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各个高校文化建设主体文化建设观亟须转变
由于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耗时、耗力、耗财却短期收益低的工程,所以就涉及到建设者对于短期收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的认知与态度。有学者将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分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其他等。本文主要以下四个主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一是大学管理层很难长期统筹兼顾。大学管理层是指大学里除了大学生、大学教师以外的文化群体。这个群体包括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以及一般管理者。而大学管理者文化指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以及一般管理者在长期的领导与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领导风格及管理行为方式。大学管理者主要的工作对象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由此,大学管理者须具备较高的管理能力和知识水平。实际上,由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需要一个系统性地统筹和协调,很难在短期见到实效,致使部分负责管理的人员积极性不高和关注度不够,最终使得文化建设任务停留在表层建设,或者说看似完成了,但最终难以深入人心。同时还存在校领导任期制和不同学科背景,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以及大的时代背景和主题任务。有些管理层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物质文化建设和娱乐活动开展的效果,而忽视了作为校园文化核心和灵魂的精神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也是一个长期性、持续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同时,由于高校在量化评比过程中,一般以教学和科研为重,很少涉及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估,这就导致在高校建设的过程中重学术而轻文化建设,导致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总而言之,文化建设不仅停留在口头上,还需要实际行动去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文化建设的认知,同时经过自身言行对其他校园文化建设主体逐步产生影响。而现实中,领导工作一般繁忙,这种影响力相对较弱,辐射范围较窄。二是广大师生的参与度不高。高校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中品味最高的文化,广大师生特别是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获得者。高校教师也往往是某方面的专家和学术权威,他们一方面担负着教学任务,一面肩负着探索新知识、创造新理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创新理论、创新精神传递给学生,逐步培养创新人才。他们踏踏实实地、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精神也会对学生和其他老师产生积极影响。但由于科研教学任务重,部分高校教师专注于科研教学,对校园文化建设投入时间较少。此外,还基于大班制或者导师制,导致老师的创新精神、敬业精神等优秀品质对于学生影响较为宽泛或较为狭小。总的来看,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对广大师生主体性的发挥;三是学生自身的自主性不高。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不管从数量、还是年龄上看,他们对于时代前沿文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但也存在对于所在院校的校史、校训、校徽、校歌的掌握缺乏主动性等问题。很多学生是在相关组织的要求下被动学习校史、校训、校徽、校歌,同时学习次数较少,并不能起到潜移默化,加深文化认同的效果。甚至还出现大学四年毕业竟不知本校的校史、校训、校徽、校歌,还有部分学校至今为止没有校歌;其实校史、校训、校徽、校歌是一所高校校园的标志性文化。它是一种符号,一种文化。四是其他主体作用发挥欠缺。高校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担着相应的社会功能,不仅仅是服务于校内的广大师生,同时也服务于社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利用校外的丰富社会资源,使其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例如校友会、校企合作等平台,都有利于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对这方面的利用存在欠缺。此外工会、各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党支部等都是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建设主体对校园文化建设都存在思想重视度不高的情况。一是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关注不够。由于年龄结构、学科背景、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他们对校园文化重要性的重视度不够。其实校园的道路、宿舍、教室、食堂、运动场、体育馆、艺术馆、科技馆、校史馆、图书馆、实验室及其设备、校园内的种植、水化、石和雕塑等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蕴含着一所大学的文化精神。不能忽视一草一木的微小效力。二是对新时代新特征把握不够。新时代,不仅是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也突出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样态上。网络信息技术、新型网络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高校往往重视传统的文化载体,对新媒体的运用力度不够,特别是网络文化平台活动相对欠缺,这与广大师生作为网民主要群体的客观现实极不相称。或者说认识到网络媒体的重要性和便利性,却对其安全性方面估计不足。实际上,高校的领导、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其他主体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或深或浅地影响着学校校园文化的性质、品味、风格和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的教育理念、生活理念以及文化理念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的当前与未来。
二、校园文化活动较为单一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指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在内的一切校园文化活动的总和;狭义的是指除去课堂教学活动以外的发生在校园里的各种文化活动。侯长林认为它主要是指众多的各种各样的社团和其他各种文化活动,如书法、摄影、绘画、集邮、演讲、咨询、写作等协会、学会活动,文史哲、天文地理、理工农医等方面的学科或专业兴趣小组活动以及不同规模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等等。他进一步将校园文化活动归结为两类:知识型和娱乐型。知识型侧重于通过活动形式,使参与者了解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相关知识,并从中受到一定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目的性比较强。娱乐型侧重于以美育的途径进行教育。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丰富广大师生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广泛深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活跃校园氛围,营造富有生机的立德树人环境。当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样,也达到了文化活动所预期的效果,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够。在日常开展的文化活动中,多是针对某一群体,学生活动没有老师参加,老师活动没有学生参加,鲜有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很难发挥文化活动中的感染和传导作用。二是线下活动丰富,线上活动缺乏。线下活动粉彩呈现,但线上的活动贫乏,没有发挥网络受众广的这个巨大优势。三是文化活动重获奖表彰形式,而轻过程参与。由于活动评价机制和组织形式的制约,真正参与到活动之中的学生不多,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重结果、轻过程,追求实际功利。但受于表彰人数的限制,众多的学生只能是参与者,并没有获得奖励,使得参与的积极性减退,影响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实际预期。
三、新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继承与创新
随着国家发展需要以及学校自身的努力,很多专科学校升级为本科学校,二本院校提升为一本院校,少数一本院校也逐步在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而努力。这是一种向好趋势,但是他们在建设中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单纯追求数量和规模上的扩张,或者重物质基础设施的建设,轻文化建设;高校文化建设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盲目跟风模仿,导致高校自身文化不能够全面反映学校的自身特色,不能树立起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忽略了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独特性,摒弃了地方优势、学科优势,导致肤浅化、同质化现象严重。这对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实际上,每一所大学的文化传统都是其在自身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的一种内在的品质,是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其文化具有历史的连贯性,这种历史的连贯性是依靠其学校人一代代传承保留下来的。因此,任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者都不可全盘否定历史、割裂历史。此外,由于不同高校发展的路径不同,这就决定了有不同的文化积淀和不同的文化传统。但是重视传统、发掘办学传统、弘扬优良传统,则是各高校提升其文化底蕴,建设更高层级大学的应有之义。因为,“识别高校办学传统,发现和总结学校办学传统是当代大学办学的根本之道”,对大学优秀文化传统的发掘,必须认真研究学校发展的历史,系统总结学校自身的办学思想和经验,对学校已经形成的优良的传统,要采取制度化的方法,使之固化,以弘扬光大,这些是大学精神文化的宝贵资源,一旦丢失就是对学校的损失;但同时也不可被传统绊住前进的脚步、追求现代化的脚步。因为,继承一创新——发展才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四、建设资源分布不均衡
由于各个学校建校情况不一,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贡献不同,导致建设经费才存在巨大差异,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耗时、耗力耗财的建设工程,既然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经费、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基础设施、相关仪器设备等方面全国不同区域还存在巨大差异;通过上述分析,希望对推进高校建设,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高校教育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形成了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为高校进一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贾九斌.论高校校园文化的结构识别[J].黑龙江高教教研,2010.1.
[2]陈传林.大学精神与高校持续发展的深层问题[J].理工高教研究,2004.3.
作者:杨丽 单位: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