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下榜样文化建设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下榜样文化建设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下榜样文化建设探析

摘要:榜样是在伟大事业奋斗过程中涌现出的能够代表时代精神风貌的典型人物,客观、科学地弘扬榜样文化,不仅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道路的主观需求,也是推动时代精神发展的客观需求。本文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角度入手,立足于榜样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分析了榜样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结合方式与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榜样文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坚定文化自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是党的报告中对于文化发展目标的重要论述,随着社会转型发展,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们主体意识进一步觉醒,社会价值选择日益多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榜样文化特有的内涵和优势,使其早已成为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话题。

1榜样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榜样文化有其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从源头来看,榜样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根同流。民族文化中的传统美德是榜样文化内在涵养的源头,榜样文化植根于美德的沃土,在不断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扬弃发展,如岳飞、等榜样形象早已成为承载爱国主义、忠义勇信等优良传统的精神代号;从发展来看,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运用榜样文化来树立典型、引领方向、凝聚力量,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榜样文化,并渗透于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的方方面面。随着时代变迁,其文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发展,在传统性与时代性的兼容并蓄、取精去糟中不断打磨自身的文化样态;从性质来看,榜样文化彰显社会先进文化,作为选树的先进典范代表,榜样本身及其内在所代表的品质精神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其核心内涵不仅来自于先进文化的精华,还浓缩和归纳了时代精神的精髓,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先进文化指明了前进的发展方向。(1)榜样文化的内涵。榜样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选择树立、培育各类先进典型,并有目的地、系统地引导人们对其事迹以及其中所体现的精神品质进行认同、学习和传播,以此不断激发人们自觉向上、向善的一种文化样态。关于榜样文化的内涵,学者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其中,在学者范迎春看来,“榜样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自我承载着该时代先进的理想观念和价值品质,并感染学习者对其内在价值进行自我内化认同直至外化实践的有着引领作用的理想人格范式。系统性地总结和凝练榜样的内在承载价值和外在引领作用而形成的起示范作用的思想文化即是榜样文化”。这一观点阐述了在时代背景下,榜样的主体示范性和客体可学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榜样是时代观念和文化品质有力的诠释者、示范者和践行者,他们背后所体现出的崇高理想信念和向上精神状态等内在价值,提炼凝结成了能够彰显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力量,并因其价值内核的“榜样”特性,辐射该文化圈子所覆含的社会成员,从而为其提供知行实践上的价值导向。(2)榜样文化的特点。先进性是榜样文化最本质的特征,榜样人物身上往往生动彰显着与时展方向相一致的品质精神,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具有超前的引领功能量和恒定意义;榜样总是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伟大出自平凡,真榜样都来自于实践并经得起实践检验,榜样文化的社会历史性和实践性是对于不同条件下产生的榜样其内涵、性质不同的有力解释;榜样文化产生于阶级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政治属性上来看,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阶级性是榜样文化的根本特性;文化对人的生存、生活模式具有引领功能,渗透性是榜样文化育人功能起作用的主要连接点,通过不同的传播形式,榜样文化逐渐对人们日常的思想、行为实践进行渗透,不断在人们心理上塑造出正能量的价值格局,促进社会道德氛围营造和精神文明建设。随着榜样教育作用日益凸显和以媒体传播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国家对以榜样宣传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重视程度提升,榜样文化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作用有了显著增强,但大学生主体思想的复杂性、舆论场的多元性和宣传手段的多选择性都为榜样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挑战。

2榜样文化与价值观教育的结合方式

榜样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人格化代表,榜样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引领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并通过多元的媒体渠道结合课堂教学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线上、线下的主导式教育、统一性引导,目的是使其理解、认同进而学习效仿榜样,最终逐渐形成符合时代精神和民族情感的主流价值观。(1)以核心价值观为内容进行主导式教育。榜样文化具有向上的驱动力和软约束力,其核心内容蕴含着从广大榜样身上提炼出来的先进价值观。传播者通过座谈会、讲座、优秀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对榜样人物的事迹进行课堂教育或活动宣传,以外在事迹的感染性和内在价值的示范性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引领功能,大学生受众对于所传播的榜样内容进行接收,并自觉地分析、汲取之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内容认同程度越高,价值观引领功能作用发挥就越大。这种以榜样文化为主题的主导性思想引领活动会推动大学生受众塑造出与其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进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和判断,并通过实践中介使之外化,用以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因此,榜样文化是提升社会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认同度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渠道。(2)以新媒体传播为载体进行多渠道宣传。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支持“互联网+”教育发展,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9年6月,从年龄层次上看,20~29岁年龄阶段的网络用户占比为24.6%,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从职业分布上看,用户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6%,其中又以大学生占到一定比例。作为当前新媒体时代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交往方式和社会心理都受到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内容影响,榜样文化以新媒体传播为载体进行多渠道宣传,也是其引领功能发挥的重要途径。榜样文化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拥有了更广泛的信息渠道与传播载体,利用互联网传播效率高、速度快的优势,突破了时空限制,通过网络技术、手机微端、影视作品等媒体渠道扩大大学生对于榜样文化教育的学习率与接触面,潜移默化地将榜样文化的引领功能生活化,逐渐具有了更大的影响力;信息传播者也开始注重创新榜样文化的信息传播形式、丰富其传播载体和教学形式,通过学习强国、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学习通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培育,突破了传统方式的束缚,增强了传播主客体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促进了大学生榜样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由被动式灌输发展为主动式参与,将榜样人物在媒体环境中以生动而具体的文化形象代替自然环境下的抽象形式,增强其可知性和感染性,进一步促进榜样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功能的发挥。(3)以教学活动为形式进行统一性的引导。学校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渠道,价值观教育是培育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也是榜样文化引领功能发挥的重要形式。榜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引领性质的教育活动,并不是个人的随意行为,学校课堂主要通过采取统一性引导的方法,来展开榜样文化的传播和教育,通过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英雄人物专题通识课教学等统一性引导形式,让大学生对榜样及其所蕴含的观念品质进行认知和学习。这种以教学活动为形式进行的统一性引导,能够迅速有效地将榜样的信息、先进事迹、道德情操灌输传递给大学生,在课堂榜样教学的模式中,教师作为信息传播的来源,一定意义上保证了榜样事迹及榜样所传递价值观的正确性和正式性,从源头上确保了榜样文化引领功能发挥的有效性,而且随着教师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构建符合现代媒体格局的榜样教育体系,积极地融入大学生的话语场,使得榜样文化教育语态情景更生动可读,提升了榜样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3榜样文化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不足

榜样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教育目的在于通过榜样教育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外化实践,但现实生活中榜样文化教育存在“疏离”困境,大学生对于榜样价值观的认同多存在于感性层面,很少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和实践操作,甚至由于宣传方式不当会产生排斥心理。(1)深化感性认识但是理性认同不够。榜样文化的感性认同是大学生在感官和心理程度上对于榜样及其事迹所包含的特定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认可和共情,实际上是对榜样人物或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或道德规范的肯定。大学生缺少一定的社会阅历,思想发育上还尚未完全成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态,在这种情况下的榜样认同通常是一种感性、盲目的认同,是在文化传播者主导的榜样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对于榜样身上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的被动、粗糙接受,往往被表面的精神获得感所蒙蔽,很少去结合自身具体需求对榜样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理解,消解了理性认同。自上而下的榜样文化传播方式以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榜样的价值教育功能量停留于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本能感动层面,很难调动大学生用榜样外在先进来对照内在需要,很难进行理性价值判断与选择。(2)注重意识认同但是行为实践不足。大学生学习榜样文化目的是根据其传递的价值导向提炼内化出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并通过行为实践使之外化,但由于榜样范式自身带有的崇高性等特点,与学习者自我认知的现实性之间存在的固有矛盾,使得大学生对于榜样文化所传递的价值观进行外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宣传教育停留在意识层面,难以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难以对榜样承载的精神品质产生行为认同,实现道德情感的转化。榜样的超前性使其成了精神的代表符号,而大学生处于在心理倾向和行为活动上比任何时期的个人都表现出更强烈的自我追求阶段。在他们看来,榜样“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很难对于榜样所呈现的崇高、超现实的活动进行行为效仿,学习认识程度仅存在“感动而不行动”,因而也限制了榜样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3)宣传手段运用不当反而过犹不及。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榜样文化传播拥有了更加多元的载体,而过量的宣传以及榜样事迹的神圣化,会使得教育效果适得其反。一方面,社会核心价值观受到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弱化了大学生受众对于其价值权威性的认同,目前,榜样的选树和推广存在市场化倾向,宣传教育手段的使用不当,策划宣传的话题和频率没有得到有效把控,铺天盖地的信息引起受众的排斥心理,片面追求市场经济效益,对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不够重视,使榜样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功利倾向。另一方面,榜样宣传过程中的神化、完美化,将其过于拔高而脱离社会生活,这样的榜样范式缺乏现实主义和感染力,很难达到榜样与教育对象之间产生足够共鸣和认同的效果,反而制约了榜样文化教育功能的有效释放。

参考文献

[1]李蕊.当前的榜样认同提升问题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7.

[2]汪博武.榜样文化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39(05):123-125.

[3]罗志勇.论榜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性[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6,(03):11-13.

[4]蒙晓旺.高校榜样教育育人功能发挥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6.

作者:高昊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