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原创动画的理性认知和文化建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中国动画曾取得突出的成就。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认知观念的失误以及制作技术的幼稚化,最终导致主流市场的缺失。在学习美日动画的过程中陷入片面追求高科技和盲目模仿的误区,从而使动画发展处于瓶颈当中。要使国产动画在全球化时代更好地传递中华文化,重回主流市场,就必须深度体现国产动画中的民族化色彩,以全球的眼光对待并把握民族文化的传播。坚持民族和本土文化立场并依托全球化的优势,成为促进国产动画发展的文化坚守和时代抉择。
关键词:中国动画;民族文化;文化坚守;全球化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电影界曾推出《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多部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具有鲜明中国元素的优秀动画片,在国产动画片艺术创作中创造了突出的成绩。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面对国产动画人才的断层和日美动漫高速发展的冲击,中国动画业呈现出“不断凋零”和“风光不再”的局面。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浪潮中,中国动画发展显示出深刻的“文化焦虑”“技术掩盖故事”等困境。当前,中国动画正处于民族文化重建与高新技术融合的关键时期,以史为鉴及系统研究和整理民族传统文化动漫元素、并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的原创动画和构建中国新时代特色的动漫艺术文化,已成为中国动画工作者的时代重任和文化艺术担当。
一、“中国学派”的辉煌成就及经验
“中国学派”是中国动画学派的简称,其代表性成就集中体现在20世纪50-60年代和70-80年代的两个“黄金时代”。[1]在上述两个时期,中国创作并推出了一大批富有鲜明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动画作品,在世界动画界中光彩夺目。“黄金时代”的优秀动画作品之所以取得骄人的成绩,其内容和题材均来自于中国神话、传说、戏曲、民间故事和寓言等;其美术风格充分借鉴了中国数千年积累和传承的传统艺术,从工笔重彩、民间绘画、水墨绘画、木偶、皮影、剪纸以及民间戏曲中广泛挖掘并使用了可借鉴的艺术创作元素,造就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佳作。“中国学派”并不是横空出世,其创作手法和创作内容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汇集和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的艺术元素,并同时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新中国成立之时,宣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百废待兴的历史使命,使全国人民以高涨的生产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投入到社会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文艺的建设也不例外,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动画片的创作。20世纪50年代中期,正值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为“中国学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1957年,中国上海美术制片厂正式诞生,集结了中国动画界一批优秀的人才:特伟、靳夕、王树忱、段孝萱、钱家骏、徐景达等。作为当时中国动画发展重要阵地的上海美术制片厂,推出了一大批享誉中外的优秀动画作品,创造了新中国成立后动画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也在世界动画舞台确立了“中国学派”的应有地位。1958年,剪纸片作为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被引入动画艺术创作领域。第一部作品《猪八戒吃西瓜》以其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和新颖的艺术形式而受到大众好评,以开辟了剪纸片艺术发展的新路而一举成功。1961—1963年,中国先后推出了两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为全世界的动画影坛增添了一个最能代表中华文化风范的新片种。《牧笛》作为新中国推出的第二部水墨动画片,以水墨艺术形式表现人物、家畜和山水田园,酣畅淋漓地表达和体现了中国水墨画中的“一墨代众色”风采。1961—1964年,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完成制作并呈现给观众,作品将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小说《西游记》的一个精彩章节形象地再现于电影银幕,其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人物造型和高超的动画技巧,使其成为中国动画在世界产生广泛和重大影响的作品之一。此外,这一时期推出的《孔雀公主》《金色的海螺》《黄金梦》等动画作品也独具特色。大型木偶片《孔雀公主》以生动的情节和恢宏的场景,表现了中国傣族地区的美丽传说和神话故事,影片的精湛技巧也标志着中国木偶片电影艺术的成熟。《金色的海螺》是这一时期剪纸片中最出色的作品,影片制作过程中所使用和传承的镂刻艺术,使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变得绚丽多彩。《黄金梦》是一部采用全新表达和诠释方式的漫画风格的动画片,以粗犷的线条和夸张的形象讽刺一群贪得无厌的富豪。[2]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上述动画作品曾获得多项国际顶级动画赛事大奖,不仅体现了中国动画艺术的特色、表达了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和成绩,更展示了中国原创动画的实力。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原本处于迟滞徘徊期的中国动画迎来了随世界动画蓬勃发展的新机遇。新时代的中国动画人在动画题材的内容、动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动画艺术的制作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开拓和锐意进取。这一时期,诸如《山水情》《天书奇谭》《哪吒闹海》《三个和尚》等一大批优秀的动画作品相继问世。这些动画艺术作品继承了前期动画艺术的成功经验,继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不但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国内外获得了极高的褒奖和赞誉,更重振了“中国学派”的艺术精神和追求,成就了新中国动画艺术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中国学派”正是在上述不断进取和发展的道路上,逐步形成了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新中国动画艺术底蕴、以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为中国动画艺术标识的艺术理念,这种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延展、创新及诠释,高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也确立了中国动画艺术在世界动画史上的独特地位。[3]
二、迷失、危机和突围中的教训与反思
1978年以后,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和获取西方先进技术的市场导向,使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步伐加快。在艺术尤其是动画艺术领域,“拿来主义”的接受心态使中国动画界机械式地模仿国外技术。这一时期,以片面模仿和追赶国外先进的动画技术为主导,既让出了动画市场,又舍弃了民族文化在动画艺术领域的担当,失去了对动画艺术的理性和文化认知,忽略了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在动画领域的表达和建构。(一)文化认同模糊。新世纪之初,多种原因导致了中国的动画市场处于技术乏力和精神疲软状态。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整个艺术市场的运作环节中存在诸多不规范、不自律和不成熟,与此同时,全球化和产业化的时代大背景,又促使欧美和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动画产业迅速抢占甚至吞噬着中国的动画市场。中国动画产业迫于生存和发展,虽然在努力学习国外先进制作技术,并大量产出动画电影和动画剧集,但大多数作品的原创性低,传统的民族文化元素和底蕴缺乏,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最终使中国动画陷入了深沉的文化焦虑。199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推出动画电影《宝莲灯》,表达了新时代中国动画艺术的突围实践。该部作品既运用了全新的制作理念、加入了CG特效,又努力从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中提取素材,试图在浮躁和焦虑的中国动画市场找到平衡点,使中国民族动画重新回到观众视野。遗憾的是,该作品的角色形象缺乏原创性,故事内容单薄,民族文化和精神表达不清,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中国动画在坚守传统与推动创新之间摇摆不定、导致民族文化认同模糊的困境。反观美国动画电影《功夫熊猫》,集合了中式建筑、太极八卦、中国书法、中国美食、轿子、麻将等大量中国文化元素。“熊猫”是“中国文化使者”,而“功夫”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除了主角熊猫阿宝以外,动画中的其他几个角色金猴、仙鹤、娇虎、灵蛇、螳螂则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几路最具特色的拳法武术代表。动画电影《功夫熊猫》整合重构了中国本土民族文化、美式幽默表现方式和好莱坞经典的叙事结构,深得中国观众的青睐,票房首个周末即拿到了3800万人民币。[4]面对汹涌来袭的美日动画,中国的国产动画艺术要走出困境,必须努力推出真正优秀的作品以传承诠释中华传统文化,促使中国动画艺术走出国门。艰巨的文化重任不但要求新时代的动画人准确把握全球化的趋势和背景,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全球化之中,还要求从民族文化保存与发扬光大的角度,提高警惕以防止外来文化对我们的“文化转移”。因此,中国动画只有深度理解和正确审视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有效地整合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统文化资源,才能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找到自己的风格。(二)价值观危机。近年来,中国动画产量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艺术审美、主题内涵表现上却令人堪忧。其原因在于商业利益与艺术追求没有实现融合。动画承载着巨大的文化责任,对观众的心理、信仰和行为起引导性的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动画作品质量的文化保证,决定作品的思想高度。当前,在娱乐产业和外国动画的冲击下,中国动画注重娱乐性,忽略了本应该有的文化担当。很多作品内容肤浅,为了收视率或票房,追求低俗趣味。例如,动画电视《熊出没》打着环保的旗号在少年儿童中有着热烈的反响,但却引发了家长们的担忧。作品中人类肆意砍伐树木、滥用枪支以及和动物之间的暴力打斗,违背了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也给少年儿童带来了不良的示范。另一部收视长青的动画电视《喜洋洋与灰太狼》中的红太狼角色颠覆了传统家庭观念中的女性形象,但在塑造新时代女性形象时拿捏失度,女主人红太郎用暴力证明自己的权利和家庭地位,自己好吃懒做,以姿色驱使丈夫外出捕羊。这样的角色设定有悖于我国文化中的“礼”和“勤”,对观众起到负面示范。网络动画电视《十万个冷笑话》试图以对古典文学的解构和对知名动漫角色进行无厘头的恶搞,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但实质上这样的反文化的病态娱乐是建立在解构和肆无忌惮的恶搞传统的基础上。[5]著名编剧罗伯特•麦基说,“故事是向世人表达价值观的艺术”[6]。纵观动画发展史,美国和日本的动画艺术在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之后,已成为传播本国价值观和诠释并推介本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与平台,而中国的动画则明显缺少思想的升华、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和正确价值观的判断。(三)艺术风格缺失。所谓动画风格是指美术、表演、题材、寓意、音乐综合起来构成的总体艺术特色,它反映了艺术家的思想、审美以及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特性。近20年来,受日本和欧美国家的动画影响,中国动画民族化风格艰难突围。二维动画风格倾向于日本。《魁拔》系列动画电影在角色设计、场景设计、角色动作方面都是“日本范儿”。该系列动画电影导演王川认为这是全球市场定位,在目前国际主流市场中80%以上都是这样的风格。除固定日本动漫迷的群体外,日式风格动画并不能被中国观众普遍接受,所以首映火爆后票房总体低靡。当网络动画作品《雏蜂》进入日本市场后,日本观众评价这部作品山寨日本动漫,希望能看到中国风格的动画。近年虽然网络动画发展迅速,但二维动画基本都是日式风格,如《尸兄》《妖怪名单》《全职高手》等。[7]在当下主流的三维动画中,中国动画则以欧美动画为参考对象。被称之为“中国首部原创三维动画电影”的《魔比斯环》,投资1.3亿元人民币,历时五年,汇集了世界动画创作精英,还聘请了《花木兰2》导演格兰•柴卡,但最终票房只有365万元。其原因在于故事内容与我国本土文化的割裂,一味追求新的技术,很难引起本土观众的共鸣。《神笔马良》3D版由迪斯尼支持完成,这个基于中国民间文化的童话故事,被包装成了经典迪斯尼风格的动画,摒弃了原著中传递的民族文化,使得观众观后不免五味杂陈。[7]此外,《熊出没•奇幻空间》《魔镜奇缘》《潜艇总动员》等动画作品,都没有最终走出迪斯尼的传统风格。对此,迪斯尼动画公司艺术总监拉塞特的名言“艺术挑战技术,技术启发艺术”,不仅是艺术与技术关系的精彩阐发,也可以看作是对中国动画艺术创作和发展的忠告。因此,中国的动画艺术要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并实现超越,不但要回归传统的、民族文化的本位,也要深刻认识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联系,艺术创作和创意要考虑实现它的技术,而技术上的创新也会成为动画新的语言。
三、以民族文化自信构建新时代的中国动画
中国动画目前面临的价值观和风格的困境,也同时反映出我国动画创作者对中国民族文化创作力的缺失。中国动画的发展应树立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担当意识,应有理性认知和价值判断,用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寻求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契合点。(一)唤醒、激活并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中国动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国主流传统文化习俗、少数民族文化、经典文学著作、当下生活中的题材等,都是中国动画创作的灵感源泉。从传统文化习俗中挖掘。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一些代代相传的民俗文化在时间、科技和快节奏的生活中不断地被冲刷,人们渐渐地将其淡忘。中国的每一个节日都包含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动听的故事,而因此产生的传统象征如红灯笼、门神、年画、舞狮、鞭炮等等都是重要的传统文化元素。2016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小门神》讲述了门神两兄弟因为科技时展面临下岗危机依然来到人间的南浔古镇后发生了一系列故事,该电影实现了传统文化习俗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与重构。[8]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中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神秘梦幻的异域风情,也创造了大量的传说、神话和动人的故事。200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电影《勇士》围绕蒙古族青年巴特尔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表现了蒙古族青年的骁勇和率真。合理地开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将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题材故事以动画的形式表达,既是展现民族国家内部多元文化的重要纽带,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9]从经典文学著作中提取。中国经典文学著作传承了中国民族文化意识形态,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对受众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深刻影响。这些包罗万象的文学故事对中国原创动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015年,三维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故事原型来自于中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导演对其人物及文化元素进行了提取和拓展,该片剧情堪称精彩,制作精良,打破了过去长时期形成的国产动画的单一及固有的印象,成为国产动画作品中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代表性成果,成就了现象级作品的美誉。基于新世纪以来国产动画对经典文学著作开发极少的现状和事实,广袤深邃而又深受国民喜爱的中国经典文学空间,仍需要动画工作者不断开发和拓展。(二)发扬中国传统动画意境审美。天人合一的意境审美。中国传统动画之所以获得“中国学派”的美誉,并曾在世界动画的舞台上有过光辉的历史,这都源于它吸取了舞蹈、音乐、绘画、建筑、书法等多种艺术元素,并融入传统的哲学思想,从而造就了中国传统动画艺术的独特性。早在宋元时期,中国传统绘画便注重对意境的追求,此后,中国传统绘画从侧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而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这是中华民族在艺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的境界。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在论及艺术、意境与审美的关系时,曾有如下精彩的诠释:“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变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10]中国传统艺术的意境源于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哲学意识,而西方国家则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信奉“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所体现的自然意识能使艺术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11]2016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依托《庄子•逍遥游》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千里也”的意象,讲述了少女“椿”为了报答少年“鲲”的救命之恩,饱含感激之情,为身死后的“鲲”抚养灵魂,并不惜与自己生活的世界做激烈、残酷的争斗,最终将“鲲”放生于大海使其获得重生。该部作品构建了一个人与神自然共生的奇幻世界,呈现出独特民族特色且形神兼具的美学风格。[12]虚与实的水墨视觉审美。中国水墨写意画中“虚”与“实”是重要的理论范畴,包含着隐现、藏露、浓淡、黑白的对立与统一。这种传统的绘画理论概念被大量运用在传统动画中,例如1988年的动画电影《山水情》中常运用的半边式构图和大量的留白,体现烟云水气的清新飘逸。[13]这样的水墨视觉表现方式同样也运用在了2017年的动画电影《大护法》中。该部作品结合了当代大众的审美需求,画面设计更为简洁,并以大量的留白拉开现实与叙事空间的距离,展现出神秘的感觉与意象。虚与实在影视作品中是表现景深关系的方式,通过前景、后景和虚实的变化体现画面的空间感。《大鱼海棠》中的一重要场景———神之围楼,一个全景镜头将海天、人神的空间连接起来,虚与实的转换使画面具有空间感和凝聚力,体现出了从传统民族化美术形式中吸取的能量。(三)用世界的眼光构建中国民族文化气质。中国原创动画的民族文化构建不仅体现在外在的美术表现,而且体现在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气质的构建,是足以引发国人乃至全球观众情感共鸣的中华民族动画。动画中角色的塑造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内涵的关键,动画工作者必须深挖传统文化精髓,结合时代需求,创作出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动画作品,让中国的“第七艺术”①走向世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大圣”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为原型,结合全球化时代的审美情趣,塑造出了一个颠覆以往对孙悟空认知的鲜活角色。片中的“大圣”不再是所向披靡的神,真实的人性化特征使角色更加丰满。“大圣”在影片中通过从自我否定到自我奋斗,又从自我怀疑到自我救赎中,呼应了儒家思想中“修身”与“平天下”的先后关系。在影片中没有“唐僧”这一角色,但小和尚刘江儿从在五指山解救“大圣”到帮助他重新肯定自己的过程,让观众意识到刘江儿是原著中唐僧的“化身”,这样的“麦格芬”(MacGuffin)②表现技法极大地提高了叙事过程中的互动性、话题性和趣味性。该片运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手法,但又抛开了美国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价值观。2019年7月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两周突破30亿票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动画电影票房军。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一样,都是改编自家喻户晓的中国经典神话故事,《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让中国动画第一次脱离了低幼化,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则是反映当下社会的不同人群面对命运的种种抗争。该片反映了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善人,也没有绝对的恶人,亦邪亦正才是普通的大多数人,就连仙魔也不能免俗,也反映出种偏见对特定人群带来的影响。这部动画的成功在于它成功地传达了传统文化,用世俗凝聚人心,教育感化大众。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的传统和习俗等等,都是中国人喜闻乐见和家喻户晓的,对异域文化的新奇感是一种人类普遍存在的猎奇心理,也是一种开放和学习的良好心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是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我们应有清楚的理解和认知,但如何处理国际化和民族化确是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艺术领域都应该把握的哲学认知。以开放的心态学习新技术,甚至学习如何将美国元素融入到中国元素当中,再使用高新技术成功创造动画作品。如何挖掘整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包括各种神话传说,以崭新的形式和技术呈现出来,这是未来中国动画艺术发展的重要使命,也是成功的道路。中国当代动画工作者应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根基,开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创意引擎”③,构建民族文化自信,使中国原创动画具有中国精神和民族影响力。
四、结语
正如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所说,全球化其实是把“双刃剑”④。全球化呈现异彩纷呈的异国风情,但文化传播权力和文化传播资源分配的“不对称”性、不均衡性,则会导致严重的文化传播生态危机。[14]因此,传承及跨文化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有坚定的立场、十足的文化自信和突出的成绩,才能抵御外来强势文化的入侵,这也是中国的国产动画在跨文化传播中所应承担之责。“民族特色”的动画片并不是要抛弃现代数码等高技术而单一强调本土文化资源以及图解式、简单化地诠释传统文化,相反,多元化技术路径和深度理解与诠释本土文化才是动画片能够获得健康发展并取得成就的最重要基础。同样,只凸显“自文化”的优越而无视“他文化”的价值,只坚守“自文化”的“立场”而割裂或断绝与“他文化”的交流,有可能成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拒斥异质文化的“文化孤立主义”,不但阻碍了多元化的发展,更不利于本土的、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中国原创动画不仅需要不断提高技术和优化工具,而且更应该理性分析国外优秀动画片的文化铺陈和理性架构,以足够的文化自信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正确诠释和传达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既保持文化担当又推动动画艺术市场健康发展。中国的动画艺术要获得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应有开放的心态、博采众家所长的精神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和使命担当。中国传统动画艺术在审美意境领域曾取得卓越的成就,是中国动画艺术的宝贵经验和优秀成果,更是中国动画艺术发展过程中需要保存并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是中国动画艺术发展取之不竭的宝库。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宏图方略和国家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赋予了中国动画艺术人鲜明的时代使命和艺术担当,更是中国动画艺术健康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指南。只有精准地把握时代脉搏才能不忘动画艺术发展的初心、牢记动画艺术发展所承载的文化使命,以昂扬的姿态和高度的自信,在继承、发扬和创新传统文化中探索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动画艺术发展之路。
作者:吴飔雪 钟远波 单位:成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