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网络文化对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启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网络文化对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启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网络文化对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启示

网络文化作为互联网发展衍生出的新生代产物,成功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表现之一,网络文化在21世纪以来已经取得了爆炸性发展。网络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需要正视和加强应对。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虽然网络文化伴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就有迹可寻,但是学术界对网络文化的定义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目前国内有许多学者给出了自身的网络文化定义。唐洪宝、王瑛认为:“文化体现着人类使自然力服从人的社会价值尺度的力量和能力。文化是人的生存样态,是人的生存环境,是人的生存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人类整体和个人生存带给历史的遗迹。”“网络文化是人、信息、文化三位一体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万峰认为:“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基于信息传递所衍生的所有文化活动及其内涵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活动形式的综合体。”彭兰认为:“网络文化是综合的社会现象,是网络中各种主体互动的过程与结果的总和。”李大新认为:“网络文化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文化状态它的特点和传统的现实的文化有很大的区别。”王兰敬认为:“网络文化为现代社会文明注入了全新的内容,成为现代社会文化不可忽视的亚文化现象。其内容的广泛性、发展的高速性、传播的广阔性、信息的丰富性、形式的新颖性、视角的直观性和吸纳的可选择性等,成为吸引广大网民的原动力。”范奉莲认为:“网络的发展将人类文明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将因‘家庭办公’‘全球快速、便捷的多媒体通信’等发生变化。这是网络技术所营造的一种新的、空间上的文化圈。由计算机网络技术营造的人类历史在意识形态及空间上的文化圈,就是网络文化。”从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对网络文化的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归类,第一是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第二是从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总的来说,对于网络文化,要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所处时代的环境,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当然,网络文化是文化的重要分支,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体现。笔者认为,研究网络文化要从文化发展出发,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把握网络文化的定义。网络文化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对于这一正处于爆炸式发展的文化形态,其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无限性和广延性

在工业革命之前,各国家、各地区人们的文化交流只能通过传统的方式来进行,相互之间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互联网以其极低的门槛吸纳了全球众多用户,当初有限的传播群体借助互联网平台,迅速扩展到无限的用户群体,成为每个人都能使用的工具。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文化的发展基础上,计算机又诞生了许多新兴技术,互联网已经真正的将大门打开,立体地显现在每一个使用者的面前,使得每个人成为全球化的受益者。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深入,人们开始主动在网络中搜索信息,学会主动参与到互联网的发展中来,网络文化就是在用户的一点一滴持续的参与中逐渐发展壮大。随着网络覆盖群体的逐渐增多,网络上存在的碎片化信息成为共享。用户在互联网这一基础上,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对网络上的信息加以利用。所谓文化的广延性,就是相比于古代人们智能在固定的圈子里产生出文化,但是网络文化有了互联网这个基础,就会延伸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这种信息的基础之上,文化就有了生产和再生产的空间,使原来的文化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约束,不再被原来的条件所限制,因此,网络文化覆盖的范围极为广泛。

2.虚拟性

在传统文化中,所有的文化都是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的,都在真实的环境中,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文化都是围绕真实主体所形成的一种文化,但是这并不妨碍传统文化依然在现代社会之中流传。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体现在,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它可以没有由来,凭借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各种工具软件,展示出每个人独特的创造力。这也同时印证了,用户在网络空间中黏度很高,人们可以通过现代硬件智能设备,与互联网中的虚拟物体进行互动,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网络文化是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同时又不单单局限于社会,它是超越现实的一种全新的文化,人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多具有丰富意义的东西。但同时我们也要知道,文化是人们创造出来的,它始终是围绕人而发展,要想使网络文化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将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当代社会的现实性结合在一起,将两种特点融合起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才能让网络文化具备更强的生命力。

3.创新性

网络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推陈出新,正是因为网络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创新性,正是因为网络文化的主体——每一个参与其中的用户,他们凭借非常高的用户参与度以及使用频率,使得网络文化在现代社会文化中一直处于非常活跃的地位。创新性是网络文化的核心,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知识和信息技术成为网络文化发展的基础,网络文化不仅存在于网络,更是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产生了非常深厚的影响,网络对人们的影响,促使人们通过网络交流、网络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认知和学习能力,这同时又促进了人们努力去推进网络文化的发展,网络文化的创新性的由来就在于此。

4.多样性

网络文化之所以取得如此繁复、丰硕的成果,正是由于网络文化参与主体的多样性,互联网连接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网络文化主体的多样性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多样性。这些多样的主体通过展现自己的创意和创造,来彰显自己的个性。网络文化的多样性离不开技术工具的多样性和文化载体的多样性,在网络中,无论什么样的文化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载体,并通过相应的工具表现出来,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这些网络文化囊括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并分类出不同的群体,总之,参与主体的多样性造就了网络文化的多样化,同时,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发展。

二、网络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影响

21世纪以来,国际环境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由军事竞争转变为经济竞争和文化竞争,在此期间,国际秩序正在悄然的发生改变,当前,国际经济发展出现了瓶颈期,各国的思想文化竞争尤其激烈,因此,必须要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能让我国受到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网络文化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要想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需要重新审视网络文化对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产生的影响。

1.积极影响

第一,网络文化推动优秀文化的传播。在古代,人们传播文化的方式非常单一且具有局限性,这就决定了优秀文化传播的路径非常单一,网络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促进了智能的倍增,已形成了一个与物理空间不同的信息交流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可以进行跨国界跨民族的交往,随着空间中电子图书馆、电子出版物、远程教育等手段和工具的发展和运用,各国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迅速扩大。第二,网络文化扩展了文化的宽容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其实是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上最理想的状态,充分展示了文化繁荣最和谐的态势。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到了新的阶段,面对外来文化的不断渗入,互联网的出现更是给文化的繁荣带来了契机,在不断涌入外来文化的同时,这也间接地提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宽容度。第三,网络文化拓宽了文化的覆盖对象。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文化是固定对象的,没有掌握相应的知识是达不到相应文化的门槛的,而网络文化极大地降低了这一门槛,在互联网诞生初期,就决定了互联网的受众是十分广泛的,只要有相应的设备,每个人都是网络文化的贡献者和参与者。在网络世界中,没有地位之分,也不会受家庭、学历、职位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享受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这样一个世界中,由于极低的门槛,极高的自由,最低的成本便可享受到许多资源,种种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第四,网络文化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在互联网时代中,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相应的计算机知识,这也就间接地提高了人民群众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在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每个人都要学会在信息过剩的环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来加以利用,网络给人民提供了绝佳的学习乐园,学习不仅仅只存在于课堂教室中,网络学习跨越时间、地点,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文化中存在大量的文化糟粕。改革开放后,西方国家一直都在试图进行“和平演进”,互联网普及开来后,这就为他们所利用。目前,在互联网中,存在着不少敌对、色情、暴力等文化,这都是互联网发展中不可避免所要产生的文化,严重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如果长期处于这些文化的影响中,势必会给人们群众的思想文化带来干扰,影响人民群众的价值判断。其次,网络文化发展缺乏监督机制和约束。虽然我国互联网发展起步早,发展速度也与国际接轨,但是针对网络发展的顶层设计发展较晚,使得互联网前期处于空白区域,互联网由于没有很好地受到法律法规的制约,并没有给其他领域的发展带来良好的示范效应。有些人认为在互联网上无法受到追究,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

三、网络文化的影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1.健全网络监管监督机制,完善网络相关法律法规

互联网的发展要想进展得更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要对互联网进行有效的管理,要明确网络监管的责任人,使网络的监管做到有理有据,同时,对互联网的管理要做到“有法可依”,否则,实现“网络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是一句空谈。法律法规作为上层建筑,是衡量网络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完善法律法规,必须做到细分,涉及到网络环境中的方方面面。

2.加强全民素质教育,学会甄别网络中的不良文化

人民群众作为互联网的参与者、使用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加强人民群众对网络中的糟粕文化的鉴别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糟粕文化再传播、再产生。

3.培养网络技术人才,推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

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人才,网络文化发展的客观环境,需要靠人才的搭建,没有这些人的努力,网络文化发展环境就容易滋生污染物,不仅如此,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核要想做到再发展,就必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络文化与社会产生良性互动,网络文化得到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荣铮 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