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院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模式构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但要实现这个目标,文化建设是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在惠及农村、农民的同时,也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学校与农村通过开展形式多元的活动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以探索构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农村文化建设“村校互动、互惠互利”的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农村;文化;模式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村的发展要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对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安定团结、和谐有序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引领。但是,现阶段农村经济条件虽然获得了有效的改观,但相比城市文化建设,农村整体文化水平偏低,文化资源短缺、农民群众精神文化及物质文化相对匮乏。高职院校的3大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社会服务。社会服务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1]。而且高职院校大多数专业都是涉农专业,服务三农有着专业方面的优势。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有良好的服务农村基础,并获得了显著成效。本文立足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农村文化建设,在学习报告的基础上,结合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实际,探索高职院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提出“村校互动、互惠互利”的模式。
1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为今后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与目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该战略的主要内容。在以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由于农民自身文化水平限制,要想提高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从思想理念出发,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传统理念,培养农民文化建设意识,提升农民整体素质。第一,高职院校大多有涉农专业,可以以专业为契机,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利用学校科研力量,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对农村实行精准的专业帮扶。第二,职业院校通过培训和教育不仅能带给农民科学技术知识,还能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传播给农民,改掉农村不良陋习,成为爱国、爱党、爱村的良好农民,这正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关键,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石[2]。第三,服务农村建设惠及农村、农民的同时也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在服务地方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生及教师深入农村,通过调研、科技服务、文化宣传等提高了他们的服务能力、实践能力等。高职院校有必要在服务新农村建设这一新的发展域中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在服务农村与教师、学生的成长、成才之间寻求某种平衡[3]。第四,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最根本的是人才的培养,包括在校生的培养,为农村建设输送高技能人才以及培养新型农民。
2“村校互动、互惠互利”模式的构建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农村文化建设仍处于探索的初始阶段。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要围绕着培养人才这一根本。服务地方文化建设除了要助推农村发展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村校互动、互惠互利”模式中“村”和“校”只是一个泛指,“校”的内容涵盖了教师、学生、学校、学校设施以及校内实践基地等,“村”包括村干部、村民、农业、企业等。该模式中“互动”是关键,互动是双向的,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需要全面了解村庄的实际情况,村庄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也需知悉其拥有的资源和条件,这就需要二者进行充分交流互动[4]。
2.1利用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全面了解乡村实际情况
高职院校学生每年的寒暑假都有假期社会实践,可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就村民基本文化情况、文化需求情况等进行调查研究,并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可以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开展帮扶和合作。在深入农村的过程中,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又能锻炼他们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服务地方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通过组织学生假期社会实践,进一步了解村庄、村民以及该村农业实际情况,为下一步如何开展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提供思路。例如:依托专业进行技术服务、不局限于专业的科普、共享学校藏书等。
2.2邀请村民代表走入校园,了解学校情况
地方农村及村民对某一个学校的了解,可能仅限于地理位置以及部分开设专业名称。为了更好的服务地方农村文化建设,更有针对性的进行互动,也邀请村民代表走入校园、校内外实训基地。利用现在发达的信息交流,例如微信、微博等,村民代表将学校的基本情况、所拥有的资源、交流座谈情况分享给每一位村民,让他们也能充分的了解学校情况,为进一步的合作、服务奠定基础。立足和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的职责所在。通过形式多元的村校互动,达到服务地方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同时可提高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在服务农村的同时,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学生综合素质也能获得提高。
3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农村文化建设保障体系
3.1政府政策的支持
高职院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学校与农村的合理对接。但仅仅依靠学校和农村双方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指导,在政府的合理规划下,进行服务农村,达到农村和学校双赢的目的。地方政府统一管理辖区内政治、经济、文化事宜,高职院校服务地方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依托地方政府的资金、政策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支持。而且地市级、县区级、乡镇级,各级政府具有不同职能。各级政府与学校、农村相对接,学校才能更好的发展,才能更好的服务农村。
3.2学校的支持
高职院校服务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不仅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与配合,也需要学校有完善的政策进行支持,从多方面对高职院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进行合理保障。选派骨干教师以及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科技、文化服务团队深入农村;利用校内优势资源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对来自农村的困难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并提供贫困助学金等。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学院有完善的政策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学院出台了农村科技、文化服务政策,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为农村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并建立了教师科技文化服务团队以及学生科技文化服务团队;每年学校派30名左右青年骨干教师“驻企兴农”服务;挂钩帮扶93个科技示范村,解决科技难题500多项,培育科技文化示范户300多户。农民培训工作成效显著,连续5年获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突出贡献单位”。
3.3高职院校服务地方长效机制的建立
首先,高职院校要鼓励支持教师和学生服务农村。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提出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式。在学校层面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综合考核学生参与度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队伍的建设等,为服务农村的教师、学生提供服务的动机和目标。其次,村校之间也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实现定期双向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找寻村校之间的契合点。学校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对农村文化建设开展更精准的服务,农村依托学校,结合自身实际,获得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赵玉兰,陈刚.高职院校服务地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10):254-255.
[2]国晋端.职业院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与途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5):8-11.
[3]郝鹏飞.论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路径[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6(18):22-27.
[4]李志军.多元联动,村校对接--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模式研究[J].南方农村,2017(3):41-44.
作者:翟晓虎 贺卫华 狄和双 张斌 李玲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