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间舞蹈教学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民间舞蹈教学篇1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中国的传统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在时代的变迁中得到了保存,这也使得民族民间舞蹈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技术技巧成为了民间舞表演时锦上添花的重要部分,纵观近年来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技术技巧有了更加多样化的展现形式,而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技术技巧也成为了训练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文根据多年教学所得从跳、转、翻三个部分去浅谈其教学方法,进一步整理跳、转、翻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训练意义。
[关键词]民间舞;技术技巧;教学方法
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一门表演性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中是十分悠久的,同时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中国民族民间舞始终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反应着中国古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状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技术技巧成为了民间舞表演时锦上添花的重要部分,纵观近年来民间舞蹈的发展我们也不难发现,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中的技术技巧有了更加多样化的展现形式,其中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技术技巧能充分反映各民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其风格是独具特色的,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相结合中,无论从艺术表现上,还是夸张的动作以及所表达的情感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风格性。而舞蹈中的技术技巧训练就是用肢体语言表达,以科学规范的方式运用人体本身的骨骼、肌肉或韧带等部位来完成一些相对正常人体而言比较繁难复杂的运动,从而形成更优美的形体姿态来展现并表达舞蹈作品的内涵意境和感情。由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技术技巧训练严格,其对学生自身的能力、条件要求也相对较高,所以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不断传承与创新的今天,技术技巧的多样化运用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存在,而在舞蹈创作之初,选取到合适舞蹈风格的技术技巧动作并加以训练是不可或缺的一步,本文以中国民族民间舞技术技巧中的跳、转、翻为例,浅析当下的舞蹈教学方法,探究中国民族民间舞技术技巧的运用与价值。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旋转”
(一)民族民间舞中“旋转”的教学方法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旋转技巧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分别为原地单一旋转、舞姿旋转和连续性复合旋转,再针对各个民族的风格韵律和审美特征调整技术技巧在民间舞蹈中的运用方式,通过舞姿的变换和节奏的转换表现其民族的风格韵味。旋转的基本训练与中国古典舞基训课中的把杆部分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把杆训练中的单腿蹲、端腿蹲等动作,对学生的脚腕、膝盖、胯给予了稳定与力量的支撑平衡作用,确保了学生在旋转起范儿的一触即发,除此之外,地面的旋转练习也同样必要,在旋转技巧中重心的转移极为重要,这影响着学生旋转时的转速和标准,在旋转中一般应快速的形成重心转换,这样才能保证旋转的流畅性与平稳性,这也是旋转练习中最为基本的训练。在部分舞姿动作的训练过程中,上肢部分的控制与表现也同样重要,因为在舞姿的运用上需要上身手臂的控制与协调能力,从而加强身体的平衡力,提高动作难度,增强了对观众的感染力。在民族民间舞中“转”的教学一般采用单一元素技巧教学法,所谓单一元素技巧教学,就是将民间舞蹈中的技巧部分提炼、分解成元素技巧动作,然后进行强化训练。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就是目的明确,任务单一,其目的就是夯实基础,找到要领,其任务就是解决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身体素质的不足,这样才能保证旋转完成的既有数量又有质量。如维吾尔族民间舞中的点转、跪转,朝鲜族民间舞中的垫步转、螺旋空转,蒙古族民间舞的别步勒马转、海青式吸腿转等,都应进行单一性、重复性的元素训练。
(二)民族民间舞的“旋转”
“转”这一舞蹈技术技巧,在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广泛的运用,其中以维吾尔族为主要代表,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自娱民间舞蹈、仪式民间舞蹈和表演民间舞蹈三大类。维吾尔族舞蹈形式多样,其中刀郎舞和赛乃姆中“转”这一舞蹈技术技巧最为常见,维吾尔族赛乃姆舞中动律的表演特征是非常独特的,如瞬间聚集和爆发,全身瞬间放松,瞬间跳跃和翻转等,都依赖于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色。从维吾尔族民间舞的舞蹈形态来看,“转”的动作显现了开与收、放与合相对与相顺的几种对比。看似矛盾,但就整体运动来说,又是和谐统一的。民族民间舞中的旋转,除了有直体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特别是“倾”的平衡重心上的转,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塑造形象的。所以动作显出婉转中的修长,急带腾空中的延续,以及旋转螺形的变化,如反掖腿仰胸转,后腿侧身转。从具体细节来看,其舞蹈语汇大多以顺势为主,这种顺势体现了维吾尔族文化民间古朴的风格,很明显,夸张舞蹈的动作幅度,舞者随着音乐的欢快转变,在舞台上尽情舞蹈,通过旋转和步伐的相互配合,提升舞蹈表演的连贯性,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民族风格,进而使舞台表演更加丰满,提升表演的连续性。“转”是维吾尔族舞蹈艺术的灵魂,不仅从感官上能够直接的了解舞蹈主题还能够体现舞蹈风格,维吾尔族民间舞中的“转”有鲜明的艺术特点,维吾尔族的各个舞种或欢快跳跃,或沉稳带重,或粗犷度诚,或稳重端庄,但身体轴向转动这一基本要素,却贯穿在各个舞种之中,成为它们的基本韵律。我们既要传承维吾尔族的传统风格与特点,如“赛乃姆”原始的踏悠、摆、转等舞蹈动作,又要顺应时代与观众的需要,对这一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民族民间舞,进行积极探索,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形式转化和艺术升华。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翻身”
(一)民族民间舞中“翻身”的教学方法
翻身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技巧,也是一项极具中国古典舞特色的技术,这种技巧形式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和运动特点。[1]这种技术技巧一般分为原地翻身和行进翻身两类,它们的基本要求是以臂为轮、腰为轴、胯为本、脚为跟,将身体在水平线倾斜状态下进行翻转的,并通过腰四面翻转运行而形成这一单一动作,运行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拧、仰、俯和旁提的形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从把杆翻身为基础,培养学生对身体位置的把控以及自身重心的平稳,从而进行分面练习,将四面中每一面的头、肩、背、胯及脚下位置确立清楚,注意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训练时的节奏要由慢到快,强调迅速与规范的到位,之后从面与面的流畅连接形成标准的把杆翻身,在确立四面动作的标准性之后加入手臂配合,过程当中手臂的力量与路线是能保证整个翻身动作的平衡与速度的重要环节,手臂应该与肩膀保持同一平面,并且两个手臂应在空中形成立圆,从而形成完整规范的翻身动作。在翻身教学中对于质的要求更加严苛,一定要在保证动作质量的基础上加强速度的练习,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翻身类动作虽然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发力方式及身体形态都离不开日常训练的要求与要领,在通过反复持续性的日常训练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动作进行要求,严格的把握动作规范,让肌肉产生正确记忆,将训练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要求到极致,在身体各个部位的用力、呼吸与协调性相互作用,从而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
(二)民族民间舞的“翻”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翻身类动作中,藏族舞蹈中的热巴舞、卓舞、弦子舞中的翻身动作是极具代表性的,比如在卓舞中带着水袖翻身,给人一种圆润恬静之美,而热巴舞中的几个翻身类核心技巧动作———“扛鼓转”“翻鼓转”就显得更加英气飒爽,虽然这两个技巧的名字以转字结尾,但动作内容却皆为翻身。在藏族卓舞与弦子舞中的翻身,一般是穿戴水袖而舞的,翻身动作多以柔和静美的形态出现,这时的身体运动不在强调快速翻转,而是突出了身体的延伸感,动作轻柔却也不失力量,对学生的肌肉控制能力有了更高标准,给人连绵不断、柔和舒适之感。在藏族热巴舞中的翻身训练,重点在藏族热巴舞中的“扛鼓转”由于身体重心压的更低,所以其动作的上肢形态与踏步翻身一致,而脚下则是通过灵活的三次踏步进行四面翻转,其手臂部分是需要将热巴鼓画一个下弧线扛至肩上,将鼓放置脖后,再将鼓顶垂直落到正下方,头部以自己身体的正下方为基点进行留头甩头,从而完成一整个扛鼓转动作。在相比较于“扛鼓转”的“翻鼓转”动作,它的重心略高一点,身体形态与点翻身相似,手与鼓面都停留在头尖的正前方,在翻鼓转一圈的过程中鼓槌敲击鼓面。舞者身体在做动作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头、肩、背、胯、脚的配合,更要注重手臂的起与落,由于热巴鼓有自身的重量,所以在学生完成动作时不能仅仅像平时单一训练踏步翻身或点翻身那样,而是要先适应鼓在动作运行中的重量,练习好鼓与身体的协调性,确立好热巴鼓的整个运行轨迹,再进行翻转时的加速练习,才能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翻身在空间运动中,将“以腰为轴,以臂为轮”的特点显现出来,而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翻转也能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比如“点步翻身”敏捷快速急如闪电;连续“串翻身”像车轮滚滚,视觉感染力很强。与此同时,翻身技巧用各种不同的速度和节奏,不同的连接,也表现着不同的民族特色,产生了不同的艺术观赏效果,从而可以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和氛围,如慢的连绵不断的翻身,表现出一种圆润舒缓之美;而快速的翻身,表现出了干净利索急速有力的刚健之美。在舞蹈的不同速度与类型的“翻身”中,给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表演与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觉冲击。即使是同一民族,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不同,其技巧风格也包含一定的差异。在民族舞蹈的多样形式中,我们可以去了解该民族的地域、民俗、历史和文化背景。这种通过对人们感官的刺激,直接作用于人们精神世界的艺术形式,比较文字的传承,舞蹈的形式显得更加生动和多元化,它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让人们在观看和欣赏的同时领略到了鲜活的民族历史和生动的民族生活画面。舞蹈是在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的传播中体现出的最生动、最形象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跳跃”
(一)民族民间舞中“跳”的教学方法
跳作为技术技巧活跃于各类型的舞蹈之中,我们从跳跃的高度、力度将跳分为小跳、中跳、大跳,当跳跃加入到民间舞蹈中时,身体与手臂动作会为了更好的融合民族元素而做出相应的改变与调整,所以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跳跃技巧在近年来的创作中变得更加丰富,在不同民间舞蹈作品中可以选取不同高度力度的跳跃搭配不同风格的舞姿来表现出更具感染力的惊艳效果。最基础的跳跃训练是需要从日常基训课中的小弹腿、大踢腿训练获取腿部的肌肉力量以及脚下的灵活性,因为跳跃时学生需要借力使力,借助蹲产生的力量,从而达到空中一刹那的定点舞姿,在小弹腿的训练中,通过动力腿向前、旁、后的二十五度弹射,反复多次的正确练习锻炼了学生脚腕的爆发力,也在全脚与地面的摩擦中增强了脚背的灵活性。把上的大踢腿训练更多的是锻炼腿部的整体力量,通过踢腿的反复训练增强踢腿时的力度与速度,为身体跃起停滞在空中的一秒打下坚实基础。在把上积累好能力后,就需要回归地面实操,从原地的一位跳、二位跳到变位跳,再到撕叉跳、撩腿跳、元宝跳等,这些跳跃动作都需要循序渐进踏踏实实的反复练习。除此之外,[2]在训练过程中应当严格地遵循科学合理的训练原则,这是保证训练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舞蹈基训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3]
(二)民族民间舞的“跳”
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弹跳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轻、漂,要求运动过程中松紧结合,发力要集中,过程的速度要快。由于弹跳技巧的爆发力量,为弹跳技巧复杂性的发展提供和创造了条件,在弹跳的复合技巧上有了大幅度的发展空间。跳跃技术适用于各种各样的民族民间舞,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接受的文化都有不同,受风俗人情、地域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跳跃技巧。“跳”这一技术技巧在蒙古族的舞蹈中极具造诣,样式多变,如果说蒙古族的风格性动作,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那么跳跃性技巧就很好的诠释了蒙古人民大气豪爽的性格。在蒙古族舞蹈中的跳跃性动作最常见的有紫金冠跳、单腿变身跳等,[4]其中紫金冠跳在具有地面紫金冠能力的基础上可分为两步,首先做带单起双落辅助跳的双起单落后腿,也可称为“紫金冠空法跳”,掌握在跳跃时的身体重心与平衡,然后再做单起双落辅助跳的紫金冠跳,注意身体在空中时重心在中间,身体不要过度地面后躺。[5]单腿变身跳最重要的是强调在空中的身体进行平面旋转,起跳瞬间需要注意腰部肌肉的收紧和提胯的问题,这样动作才能在空中形成的更漂亮。在跳跃中的身体高低起伏跌宕、对比鲜明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弹跳的又一特点。这显示了我们民族技巧的特点和技巧性的加强。丰富的“跳跃”性的舞蹈动作充分的将蒙古族人民的大气刚强富有青春活力的形象展现出来,突出了舞蹈的表演风格,又使作品变得更具生命力,有着蓬勃生机的舞蹈动作才足以打动人心,更好的传递作品的思想情感,与观众产生更好的共鸣。时代的发展让我们看到在继承和保留传统舞蹈技巧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的审美特征,提炼出具有时代审美价值又不失民族风格的民间舞蹈技术技巧,使其更具艺术生命力。
结语
技术技巧是一种独特的肢体语言,加入到中国民族民间舞中能达到一种传情达意的艺术效果,所以在教师教学时既要把握技术技巧的基础教学又要将民族风格与技术技巧相融合,展现其民族舞蹈的地域风格与文化底蕴。在教学中教师也不能忽略学生的本性,要时刻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同时,也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并把理论知识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告诉学生这个民族的风格特征是如何形成,让学生理解这个动作如何展现其民族的风格特色,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学到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动态舞姿,也学到了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韵味。
作者:郭春敏 苏畅
民间舞蹈教学篇2
中国民族民间舞被称之为“艺术之母”,它是人们对生命意识的最原始、最自然、最强烈的呼唤与表露。在漫长的岁月、深厚的文化积淀中,风情醇厚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世代生息、演进,流传至今。中国民族民间舞以其绚丽的风采深得中国各族人民和世界各国朋友的喜爱,被誉为世界舞蹈宝藏中的瑰丽之花。
一、目前民间舞蹈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舞蹈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强
对于民间舞蹈教学来说,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会舞蹈,在舞蹈考试中获得更好的分数。因此,对于舞蹈的教学,教师都会让学生跟着自己练习动作,让学生的动作变得标准,而学生在学习舞蹈时,也是跟着舞蹈教师进行动作的练习,一点一点的模仿教师的动作。这虽然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会舞蹈,并且动作很标准,但是,学生却没有真正的喜欢上舞蹈,学生会认为学习舞蹈就是跟着舞蹈教师去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对舞蹈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就会让舞蹈教学变得枯燥,教学质量也就变低了。
(二)舞蹈教学中文化传承力度不够
民族舞蹈是我国宝贵的文化,但是,在民间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一味的让学生去练习舞蹈动作,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按照标准的动作进行学习,这样的舞蹈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学习舞蹈,让动作更加的标准,这是不利于民族舞蹈传承的,因为这样的教学状态下学生是被动学习,学生很难真正的了解舞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表演舞蹈时是没有灵魂的,只是动作达到了标准,对民族舞蹈的意境却没有真正的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学习舞蹈,也限制了民族舞蹈的传承。
(三)舞蹈教学方式的落后
现阶段,教学舞蹈的方式就是教师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教给学生,学生就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学习,然后再将这些动作结合起来,形成一套舞蹈,这样的教学虽然能将学生教会,但是学生很难真正的理解舞蹈的含义,只知道将动作做好,然后表演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是非常落后的,学生的舞蹈也是非常死板的。学生在这样的舞蹈教学方式中去学习舞蹈,久而久之,不仅舞蹈能力不会得到提高,反而还会因为枯燥的教学方式失去对舞蹈的热爱。
(四)民族舞蹈的课程较少
在众多的舞蹈教学中,一些如街舞,芭蕾舞等舞蹈深受学生喜爱,因此,民族舞蹈教学的课程就相对减少了,这样的情况是非常不利于民族舞蹈传承的,久而久之,很少有人会真正地热爱民族舞蹈,对民族舞蹈的认知也就越来越少。这种情况下甚至会让民族舞蹈落寞,民族文化极有可能丢失。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特点
(一)自娱性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自娱性追究其根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时期,在语言、文字以及其它艺术形式还未形成时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会用舞蹈来传情达意、自我娱乐。也就是说,在影视、唱歌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还未形成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跳舞的实质目的就是为了自我娱乐、抒发情感,如若中国民族民间舞离开了自娱性,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二)即兴性
即兴性,释义为创作者在事先毫无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仅凭当时的感受进行表演、创作或演讲等,是当时情感的真实流露。通常情况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表演形式等都不受任何条件限制,每个参加表演的人都可以根据当时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表演程式性不强,舞姿造型因人而异,随情而发。
(三)适应性
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发展自然而然要受特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制度的制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的现代舞、芭蕾舞以及街舞等都对中国的传统舞蹈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中国民族民间舞。曾作为下层文化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要想不被社会淘汰、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它必须要有很强的适应性、与时俱进的特点。
(四)地域性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形成、发展会受特定自然环境、地域的影响,是在各民族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以及风俗习惯中形成的,集中体现了各民族的审美情趣、理想以及愿望等,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色和地域文化色彩,是区别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一统的主要条件之一。
三、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对策
(一)民族舞蹈应该继承传统
民族舞蹈文化对我国是非常重要的,是中国悠久历史中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因此,对于民族舞蹈来说,应该继承传统的舞蹈文化。比如在舞蹈中的一些特定的民族含义,就是非常宝贵的,在现在的民族舞蹈中这样的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传承过程中将这些内容全部包含,才能够实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由此可见,在民族舞蹈文化传承过程中,应该继承传统文化才能够保证民族舞蹈的发展和传承。
(二)民族舞蹈应该发展创新
民族舞蹈的发展也应该进行创新,但是,这需要民族舞蹈能够保证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对民族舞蹈进行创新。对于民族舞蹈来说,有很多部分都是非常重要的,是民族舞蹈的精髓,这些部分应该保留,然后将一些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部分去除掉,加入新的元素,对民族舞蹈进行创新,使民族舞蹈焕发新的活力;除此之外,民族舞蹈还可以利用信息时代下的传播方式进行教学,即:利用互联网将民族舞蹈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民族舞蹈,并且通过网络上的视频去学习民族舞蹈。
(三)认识教学的重要性
民族舞蹈就像武侠小说中的绝世武功,是一种历史悠久并且有教学意义的文化。因此,想要民族舞蹈进行很好的传承就需要认识到教学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教学才能够让民族舞蹈让更多人了解,让更多人热爱民族舞蹈。通过对民族舞蹈的学习,还可以了解到民族舞蹈的历史和一些舞蹈动作中的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民族舞蹈的传承,还有助于民族舞蹈的学习,让更多的人对民族舞蹈感兴趣,由此可见,民族舞蹈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教学可以让民族舞蹈得到更好的传承。
四、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民间舞蹈教学探究
(一)对民族舞蹈文化进行传播
民间舞蹈教学的方式是让学生能够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将动作做的规范熟练,这样的教学方式属于应式教学,学生照着教师的样子去做,这样的教学方式有一定的弊端,那就是学生对民族舞蹈不够了解,导致只能去硬记舞蹈中的动作,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无法得到很好的提高。因此,在民间舞蹈教学中,可以在教学舞蹈之前,将民族舞蹈文化进行传播,让学生先了解民族舞蹈的内涵,理解动作的具体意义,这对于舞蹈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就会喜欢上民族舞蹈,对民族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民间舞蹈教学中,学生都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的,其对舞蹈并没有主动性的学习,教师的严格管理,能够让学生学习舞蹈,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正确的,假如学生没有学习舞蹈的主动性,那么他们就只能在课上时学习舞蹈,课下不会主动对舞蹈进行联系,这样的话,就导致学生的舞蹈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因此,就需要学生主动的学习舞蹈,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民族舞蹈的内涵,并告诉学生学习舞蹈会对身体有什么好处。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提高学习舞蹈的主动性,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舞蹈,对学生的舞蹈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在民族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在闲暇时间通过舞蹈视频学习民族舞蹈,学生不仅可以从多媒体视频中学习到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还能够对民族舞蹈的历史文化进行了解,这对于学生学习民族舞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加持,学生可以对舞蹈技术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了解舞蹈的具体步骤,提高自身的舞蹈水平。
(四)完善民族舞蹈教材
我国的民族舞蹈有很多,对于舞蹈的教学不能是一本教材就解决的,舞蹈教材是需要不断进行完善的,将各个民族的舞蹈整合到一起,并对基本动作进行细致的描写,这对于学生学习民族舞蹈非常重要,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舞蹈能力的。完善的教材可以让学生对各个民族的舞蹈都有所了解,能够进行借鉴和学习。这样一来,就会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效率。学生也可以在课下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舞蹈能力的提升和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
(五)学生多进行实践
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经常是教师为学生讲解动作的基本要领,手把手的教学生如何去完成舞蹈动作,这样的教学方式确实可以让学生的舞蹈动作更加规范,但是学生的实践舞蹈排练却非常少,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不利的,学会了基本动作但是却没有进行整体的实践舞蹈,这就会让学生在跳舞时有一种生疏的感觉。学生要有实践性舞蹈表演,将所学的舞蹈动作整体的跳一遍,再由教师进行分析,为学生的整体舞蹈状态打分,让学生提高民族舞蹈的熟练度。
(六)分层舞蹈教学
我国的民族舞蹈有很多,难易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就需要将民族舞蹈按照难易程度进行分层,让基础差的学生先学习简单的民族舞蹈,基础好的学习难一点的民族舞蹈,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可以更好地去学习民族舞蹈,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方法及传承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方法
1.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设立的,它在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国家在面对那些即将消失的或正在消失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时候,应加大对其的保护力度,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是———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对其进行保护、传承。
2.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融入艺术教育课堂将民族民间舞蹈融入到艺术课堂的教育中,最大的好处就是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方法直接传承我们已有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同时培养出一批专业的舞蹈学生并教会他们发展民族民间舞的方法———采风,让学生实地深入乡下,通过采风的方式重新收集、编排以及整理民族民间舞素材,赋予民族民间舞新的生命力。
3.在人民群众中直接传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汉族的《龙舞》、藏族的《锅庄》《热巴》等,这些舞蹈都是在人民群众中直接传承的。表演者即是传承者,身体素质、表达方式以及对舞蹈的理解不同都会对舞蹈的传承和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民族民间舞与其他外来舞蹈文化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已不可避免,但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应注意:
1.保留浓郁的民族特色。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中国特有的舞蹈形式,是在中国特有的国情、风俗习惯、人文特色以及审美情感等背景下形成发展的。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中国民族民间舞要失去其特定的民族特色如:风格动律、外部形态、风格特色,也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所以民族舞要发展,要前进,就必须熟悉掌握现代舞的技法技巧,做到有“度”的吸收,有“度”的借鉴,在这基础上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从而促进民族民间舞的发展。
2.发展原生态素材,大胆创新。这里的大胆创新并不是指创作者想怎么创新就怎么创新,创新一定要符合当地居民的生活以及精神状况。例如:藏舞舞蹈《酥油飘香》,编导将传统藏舞体态中塌腰撅臀改为仰身顶跨、昂首挺胸,反映出当时藏族人民的精神状态。又如:两个男演员的手臂模仿牛角,惟妙惟肖的刻画牦牛的形象,也展示着勤劳的藏族人民形象。同时,娇媚可爱的小姑娘用藏族特有的“水袖”表现出的生活场面,使人们仿佛置身于青藏高原那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圣地,真切地感受到民间艺术的强大魅力。但这些舞蹈并没有夺走民间舞的自我,只是通过新的手段更加完善了民间舞,让观众看到了更好的民间舞。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对于民间舞蹈教学的意义非常重大,只有学生了解了民族舞蹈的文化才能够真正的了解民族舞蹈的具体意义,提高对民族舞蹈文化的理解,这对于学习民族舞蹈来说非常重要。要加强舞蹈基本功的教学,只有每一个动作都做到位了才能够展现民族舞蹈文化的精髓。对于民间舞蹈教学来说,还应该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民族舞蹈的兴趣。
作者:赵亚楠 单位:临沂科技职业学院
民间舞蹈教学篇3
随着高校舞蹈教学事业的深入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的构建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校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构建也越来越完善,展现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这也进一步对高校的舞蹈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不断地进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实践探索,打造科学、专业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模式,为国家培养和输出优秀的舞蹈人才,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得以创新和传承。笔者结合自身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经验,对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建设产生了一些想法,以突出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特色和优势。
一、加强民族民间舞蹈理论的渗透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虽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在高校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构建中,不能忽视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论教学。对于学生的民族民间舞蹈学习而言,舞蹈理论知识是其掌握民族民间舞蹈技巧的根基,才能真正地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比如,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会融合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史、文化特色、专业术语等内容,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积累舞蹈理论,运用到民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实践中。不仅使学生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论内涵和文化底蕴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个人的民族民间舞蹈综合素养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以更加专业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进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技巧的学习。
二、加强民族民间舞蹈课堂建设
与传统的舞蹈教学相比,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体系构建更加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简而言之,就是从灌输性教学转变为自主探究学习,这样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课堂才会更加丰富精彩,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被激发出来,构建和谐生动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课堂。学生在探索学习中,积极地吸收民族民间舞蹈知识和技能,并逐步地转化为自身的舞蹈能力,创造出更具有创新性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
三、加强民族民间舞蹈观摩教学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土生土长的本国舞蹈,汲取了深厚的文化养料,形成了瑰丽多姿的艺术色彩。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从而也产生了多元、多样的舞蹈形式,构成了庞大的民族民间舞蹈体系。所以,高校仅借助短暂的课堂时间去传授民族民间舞蹈知识和技能,显然是很难将庞大的民间舞蹈内容全部涵盖其中的。所以,舞蹈教师要延伸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观摩学习,对自己感兴趣的舞蹈内容创造机会进行探索。比如,结合舞蹈欣赏课来让学生快速地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分类,以及对各种民族民间舞蹈风格进行辨析,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品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会有所提升。显然,舞蹈观摩教学可以从综合层面拓展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够给学生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和探索中来。
四、加强民族民间舞蹈实践教学
实践是检验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佳方法。所以,对于高校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而言,加强学生的舞蹈实践训练是非常关键的。舞蹈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舞蹈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舞蹈表演中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专业能力。当然,仅仅进行舞蹈作品的创作和表演实践还是不够的,舞蹈教师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展开实践讨论,就舞蹈表演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心得进行总结,使学生真正从舞蹈实践中获得能力的提高。比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舞蹈技能比拼大赛,通过表演舞蹈来加强学生的能力建设,学生在舞蹈艺术实践中,激情和热情都被激发出来,有足够的信心进行更加丰富和卓越的舞蹈探索,使高校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更加洋溢着艺术色彩。
五、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高校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更多具有特色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会融入舞蹈教学实践中去。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不断创新,也为高校舞蹈教学课堂带来了新的启示和变革。作为高校舞蹈教学实践者,我们应该以高瞻远瞩的发展眼光,来审视和优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打造艺术性、教育性兼具的生动课堂,让学生在丰富的舞蹈实践中掌握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精髓,体验到优秀舞蹈文化源远流长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魅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专业能力突出和舞蹈技巧扎实的全能型舞蹈人才,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雪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12):115.
[2]李建玲.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点[J].戏剧之家,2019(24):123.
作者:何辉 王宝玉 单位:张家口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