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技术下饮食文化国际传播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技术下饮食文化国际传播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技术下饮食文化国际传播浅析

中华饮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社会记忆与文化表征的结晶,具有独特的地位。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中提道:“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不仅如此,饮食文化所体现的中国哲学也贯穿于从社会治理到日常交往的实践中,体现在从政治规范、道德伦理到艺术鉴赏的观念中,带有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与兼容并包的哲学理念。相比其他文化形式,饮食文化能够传递出隐藏在个体内心深处的愿望、情感、个性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其所呈现的全球性共同体的精神意涵与差异性个体之间的连接和认同,能够冲破地域的阻碍,实现文化沟通与民心相通,从而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被国外民众广泛接受。中华饮食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据《史记》《汉书》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除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将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东汉时期,镇守西南丝绸之路的官兵也将吃粽子的习俗保留在了今天的东南亚各国。唐朝时期,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不仅带去大量中国食品,还将制作工艺与饮食习俗传播到日本,从此日本也将新年第一天饮屠苏酒、九月九日饮菊花酒等作为节庆岁时的重要习俗。近代以来,随着华人走出国门、走遍世界,中餐馆也逐渐遍布世界各国。在华人移民与当地社会进行深刻互动的本土化进程中,中餐馆不仅成为华人在国外站稳脚跟的生存依靠,也成为中华饮食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媒介。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华饮食文化的海外传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一、从味蕾到视觉:新媒体带来的饕餮盛宴

随着短视频的崛起及虚拟现实等媒介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以新媒体为主要依托的跨文化传播成效较为显著,也为饮食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的战场。以视频博主“姜老刀”的系列美食短片《日食记》为例,从2013年上线至今,视频点击量累计突破70亿。它利用短视频的技术特点颠覆了以往传统媒体在视频制作过程中叙事宏大、篇幅宏伟等特征,以更加生活化的“接地气”姿态出现在受众的视野中,省略做菜过程中的烦琐细节,选取具有强烈质感的画面,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与视频网站上广受追捧。新媒体技术为饮食文化传播带来的核心变化还在于受众感受方式的变化。味觉是饮食的核心内容,传统的饮食文化传播长期以尝试—接受—理解为主线,依靠美食的实体进行传播。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不仅丰富了饮食文化的呈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它将依赖个人亲身体验的味觉转化为视觉形式,以便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近年来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实现饮食文化海外传播的成功案例,前有《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在海外的走红,后有“李子柒”等视频博主在国内外的爆火,都十分具有借鉴价值。

二、《舌尖上的中国》:跨越地域的价值共鸣

尽管我国长期致力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但长久以来,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仍集中在孔子、大熊猫、北京、故宫、长城等少数几个固定的符号上,缺乏对疆域辽阔、异质性高的中国实际的认识。因此在《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中,制作者将眼光扩展至整个国家范围。例如,新疆古尔邦节上主妇们用面粉、牛奶、大米和酥油制成独特点心——包尔萨克,用来招待亲朋好友和远方来客;贵州地扪侗寨的人们在新生命诞生时烧酒备菜共同庆祝,传递醇厚友善的温情;山西临汾丁村出土了中国最古老的石磨盘,一样面食百样吃;广东顺德村宴上软糯香甜的粉葛蒸肉上盖着淋湿的红布来祈求吉祥……他们关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独特性,呈现了工业文明掩盖下的地域文化发展历程。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饮食文化的关键。纪录片并没有将关注点放在名扬四海的美食大家,而是向下看,展现了普通劳动者的日常生活。其中既有为了子女的健康不断提升烹饪手艺的母亲,又有为了生计四处奔波的养蜂人;既有对着照片独自怀念亲人的“虾酱奶奶”,又有坚守传统技艺的云南火腿匠人。纪录片将普通人生活中的点滴片段截取出来,展现千万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部纪录片也是新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典型代表,片中呈现的美食故事既反映了中国人尊重自然的美德,也反映了中国人运用智慧将其转变为美食的文化创造性。在一个个故事中贯穿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纽带,这种对人类共同情感的关照连接起双方的共同经验与文化语境,流淌在其中的真诚情感与东方价值观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将自身经历与记忆移植到观看过程中,实现情感共鸣,从而跨越文化差异,打破文化隔阂。

三、“东方美食生活家”:李子柒的短视频传播实践

2019年,名为“李子柒”的视频博主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上异军突起,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这位中国姑娘以家乡四川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田园生活的视频,她也被海外网友称为“东方美食生活家”。从视频内容来看,李子柒通过呈现传统田园生活与自制美食,使观众仿佛来到了“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的大同社会,自然风景充满诗意、田园生活放松心绪、祖孙之情温暖感人,这些元素的集合缓解了现代社会所带来的焦虑与压力。著名波兰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认为,现代社会是“一种不可遏制的向前行进……它到达任何一处地方不过是临时站点,没有一处地方特别令人垂青,也没有一处地方比另一地方更为理想”。在变动不居中,现代人内心处于充满不确定性、无知感与无力感的漂泊状态。而在李子柒的视频中,亲自种植黄豆来酿造酱油、一针一线做布鞋、与乡亲一起用人力为水稻脱粒,这些生活方式重拾前工业时代的慢生活,让国外受众也能体会到田园牧歌般的恣意怡然。李子柒的视频制作精美,传播广泛。视频中人们身着中国传统服饰,使用镰刀、土灶、中式菜刀等农村生活用具,配以笛、箫等传统乐器演奏的背景音乐。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更为国外受众带来一种异质文化的神秘感。从技术层面看,色调、画面、镜头到环境声、剪辑的影像美学符号都进一步为其视频增添了独特的审美趣味,成为吸引国外受众的重要元素以及促进文化交流沟通的重要推手。泥土的黄褐色、腊肉的深红色、夕阳的暖橙色、白雪的洁白色、森林的深绿色,明度与饱和度较低的画面有着别具一格的仙气。视频的音乐语言以古风纯音乐为主,舒缓轻柔,与安然静谧的镜头语言相得益彰。现场收录的环境声中既有风吹树叶飒飒摇动,也有土灶柴火噼啪作响,既有夏日的虫鸣,也有远处偶尔传来的狗叫声,赋予观众极强的临场感与体验感。镜头的切换仿佛呼应自然的呼吸,山野乡村,田间溪畔,风云的变幻,季节的更替。其视频作品通过对饮食及其制作过程的视觉呈现,构造了一个虚实结合、情感与自然交融的诗意世界,也因此使观者产生了最强的文化共鸣。

四、“文化为体,技术为用”:中华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之道

以中餐馆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美食出海时代已经逐渐过去,今天的全球化时代更注重“文化的味道”,注重对食物、制作工艺与环节背后的文化价值的挖掘。“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的烹饪技巧,依托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诞生的传统菜肴,为了祈求风调雨顺而进行的祭祀仪式,顺应物候、讲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适时而食,“医食同源”“药膳同功”的保健养生,五味调和背后对和谐的追求,无不浸润着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底色,是劳动人民与自然共存的智慧结晶。中华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需要“文化为体,技术为用”,“文化为体”即要发掘中华饮食背后的文化观念与特色,“技术为用”即要通过新媒体技术将中国饮食文化呈现出来、传播出去。在中华饮食文化传播中需要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把握文化阐释的话语权。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一方面的确需要根据受众的接受习惯、文化背景等调整传播方式,另一方面也须抓住文化阐释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以饺子在海外的传播为例,目前在全世界广泛使用的英文名称多为dumpling或日文音译的gyoza。按照维基百科的定义,dumpling是一个“集大成”的概念:原则上任何“面皮裹馅儿”的食物都可以叫“dumpling”,因此波兰的pierogi、南美的empanada、韩国的mandu、意大利的ravioli或gnocchi等都可以被归在dumpling里,那么中华饮食的独特性与文化意涵不就在世界文化交往中被忽视甚至被磨灭了吗?原本是中国的传统美食,jiaozi在外国的认知度却远远低于日本的gyoza,以gyoza为名的小吃店也遍布全球,这确实是一件令人难堪的事情。可见,放弃对自身文化的阐释权和主导权,就会导致文化传播陷入被动。讲好“饮食文化故事”,关注人的价值取向。在跨文化传播中,由于受众文化背景各不相同,要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就要将个性化的认知与情感融入全球性的价值观照中,贯穿于对传播主题与内容的选择上,将镜头焦点对准普通人的生活,展现当代中国真实的国情与风貌,将政治化、说教化、概念化、抽象化的文化元素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叙事片段,从而摆脱以往宏大叙事所带来的国际传播困境。在饮食文化传播的渠道上推广全媒体传播布局。《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使用了全自动的微距拍摄设备,采用支持4K传播的F55摄像机,用专业构图拍摄技术还原最真实的自然场景,画面色彩饱满,视觉冲击力强,极具艺术感染性。当下,新媒体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层出不穷,不同媒介间融合形成了新的传播形态,文字传播、声音传播、图像传播等有机整合,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流媒体、超高清等技术能够为受众提供审美水平较高的艺术体验,这些技术都可以应用于饮食文化的呈现和传播。饮食文化的国际传播也需要发挥民间和个体的力量。传统国际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扎根于民族—国家的行动框架,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短视频与社交媒体带来的技术赋权使得专注宏大叙事的传播逐渐让位于较小社会单元所组成的文化主体,普通个体得以借助传播平台放大声音,展现出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农村、社会与个人的深刻张力。以李子柒为代表的互联网文化传播者,展现出了带有个体风格、个性内涵与个人情感的接力传播态势。因此,应注重国际传播中关键个体的重要作用,鼓励与培育非官方传播主体群,这也是下一阶段实现中国饮食文化对外传播的关键所在。

作者:杜颖卉 潘祥辉 单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