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苗族舞蹈造型技巧审美艺术浅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苗族舞蹈造型技巧审美艺术浅议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苗族舞蹈造型技巧审美艺术浅议

贵州苗族舞蹈是我国民族舞蹈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来源于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较强的模拟性、娱乐性与宗教性特征,体现了独特的苗族文化气质。苗族舞蹈擅长运用各种舞蹈技巧表达独特的思想情感,传承民族文化与历史内涵,具有“舞蹈记事”的特征。贵州苗族舞蹈在发展历程中始终把造型技巧摆在重要位置,展示了独特的舞蹈美感与艺术神韵,具有重要的借鉴指导价值。研究苗族舞蹈的造型艺术,并揭示其蕴含的审美艺术价值,对于促进我国现代舞蹈艺术的发展、开展现代舞蹈艺术创编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贵州苗族舞蹈的审美特点

(一)具有质朴醇厚的特征

舞蹈是苗族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苗族群众社会生活中承担了多种功能,是表达情感、思想教育、凝聚力量的重要活动形式。少数民族群众能歌善舞,贵州苗族舞蹈尤其具有质朴自然的特征,舞蹈形式主要来源于日常的生产生活动作,这些来自少数民族的舞蹈大多未经雕琢与修饰,具有现代舞蹈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苗族舞蹈仍保持原始舞蹈的文化特征,其中蕴含了苗族人民对世界、自然与生活的看法,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应用贵州少数民族特有的服饰、头饰,舞蹈动作较为豪迈,具有极强的神秘感,表达了对祖先的敬意。

(二)具有浪漫愉快的气息

贵州苗族舞蹈是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典型代表,它展示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表达了贵州苗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贵州苗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历史上苗族的人民生活较为艰苦,但是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内心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拥有不少浪漫传奇的故事。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用舞蹈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例如,苗族的芦笙舞代表了对生命经久不息的崇敬,舞蹈中加入的男女对唱环节形成了独特的“芦笙之恋”文化。贵州苗族人民通过情歌舞蹈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美好情感,并且呈现出别样的舞蹈造型艺术技巧,具有浪漫、欢快的特征。

二、贵州苗族舞蹈的构成

(一)舞蹈种类

贵州苗族人民运用舞蹈进行娱乐、祭祀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它的种类较为丰富,具有“舞蹈记事”的特点。苗族舞蹈还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有些舞蹈专门用于特殊的仪式。因此,贵州苗族舞蹈具有不同的风格与造型艺术,而且展示了独特的文化内涵。目前,贵州苗族舞蹈主要由祭祖舞和吉庆舞构成,也有花场舞与丧葬舞等。贵州地区虽然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但是无论任何活动场合,都可以看到各种集体形式的舞蹈,婚丧嫁娶、农耕丰收均有舞蹈活动。

(二)舞蹈风格

贵州苗族地区的舞蹈风格较为多样,舞蹈作品多为民间舞蹈。民间舞蹈多来自民间生活,在发展变化中吸收了部分外来舞蹈元素,但是仍保持着民族舞蹈的特色。贵州苗族舞使用的道具、服装、动作均有较强的独创性,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体系。首先,贵州苗族舞蹈来自本民族群众智慧,虽然其中部分动作来自舞者的想象创编,但绝大多数动作来源于日常生产生活的积累,这些动作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具有较强的艺术美感。例如,苗族芦笙舞的蹲转动作最初来自苗族群众的劳动场景,从最初的简单腿扫发展到后来的“矮子步”及再后来较为复杂的“端腿跳”。其次,苗族舞蹈随着时代的变化经历了发展创新,融入了一些创新性舞蹈动作。例如,苗族舞蹈《吉宇鸟》中的跳转动作、压裙动作与舞蹈主题相契合,具有人文创作的艺术特征。再次,贵州苗族舞蹈由民族舞蹈研究人员通过采风不断收集整理和归纳,近现代以来逐步实现了舞蹈动作的规范化与升华,在保留民间舞蹈特性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艺术性和可观赏性,具有了一定的风格化特征。总体来说,贵州苗族舞蹈在不脱离原有音乐、律动特征的前提下逐步增加了难度,使贵州苗族舞蹈保持了独特的形式特征,并且日益产生较大的艺术影响力。

三、贵州苗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一)欢快、浪漫

将贵州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虽然贵州经济发展呈现出滞后性的特点,但贵州人民在面对生活时依旧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将喜爱的舞蹈作为基础载体,表达内心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对于贵州苗族少数民族文化来说,在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下,贵州苗族人民对万物生灵都保持着敬仰和尊重,对美好生活有着至高无上的憧憬。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的浪漫传奇故事,文化内涵丰富。贵州苗族的“芦笙舞”属于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芦笙”在苗族语言中代表着“母亲”。“芦笙”舞蹈的种类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开展舞蹈活动时会融入男女对唱等不同的表演形式,有着浓厚的“芦笙之恋”意味,贵州苗族人民可以利用此类情歌充分地表达内心对于爱情的向往。此类独特的表达方式不仅能够彰显舞蹈的造型和技巧特点,还能够凸显真实、欢乐、浪漫的舞蹈审美特征。

(二)纯朴、自然

贵州人民的舞蹈大多数来自民间舞蹈,具有传统的民间特点,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并未经过过多的修饰与雕琢,与现代化的舞蹈艺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贵州苗族人民仍然保持着原始淳朴的舞蹈形式。受到贵州人民淳朴特性的影响,虽然时代不断变迁,但舞蹈形式仍然保持着传统的舞蹈文化特点。贵州苗族的民间舞蹈大多来源于居民的日常生活,具有鲜明的自然色彩,由于贵州地区的服饰、头饰等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特色,其所研究出的舞蹈动作具有豪迈、神秘的特点,包含了贵州苗族人民对先祖和传统的尊重和敬意。

四、贵州苗族舞蹈的造型艺术

(一)造型技巧的风格独特

各类舞蹈的造型均由跳、转、翻等几个基本动作构成,只有赋予舞蹈动作以独特的情感内质才能呈现独特的风格特征,从而使基本的舞蹈动作更具有观赏价值,将舞蹈作品主题活灵活现地呈现给观众,进一步依托连贯的动作展示舞蹈艺术的精髓。贵州苗族舞蹈使用较多的跳转和蹲转动作重心较低,这一动作特征与苗族人民的原始动律特征相吻合。舞者在做动作时需要腰部、臀部和胯部同时发力。例如,苗族舞蹈中的男舞者通常能够做手持葫芦的柔美动作,表现时多用深蹲、跳转,能够从简单的单腿扫腿过渡到具有较高难度的“端腿跳”动作。这些动作没有脱离舞蹈动作技巧本身,同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现代贵州苗族舞蹈对舞蹈动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在单一动作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复杂动作技巧,深度挖掘了舞蹈作品的潜力。早期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在设置相关技巧时,主要是借鉴古典舞技巧,且并不具备鲜明的民族风格特色,单纯凭借舞蹈编创者的想象而创造出技巧和方法,导致在展现舞蹈作品时相关动作较为生硬,使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与民族特性难以保持高度的一致。为此,各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研究工作人员需要以采风、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整理早期的民间舞蹈技巧和动作技能,确保技巧和技能的规范化,强化动作的艺术感和可观性,使技巧能够彰显鲜明的民族特色风格,逐步替代单一化的技巧操作方法,在依附于民族特色舞蹈动律的基础上,提高民族舞蹈技巧的应用水平。另外,还需要在尊重原有技巧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技巧难度和艺术美感特性;在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基础上,确保舞蹈技巧与本体艺术特点契合。

(二)造型融入丰富情感

贵州苗族舞蹈表达了苗族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苗族人民广泛喜爱的艺术形式。观众可以通过苗族舞蹈动作的变化体会到丰富的情感。例如,反排木鼓舞中重心失衡的下旋转动作体现了苗族人民的辛苦劳作,展示了苗族人民勇敢乐观的精神。民族舞的编排还直接影响舞蹈作品的艺术性。苗族舞蹈通常使用较为舒缓的音乐,这使苗族舞蹈动作更多地体现了舞蹈演员的肢体柔软度与控制能力,同时又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例如,苗族舞蹈作品《古道行》对反排木鼓舞进行了大胆创新,运用了双人托举技巧,不仅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而且更多地融入了舞者的腿部控制力,使舞蹈作品呈现出独特的旋转技巧,既富有情感的张力,又彰显了民族特色。舞者对作品的理解对于所呈现的舞蹈作品的质量有极大的影响,舞蹈演员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理解了舞蹈作品的情感内涵,才能在舞蹈表演中实现动作技巧与思想内涵的统一。例如,苗族舞蹈《水姑娘》这一作品中融入了舞者对“水”的感受,基于看水的流动、听水的声音与触水的温度,使肢体在苗族舞基本动作上呈现出独特的姿态美,运用舞蹈技巧表达对水的依恋之情。在舞蹈表演中,演员只有将情感与技巧融合,才能让观众获得情感的共鸣。民族舞蹈技巧中所彰显的情感变化以演员的内心感受为主,民间民族舞蹈具有抒情性的特点,同时也展现了较强的艺术特色。为了使舞蹈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意境等元素得到充分展现,需要将舞蹈演员作为媒介对其进行全面表现。确保演出人员情感自然流露的同时,以层层推进的形式保障民族舞蹈中的技巧和动作展现得恰到好处,用情感化的技巧表现提升民族舞蹈艺术者的表现能力、强化民族舞蹈艺术内涵的感染力。在自然的舞蹈动作的基础上,观看者被演员的内心情感和精彩表演所吸引,从而与舞蹈作品产生共鸣,并在情感方面保持良好的交流。

(三)造型艺术的传承发展

随着现代舞蹈艺术的日渐繁荣,民族舞蹈逐渐从民间舞蹈向通俗舞蹈的方向发展。民族舞蹈渐渐地由广场走向剧场,舞蹈的意义不限于群众的自娱自乐,它更多地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当代苗族舞蹈经过历史的演变与发展,在造型技巧运用方面更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强调通过造型技巧营造舞蹈意境。例如,《水姑娘》这一舞蹈作品更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舞蹈造型时而宁静祥和,时而紧张振奋,与传统的苗族舞蹈造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艺术感受。苗族舞蹈更多地注重通过造型技巧传达独特的艺术理念,如近年来流行的《云南印象》《雀之灵》等都展示了独特的舞蹈造型艺术,突破了传统舞蹈造型技巧和思维的限制,进一步把肢体的柔美、灵动结合起来,展示了独特的舞蹈艺术价值。在塑造民间舞蹈技巧和功能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情感宣泄和气氛烘托等,还需要通过对民间舞蹈形象的逐步塑造,充分展现人物的心理和作品的内涵,在营造科学化、系统性的舞台意境的基础上,使民族民间舞蹈逐渐朝着艺术化的方向转型,确保舞蹈技巧和相关内容能够准确地展现民族舞蹈的艺术性特点。在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与时俱进,完成从自娱性到规范化的转型,将民族民间舞蹈从广场等大众的日常生活区域转移到剧场等艺术表演场所。例如,在分析当代舞蹈名家杨丽萍的动作语汇时发现,其舞蹈动作具有独特性质,实现对舞蹈动作语汇的灵活应用,则需要由民间舞的艺术化技巧进行展现。在发展贵州民族民间舞蹈的过程中,也需要借鉴并利用杨丽萍所研究出的肢体语汇结构,通过对民族民间舞蹈技巧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其能够达到艺术化的发展境界。

(四)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虽然贵州苗族舞蹈造型经历了发展变化,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艺术属性,但是仍未脱离地域特征。配合苗族特有花场、乐器和服饰的舞蹈作品都是特有的苗族舞蹈形式,都展示了苗族地区分散聚居的特征。例如,赫章大花苗的迁徙舞和丹寨的锦鸡舞等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而且形成了不同的造型特质,这不仅有助于传播独特的地域文化,而且可以促进观众更深刻地感受独特精神文化内涵,反映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五、结语

贵州苗族舞蹈是民族性、地域性舞蹈的代表。它传承了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通过舞蹈作品表现了苗族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念。苗族舞蹈以独特的技巧展示了强烈的情感表达,提高了舞蹈的艺术属性,符合受众的审美需求。

作者:姜文 单位:凯里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