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文化传播下梁祝故事传播策略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中国民间故事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刻,因此可以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有利资源之一。本文以中国传统民间故事“梁祝”为例,通过分析“梁祝”故事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论析其对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推广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梁祝”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 中华文化传播
一、作为中国民间故事的“梁祝”
随着世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努力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从而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同样,中国也在不断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大力传播中国文化,力争在文化领域以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从实质上而言,中华文化传播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因此,跨文化传播领域的理论对中华文化传播也同样具有重大意义。爱德华·霍尔在其被誉为跨文化传播开山鼻祖的著作《无声的语言》中提出了“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概念。所谓高语境文化,即所属的社会成员喜欢用含蓄、间接、隐晦的方式表达感情和传递信息;相应地,低语境文化则是指其所属的社会成员更倾向于用坦率、直白的方式来进行彼此间的沟通。按照这一理论,中华文化应属于高语境文化,因而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当属于高语境文化的中国文化在属于低语境文化的国家和地区传播时,难免会发生高低语境文化之间的碰撞。因此,在当今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十分值得被重视与思考。中华文化中那些含蓄而隽永的独特文化元素,如果想要被其他属于低语境文化的国家及地区所广泛了解、接受,甚至喜爱,就必须寻求恰当的传播载体及传播策略。在由高语境文化转向低语境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对于文化接受国而言,这种较为抽象、内敛、具有高语境化内核的情感如果使用一种相对而言较为直白、易于理解和接纳、低语境化的形式来展示和表达,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泱泱中华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具有丰富的情节性、形式上较为简单、可以较好地适应影视剧改编与传播等特点的中国民间故事,在传播中华文化过程中拥有巨大优势。中国民间故事满足了形式上较为简单的要求,可以运用低语境的形式来表达出高语境的核心。此外,中国民间故事托生于中国民间文化,能较为完整地折射出中国文化中较为普遍性的情感、伦理、道德、审美及深层次的价值观。这些民间故事的情节具有夸张性和艺术性,极其吸引眼球,也能从侧面反映其所在国的人文精神。“从人类文化学角度看,民间故事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形式,它完整地展示了民族文化所有的蕴涵。因其诞生于民间,所以这种表征和展示带有更生动、更真实的特色。”因此,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中华文化中那些情节丰富多彩且涵义深刻隽永的民间故事作为切入口,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相应地,那些流传古今、历经时代变迁而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也同样数不胜数。想要利用这些民间故事进行中华文化的传播,首先要对其文化内涵及其内部所蕴含的独特东方美学进行分析和梳理,选取其中较为适合的民间故事来加以利用。所谓较为适合的民间故事,除了本身要具备一定的知名度与代表性以外,作为承载中华文化传播的载体,其自身还应该具备如下条件:一是这些民间故事在表征上应该能充分彰显出中华文化的特色元素,即能够体现出中国社会独特的风土人情,以便于在中华文化传播过程中给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提供新鲜感;二是这些民间故事的内核应该能够在心态文化层面上与国际接轨,即其所体现出的深层次价值观应符合普世价值观,能够引发其他“文化他者”的共鸣,从而能够在中华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被理解和接受。依据以上原则,笔者选取了“梁祝”这一经典民间故事,从中华文化传播的视角进行相应分析。
二、具备丰富传播内涵的“梁祝”
“梁祝”作为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流传时间甚长、地域甚广。这一经典民间故事的情节大致为:男装求学、同窗共读、英台返家、十八相送、拜访祝家、提亲失败、山伯悲愤离世、英台坟前殉情、梁祝合冢化蝶。作为一部从古至今口耳相传,甚至被搬上艺术舞台不断加以演绎的经典民间故事,“梁祝”这一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有其独特性,总体可以概括为“梁祝”故事中的三大矛盾。首先,“梁祝”故事所体现出的第一个文化传播内涵是借由祝英台男扮女装、外出求学这一情节来呈现的。纵观“梁祝”这一经典中国民间故事,尽管其细节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在历朝历代的确经过了不少流变,但这种性别置换、男女同窗共读的核心情节始终未曾改变,这体现出了“梁祝”故事中的第一组矛盾——男与女的生理性别之间的矛盾。在中国古代以宗法制占据绝对优势的封建社会,男女社会地位具有相当的差距,女性受到更多伦理纲常上的禁锢,因此“梁祝”中男女共学共事这种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体验,在故事中得到了补偿。本身生理性别为女的祝英台,假借男子的身份读书,使得其在人物形象上存在着一种男性视角与女性视角之间相互切换、相互交融的过程。而在“梁祝”故事中,这种宗法制所导致的男女有别,具体体现在主角二人午睡时以书箱划界、用芭蕉叶试探、梁山伯约祝英台一起沐浴等外显的情节中,充满了中国文化的独特元素,也能在中华文化传播过程中被很好地理解,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女扮男装”所导致的性别置换这一经典的文学母题,不仅在“梁祝”中有所体现,在其他的民间故事、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也曾被反复书写过,例如《木兰辞》中的花木兰、《女状元辞凰得凤》中的黄崇嘏、《沉香扇》中的蔡兰英等,甚至在西方的作品中也屡见不鲜,如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皆大欢喜》中的罗瑟琳、意大利电影《金玫瑰洞》中的范塔戈萝公主,等等。由此可见,“梁祝”故事中所构造出的“男与女”这一组矛盾所呈现出的文化内核实则具有相当的普适性。这种男女平等、女性意识萌芽的精神内核能够跨越古今中外,激发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心理共鸣。印尼赫赫有名的学者阿赫玛特曾为一本名为《山伯与英台:一位妇女谋求解放的故事》的书作序。他在序中强调,“梁祝”故事的重大意义在于反映了争取妇女解放的主题,甚至对印尼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卡蒂妮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具有女性意识、对知识有所追求,并敢于和命运抗争的祝英台形象被放置在具有中华元素背景的民间故事中,成为让海外了解中华文化的有力载体之一。其次,“梁祝”故事中还体现出对自由爱情和宗法制度之间的矛盾的追问。梁祝二人自主恋爱,却因门第之别无法厮守。梁祝二人这种对自由爱情的追求,集中表现在“梁祝”故事中的“楼台会”这一情节中。经过时间的洗礼,在人民群众所共同创作的“梁祝”故事中,二人楼台相会的情节不断被充实饱满,集中体现了大众对爱与自由的渴求。故事中,梁山伯访祝,而祝英台已经许配他人为妇。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与门阀制度。在封建社会,男女婚姻缺乏自主性,必须全权听从家族安排,这种泯灭人性的制度与青年男女间真挚的情感相冲突,构成了一种独属于东方文化的悲剧元素。梁祝二人在同窗共学的过程中自由相恋,所彰显出的是一种对爱情与自由的强烈追求,这在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中也是具有相当代表性的。在中华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这种封建制度压迫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青年男女间渴望自由婚恋的矛盾,极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同时展现了中国宗法制度与自由性灵之间的冲突所彰显出的戏剧张力,却又通过“爱情”这一全人类共同的话题为全世界所理解和接受。爱情是“梁祝”故事永恒的主题,这种在森严的宗法制度下苦苦相恋、向往自由的人性精神也是在中华文化传播中所要向大众展示的。借由“梁祝”这一民间故事,这种矛盾的感情则变得具体可感,扣动了海内外受众们的心弦。最后是“梁祝”故事中所体现出的生与死之间的矛盾。同样,梁祝二人生不能厮守,只能以死亡告终的情节在其他民间故事或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刘兰芝夫妇、《搜神记》中的韩凭夫妇、《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与柳梦梅,等等。在西方,这类情节同样也不少见,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北欧童话《小美人鱼》中的美人鱼与王子、由简·奥斯丁的小说《罗伊和马拉》所改编的经典电影《魂断蓝桥》等。这些作品都不约而同地将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作为创作的精神内核之一,突破了时空与地域的界限,引发无数人的共鸣。因此,同样具备这一主旨的“梁祝”故事在这一方面天然地拥有在海外传播的广泛受众基础。此外,“梁祝”中主角二人殉情后最终双双化蝶的情节却又体现出了一种东方式的美学。生死相依、双双化蝶是“梁祝”故事最具标志性的情节,同样也是最能体现其独特文化内涵的情节。与死后双双化为孔雀的焦仲卿刘兰芝夫妇一样,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生同衾、死同穴,为了爱情而主动寻求自我消亡,却又因为爱情借由蝴蝶的形态再次重生。这种因爱而死、为爱而生的情节展现了对爱情和自由的渴望,是对生命意识的原始体现。化蝶的艺术化结局处理彰显出了一种生命轮回转换的思想,体现出中华文化中生命不止于当下的文化内涵。“梁祝”故事的结局表达了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极具含蓄与隽永美学的东方式反抗精神。在中华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这种抽象而难以捉摸的东方式的美学显然是需要传达给海外受众的。以“梁祝”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则成为传递这种文化感知的一个很好的选择。由此可见,“梁祝”故事中最为核心的三大矛盾——男性与女性生理性别的矛盾、宗法压迫与性灵自由的矛盾、爱情之间生与死的矛盾,都是能够直指各国受众内心情感和精神诉求的矛盾,从而能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与此同时,这三大矛盾却又各自体现出背后独特的中国文化元素。因此,从其精神内核上分析,笔者认为“梁祝”这一民间故事可以充分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内涵。
三、“梁祝”故事的传播策略
中华文化的传播,从宏观上看,有赖于各个机构为促进中华文化所做的各项宣传和组织活动;从微观上看,还要依靠海内外各种具体的汉语教学活动。因此,以中国民间故事为载体进行中华文化的传播,也应该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运用民间故事传播中国文化,首先应该厘清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内核,提取出其中独特的中华文化元素,并对其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重构与利用。以“梁祝”为例,它作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传统民间故事,不仅仅是单一地以各种文学作品的形式传播海外,还有诸如昆曲黄梅戏一类的戏曲、电影电视剧翻拍、小提琴协奏曲等其他各种形式。这种多层次的传播形式可以尽可能地覆盖更多范围内的海外受众。“上海越剧院曾先后在苏联、德国、日本、新加坡、越南、朝鲜等国演出《梁祝》,深受国外观众欢迎,在德国剧终谢幕竟达28次之多。”其所受欢迎程度和受众广泛程度可见一斑。运用影视、音乐或其他多媒体的形式也降低了民间故事的传播门槛,使得原本不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语言文字的受众,也能通过种种更为直观的形式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原本就具有丰富剧情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中国民间故事,通过借助这些多样的传播形式,得以发挥自身优势,以自身独具魅力的文化特征以吸引大量受众,从而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主战场之一,也应该充分利用“梁祝”这一家喻户晓的文化资源来推广中华文化。首先,在对外汉语文化类教学的教材编排上,应更多、更全面地利用其作为素材的来源。“梁祝”作为长期流传下来的经典故事,本身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也能较为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因此,在进行文化类教材编写时,适当地加入相关的内容,有利于使受众更清晰地感知中华文化;其次,“梁祝”故事应被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活动。在与中华文化相关课程的课堂活动中,想要直接让学生领会中华文化是相当困难的。通过播放相关的影视剧片段或音乐选段,可以带领学生以一种耳濡目染的方式加深对中华文化和东方美学的印象,从而使其进一步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变为可能;最后,“梁祝”故事也可以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课外实践活动新的聚焦点。以往,国内的汉语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多是去长城、故宫这类颇负盛名的历史圣地和旅游景区,并介绍其背后的文化与历史。实际上,中国民间故事也应该被运用其中。“梁祝”作为一个经典的中国民间故事,背景涉及甚广。现今,公认的“梁祝”故事发生地共有四省六地之多。因此,在汉语教学课外实践地点的选取上也应该拓宽思路,把各个经典民间故事的背景发生地纳入选择。通过在这些民间故事的发生地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加深其对中华文化的领悟与感受。综上所述,作为中国经典民间故事之一的“梁祝”是在不断经典化的过程中被构建起来的,本身就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内涵。因此,在中华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以“梁祝”为代表的中国民间故事应迎合当下需要,通过适当的重构和改造,在其中发挥出自身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霍尔(Edward T.Hall).无声的语言[M].刘建荣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齐海英,邱思文.汉语国际推广语境中的中国民间故事[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5).
[3]黄金长.山伯与英台:一位妇女谋求解放的浪漫故事[M].雅加达:火炬基金会,1990.
[4]孔远志.梁祝故事在海外的传播及研究设想[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2).
作者:蒋希妍 单位:天津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