民族精神、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丰富的内涵,为课程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幼儿现实生活中与畲族舞蹈植根的民间文化土壤相隔离,偏离幼儿的兴趣特点与接受能力,因此对畲族舞蹈了解不深,没有充分领略其文化蕴意。具体表现在教师对畲族舞蹈文化了解不深,忽视对幼儿内涵、气质的培养。教学重形式轻内涵,依然延续传统“一板一眼”动作模仿的教学方式,过于追求动作的准确性;重模仿轻创新,缺乏对舞蹈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的挖掘,教学创新意识和能力淡薄。教师常常会本着促进儿童成长的美好愿望,将成人世界的东西、成人认为有价值的东西灌输给儿童,更多地只注重舞蹈本身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的价值,而对儿童的内在感受和情感体验却关注不足、倾听不够,缺乏基于儿童的视角和立场去设计和反思活动的能力。为此,应改变以前传统、单一化的课程模式,力求在设计与组织上有所突破。根据许卓娅教授的“系列层次活动理论”,教师设计与组织畲族舞蹈启蒙教学的“六部曲”,即:认识—欣赏—提炼—探索—创造—再现,以幼儿的情感体验贯穿始终,每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使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畲族舞蹈,满足舞蹈带来的自我的需要和乐趣,使幼儿与舞蹈内容、动作之间达到“和谐”之境界。

一、认识畲族

1.创设畲族文化班级环境在主题活动“美丽畲乡”中,创设富有畲族特色的主题环境,悬挂畲族斗笠、花带、织布机、陈列架摆放畲族器皿等,主题墙展示“畲族传统小吃”“畲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畲族歌舞”“美丽的凤凰装”等图片,从而利用环境的隐性作用,了解畲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感受特有的凤凰装花纹色彩的美及蕴含的意义等,不断挖掘畲族风情内涵,为更好感受、理解畲族舞蹈奠定基础。并且开展专门的集中教育活动《我知道的畲族》《畲族“三月三”》《畲族“四月四”》等。2.走进畲乡,体验畲族生活福鼎市非常注重畲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畲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四月四”,祭祀祈福,以歌为媒、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世代相传、延续至今,成为畲族民族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在“三月三”,笔者带领幼儿走进岭头山“第三届谷雨节畲族歌会”,“四月四”,走进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凤凰节畲族歌会”,进行实地采风生活体验活动。刚到村口,就看见畲族姓氏旗帜飞扬,美丽的畲族姑娘们身穿凤凰装,唱着悠扬的山歌,迎接八方来客。畲民们敲锣打鼓,在舞龙祈福、祭祀神明、祈求平安。孩子们还观看畲乡迎亲、学习打制糍粑、包牛角粽、制作乌米饭等民俗活动,品尝美食小吃。畲民们还邀请孩子们一起来跳竹竿舞、玩抄杠、赶野猪、摇锅、稳凳等畲族民间游戏,感受神秘精深的畲族文化。采风活动让畲族文化真正植根于孩子们心里,尝试从文化内涵的层面去诠释畲族舞蹈的表演风格,对孩子们欣赏、理解、学习、创作畲族舞蹈,丰富其文化内涵有一定作用。

二、欣赏畲族舞蹈

欣赏是对作品的整体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审美共鸣过程。[1]如果缺乏对作品背后民族文化的理解,单纯从动作肢体语言表演上欣赏,就无法全面感受和诠释作品的灵魂,使其仅停留在表面,为欣赏而欣赏,因此必须通过“多感官”“多通道”对畲族舞蹈进行全方位的欣赏,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例如:欣赏畲族舞蹈《采茶》,先让幼儿了解畲族采茶文化,在此基础上,教师讲述《畲家姑娘采茶的故事》,让孩子从心里慢慢喜欢并接受这个角色,随后播放畲族采茶舞音乐,引导幼儿结合故事情节欣赏活泼、欢快,具有浓浓的畲乡韵味的乐曲旋律,感受热闹的采茶场景,同时聆听与汉语不一样的畲语,使之产生兴趣。随后教师穿上畲族凤凰装,戴上凤冠头饰,把自己打扮成畲家采茶姑娘的形象,手拿竹筐,以“坐蹲步”“踹踏步”等畲族特有的舞蹈动作出场,充分展现畲家采茶小姑娘热情、豪爽、活泼的动作美。孩子们欣赏后情绪激动,个个跃跃欲试,有模有样地进入角色扮演,很快地了解畲族舞蹈的基本动作规律。还利用区域活动、午睡起床、放学的时间等段播放畲族舞蹈《采茶》《捻糍粑》等视频让孩子们欣赏。孩子们“打开耳朵”去聆听音乐,感受旋律的节奏、韵味,同时可以欣赏舞蹈表演者的表情、动作,从而更深层次地去体会舞蹈背后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三、提炼畲舞基本动作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山哈们能歌善舞,长期依山而居,很多舞蹈动作来源于生产生活中不间断的劳作,并从中提炼、加工,再用艺术手法唯美地表现出来。由于幼儿年龄小,生产劳动类畲族舞蹈动作较为形象,有着鲜明的生活特点,所以比较适合幼儿阶段学习。如:大拇指基本手型来源于劳作中山哈挑担的手型(手握扁担,大拇指朝里),同时表示夸赞自己的意思。典型动作“悠荡步”是根据祖先驱赶鸟兽原生动作而演变形成。一脚稍屈蹲,一脚勾小腿向前勾回并加以双手“大拇指”手位自然向前摆动,形成“悠”中有“荡”,“蹲”中有“颤”的感觉,节奏明快、稳重并富有弹性;“座蹲步”来源于与“山哈”们长期深居山林,挑担登山的姿态。两脚依次轮流踮地,双膝向下微微颤动,沉稳而富有弹性;“追赶步”,是表现山哈们挑着担走在窄窄田埂上的情景;还有“猎步”,是模拟祖先深山狩猎时,躲闪猎物、忽左忽右的情景而形成的。通过视频等方式让幼儿有了对动作的理解,孩子们就特别喜欢模仿和表现,兴致很高。随之,创设相应情景让孩子练习,这样很快掌握动作的要点,同时可以从小培养幼儿独立的、坚强的、勤劳的、积极向上的畲族精神品质。

四、学跳畲族集体舞

1.运用儿童化语言学习基本舞步和动作由于幼儿年龄小,所以启蒙教学中要做到动作示范幅度大、讲解语言生动、儿童化,内容表现情境化。如:舞蹈《美丽畲乡等你来》中引子部分是表现山哈欣赏美丽畲乡风光的情景。在学习中,让孩子们伴随音乐旋律,双手由胸前向上打开,表示欣赏畲乡美丽风光;单手上举打开,头向上看表现看天气;双手呈喇叭状放嘴巴前面,表现呐喊,叫“姐妹们快来吧!”双手在胸前拍手,并配合小跳步,表现开心的心情等。这些形象化儿童语言既快而准确地突破了舞蹈动作的难点,又便于幼儿快速高效记忆舞蹈动作。2.采用“游戏”形式学习动作和队形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将舞蹈情节以好玩的游戏形式融入教学中,易于幼儿理解、接受和表现作品。如:在学习舞蹈《畲乡板凳》中,有一组动作队形是幼儿举起凳子依次绕圆圈跑,虽然动作很简单,但由于幼儿年龄小、动作的协调性较差,很难整齐并且枯燥无味。以往类似的动作很多幼儿练了一会就不想再跑,所以教师将幼儿喜欢玩的舞龙游戏融入到舞蹈的教学中,先引导幼儿熟悉乐曲旋律,感受畲族活泼、欢快的节奏气氛,然后教师在排头当龙头引领跑场路线,幼儿依次排在后面当龙身,一个个幼儿手拿板凳就像一节一节的龙身组合,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跟在教师后面按节奏学习“跑龙”的动作,穿梭自由,很容易就完成了跑跳动作及依次绕圈跑队形,并且乐在其中,打破传统的说教训练,使幼儿很快地理解并形象地表现出作品所呈现的内容。3.根据音乐性质按规律组合动作舞蹈动作与乐曲紧密相连,可以根据乐曲的节奏、速度、力度等不同,按照动作的幅度或者方向组合动作或者规律重复,这样有利于幼儿记忆动作和表现。例如:畲族《竹竿舞》,敲竿与跳竿的节奏要相同,敲竿有节奏,跳竿要灵活。慢的音乐,我们跳竿动作一拍一下,口诀(点收),敲杆口诀(开合);快的音乐,跳杆动作一拍二下,口诀(点收点点收),敲杆口诀(开合开开合)。在重音的乐曲处我们加入“嘿哈嘿嘿哈”的呼喊节奏,这样的教学策略孩子们很容易就掌握组合动作的规律,更好记忆动作。

五、创编畲族舞蹈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要具备畲族舞蹈基本动作元素,反映畲族生活或精神,符合畲族文化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都能“编”成“畲族舞蹈”。[2]这为幼儿主动探究,创编畲族舞蹈成为可能,大大拓展幼儿的想象思维,从而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采茶、制茶是山哈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劳作体验。在创编畲族舞蹈《采茶舞》中,借用现实生活中“三月三”畲族姑娘上山采茶的为题材,用舞蹈的形式把对采茶的所见、所想、所感多元化、创造性地表现。教师先让通过视频重温孩子们在“三月三”去畲山采茶的情景,然后让进行大胆想象和讨论:“如果让你们用舞蹈表现采茶,可以怎么跳?”这样把问题抛给幼儿,让孩子们感觉自己就是一位了不起的编导。有了畲乡采茶生活的体验,孩子们兴趣特别高,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蹲着采,有的踮起脚尖采茶,有的在左边采,有的在右边采,方位不同,随着音乐节奏可时而快时而慢……同时把孩子们说出的动作用图片的形式标记。有的孩子还提议说采茶完还要用簸箕晒茶,所以大家选用簸箕为道具。随之再顺着孩子们的话题问:“晒茶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现呢?”孩子说,晒茶时要先筛茶,然后炒茶,还要不时地闻一闻茶的香味。有了舞蹈的构思,接着就发动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找有关采茶的音乐,有个别孩子还提议把平常表演的原生态福鼎茶谣《奇古枝》加入到音乐中,当作影子部分,这样通过电脑软件剪接、处理、合成完成音乐制作。由影子部分原生态福鼎茶谣“奇古枝”开启舞蹈的序幕——乐曲A段节奏舒缓,伴随着铃铛的打击节奏,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背着箩筐上山采茶情景,展现了畲族山清水秀的自然风景。主要以“上山步”(悠荡步)为基本步伐,动作轻快明朗,表现出上山采茶开心的心情。——乐曲B段节奏欢快,表现孩子们一边采茶、晒茶、一边嬉戏的开心热闹场景。同时利用采茶用的簸箕按节奏相互击打,发出“啪啪”的响声,与音乐中“赛罗赛罗赛”的呐喊声融为一体,把丰收后的满足和欢喜推到高潮。——乐曲A'段又回到舒缓的节奏,孩子们排着整齐队伍采茶归来,用了大量的“下山步”(悠荡步)来结束舞蹈。可以说舞蹈每个部分都把山哈劳作的艰辛和心中洋溢的喜悦描绘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还可以积极引导幼儿运用群舞、独舞、双人舞等组合模式,丰富舞蹈的表现形式,使整个作品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六、在传统节庆活动中推进再现

畲舞寓于民俗文化之中,她像一个纽带将舞蹈艺术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互为依托,互相渗透,是畲族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而传统节庆活动是民族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充分体现的重要手段,同时是畲族舞蹈生存的“温床”。[3]每年畲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四月四”当天,孩子们都会穿上畲族特有的凤凰装,头戴“凤凰髻”(熟称“布妮头”)化身畲家小姑娘,在节庆锣鼓声中为大家表演《畲乡庆丰年》《打糍粑》《栽竹舞》等畲族舞蹈。惟妙惟肖地再现畲族劳作、庆祝丰收的情景,将传统畲族风情带上了舞台,受到众多媒体和观众的好评。通过舞台表演,孩子们学习畲舞兴趣和积极性更高,并且深深地爱上了畲舞。这也是畲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缩影。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以幼儿为主,从畲族舞蹈的内涵出发,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基本形成一条从“深入民间—玩转课堂—舞台再现”的横向脉络关系。可以说,畲族舞蹈的启蒙教育并不是单靠灌输、说教等“显性”的教育,更多的是靠生活中的浸染、艺术中的感悟、游戏中的体验以及教师与成人的价值观、行为、态度感化等“隐性”的教育和自主性学习的审美过程。孩子们时刻感受着畲舞所带来的各种快乐,成为一种自娱自乐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在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与幼儿心灵审美之间产生共鸣,润泽身心,从而为畲族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健康发展,播下希望的种子。

参考文献:

[1]黄芳.幼儿园民族舞蹈教学的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4(10):67-69.

[2]蓝静.畲族民间舞蹈探讨之我见[J].大众文艺,2016(5):43-45.

[3]施联朱,雷文先.畲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18:88-90.

作者:张婷婷 单位:福鼎市实验幼儿园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