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体育文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体育文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体育文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摘要: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实践调研和文献研究表明: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多强调学风建设,而“片面性”的学风建设并没有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高校应高度重视体育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通过开展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培育特色的运动项目、建设高水平的运动队伍等途径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并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创造学生全面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人才培养;学风建设

一、学风建设存在的现实矛盾

1.内容单一性与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学风建设存在工作内容单一性问题。一般的学风建设主要包括:采取措施鼓励教师投入精力辅导学生;举办学习类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这种单线条学风建设活动,应付不了“复杂立体”的当代大学生。调查显示: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更想取得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单一性的智育学风建设与学生的多样性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甚至引发学生抵触情绪,使其效果不理想。

2.方式固定化与根源复杂性之间的矛盾

学风建设存在工作方式固化的问题。多数研究仅从某项具体工作入手,如举办学习竞赛、党团建设、综合测评等。这些方式无法解决复杂多样的学生问题,如理想追求不清晰、无目标;专业兴趣不浓、无动力;自律意识不强,无方法等。这些问题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且每个学生都是独特而又复杂的个体。固化的学风建设与学生问题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学风建设效果。

3.学习开放性与学生自主性之间的矛盾

大学学习更注重开放和交流,强调团队合作。而在中学阶段,学生被动性学习,合作经验较少;部分学生既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缺乏自律能力;进入大学后,如囚鸟破笼,放飞自我却迷失方向,独自却未自主。目标弱化、监管减少的学生在缺失学习动力、遇到困难时,较难也不情愿寻求他人帮助,随着问题的积累甚至选择放弃,逐渐成为学风建设中需要关注的群体。

二、体育文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

1.体育文化有助于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有两个基本原则,即学生本位原则和系统工程原则,要求学风建设要结合校园文化并以学生为出发点和核心。大学生都想全面发展,为自己制定目标和计划,但大多执行不力,缺少合作交流。研究表明:体育文化建设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存在的上述问题。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校园为主要空间、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重视并发展高校的体育文化精神,对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观念、顽强拼搏战胜困难的不屈精神有着积极的作用。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保持精力旺盛,促进学风建设。学习出现问题的学生,大多生活习惯不佳,进而影响学业。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提高身心健康,锻炼意志,养成良好习惯,促进整体学风的改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帮助学风建设。成长需要交互的学习环境,随着智能科技的推广,让学生走出“屏幕”到现实中“游学”切磋,已是现实难题。开展直接的学习活动,缺乏号召力,更难发动学习“困难户”。体育活动与之相比更具吸引力,通过丰富的体育活动,尤其是集体项目,搭建学生参与的交流平台,进而促进整体学风改善。

2.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成长有促进作用

一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文化活动能使学生身心愉悦,促进心理健康。人类在心理、精神和身体等方面的活动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联系。通过力效间的平稳过渡及渐次变化的和谐训练,让学生更加积极地适应环境,进而防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学业压力、社交不适、情感问题、就业压力等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体育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力效和谐”的作用,能够和谐不同原因形成的力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二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长B.H.斯托列夫指出,新型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体育和手工劳动、美术和音乐等课程应每天都有。运动不仅是智力活动,而且还能为智力开发提供物质基础,有效增强参与者的智力水平。研究证明:体育运动对大脑发育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为智力开发创造必要的基础。在体育文化活动中,学生会努力摆脱定式思维,创造新策略和方法来提高成绩,在收获欢乐的同时,创新意识和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升。三是增强学生团队意识。体育文化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人际交往,增强团队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交往是社会个体能够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人们通过交往活动发展与协调人际关系。体育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体育活动的参与者是放松而富有激情的,其肾上腺素分泌速度会加快,大脑皮层会处于相对兴奋的状态,从而会有快乐的体验。此时参与者的心理防备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易于消除彼此的陌生感,找到彼此的共同点,并逐步建立深厚的友谊,进而形成团队中个体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共同奋斗的战友意识。

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开展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营造

一是定期举办体育文化活动,搭建参与平台。每学期举办一届体育文化月活动。每届活动持续约一个月,设置包括趣味性、竞技性等多个类型的项目,如拔河、五人六足、折返跑、跳绳接力、定向越野等,为所有学生都能参与体育活动搭建平台。项目均以班级为单位参加,从规则上满足每位学生能有至少一次参与机会。活动既有个人奖也有班级集体奖。通过集中开展大量体育活动,动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营造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二是长期举办特色体育活动,培育文化氛围。跑步项目适合大众参与。每月举行一次长跑训练,邀请专业教练实施科学的方法指导。定期举行以班级为单位的“百圈挑战”比赛,检验学生们的训练成果,增强班级凝聚力。活动可以扩展到面向全体师生、退休教师、校友等群体,并设置各种长度的项目,形成一定特色,吸引更多人参与,营造体育文化氛围。三是组建体育运动队伍,扩大积极影响。在开展体育活动的同时,要挖掘运动精英,加强较高水平学生的组织和培养。组建足球队、篮球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等队伍,并举行选拔赛为队伍输送后备人才,提供教练、物资等支持。近年来,学院各运动队的水平和成绩明显提升,增强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关注度,吸引了更多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促进了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

2.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的原则

一是有趣味性。趣味性是吸引学生的参与并愉快活动的前提。在面向大范围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时,项目趣味性就更显重要。有趣的项目能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让活动有效普适。二是有挑战性。体育活动有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作用。因此,在举行活动时,需要选择部分有挑战性的项目,以激发学生挑战自我,锻炼其意志。三是注重集体项目。集体项目能带动更多学生参与,更能培养学生集体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锻炼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体育文化活动时,要鼓励以集体为单位参与并表彰。四是有参与度。较高的参与度是营造氛围的保障。活动不仅要跨年级,让研究生和本科生同场竞技,而且还可以组织教师一起参与,共同营造浓厚氛围。五是有持续性。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非一日之功,要长期举办体育文化活动,持续营造良好氛围,逐渐塑造形成校园体育文化。

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

1.重视体育文化建设,达到体育文化的新高度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离不开高校的重视。只有在高校的重视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才能达到新的水平和高度。高校要重视体育文化建设,做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长远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制度,持之以恒长期抓,全面提升校园体育文化水平,达到体育文化新高度,助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

2.开展体育文化活动,提高体育文化的参与度

开展体育文化活动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学生广泛参与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才会有理想的效果。除了大规模的运动会、大型比赛外,要在不同范围内开展不同规模的体育文化月等活动。开展有特色的体育活动,以及体育健康讲堂等,吸引学生关注并投入体育活动,在校园形成浓厚的体育氛围,促进学生锻炼,引导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助其全面成长。

3.加强运动队伍建设,提升体育活动的关注度

高校应重视运动队的建设,加大投入提高运动队的竞技水平,并在运动队建设中形成学校的特色,努力在各种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各运动队的优异成绩对学生有极高吸引力,能增强学生的关注度,激发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利用广大社会资源,增强体育文化的影响力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水平和影响力的提高,离不开各方支持。高校要利用企业资源,寻求与体育文化推广企业的合作,提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运行和推广水平。要利用校友资源,把体育文化活动作为校友互动的有效载体;通过校友之间的互动,以及校友与在校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校园精神文化的传承,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还要利用校际资源,使体育文化活动化为校际交流的有效途径。举办高校之间的体育文化活动,搭建各学校大学生间的交流平台,利用不断增强的体育文化影响力,促进高校间学生的互动交流,促进高校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兵.体育文化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之根本[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90-91.

[2]王美玲.校园体育文化对良好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J].河套学院院报,2015,12(1):65-68.

[3]彭士媛.重视与加强体育教学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1999(1):87.

[4]秦勇.力效和谐: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2):123-125.

[5]杨妙春,王宏.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6):72-73.

[6]吕春艳,杨利香.高校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的关联性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32):32-34.

[7]李燮.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17):46-47.

[8]王英.校园文化建设视域下的人才培养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6(10):34-36.

[9]于长镇.试谈学校体育的社会功能[J].辽宁体育科技,1987(3):6-10.

作者:杜超 杨志刚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