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舞蹈教学应用探究3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舞蹈教学应用探究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舞蹈教学应用探究3篇

第一篇: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与发展浅析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增长迅速,极大地推动了教育行业发展。在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愈加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够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舞蹈人才,高校要重视舞蹈教学,并采取有效措施对舞蹈教学进行优化改革,切实提高舞蹈教学质量。本文基于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对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与发展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舞蹈教学高质量发展开辟出一条有效路径。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舞蹈;舞蹈教学;改革与发展;艺术素养

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学科,舞蹈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以及综合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近年来,高校舞蹈教学不断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指出,新的教学元素为舞蹈教学带来改革与发展的持续动力。在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对舞蹈本身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为改革舞蹈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能力强的舞蹈人才,就要从舞蹈教学现状出发,探索有效推动舞蹈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措施,实现高校舞蹈教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普通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分析

(一)普通高校舞蹈课程设置

舞蹈是一门专业性突出的艺术学科,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使学生掌握舞蹈的动作规范,还需要了解舞蹈背后的文化与群体审美、群体心理,使教学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从实际情况看,在国内普通高校舞蹈课程设置中,基本以舞蹈理论课程与舞蹈技术技能实践课程两个模块进行。在实践课程中,以舞蹈基本功、技术技巧为基本板块,以民族舞、民间舞、古典舞、现代舞等为风格训练板块,以剧目排练与创编课程作为学生的舞台实践板块。在这之中,风格训练板块学时最长,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同时基本功训练模块作为学生训练的基础,其学时设置也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在理论课中,以全国研究生考试备考的常用科目(如舞蹈史、舞蹈艺术概论、艺术概论等)为理论基础板块,以民间舞蹈文化、舞蹈解剖学、舞蹈教育教学等为理论指导实践板块。在这些板块之中,理论指导实践板块占据了舞蹈专业学生理论总体课时的大部分。在普通高校中的舞蹈课程设置中,呈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或趋向。在课程的设置中,学生总体课程注重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让学生掌握不同舞蹈的艺术风格,成为各高校培养舞蹈专业学生的重中之重。同时,高校所设置的排演剧目课程,成为培养学生的舞台实践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舞蹈技术技能、舞蹈艺术风格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舞蹈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舞蹈技能和舞蹈审美能力,而且还要在教学中融入舞蹈背后的文化、艺术内涵等内容,促使学生通过舞蹈传承和弘扬舞蹈艺术文化。但从实际情况看,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舞蹈技巧的传授,忽略舞蹈艺术文化教学内容,致使学生在对舞蹈艺术文化知识的认识上存在片面性,难以帮助学生将情感和舞蹈动作进行融合,制约了学生舞蹈综合素养、舞蹈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二)普通高校舞蹈教学方法

高校的舞蹈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以不同模块进行了区分。从高校所普遍重视的技术技能课来看,高校基本使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言传身教的示范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也非常符合舞蹈本身的艺术特点。在我国民间,凡是舞蹈都是以长辈言传身教于晚辈,从而将舞蹈代代相传、迳流不息的。所以,在课堂之上,示范教学法也就成为我国各大高校教师不约而同的教学方法。同时,在舞蹈理论课程中,舞蹈理论课教师则采取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给学生讲授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掌握舞蹈技术技能、舞蹈艺术风格和舞蹈知识理路。然而,在此种教育模式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被动学习者。在舞蹈学习上,其积极主动性逐渐缺失。而根据高校所招收的学生教育背景看来,许多学生未经受过系统的舞蹈课程教学。高校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他们的舞蹈基础存在差异。如果舞蹈教师的教学指导过于统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学习效果,对于舞蹈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舞蹈动作的掌握能力等都会有所不同[1]。如果教师选择统一训练的教学方法,将会给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带来学习困难,最终削弱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普通高校舞蹈教学的教学模式

高质量的舞蹈教学需要在舞蹈技巧层面体现出舞蹈的精神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舞蹈精神内涵,促使他们能够将舞蹈动作与精神内涵相融合,达到提升学生舞蹈能力的教学目的。但当前,普通高校舞蹈课程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通常使用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模式。通常,根据舞蹈课程的内容设置好相互关联的系统知识章节,初期使学生对知识章节单元做好认知上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线索,保证学生投入学习之中,并及时给予纠正与反馈,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无论是舞蹈的实践课程还是理论课程,普通高校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基本类似。高校舞蹈教师在教学前提前制定教学计划,大多教师根据教学计划,采用动作模仿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会使学生更注重动作模仿和学习,而学生习惯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后,难以对舞蹈内涵进行思考和感悟。在教师过于统一的模板教学下,学生难以对舞蹈学习提起兴趣,最终导致学生厌学的问题出现[2]。致使学生认为舞蹈是一种娱乐方式,只要完成学习任务就是学会舞蹈。

二、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与发展建议

(一)强调教学中的艺术内涵,合理设置舞蹈教学的课程

在新形势下,推动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与发展,合理设置舞蹈课程,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舞蹈的知识体系。从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出发,对舞蹈教学进行优化改革,为高校舞蹈教学发展提供动力。普通高校普遍设置舞蹈学、舞蹈教育、舞蹈编导、舞蹈表演等四个专业。每个专业的侧重不同,其课程的设置也需要在专业上有所划分。其一,在舞蹈实践课程的设置中,将培养舞蹈风格、舞蹈技术技能的课程与舞台实践的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课程与舞台实践的课程是学生就业的两个方向,即教育与表演。学生根据不同方向进行选择学习,突出教学侧重点。其二,在舞蹈理论课程的设置中,将基础理论课程板块与国家研究生考试动向相结合,将指导实践的理论课程同学生的就业方向相结合。高校舞蹈专业中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为课程设置的基本纲领。其三,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这需要教师针对舞蹈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优化,将舞蹈艺术内涵与文化内涵融入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学生对舞蹈文化内涵与艺术内涵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同时,教师要调整好舞蹈技能教学内容和舞蹈内涵教学内容的配比,并合理安排授课速度,以此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3]。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舞蹈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言传身授的教学方法下,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就需要教师需要丰富课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充分掌握舞蹈实践课程中的技术技能与不同风格规范后,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地接受学习;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提高学习挑战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对所观看到的舞蹈内涵进行思考分析,并对舞蹈进行艺术感悟和评价,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应用教学评价机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艺术鉴赏情况等纳入评价体系中。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教师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舞蹈教学;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促使学生调整学习方案,在舞蹈技能学习的同时,提高舞蹈艺术、文化表现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舞蹈艺术交流活动,让学生用专业知识对舞蹈语言进行描述,并针对不同的舞蹈种类进行交流和情感、文化交流,以此提升舞蹈教学效果。

(三)变革舞蹈教学模式

在新形势下,实现舞蹈教学改革发展,需要教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对学科认知较为浅薄的阶段,使用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模式;在学生充分掌握基础板块的阶段,采取罗杰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再直接干涉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不再单纯地教授学生基础内容,而是围绕学生所处的真实的、具体的问题展开,让学生进入民主的学习环境中。此外,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生学习与思考的欲望。

三、结语

当前,高校舞蹈教学愈加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在新形势下持续推动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与发展,实现舞蹈教育发展目标,需要高校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针对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提高舞蹈教学师资力量、强调舞蹈教学中的艺术内涵、创建良好舞蹈教学环境、平衡学生舞蹈基础差异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致,提高学生舞蹈综合素质,为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以及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海渤.新形势教育背景下关于高校舞蹈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9,000(021):222-223.

[2]王若愚.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关于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20,000(001):222-223.

[3]张姝.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探究[J].作家天地,2019,(22):178+182.

作者:王芳 单位:衡水学院

第二篇:民族舞蹈在学前舞蹈教学中应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学前教育发展迅速,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愈发重要。学前民族舞蹈教学作为学前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学生艺术素养及学前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文章通过对民族舞蹈在学前舞蹈教学中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强化民族舞蹈在学前舞蹈教学中应用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舞蹈;学前舞蹈教学;应用

学前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兴起、发展,是素质教育发展必然趋势,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环节,与其他形式舞蹈教学不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舞蹈技能、鉴赏意识、审美能力和创编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前舞蹈教学能力,通过以舞蹈的形式对学生产生意识、认知、形体和审美等层面的积极影响,是“育才”和“育人”的要求与体现。学前民族舞蹈教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舞蹈因其民族性、特色性、文化性等特点,在学前教育舞蹈体系中较为重要,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学生民族艺术素养的提升均具有重要意义。强化学前民族舞蹈在学前舞蹈教学中的应用,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全面发展,要正视和解决学前民族舞蹈教学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因此,研究和强化民族舞蹈在学前舞蹈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学生学前舞蹈教学水平,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民族舞蹈在学前舞蹈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均有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艺术组成部分,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体现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学前民族舞蹈教学,增强了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传承意识,有利于发挥高校文化传播的桥梁作用,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二)有利于提升艺术素养

民族舞蹈因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动作、服饰、音乐方面均别具一格,学生在具有特色的音乐的熏陶下,有利于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在学前民族舞蹈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舞蹈基本功、形体及技巧的训练,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协调性的加强和优美形体的塑造。通过对风格独特、色彩丰富的民族服饰的认知和了解,大大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有利于增强自信心和创造力

民族舞蹈的动作较为形象,有着很强的识别度。学生通过民族舞蹈的学习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将民族舞蹈动作、民族特色音乐、民族文化背景等民族元素相联系,相互融合,进而提升创造能力,促进编排能力的提升。通过完整且圆满的民族舞蹈编排及表演,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会无形之中得到增强。

二、学前民族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舞蹈教学任务较重

民族舞蹈与古典舞、现代舞、芭蕾舞等舞种共同构成了学前民族舞蹈体系,民族舞蹈只是学前舞蹈教学中的一个分支,常见类型主要有傣族、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等舞种。各种民族舞蹈各具特色,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在对民族舞蹈进行教学时,学前教育舞蹈教师和学生不仅要传授和学习各民族的文化背景,还要传授和学习各民族舞蹈的特点与技巧,而且还要兼顾其他舞种的教与学,因此,无论是对舞蹈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教学和学习任务均比较重。

(二)舞蹈训练时间受限

长期的系统性训练是培养舞蹈技能的前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在学前教育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还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实习,同时还要进行舞蹈训练,时间安排十分紧张。而且,在有限的舞蹈课程时间内,还要进行多舞种及民族舞蹈的教学,时间紧和任务重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往往会造成教学内容的缩减,造成学生基本功训练和基本舞蹈知识不够扎实等现象,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2]。

(三)学生的自主性不强

由于高职院校招生对象的特殊性,与普通高招院校相比,在自律性和自主性等综合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舞蹈教师不足的问题,有限的舞蹈教师无法对每位学生进行精准指导,更多的还是要靠学生的自觉训练和巩固。但是,由于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导致了教学内容得不到及时的巩固,学生舞蹈水平提升有限。

(四)学生舞蹈基础较差

学前教育招生仍主要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标准,招收学生一般不考察舞蹈基础,大部分学生甚至没有接触过舞蹈训练,缺乏舞蹈基础。在教学中,学生基本功训练耗费时间较长,挤占了民族舞蹈知识及技巧的训练时间,而且每个学生的艺术涵养、审美意识、身体条件差异较大,增加了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尤其是民族舞蹈教学的难度。

(五)学前舞蹈教学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

部分学校及舞蹈教师对学前舞蹈教学理念认知存在偏差,与艺术类舞蹈专业教学理念相混淆,过度注重舞蹈技巧的教学和成果评价,忽视了学前教育“育人”的重要作用,对教学能力的培养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民族舞蹈在学前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一)增强舞蹈教学的针对性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舞蹈基础、身体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也不一样,不能一味追求教学任务,而忽视照顾学生差异性,否则会形成较大的舞蹈水平差距,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学前舞蹈教学要尽量根据学生体质、协调性方面的不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计划及教学手段方面要因人而异,重视整体性及个体性的同步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和积极性,缩小个体之间的差距,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高学前舞蹈教师综合素质和民族文化传承意识

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情感,民族舞蹈的教学,不仅要重视其“形”的教学,还要重视其“魂”的传递。学前舞蹈教师要扩宽和加深自己的民族文化知识,对民族舞蹈所蕴含的内涵、故事、情感进行深刻的了解,在学前民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将“形”与“魂”同步传递。根据民族舞蹈蕴含的文化和背景,在音乐、服装及动作方面进行更为准确的选取和编排,使民族舞蹈教学应时、应景、应情,赋予极强的感染力,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强化基础能力的训练和学习

强化学前舞蹈专业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主要指强化对基本功的训练和儿童舞蹈的学习,为民族舞蹈在学前舞蹈教学的有效推进奠定基础。由于学前教育学生大多缺乏舞蹈基础,因此,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十分必要和重要。基本功的训练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由易到难,促进学生的灵活度、柔韧性和平衡力等身体素质和训练热情的同步提升。儿童舞蹈是专门针对儿童的特点而创设的舞蹈形式,动作简单、语言生动、通俗易懂,更贴近儿童的行为和习惯,更易被儿童接受。加强儿童舞蹈的学习,要全面和详细地掌握儿童舞蹈所涵盖的步法、语言、词汇、队形等内容,提高自身的学前舞蹈教学能力[3]。

(四)重视和提高舞蹈创编能力

创编能力是对学前舞蹈的创作和编排能力,是学前舞蹈教学的核心技能,是提升舞蹈质量和水平的基础保障。民族舞蹈的多样性和特色性,为学前民族舞蹈的编排提供了创新的可能,增强了民族舞蹈的可塑性。在民族舞蹈创编能力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各民族特色的神话故事、民俗风情、节日活动等情景的设定与借鉴,加强对民族特色音乐、服装、配饰、工具等特色元素的运用与融入,增强舞蹈的故事性与完整性,体现民族舞蹈的带入感与形象感。同时,要强化舞蹈创编实践,以实践促进舞蹈创编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学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引导与辅助,通过拟定特定主题或者自由主题等方式,以自主编排和团体编排等形式进行舞蹈创作,通过教师指导、点评、学生互评等方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创编水平。

(五)改进和创新民族舞蹈教学方式方法

改进和创新民族舞蹈教学方式方法,是促进学前民族舞蹈教学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学前民族舞蹈教学要提高学生对幼儿生理变化的认知能力,也要对各年龄阶段及身体状况下适用怎样的动作类型及难易程度等进行精准把控,提高民族舞蹈教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二是利用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进行优质民族舞蹈教学资源整合,通过视频等方式,加强学生对优秀民族舞蹈尤其是学前民族舞蹈的学习和鉴赏,从内容、形式、编排等多方面入手,对先进理念、经验、方式进行学习和借鉴。三是组织学生亲身体验各民族文化,可以通过学校组织、自主组织等方式,增加学生深入体验各民族文化的机会,对各民族舞蹈及民族特色元素形成最直观的认识,提升学生对民族舞蹈的感悟及学习兴趣。四是将探究式、对比式、递进式等教学方法和现代学徒制等教学模式引入到教学中,并相互融合,提高学前民族舞蹈教学的实效性。五是学习和了解国外优秀的民族舞蹈,以特色元素及典型动作学习为主,扩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借鉴和创编能力。六是强化实践效果,加强校内实训课堂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协同管理,构建实践沟通及反馈平台,形成学校、实习基地、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和问题反馈及解决机制,通过强化实践、问题反馈、调整改进,促进学生学前民族舞蹈教学能力的提升。综上所述,加强民族舞蹈在学前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是深化学前教育的要求,对于民族文化发展及学前教育水平的提升意义深远。要在民族舞蹈教学针对性、民族文化传承意识、教学方法的创新性等方面进行提高和加强,从而提升学前民族舞蹈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梅.论学前教育中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必要性[J].北方音乐,2019,(04):238-239.

[2]朱丽娜.浅析学前教育舞蹈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青春岁月,2012,(24):356.

[3]于欣令.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探究[J].基础教育,2014,(06):153.

作者:陈亚琴 单位: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三篇:地方高校舞蹈教学中美育渗透浅议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部和社会对各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逐渐提高,高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形成综合素养的重要立足点,其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与建立健全人格。因此,对高校舞蹈教学中美育渗透的路径进行探究,对学生的品格、人格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舞蹈教学中美育渗透的作用,并对舞蹈教学中美育渗透的基本路径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舞蹈教学;美育渗透;路径探析

美育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认识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美学心理以及美学素养为目标。舞蹈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教育自普及以来,就与音乐、舞蹈以及诗歌等艺术相结合,美育的作用也逐步凸显出来,其还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重要的思想文化。时至今日,美育教育已然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得舞蹈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并呈现出传播美、创造美的直观教学模式。[1]因此,对舞蹈教学中美育渗透的路径进行探析于高校艺术教学的有效开展而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美育”的基本内涵

美育(aestheticeducation),全称为美感教育,最早出现于1793年席勒的《美育书简》一书,指的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有广义与狭意两层含义。狭义的美育,是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是对学生审美观念以及美学素养的教育;广义的美育,则指的是将美学原则的各个方面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美育在高校的舞蹈教学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因而受到很多高校的欢迎与广大师生的青睐。

二、舞蹈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的作用

舞蹈是一种人体行为艺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还可以一定程度地塑造学生的形体,使学生在发现美与感受美的同时,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而创造美,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审美实践能力。

(一)塑造学生的形体美

在学生的美感教育中,形体美的塑造是最为表面与直接的。对于新世纪的大学生而言,良好的形体是学生身体健康、积极向上的重要体现。优美的形体可以使学生的外表显得朝气蓬勃,富有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而舞蹈实践本身就是科学、合理地运用身体的健美手段,引导学生达到舞蹈艺术所要求的规范与标准,并使之经过长期的训练,展现出良好的体态以及高雅的气质,从而实现纠正学生不良坐姿、站姿,对学生的形体进行塑造的初衷。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审美观念是学生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倡导德育的同时,审美观念的培养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忽视。使学生拥有欣赏美以及发现美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审美的原则,把握世界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并懂得两者之间关系是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审美观念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同的群体习俗、群体信仰、群体生活环境的变迁所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以及群体性。舞蹈艺术所形成的不同风格种类,与人们的群体见闻及思想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校舞蹈教师通过引领学生把握并深入领会不同种类的舞蹈风格,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完善自身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舞蹈的审美方式,及其动作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念,由此完善学生对文化艺术的认知。

(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在高校的美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高等教育题中之义。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生活背景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学生个体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领悟能力不同因而其所创造出来的美也会各不相同,在上述情况下,学生需要充分利用各自不同的经验,发挥各自的想象力,从而创造出不同形式的美感,教师则需要在每一代青年身上发掘其不同的审美潜质。舞蹈教学本身就是具备创造力的一环,学生在吸收掌握了不同种类的舞蹈风格之后,进而对舞蹈动作甚至舞蹈作品进行创作,教师在讲授舞蹈课程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创造美的能力,启发学生最终形成自身的舞蹈风格。

三、地方高校舞蹈教学中美育渗透的基本路径

(一)舞蹈教学中审美意识的渗透

地方高校的舞蹈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具备审美的思想以及审美的观念。教学者需要传授美的思想、理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由于不同种类的舞蹈艺术风格各异,学生了解与学习舞蹈时,首先应该具备审美的意识,即需要“带有美的情怀去跳舞”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舞蹈时的审美意识,教师需要在讲课之前,让学生对不同的舞蹈美产生审美兴趣,并使其领悟、热爱不同的舞蹈美的艺术风格,同时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热爱舞蹈艺术美进一步掌握其形成机制,促使学生具备高尚的内在美。

(二)舞蹈教学中审美规范的渗透

舞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进行美感教育时,要求学生在舞蹈过程中感受美,首先需要引导学生领悟什么是美。不同种类的舞蹈有着不同的舞蹈风格,不同的舞蹈风格同时也就有了不同的舞蹈审美规范。这需要教师在授课之前通过展示作品、讲授等形式引领学生了解舞蹈审美规范,带领学生领会不同舞蹈风格的形成原因,了解其审美规范形成的背景。使学生能够掌握外在美产生的内在原因以及内在美存在的外在动力,从而不断加深学生对舞蹈美以及生活美的理解。

(三)舞蹈教学中审美发现能力的培养

基于美育的舞蹈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动作传授与文化传播这两种向度上。一方面,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育的熏陶,教学者有必要使学生成为感受美的最佳体验者。另一个重要方向则是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艺术中主动地发现美。因为学生往往“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教学者需要培养学生主动欣赏美的能力。因而美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舞蹈动作的排练之中,也不应该仅仅拘泥于舞蹈剧目的表现之中,而是需要学生能够在具备审美兴趣与知晓审美规范的前提下,发现舞蹈艺术乃至其他艺术以及生活中各方面值得欣赏的事物所蕴含的美感。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需要教师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可以用来创造艺术美的生活之美,使之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与维度,寻找和感受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人文关怀、情感,并从中主动发现美之所在。

(四)舞蹈教学中创造美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普及推广以来,高校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关注,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探索美育渗透的路径并做到因材施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思想品格的养成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使学生亲身感受到舞蹈的精髓与魅力,并对具有不同基础、不同体质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具备了认识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之后,最终的目的则是要求学生可以创造出风格不同的艺术美。舞蹈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舞蹈风格水平,同时也有助于挖掘与展现学生的智慧、情感以及思想。高校舞蹈课程中的创编课程设置则给接受美育的学生创造美提供了机会与技术支撑,学生在创编的过程中可以体会与了解如何去创造美,从而通过创造美实现自身内在美的外在显现。

(五)舞蹈教学中兼顾内在美与外在美

风格即人,是法国博物学家布封提出的观点。每个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信仰、习俗、经历,其各自所能感受到的美各不相同,所领悟与传达出的美也存在差异。源于每个个体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显现以及两者之间的统一形式各不相同。在舞蹈教学中,美育还体现在使学生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协调,即使得两者相统一。师生在进行舞蹈表演时,不仅要完成准确的肢体动作,还需要将舞蹈中所蕴含的肢体语言以及丰富的情感表现出来,进而呈现出完整的演绎形式。另外,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要帮助学生理解舞蹈的艺术内涵,使学生感受到舞蹈的灵魂,避免学生对教师教授的舞蹈动作进行生搬硬套。教师可以积极利用辅助手段实现美育的渗透,引导学生发现源于舞蹈动作的艺术美,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舞蹈动作的创作,提升其创造美的能力,并借助灵活的艺术形式,使美育渗透到舞蹈教学的各个环节,最终帮助学生感受舞蹈表演中的艺术情感与思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在舞蹈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已经受到各高校的广泛关注,美育渗透到舞蹈教学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舞蹈学习的质量,还会对学生的审美观念、创造美的能力以及形体的塑造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在进行美育渗透时,教师要将美育思想与舞蹈形式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美育环境,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美学素养的提升,真正实现使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教育初衷。教师需要通过美育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进一步将其培养成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李宇博 单位:衡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