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舞蹈教学思考(6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教学内容体系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它是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的关键环节,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知识、技术、技能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关系到能否培养也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1]新时代背景下,随着高校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带动了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设置改革的步伐.《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关于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粤教高〔2009〕76号)等文件,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要“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舞蹈综合应用能力.笔者从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自身特点出发,结合已有舞蹈课程资源,着眼于社会现实的人才需要,把舞蹈课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纳入应用实践的领域来思考,通过对笔者所在学校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依据培养目标、社会需要、教学团队提出改革的具体措施,以便进一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完善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1舞蹈教学内容的现状及致因
音乐学本科专业虽然被教育部批准开设的时间相对较晚,但在普通高校中却具有普遍性,且在课程设置上将舞蹈课作为必修课:第一是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具备必要的舞蹈表现力;第二是要使学生初步把握舞蹈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教学逻辑;第三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舞蹈编创能力,用以培养学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基于此教学目标,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已被学者关注并展开了相应的研究.从目前的教学内容来看,呈现出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不匹配、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教学内容与师资力量不协调等现象.
1.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不匹配
黄明珠在《舞蹈教学改革研究》一文中强调,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的改革应从认识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的性质,研究其课程目标,内容的设置……等方面系统展开.[2]毛敬元在《浅议音乐专业的舞蹈课教学改革》中也阐述了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应该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3]例如我校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大纲中规定:课程开设学时为72学时,周期为一学年,每周2学时.教学内容有:地面伸展练习、藏族舞蹈组合练习、蒙族舞蹈组合练习等方面的内容,即地面练习和民间舞.该课程对于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是培养高雅气质,掌握舞蹈的基本技能,达到可以完成表演并能进行一定的舞蹈创编的一门主干课程.从这个实际出发,72学时的课程,教学内容上显得单薄,民族舞的覆盖面对于学生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容和舞蹈应用能力的培养显得力不从心,更没有涉及到学生舞蹈创编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因此,目前舞蹈课程目标能否达标与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
1.2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人才培养模式是否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调查与访谈,笔者发现音乐学专业的舞蹈课程“教材大多借用舞蹈学专业,未能充分把握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程的定位”.[4]立足地方,辐射周边,培养既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学生今后发展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的定位目标成为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流方向,教学内容的薄弱和陈旧与该目标的定位存在一定距离.一个舞蹈组合多年循环教学一成不变,以致出现连续几届学生学的都是同一个组合的内容.这样教授陈旧的且没有发展和创新的教学内容,远远达不到现实社会对音乐学专业学生舞蹈综合能力的要求.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封闭、半封闭的教育系统,使学生脱离现实生活,产生局部生态环境效应.这种效应反映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教学内容与当前社会需要相脱节.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教师对课程研究的欠缺和对外界优秀文化的涉猎与借鉴不足,即教师的创新意识薄弱.专业不同,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内容设置必然相异,社会变迁导致文化传播的更新速度随之提升,在教学经验的幌子下以“经典”内容自居,从而忽视了社会需求的变化.
1.3课程内容与师资力量不协调
以广东省的六所地方高校来看,音乐学专业舞蹈课教学内容仅限于形体训练或舞蹈基础训练,学生舞蹈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并未涉及,每周2个课时,开课时间1-2个学年.而舞蹈师资在4-8名之间,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等结构方面比较合理,且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音乐学专业一届2-4个班的舞蹈形体课或舞蹈基础课来说,所拥有的舞蹈师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故而,现行课程中关于学生舞蹈综合应用能力的内容缺失是对舞蹈师资的浪费.
2教学内容改革的实践措施
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何建设和发展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内容,对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此,笔者尝试以丰富教学内容匹配教学目标,依据社会需求遴选教学内容,依托教学团队优化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2.1以科学合理的形体、舞蹈、创编等单元丰富教学内容
音乐学专业的舞蹈课的教学内容必须灵活多样,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匹配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目标.依据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的培养目标:以提升学生形象气质,丰富学生知识体系,使其具备综合应用能力.调整后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三个单元的内容:第一,以形体训练取代地面拉伸训练.形体训练是人的基本姿态训练,包括正确的坐、立、行、走及头和脚的姿态,主要目标是端庄学生的礼仪姿态,提升自身形体气质和人格魅力,培养自信心,因此要坚持以形体训练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第二,增加民族民间舞蹈和少儿舞蹈.民族民间舞在原有藏族、蒙古族舞蹈的基础上,增加汉、维、傣等民族民间舞种.民族民间舞蹈动作丰富、形式多样、色彩斑斓,将其纳入教学内容,结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基本理论知识,训练民族舞蹈的基本韵律、风格及舞蹈语汇.进而丰富学生的舞蹈知识体系,使其具备一定的舞蹈技能.少儿舞蹈的内容是结合音乐学专业未来在小学和学前教育工作岗位的需求所添加的,通过律动、歌表演、游戏舞等方面的学习,了解少儿舞蹈的特点及教学方法.第三,增加舞蹈创编实践,重点介绍舞蹈创编的基本技法及实践训练,例如利用已学的舞蹈元素进行动作重组和构建,创编为新的舞蹈组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丰富教育内容,及时、科学合理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才会具有强大的培养力,不断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2.2依据社会需求遴选实用性和新颖性的教学内容
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实用性是教学内容在设置过程中所必须考虑的,主要体现在形体、民族民间舞蹈和少儿舞蹈、舞蹈创编等单元内容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实用性组合.如少儿舞蹈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是否满足未来中小学或学前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考级教材》第一至三级的内容为例进行分析:首先难易程度较为简单,比较适合4~7岁的小朋友学习;其次内容的涵盖面很广,如《数星星》《球球操》等律动组合;《拔河》《捉迷藏》等游戏舞组合;《企鹅》《小老鼠上灯台》等模拟舞蹈组合;以及汉族的《花手绢过家家》、蒙族的《燕儿飞》、维族的《长辫子》、傣族的《吐泡泡的小鱼》等四大块的民族民间舞蹈;更有体现梅州地方特色的客家舞蹈《划船》等等.从中遴选典型的风格性组合进行学习,加强学生对少儿舞蹈艺术的全面认识、从基本动作训练向动作组合训练发展,重视指导学生对少儿舞蹈特点的掌握及少儿舞蹈教学的实用性学习.新颖性主要是指在实际教学中,将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本课程所需的前沿理论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兴趣.现在的群众舞蹈文化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将当下流行的音乐或舞蹈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不仅迎合90后年轻人的时尚追求,满足其身心需要,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能力,如类似《骑马舞》《小苹果》等舞蹈元素进课堂,从而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当然对于传统舞蹈组合的变化和更新也应及时地反映在教学内容中,以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如我们试将《骑马舞》与蒙族舞蹈结合,或将《小苹果》改编成少儿舞蹈,其结果必将耳目一新.实用性和新颖性相结合的教学内容能够促进学生舞蹈相关知识的完善和更新,不断向社会需求的人才目标去发展.
2.3依托教学团队优化教学内容
由各高校现有的多名专职舞蹈教师构建成一个教学团队,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特点,选择自己擅长的教学内容,共同承担本课程或某班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加大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弹性,使之不断优化更加适应学校的实际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
(1)自编舞蹈教材.教学团队教学结合地方特色和社会需要,经过研究讨论,创编符合自身特色的科学合理、实用新颖和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形成严谨的教学体系.根据自编教学内容确定参考资料,并通过音像资料、浏览专业网站和观摩学习对教学内容再加以充实.优秀的教学团队不仅可以改变长期以来教学内容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课程的改革有突破性进展;还可以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提高科研.
(2)搭建实践平台.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力量,在教学中搭建模拟教学活动的实践演练平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可以独立完成整体实践教学中每个环节的策划.这样有助于学生平时积累和掌握的舞蹈语汇在实践中进行应用和发展,有助于学生了解未来岗位中工作环节的内容和程序,有助于学生掌握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5].
(3)拓展教学内容.教学团队应积极地推进即兴舞蹈教学内容,因为从生态学的角度讲,只有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能产生出极大的满足感,才是符合人的自然属性的.即兴舞蹈能改变传统的口传身授为主的教学,它从学生的自我出发,使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展现,既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理解力,又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即兴舞蹈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3结束语
教学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新颖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采取以形体、舞蹈、创编丰富教学内容,依据社会实际需求遴选实用性、新颖性的教学内容,依托教学团队优化教学内容等措施,全面顺应高校教学改革,为普通高校的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
作者:任艳花 单位:嘉应学院音乐学院
第二篇: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路径以及发展思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新课程改革的这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也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充分的保证。但是,在现阶段高校舞蹈课程建立的过程中,其课程内容的建立仍存在着相关的制约性因素。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应该在认清素质教育的同时,了解我国高校舞蹈教学发展的突出性问题,通过对舞蹈教学现状的分析,制定科学化的解决策略,从而为高校舞蹈课程教学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一、舞蹈教学改革路径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内容的设定有待完善
在高校舞蹈教育课程内容建立的过程中,舞蹈教学中选修课程的相关内容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及需求,而通过对现阶段大学生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较为喜爱现代舞,主要是由于这一舞种可以显示出自由、活泼的时代气息;而一些女生对芭蕾舞的课程内容较为感兴趣,这主要是由于芭蕾舞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身形,提升气质。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舞蹈课程都是以选修的形式出现。与此同时,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学校所设置的课程主要将学校的特色专业作为基础,而舞蹈教学大部分情况下是以欣赏为主,这就导致内容的设计与课程教学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性,学生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很难被调动。所以,应该不断优化课程内容设计的基本结构,建立健全的课程管理体系,从而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缺乏专业性舞蹈教师队伍
对于高校而言,其师资队伍的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的教学水平,对高校舞蹈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高校舞蹈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限制性的因素,从而出现了舞蹈教师资源相对薄弱的现象。其中制约性的因素主要包括舞蹈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合理、优秀的教师资源流失、师资力量储备不足、舞蹈教师的专业性相对较差等现象,严重制约着高校舞蹈教学质量的提升。如果在高校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师专业能力较低的现象,就会使学生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消极的心理,对舞蹈学习失去兴趣,导致学生自身的舞蹈功底逐渐下降,不能充分满足舞蹈教学中的基本需求。
(三)缺少人文性教学理念的渗透
通过舞蹈可以展示出生动化的舞蹈形象,同时也可以展示出生活中审美的基本属性,舞蹈可以真实地反映出人们的智慧、精神及情感。但是,很多高校舞蹈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注重舞蹈动作的规范性,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理念。这一现象严重制约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学生舞蹈创造能力的低下。所以,在现阶段舞蹈教学内容建立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挖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以及舞蹈的展现能力,通过人文性理念的融合,为高校舞蹈教学内容的建立营造良好的空间。
二、高校舞蹈教学优化策略分析
(一)建立多样化的舞蹈教学体系
在现阶段舞蹈教学内容建立的过程中,其核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舞蹈课堂教学的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并逐渐改变单一、传统的教学理念,通过新教学方法的应用分析,制定出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传统高校舞蹈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作为主体,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在学习、训练的同时并不能充分发展。因此,在现阶段高校舞蹈教学课程建立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提高学生专业性的核心目标,通过教师的主动指导,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出舞蹈教学的核心理念。例如,在高校民族舞教学的过程中,舞蹈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欣赏古典音乐,并根据原有的舞蹈知识自主创作、编排舞蹈动作,从而使学生在艺术创作的同时,提高反应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在舞蹈教学优化的过程中,应该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强化学生的交流意识,还要不断增加课堂教学中的信息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舞蹈教学题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进多媒体教学形式,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局限性,从而培养学生舞蹈学习的直观感受。此外,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很多学生没有舞蹈基础,所以在课程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舞蹈训练的难度不宜过大,内容不能过多,在学生掌握动作要领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为整个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强化高校舞蹈教师的队伍建设
对于高校的舞蹈教师而言,他们不仅应该具有专业、精湛的舞蹈技能,同时也应该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现现阶段高校舞蹈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专业的师资队伍相对匮乏,所以相关的教育部门应该为舞蹈教师提供更多深造的机会。在职深造及培训时,教师应该不仅应该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及舞蹈功底,也应该提高编舞的能力,强化自身的舞蹈理论基础,并逐渐掌握基本的管理技能,为舞蹈教学提供充分的保证。当出现教师资源匮乏的现象时,高校可以采用引进高素质师资人才的方式,解决资源紧缺的问题,从而有效弥补师资队伍资源不足。当舞蹈师资队伍素质不高时,高校可以聘请专家进行讲座,注重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培训,从而不断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要使舞蹈教师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通过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整个舞蹈内容,从而为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及专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在高校舞蹈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调整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锻炼自己的耐心,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应对课堂中的突发状况,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舞蹈环境,从而优化舞蹈教学。
(三)注重舞蹈艺术实践教学
对于舞蹈艺术而言,实践是贯穿于整个专业知识始终的关键因素,具有一定的普及性,而且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一定不可能是简单的、孤立的。所以,在高校舞蹈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进行艺术实践目标的确立。对于大一的学生而言,应该先强化他们的理论基础,使他们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掌握舞蹈的艺术来源,确定教学目标,从而为艺术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大二以及大的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艺术实践中,通过对学生舞蹈创作、舞蹈编排等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舞蹈能力。大四阶段,应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作能力,使学生在专业素养提升的同时寻求更多的艺术实践平台展示自己,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在艺术实践的同时,也应该逐渐强化实践激励评价机制。由于舞蹈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更应该遵循艺术实践的基本原则,高校可以组织学生用自己编排的舞蹈参加各项演出,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艺术实践激励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将其作为考察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平台,在科学化评价制度建立的同时激发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兴趣,从而为艺术创作打好基础。学生的艺术实践应该由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组织学生一起研究每学期艺术实践课程的评价体系,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在问题分析的同时,学生可以发现自己舞蹈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及时改正。学生的艺术实践成绩可以列入到奖学金以及各项荣誉的评选中,可以包括优秀班干部、三好生等。通过系统性激励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提升艺术实践课程的整体效果,培养学生艺术实践的创造能力,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推动舞蹈教学模式的发展。总而言之,舞蹈作为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肢体表演艺术,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具有多重的艺术功能。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舞蹈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舞蹈教学现状及优化措施的分析,可以发现,在现阶段高校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新舞蹈教学理念,建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才能优化舞蹈教学,并逐渐提高学生的舞蹈艺术修养。因此,在现阶段高校舞蹈教学内容建立的过程中,舞蹈教育工作者应该将自己的舞蹈基础与基本技能相结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强化学生舞蹈技术技能,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方向,为整个舞蹈教学体系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刘忠华 单位: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研究
一、存在问题
(一)教学方式方法不完善
当前,我国大多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依然在传统模式的禁锢中,在提倡素质教育大潮中出现的新型的教学方式方法在高校民族民间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几率很小,这不仅不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对于民族民间舞蹈难以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难以领悟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也难以将舞蹈动作完成得完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以讲授和示范为主,对于学生舞蹈动作是否标准和规范特别在意,特别追求学生舞姿的优美,而对于学生对于民族民间舞蹈内涵的把握程度和舞蹈技能的掌握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也就是说,教师只是教授了理论、示范了动作、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舞蹈知识和动作,却没有准确传达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和技能,忽视了学生的舞蹈技能锻炼,这导致很多学生难以将舞蹈的内在气质和自己的感情通过动作释放出来。此外,教师对于学生的民族民间舞蹈学习规划过于整体性,一味地要求学生能达到怎样的程度和高度,对于学生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没有充分重视,这导致学生的特长难以有效发挥,对于教学效率也不利。
(二)教材选择不合理
教材的选择是否合理对于教学开展的是否顺利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教材是教师开展课程教学和授课的基础和重要依据。对于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也说也是如此,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开展是否顺利,因为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开展课程教学的依据就是教材大纲要求亦或是基本内容,所以,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选择是否合理是很重要的。然而,现阶段很多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选择依然传统,依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沿用原来选用的教材,但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这些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已经时过境迁,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高校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选择一定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三)课程设置不科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教育都处在教学大纲指导的计划模式中,这种大纲计划模式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课程的顺利开展,也基本上满足了大多数人的学习需求。然而,这种模式的长期使用导致一些学科的个性难以彰显,使得专业课程设置很僵硬,缺乏人性化、科学化。在社会发展的时代变迁的当下,具体到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其课程设置也出现一些明显的缺陷,这对于专业课程的开展和学生舞蹈技能的提高形成一定的障碍。
二、改进措施
(一)教学方法多元化
与一般学科的教学相比较而言,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既有共性特征,也有其个性特征,因此,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师要结合实际需要勇于探索和运用新型的适合的教学方法。其一是组合教学法。组合教学法一般依据元素―动作―短句―组合―片段的过程进行,其特色就是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灵活性:整体性体现在学生可以有机结合以前学过的各种舞蹈动作、风格等,以便形成自己的独特感悟;灵活性体现在每个步骤不一定是固定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二是感性教学法。我们知道,舞蹈的本质在于抒发和表达,因此,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就可以以情感激发为植入点,从舞蹈的精神层面入手,给学生多介绍与舞蹈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民族风情等,让学生从中领悟和体会我们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情感。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深刻理解舞蹈的内涵,也有利于学生舞蹈技能的提高。其三是即兴创作法。民族民间舞蹈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浓郁的即兴创作特征。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师运用即兴创作法可以让学生产生主人翁意识。这样,学生能自觉融入到教学中,也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这种方法对于学生学生的舞蹈编导能力的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材选择合理化
高校在选择民族民间舞蹈教材时应该跳出传统模式的禁锢,不仅要摒弃不适合时代步伐的落伍教材,而且不能千篇一律地订购和采用统一的教材,要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教材。在民族民间舞蹈教材难易程度、基本舞蹈模式等方面的选择上,高校都要以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作为参考标准,在此基础上选购最适合的教材。此外,高校要结合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采取有效措施将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体现时代性,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需要指出的是,现阶段的民族民间舞蹈素材大都是为学生学会舞蹈技能、提高舞蹈表现力、拓宽舞蹈文化视野等提供有益借鉴和帮助,其都是在现有的民族民间舞蹈素材的基础上经过挖掘、整理、提炼、加工、组合等方法,按照系统性、逻辑性和专业性的特点编制的。高校应该选用开放性的具备以下特点的教材:一是有有关舞种来源的内容;二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和国外民族民间舞蹈;三是有着丰富的艺术特征。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民族民间舞蹈。
(三)课程设置科学化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由于长时间在大纲计划模式中进行,大多教师重技能训练、轻理论学习,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舞蹈技能,但是人文素养缺乏。所以,高校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设置需要科学化。而且,民族民间舞蹈与民历史学、地理学等有着密切联系,学生只有对于这些学科进行相关学习,才能对民族民间舞蹈有多方面多角度的了解和审视。高校有必要结合自身实际适当的开设一些选修课程,如一些高校因为所在地自身就有着丰厚的民族民间舞蹈资源,学生因为地域的关系对这些舞蹈更有一种亲切感,高校就可以适当开设一些选修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兴趣。 综上,民族民间舞蹈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产,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传承和发展。作为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阵地,高校更应该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师一定要对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推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全面发展。
作者:魏燕宁 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
第四篇:舞蹈教学学生舞蹈表现力提升思考
一、引言
当前,无论在规模大小、影响力大小的舞蹈比赛中,舞蹈技艺的高难度是评价一个舞蹈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就使舞蹈教学者和舞蹈表演者产生了一个误区,那就是过分重视对舞蹈技巧的教授和训练,而忘了舞蹈的本质是带给人美的享受,舞者以自身的感知将舞蹈的内涵展现出来,与观众产生共鸣。因而,作为舞蹈老师,除了对学生的舞蹈技巧进行培训,还要注重从理论、实际两方面中培养学生的舞蹈感知能力,使其能更深刻地认识舞蹈作品的内涵,通过内外兼修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舞蹈的表现力。
二、表现力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一)艺术表现力是向观众传递舞蹈
作品内涵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舞蹈作为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所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舞蹈表演者优美的肢体语言将舞蹈作品的精神文化内涵传递出去。衡量一个舞蹈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除了跟舞蹈动作的难度有关,还跟演员能否深刻表现出舞蹈内涵相关,同样的舞蹈作品不同的表演者演绎出的韵味不同,效果也就自然不同。一个优秀的舞蹈表演艺术家,不但能在舞蹈技艺上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能使观众对其的演绎感同身受。
(二)艺术表现力是评价一个舞蹈表
演者综合质量的重要标准普通观众评价一个舞蹈表演者优秀与否的标准就是看其的表演能否给自己带来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也就是能否给观众带来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舞蹈表演者同观众沟通的“语言”就是其肢体动作,优美的“语言”不单单是完成一个简单的舞蹈动作,那样的“语言”不是艺术而是运动,真正优美的“语言”除了要动作优美,还要能“声情并茂”,肢体动作要成为“语言”势必要有很强的表达能力,舞蹈艺术的表现力由此得以体现。
三、影响舞蹈表现力的因素分析
(一)先天遗传因素
先天因素就是指人与生俱来的天赋。良好的节奏把握能力,完美的自身形体条件,以及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都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天赋主要来源于先天遗传,为人们根据自己先天的优势选择未来发展道路提供了可能性,为人们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在本领域所能上升到的最大高度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实践表明,学生如果有舞蹈方面的天赋,其舞蹈表现力就会相对较强,优势也就比其他人大。
(二)后天培养因素
后天因素主要指家庭环境、学校学习环境对学生后天能力的培养与影响。首先是家庭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如果学生父母双方或一方从事艺术事业,又或者家庭艺术氛围浓重,这样的学生学习舞蹈时的表现力通常更强。另外,学校教学环境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等也会在学生在舞蹈表现力方面产生明显的影响。一位热爱舞蹈,对舞蹈有深刻感悟,注重学生舞蹈表现力培养,同时又富有舞蹈教学经验的老师,在对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上往往更能取得显著效果。
四、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方法研究
(一)以实际体验和自主观察生活的方式帮助学生丰富艺术想象力
对于舞蹈表演者来说,想象力是每个表演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想象力可以帮助舞蹈表演者增强舞蹈表现力,激发表演的欲望与激情,没有想象力做基础的舞蹈表演会失去灵性,在舞蹈的学习中,丰富学生想象力可以通过丰富生活阅历的方式,加上与之相关的舞蹈训练来增强学生想象力。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舞蹈也不例外,舞蹈动作的设计也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原型,再通过舞蹈的形式再现生活,反映生活。因此要想让观众与舞者产生共鸣,舞蹈动作的创作者和舞蹈表演者都需要感悟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各行各业人们的外在表情和内心状态,全情投入到生活中去体验和感受,同时把从生活中搜集的素材进行理性的揣摩和分析,将切身体会和感悟不失时机地融入到舞蹈表演和人物情感之中,进而更好的增加舞台表现力,使舞蹈作品赋予情感。因而,在教授舞蹈的过程中,舞蹈老师应充分将学生的个人生活体验加以利用,用以激发、鼓舞学生结合生活大胆地放飞思想。例如,看见鱼能够联想到大海的波涛汹涌、河水的波澜不惊、溪流的潺潺流动等。想象力能使学生更真切地感悟舞蹈作品的内在情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学生能很自然地把自己跟作品中的人物及作品情感联系起来,在感同身受的过程中表现力和感染力随之得到增强。
(二)增强自身身体的综合能力,为舞蹈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
再优秀的舞蹈作品也需要有高超舞蹈技艺的表演者来演绎,否则不但不能表现出舞蹈作品的内涵,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因而舞蹈表演者的反应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成为了评价一个人舞感的基本标准。舞感的训练需要扎实的舞蹈功底做基础,同时需要高超的身体灵活度和协调度来展现舞蹈技巧。在专业舞蹈老师的指导和专业训练下,舞蹈表演者的舞蹈技巧将逐步提升,其身体协调性也将大大加强。增强舞蹈表演者自身的身体素质,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对舞蹈技巧方面的训练,其二是对舞感精准度的训练,而对舞感的训练则需要表演者的内心情感和肢体动作协调统一,才能得以表现。舞蹈表演往往很注重细节,所以大多数时候舞蹈就是在手脚趾这些小地方做出微小的肢体动作、伸缩程度和转动方向,以及对动作所需要的点、线、面的把握程度上,看起来这些肢体动作微不足道,但如果将其忽视,就很可能达不到舞蹈想要的效果,表现不出舞蹈作品的精髓。只有不放过一丝一毫的细节,将每个动作都做到极致,才能很好地表现出舞蹈作品的感染力和舞蹈表演者的艺术表现能力。
(三)不间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身艺术修为,增强综合素养
舞蹈不单单是供人们休闲娱乐,观赏的,也不是简单的肢体扭动的衔接,舞蹈更多的是社会文化和地方习俗的艺术反映,是情感的集中表现。从舞蹈发展史中就能轻易看出,舞蹈自始至终都是为了表现艺术而存在,舞蹈是真实生活在艺术中的反射,因而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舞蹈,人们可以知道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的文化及风俗习惯、思想情感等讯息,甚至可以大致了解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舞蹈的这一突出特点,使得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舞蹈表演艺术家,就必须对历史、人文有深刻的了解,同时要具备强大的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和艺术气质的培养,因而教师在教授舞蹈时,不但要注重对学生舞蹈技艺的训练,还要注重对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用以促进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作为舞蹈专业的学生,不要只局限于对舞蹈艺术方面的学习,还要多阅读,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要具备编排甚至创作舞蹈作品的能力,将自身潜能充分挖掘出来,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此外,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接触各式各样的人,感悟人生百态,帮助增加舞台经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舞蹈功底。
(四)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性,找出适合的教学方法
要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除了上述方法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激发他们学习的激情。教师教授相关知识只是一种手段,而训练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舞蹈功底,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范例或问题以及情景教学等方法,把教学案例引入课堂中,根据案例可以引导学生即兴表演,从而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五、结束语
学校是培养艺术人才的地方,教师身肩舞蹈教育的重责。舞蹈表现力的提升并非易事,需要有较高舞蹈修为的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而作为教师要改变不适宜的教学模式,作为学生要努力从各方面提高自身舞蹈修养,共同实现提升舞蹈表现力的目标。
作者:曾菲菲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系;湖南邵阳艺术学校
第五篇: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音乐的应用
随着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多的被人们重视。大学承担着为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输送人才的艰巨任务,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综合发展,高校就必须要在体育教学上下功夫。而体育舞蹈以其对学生身心发展巨大的作用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体育教学之中,此外体育舞蹈具有独特的魅力,大学生接受起来更加的容易,因此我国不少高校都开设了体育舞蹈课程。而体育舞蹈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运用到音乐,因此音乐对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着巨大的影响,如何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之中科学的运用音乐则成为了广大体育舞蹈教师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1体育舞蹈的特点
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历史相对来说比较短,但是其发展速度很快,而也正式因为体育舞蹈发展的速度太快,导致相关的研究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当前人们对体育舞蹈的概念界定并没有一个清楚统一的认知。经过考察大量的概念并结合实际经验,笔者认为体育舞蹈作为一种舞蹈形式,其特点是男女结伴的步行式舞蹈。从其历史来说,体育舞蹈的根源在舞蹈,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舞蹈者之间的默契和协调性大幅度提升,通过身体摆出各种具有美感的动作以构成富有情感的图案。这又有了体育的特点。同时因为在这一过程之中一直需要音乐的帮助,所以说体育舞蹈是体育、舞蹈还有音乐的完美结合,其观赏性和实用性都很强,无论是用来锻炼身体还是用来进行表演都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出,体育舞蹈的特点主要有这样三点,即规范性、观赏性还有体育性。规范性即是指体育舞蹈的动作技术还有步伐方向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范,在运动的过程之中舞蹈者不能够超出这个范围。观赏性则是指体育舞蹈融合了音乐、舞蹈还有体育等多种运动项目的美感,其对于人体魅力的展现和美的呈现都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体育性则是指体育舞蹈能够帮助参与者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并且通过不断的锻炼,参与者的心理发展也能够得到积极的帮助。
2体育舞蹈的分类
随着体育舞蹈的不断发展,也从一开始的整体慢慢地出现了各种分类。但是当前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类型,即竞技类型和大众类型。顾名思义竞技类型的体育舞蹈具有比赛的特点,当前竞技类型的体育舞蹈主要包含有拉丁舞和摩登舞。而大众类型的体育舞蹈则主要包括有社交舞和健身舞。相对来说竞技类型的体育舞蹈更加具有观赏性,其对参与者的身体要求比较高,而且在运动过程之中更显典雅和大气。而大众舞蹈相对来说要求比较低,其动作技术更加简单和易懂,只要经过简单的学习就能够掌握。
3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音乐的作用
3.1帮助激发学生的心理情感
其实体育舞蹈之中舞蹈的比重比较大,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学生更多的是学习其中舞蹈的知识,只有在某些时候才会深入学习到体育。而舞蹈离不开音乐。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之中科学的运用音乐可以更好地帮助激发学生的心理情感,让学生和体育舞蹈之间产生共鸣。音乐的节奏和韵律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做出某些动作。而且在音乐的帮助之下学生的思维更加的灵敏,学生的心理反应会更加的剧烈,因此学生就能够达到好像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一样的境界。体育舞蹈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学生具有比较强的表现力和高超的身体技巧,而以音乐作为媒介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情感境界。
3.2帮助提升学生表演的张力
体育舞蹈不是简单的肢体动作的拼凑,而是内心真实情感外化于动作之中。通过动作将表演者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所以说能否成功的变现自己内心的情感是衡量一个人体育舞蹈能力的重要标准。而音乐是提升学生情感表现力的关键因素,在音乐的帮助之下学生的心理情感更加的充沛,动作更加富有张力,所以其吸引力也就更大。此外音乐还可以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让观众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欣赏之中,引导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共鸣。所以说运用音乐对体育舞蹈的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营造情景、激发表演者的情感、引起表演者和欣赏者的情感共鸣还有帮助表演者更加深刻的体会动作的内涵,音乐真正的成为了体育舞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3帮助学生更好的选择表演动作
虽然说在音乐的帮助之下学生对动作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都能够大大地提高,但是实际上想要有精彩的动作还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打磨,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设计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动作,才能够真正完整地表现出表演者的内心情感。而设计的依据就是音乐。音乐的节奏韵律还有音调的高低以及节奏的快慢等都直接影响了动作的设计。所以说在设计动作的时候都是先听音乐,然后以音乐为前提再设计动作。举个例子来讲,《Myheartwillgoon》这首曲子曲调悲伤,但是在悲伤之中又给人以一种美的感受,除此以外还有一种优雅和忧伤的思绪,所以在设计动作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把握好这些情绪,同时也不能够太过束缚学生,影响了学生的情感表现。
4对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之中运用音乐的建议
4.1学习者需要具备基本的音乐素养
体育舞蹈是体育、舞蹈还有音乐的结合体,而且其结合的形式不是简单的搭配,而是深层次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为了学好体育舞蹈,学习者首先必须要具备的素质就是基本的音乐素养。只有具备有基本的音乐素养,学习者才能够真正处理好学习过程之中各种情感冲突、动作与音乐的协调等问题,才能够真正将音乐、体育还有舞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另外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了不一样的文化,地域、民族、历史、文化等的不同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存在有困难,但是音乐的魅力却是一样的,所以通过音乐表达情感能够更好地为观众所接受。而这些都必须要建立在表演者具备有基本的音乐素养的基础之上。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为学生以后的学习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4.2选择合适的音乐搭配合适的舞蹈
舞蹈和音乐的搭配处理得好的话才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果处理得不好的话就会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比如一首悲伤的曲子却搭配了欢快的舞蹈,这必然会贻笑大方。所以在选择音乐的时候挑选者一定要慎重。此外,不是所有的音乐都能够搭配舞蹈的,所以在选择音乐的时候也不能够强求。有灵魂的音乐和有灵魂的舞蹈搭配在一起才能够创造出真正的美丽,所以教学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灌输这样的观点。此外在训练的时候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动作和音乐节奏之间的一致性,让学生认识到和谐之美的重要性。
5结语
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之中音乐的运用可以对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音乐能够更好地表现表演者内心的情感、促进舞蹈动作的和谐和提升舞蹈动作的美感,因此广大教师要对音乐的运用给予积极的重视,并且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之中。
作者:吉丽慧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第六篇:高等舞蹈教学微课与翻转课堂研究
一、“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在微课与翻转课堂的“互联网+教学模式”中体现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模式”+“课内课外的主题学习模式”,该教学模式既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在线教学与教学资源平台的优势,又结合了面对面课堂互动、答疑解惑、合作研究探索的全新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在线方式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从而让课堂成为师生之间对基础知识与具体问题的深度探究、思辨、互动、实践的博弈场。对于高等舞蹈教学来说,“互联网+教学模式”需要量体裁衣地有选择性的使用,由于当前优质的舞蹈网络课程资源较少,舞蹈教师对教学资源平台的深度使用能力较弱,在此前提下,则需要对这两方面进行网络课程与教学资源平台的建构与知识技能的补充,方可进入实践与测评阶段。
二、师生角色定位、教学模式中心与教学流程的变革,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与课程质量
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翻转课堂的师生角色转化,让“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性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为主”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转变,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解惑”的互联网+教学模式,以期最大限度地提升课程整体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对于高等舞蹈教育而言,在信息技术强劲的当今社会,舞蹈信息化教学的方式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突破,例如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运用、网络影像资源的提供等等,然而在某些方面仍有待教师有的放矢地逐步融入舞蹈课堂之中,让这些信息化教学方式恰如其分地有效应用而不是成为累赘。
三、精巧的微课视频设计与可重复性有助于促成优质的教学成果
据研究表明,人类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根据年龄差异与个体差异,平均注意力集中时长为10-15分钟,因此,在翻转课堂中的微课教学视频是以知识点为分割点的碎片化知识,每个微课的时长一般都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通常会浓缩课程的基本内容,将最核心的基础知识或是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微课传授给学生,该形式促使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促成了优质的教学成果。在高等舞蹈教学中,最困难的不是教授学生新的动作而是帮助学生改变错误的陈旧动作。因此,短小精悍、主题鲜明、内容准确的微课视频与其知识传递过程的可重复性,刚好弥补了教师课堂中因为舞蹈动作繁多而无法反复重复某单一动作元素的要领与风格,为学生在预习与复习的两个教学环节提供有力支撑。
四、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有助于解决学生学习习惯的个体差异
据相关数据分析,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或学习习惯引起的教学两极化情况,在所有门类的教学中都有所呈现,在高等舞蹈教学中尤为突出,这是因为学生生源的个体差异与学习程度所致。在高等舞蹈学府中通常分为专业艺术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两类,其中,专业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水平差异度较小,综合类院校的学生水平差异度较大,究其原因,是因为班里的学生群体分为“艺校生”与“普高生”,前者通常经过4-7年的封闭式专业化的舞蹈训练,后者则大多为经过长期间断式培训或短期集中培训的艺术特长生与业余舞蹈生,两类学生在同一课堂学习,极大地考验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课程安排能力。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一不均衡的两极差现象,教师通过将课堂视频与相关学习资源上传到网络教学服务平台,学生通过终端设备下载教学资源,或进行在线学习,学生遇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可利用平台提供的工具或论坛求助老师和同学进行解答,教师也可通过平台的数据记录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与组织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活动。
五、面向过程和结果的教学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微课与翻转课堂中的评价体制与传统课堂的评价体制较为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综合性评价方式,教师可通过平台数据的及时反馈进行实时的跟踪、答疑与评价,从而建立完善的学习监督系统;二是多方评价机制,评价结果不由授课教师一人完成,评价机制主要包括:同专业的教师小组评价机制,同班同学的互评机制,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机制,以及邀请专家学者的教考分离评价机制。在高等舞蹈教学实施评价的环节中,应充分考虑这两大类评价机制,不能对学生的期末表现盖棺定论,应通过建立完善的学习监督系统,全面考量学生在全部学习过程、各个章节学习节点以及期末考试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
六、课程互动论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
课程互动论坛是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通过互动论坛,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设计若干主题模块,或建立课程互动小组,来引导学生或互动小组进行某个主题、问题或话题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互动讨论与小组活动之中,通过分享与协作和同伴体验交流的乐趣,也便于学生随时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对于高等舞蹈课堂来说,应逐渐打破固有的传统教学形式,在完成主体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加入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在网络互动论坛的活跃度与发言率,让学习论坛充分体现在师生进行讨论与探究主题、发现与解决问题的同时,开发学生个体的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与表达能力,以及提升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与包容能力。
七、结束语
鉴于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革命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在高等教育网络化、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全球背景下,高等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识,因此,高等舞蹈教育信息化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舞蹈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
作者:赫蒙娜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