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班级文化建设实效的方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我的班级我做主,鼓励学生参与班级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具有教育的作用。就是强调班集体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英国教育社会学界为主的教育社会学家们关于学校教育知识与班级互动过程的研究表明,班级文化建设包括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两个方面,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一个优秀的班级离不开积极上进的班级文化,好的班级文化也会成就思想进步的学生。在班级建立之初,学生的气质修养、行为方式各不相同,班主任不能急着让学生接受教师、学校的价值观念,而是通过“请与我做朋友”“我型我秀”“夸夸我的新同学”等班级活动充分给学生展示自我特色与才华的机会,利用教室的墙面展示充满个性张力的学生作品,使学生们相互熟悉,增进学生个体间的合作,同时通过活动使学生们发现同学身上的优点和自己的上升空间。接着请学生描绘“我喜爱的班集体”“我喜爱的同学”,学生们用了很多充满正能量的词汇来形容,例如团结、荣誉感强、互相信任、崇尚创新等等,这些充满正能量的词语就凝练成了大家都认同的新班级的核心价值观。再接下来开展了“班名”“班徽”“班歌”“班级名牌”“班旗”“班级口号”“教室布置方案”“班级规范”等等与班级文化相关的讨论和方案征集活动,同学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画笔、绘图软件,把对班级美好的期待融入自己的创作里。每一项最终都通过演讲和班级成员投票评比选出最合适的方案。在这一系列的班级活动中,学生对新组建的这个集体产生了正面积极的情感联络,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2辩一辩、议一议,学生参与管理制度完善
为约束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学校层面和班级层面都会制定学生行为规范要求,但是学生在校期间违反规定和破坏“班规”的情况并不罕见,违规行为频繁发生。比如总有学生违反规定把足球带到教室里来,大课间休息时总有学生因为去食堂买点心而上课迟到,也总有学生偷偷去体育馆打球等等。针对这样的情况,班级里展开了辩论,违反规定的同学陈述自己不遵守规定的理由,其他同学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支持还是反对,经过正反双方激烈的辩论,学生对规章制度制定的原因理解更深刻了,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们还提出了很多建议,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这样,即使没有强硬的管理,学生违反规定的行为也逐渐减少。例如针对大课间休息时学生因为去食堂买点心而上课迟到这一问题,通过辩论学生们发现,如果学校食堂可以提前结束点心的售卖时间,学生们自然就可以按时回到教室了,辩论后学生把这一建议反馈到了学校,这样的辩论和反馈也使得学校和班级的管理更加人性化。“民主或许不是绝对的好东西,但它却是我们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一种制度。”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在晚年回忆时这样说。初中生逆反心理强,对约束自己的规定很敏感,认为那是束缚自己飞翔的“枷锁”。可是没有约束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甚至是对学生发展不利的。针对这样的现状,民主地制定班级公约就显得很重要了。从制定到执行,再到修订,整个过程都鼓励学生充分参与进来,我的班级公约我做主,平等民主的氛围使得班级公约更人性化,更便于执行和监督,学生在执行这些规定时也热情高涨,在这样的管理中,学校和班级的氛围才会越来越和谐,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也才会越来越强。
3你来做,我来评,学生参与品行规范监督
在初中阶段,班级学生的品行规范监督一直是困扰班主任的难题,部分学生有时把不遵守规范看成是证明自己实力、张扬个性的一种手段,若不加以约束,学生可能会误入歧途;若约束力大了,又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有时候还会形成“班主任效应”,班主任在与不在,学生的品行会有很大的反差。例如整齐穿着校服和佩戴红领巾,班主任说教收效甚微,针对初中生往往能够听取或采纳同伴的意见和建议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发动学生一同努力,在班级里成立礼仪队,那些班级里仪态着装得体的学生在老师肯定的眼神的鼓励下,勇敢走上讲台进行服装和行为礼仪示范,她们优雅的举止、整齐的着装、礼貌的语言引得同学们赞叹不绝,与不规范的同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学们投来羡慕眼光的同时,也在默默地整理自己的衣领、钮扣,从此班级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此外,在班级中我们开展了情景剧、小话剧表演,由学生编写剧本并表演,反映校园中的不文明行为,把问题暴露出来由学生自己评判对错,通过创造情景使参与演出和观看的学生都获得了情感体验。借助学校开展的“特色班级”创建活动的契机,班级学生自发制作了校园文明宣传册和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故事集,画册中的卡通版中学生形象与班级学生形象很形似,同学们争相传阅,是很好的同伴教育素材。故事集里,在每一个中华礼仪小故事后学生都附上了自己写的点评,表达了对这些美好行为的认同。通过思辨,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提升了,品行规范监督的力量也从教师一己之力变为集全班师生之合力。当觉得同学行为欠妥时,身边的同学们都会积极主动地善意提醒。这样的转变既融洽了师生关系,也使学生对品行规范重要性的认同度提高了。
4团队互助,学生自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学校的心理教师调查显示,同学人际矛盾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要明显高于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上课时精力难以集中,这些问题其实有些并不是学习本身所带来的,而是人际关系紧张所导致的。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由于初中生自我调节的能力还很有限,因压力过大而消沉甚至轻生的情况也偶有发生。另一方面,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会让学生喜爱学校,信任老师和同学,主动地开展自我教育,更快适应新的环境。寄宿学生缺乏父母、兄弟姊妹的陪伴,同伴关系成了他们最看重的关系之一。然而,处于预备年级的学生虽渴望良好人际关系,却并不十分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长期的娇生惯养使得他们一遇到麻烦就推卸责任,对他人过于苛刻的同时,对自己却不能严格要求。在班级中组织以小组、寝室等团队为单位的体验式德育活动,对帮助学生主动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大有裨益。在新班级组建之初,组织学生开展“寝室名牌设计”“寝室广播操比赛”“最整洁寝室”“寝室才艺秀”等活动,同寝室的孩子们的互动增加了,相互了解的程度加深了,也渐渐找到了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体会到了团结和包容的重要。为了成为最整洁寝室,学生们学会了主动分担卫生打扫任务。在寝室广播操比赛中,为了做到动作标准,那些动作协调性好的同学主动教其他同学学习广播操,而为了做到动作一致协调,动作幅度大的同学主动缩小动作幅度,动作幅度小的同学也主动地把腰弯得更低,把手伸得更直,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大家学会了体谅和宽容。在寝室才艺秀中,一个寝室必须确定一个表演形式,平日因为多才多艺而骄傲自得的孩子学会了妥协和谦让,平日内向腼腆的孩子也做到了鼓起勇气展示自己。“寝室才艺秀”结束后,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没想到我的室友这么优秀!”大家真心地彼此欣赏。班主任教师在活动的规则设定方面需要注意激励学生的创造力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通过变换不同的评价角度,让每一个孩子都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鼓励。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积极正面而富有活力的、学生乐于参与的班级活动可以温暖学生的心灵,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教育氛围,使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升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好,参与的积极性高,能够获得更丰富的、正面的情感体验,使得智商和情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德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龙润忠.浅议同伴教育的特点和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6).
作者:徐娟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