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地方特色文化建设课程思政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地方特色文化是“课程思政”重要的载体和资源。要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课程首先需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中的“课程思政”内涵,漫长的历史长河为安阳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红旗渠精神、工匠精神、扁担精神等。要从加强教师培训入手,着重从加强“课程思政”意识、地方特色文化认同和教学组织能力三方面下功夫,让地方特色文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要积极将地方特色文化引入实践教学,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地方特色文化;课程思政;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中,在“授业”同时做好“育人”,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技能更能提高个人素养和内在徳行,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国家发展结合起来[1]。做好“课程思政”关键在融,巧妙地将思政元素和知识传授结合在一起,这其中能让学生感受到、体会到、探究到的地方特色文化就成为绝佳的载体。
1安阳地方特色文化的课程思政内涵挖掘
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早期华夏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它是三经之首《易经》的诞生地;它孕育了内涵丰富的殷商文化;中国近代考古学在此诞生;它是文字之都;它古有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今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前有马青霞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后有刘邓大军根据地革命精神;孕育了谷文昌这样的好干部,培养了具有“扁担精神”供销社干部;前有敢闯敢拼,造福一方,带动一片的姚村人民,后有为了青山绿水放弃真金白银的林州人……安阳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无尽的资源。
1.1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安阳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一片甲骨惊天下”,也是三经之首《易经》的故乡。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安阳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演绎过大禹治水、盘庚迁都、妇好请缨、苏秦拜相、西门豹治邺、信陵君窃符救赵、岳母刺字等人物的英雄事迹,留下了殷墟、二帝陵、曹操高陵、羑里城、岳飞庙、袁林等人文景观。这里面有太多可歌可泣,值得大书特书的事迹与人物。把这样的元素融入课程,让学生从身边的故事去感受去学习,是“课程思政”的鲜活教材。
1.2红色文化
安阳林州是革命老区,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连绵的太行山,进可攻,退可守,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任村开辟了抗日根据地,点燃了抗击日寇的星星之火。这里进行过反击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的反顽战役,邓小平同志、李达同志亲自指挥。这里建立了八路军豫北办事处及三条地下交通线,刘少奇、邓小平、李达等老一辈革命者都通过这些交通线往返于敌伪封锁区。解放战争中,很多老区儿女跟随刘邓大军一路南下,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服从组织安排,留在南方工作,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建设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中走出了谷文昌、蔡良承等优秀干部,在当地老百姓心中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传承红色文化,将革命故事、革命精神有机的糅合在课堂当中,对加强大学生使命感、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生态文化
林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放弃暂时的真金白银,主动关停并转了两百多家污染企业,修建了太行山森林运动公园、中华古板栗园、湿地公园等,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生态建设这一核心,在创新、资本和互联网三方面下真功夫,完成了结构调整,实现了优化结构和经济发展同时并行。经过30余年的精心打造,林州早已摆脱了缺水的帽子,城区水系建设卓有成效,依托太行山和红旗渠精神,成为了“有山有水有精神”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胜地。目前林州已经形成了以红旗渠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教育游、以太行大峡谷为代表的山水风光游和以国际滑翔基地为主导的蓝天翱翔游,“红、绿、蓝”三色旅游交相辉映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1.4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是几十万勤劳勇敢的林州人民为解决吃水问题,在艰苦条件下奋战10个春秋创下的人间奇迹,在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是一心为民的初心;是不等不靠的拼搏精神;是几十万人拧成一股绳的团结协作;是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它经过反复锤炼得到了丰富发展,有了“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新内涵,越来越散发出历久弥新的光芒。一代一代林州儿女在红旗渠精神的带动下敢想敢干,成为中华大地上的建筑大军,返乡创业的弄潮儿。红旗渠是实现中国梦的典范,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民族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资源。
1.5扁担精神
“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扁担精神”,诞生在绵绵太行山的深处。这里的交通在过去极为不便,羊肠小道、悬崖绝壁随处可见,326个自然村几乎与世隔绝。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干部职工在马车不能用、推车用不了的情况下,硬是凭借一副铁肩膀、一颗为民服务的初心、一把精打细算的算盘,担起了沟通城乡的经济生活的重担,架起了党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桥梁。改革开放后,在供销社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石板岩供销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服务旅游经济,再次创造了辉煌。“扁担精神”的内涵是经济学、管理学还有通识课的绝佳课程资源。
1.6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起源于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红旗渠工程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干渠支渠遍布林州各乡镇,修建过程中一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70多公里的红旗渠每一块石头都是精锻细凿,一层层渠岸岩石都工工整整。正是这些铁匠、泥瓦匠、石匠的工匠精神,成就了这世界第八大奇迹。因为有这样的工匠精神,别人不敢干的林州人敢,不但敢干还要干好,林州十万建筑大军才能在全国的建筑市场上取得领军地位,林州才能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理学、工学类课程完全可以将林州的这种工匠精神糅合进去,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永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历史对安阳特别偏爱,在三千多年的长河中给安阳留下了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做的就是各专业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发掘文化遗产当中所蕴藏着的思政元素,将安阳地方文化融入课堂中,以学生更容易感受、更直观的方式巧妙地以文化知识为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安阳特色文化,注重深入挖掘、弘扬、创新安阳地方文化的内涵特质,在立足地方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全方位的“课程思政”目标。
2加强教师培训,用地方特色文化丰富教学内容
做好“课程思政”工作,教师是关键。无论安阳地方文化中思政元素多么丰富,如果教师没有将地方文化纳入课程教学的意识,那这些思政元素就好比不见天日的明珠,不能发挥出它奕奕神采;我们常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如果教师本身都不了解这些优秀文化,不能把其中的故事如数家珍,就更谈不上结合课程内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此外要让学生如春风化雨般被震撼到,没有巧妙的课堂组织依然达不到效果。但实际上由于专业限制,教学习惯、奖励机制等种种原因,教师中能同时具备这三种能力的人少之又少。这就向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教师培训。教师培训应该从三方面入手:
2.1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者和组织者[2]。如前文所述,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受各种条件、水平的制约,还没有建立“课程思政”的意识,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育人意识不强,就不能主动把地方特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和所授课程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加强各级培训,帮助专业课教师把“课程思政”的理念入脑入心,帮助他们梳理各类课程内在的哲学思维、文化联系、精神实质,增加他们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认知和理解,增强他们整合文化资源与课程资源的能力[3]。
2.2加强教师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如果对地方特色文化缺乏认识,就更谈不上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与课程结合了。这就要求强化教师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只有基于充分认识才能实现文化认同,只有实现了文化认同才能有进一步的文化实践,将地方特色文化的价值引导融入课堂教学和师生交流中[4]。言传身教,教师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
2.3加强教师融合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能力
“课程思政”难点在融合。不能把“课程思政”课上成专业课+思政课,这种贴标签、两张皮的教学方法背离“课程思政”的初衷,不仅不能实现1+1大于2的效果,过犹不及,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5]。“课程思政”要以“如盐在水”“如春在花”的方式影响学生,就要加强教师融合专业内容和思政元素的能力,加强培训,讲座和学习,注重教师间经验的沟通和交流。
3用地方特色文化丰富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育人的重要环节,是“课程思政”不能忽略的部分[6]。地方特色文化贴近学生生活,能够让学生方便看到、听到、了解到、感受到并悟到。在育人方面,地方特色文化具有天然优势,能够帮助专业课教师守好自己的责任田。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专业课教师可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譬如组织学生参观刘邓大军革命旧址、遗迹、纪念馆,让学生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增强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追寻殷商文化,开展甲骨文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组织学生参与安阳重大活动,在文化活动中感受地方文化魅力,接受文化氛围的渲染。地方特色文化进入实践教学搭建了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桥梁,为学生深入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重要的是,地方特色文化进入实践教学,缩短了学生与地方特色文化的距离,有效增强了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提升了“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服务当地经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结语
“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在各地各高校都进行着尝试与推进,目前还没形成具有推广意义的典型和模式。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推进?该文结合安阳文化遗产众多的特点,提出立足地方特色文化,建设“课程思政”的方法。深入挖掘安阳地方特色文化中的“课程思政”内涵,提炼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红旗渠精神、扁担精神、工匠精神等,让地方特色文化成为“课程思政”重要的载体和资源。在地方特色文化进高校进课堂的实践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要实现地方特色文化和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必须要从加强教师培训入手,着重从加强“课程思政”意识、地方特色文化认同和教学组织能力三方面下功夫,让地方特色文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要积极将地方特色文化引入实践教学,通过身边鲜活的教材,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实现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的高度统一,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锡喜.论在“课程思政”探索中坚持思政课程核心地位的必要性[J].理论与评论,2019(2):5-13.
[2]宋乃庆,罗士琰,肖林.新时代中国好教师培育刍议[J].中国大学教学,2018(7):17-21.
[3]钟卓良.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讨[J].红河学院学报,2019,17(2):97-99.
[4]侯勇,张腾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发展———学习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6):53-58.
[5]胡军林,赵冬晶.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医学生德育工作路径探究[J].西部学刊,2019(7):85-88.
[6]杨燚娜.立足地方文化内涵,实施课程思政育人———宁波商帮文化在地方高校课程思政中的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4):61-63.
作者:马海丽 单位:安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