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校训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大学校训是学校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的凝练,了解一所大学的校训,可以直接触摸到学校最核心的灵魂和特质。浙江工商大学以校训为切入点,注重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以体育教育的课内外一体化为途径,初步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关键词:校训;学校文化传统;校园体育文化
0前言
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的体育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如何避免同质化,建设各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是当下高校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纵观已有的有关校园体育文化研究,其基本的研究路数是从文化的三个层面(即:物质、制度、精神价值)展开,从理论上阐述如何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为多,这决定了难以克服同质化与难以操作性之弊端。本研究认为各高校的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精髓,是学校办学宗旨、办学理念、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也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本研究试图以校训为切入口,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进行实践探索,以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进而对全校师生的体育教育、体育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
1校训的内涵与特征
各大学都会在学校的最醒目处镌刻或悬挂校训,但对于校训内涵的理解并没有一个权威的界定。199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对校训的解释为:“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而《汉语大词典》对校训的解释为“学校为达到特定的德育教育目的而选择的,符合本校办学理念与办学宗旨的,学校人员共同遵守的准则与共同奋斗的目标。”显然,上述大学校训的理解偏重于对德性的要求。原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认为:“所谓校训,不过是一个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认同,不同的传统、精神,不同的校训、校风,是大学展示的‘文化名片’,大学绵延的‘文化基因’,是它构成了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不同‘文化模式’。”韩延明教授认为:“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所锤炼的对全体师生员工具有导向胜、规范性、勉励性的训示、号召与要求,是一种赋予大学以生命、品格与范型并深刻体现了其办学旨归、治学传统、文化底蕴、团体精神、社会责任和学校个性化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形态。”美国高等教育学家布鲁贝克认为,“大学存在着以政治论为基础的哲学,和以认识论为基础的哲学两种不同的高等教育哲学,并藉此确定大学的地位”。参照这一观点可以将高校的办学理念划分为两类,即以政治论为哲学基础和以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的办学理念。前者认为,大学应强调以治为学,学以致用,强调大学的社会责任,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各类现实问题;后者则强调“为学术而学术”,以追求客观为唯一目标。综上所述,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的文化传统、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高度凝练与概括,是反映一所大学长久的办学传统,办学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无疑对人有一种巨大的感染作用,受其潜移默化的感染与影响,慢慢化为师生的内在价值尺度,并以此来自觉地衡量自己的行为,直至最终依据这一价值尺度来及时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行为。因此,校训无论是内化为一种自在的评价标准,还是内化为一种自在的引导,最终都要落实到实实在在的激励行为上来。因此,大学校训的特征主要体现在:①言简意赅。②历久弥新。③导向和激励功能。④规约师生行为。
2“诚、毅、勤、朴”与体育精神之契合
浙江工商大学前身杭州中等商业学堂创建于1911年,是浙江新式教育之先驱,也是当时全国最早创办的商业专门学校之一。1913年学校确立“诚、毅、勤、朴”为校训,即以培养诚实、坚毅、勤奋、朴实的合格学生为己任。在一百多年来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培养了以爱国民主先驱、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先生,著名经济学家骆耕漠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诚”,信也。是儒家文化最看重的立身处世之核心。以诚信为本,以诚待人,要求说真话,做实事,反欺诈与虚伪。“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荀子·不苟》,荀子视诚为道德的最高准则,也是为政之根本。可见“诚”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对中国人的重要性。同样,“诚”也是体育运动,体育竞赛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近代体育为何在国际范围内越来越盛行,让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族群的人都乐意参与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际体育运动所坚持的第一原则,即:“FairPlay”(公平竞赛原则)。公平竞赛不仅仅是对竞赛方式与评判尺度的要求,更是对所有体育竞赛参与者(裁判员、运动员、教练员、工作人员)的要求。诚信参赛是运动员最基本的品质要求。试想,如果失去了诚信,体育竞赛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虽然,国际体育竞赛中仍存在着腐败问题、兴奋剂问题、弄虚作假等诸多问题,对国际体育运动产生负面的影响,但它动摇与改变不了体育运动公平竞赛这一发展的主旋律。“毅”,果决,志向坚定而不动摇。“刚毅木讷近仁”《论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毅力就是坚持,就是努力。毅力是人们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而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的一种意志品质。当毅力和人的期望与目标结合起来后,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毅力是一个人是不是自信、能不能果断和敢不敢挑战困难的宝贵品质。体育运动与人类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体育运动是人以自身为改造对象,不断挖掘人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的潜力活动,是向着一个既定目标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古今中外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正因为看到体育运动与竞赛具有培养人的毅力与意志品质的独特作用,所以大力倡导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蔡元培先生于1917年在北京大学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同年,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文中提出“体育能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呼吁中国的教育必须“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了:“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要求。其实,都是强调了体育运动对人的意志品质培养的独特作用。“勤”,勤奋。意思是不畏困难,不懈努力。古人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就是教人以勤奋向上。“勤”的另一个意思就是习惯之养成的意思。天下一切成功都是努力、勤奋的结果,勤奋是成功的必备条件。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体育运动对人自身的改造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要达到效果非勤奋与坚持进而养成体育运动习惯不可,尤其是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个亲力亲为的实践活动,不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不保持自觉勤奋的锻炼,想取得理想的健身效果是万万不可能的。长期、系统、不间断性正是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则之一。“朴”,朴为专一,素为纯粹,就是心境之淡定的意思。语出《庄子·天道》:“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素即专一纯粹,是天下至纯至精、至简至美之道。“学有所长,术有专攻”告诉我们一个人成才过程中专注与纯粹的重要性。同样,体育运动与竞赛的发展历史也告诉我们体育运动中“通才”的不可得性。在现在体育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运动项目中选择1~2项适合自身的锻炼项目,保持经常地练习,逐步掌握与提高运动技能,进而养成锻炼习惯,正是“朴”的精神体现,也是当下我国学校体育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
3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实践探索
3.1构建学校体育诚信系统
学校把“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健全完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评估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和竞赛,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体育活动;使每位学生学会至少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作为总的工作目标。把建立学校体育诚信系统作为体育工作评估机制中的重要内容,实施体育诚信一票否决制。体育诚信系统涵盖了对学校、学院、学生三个层面的要求。如:对学校、学院层面提出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学校面对上级的各种体育检查、体育评估、体育评优以及对外体育交流与竞赛活动等,坚持实事求是,不造假。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体育考试、体质健康测试、课外锻炼、阳光长跑、体育竞赛中不作弊、不冒名顶替等。体育诚信系统的构建,通过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会议形成决议,进而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识,有力推动学校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这在当下我国高校普标高度重视各种排名、各种评估的氛围中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若干年前,前总理朱镕基为我们国家的三所会计学院制定“不做假账”的校训,与浙江工商大学校训中对“诚”的特别强调是同出一辙的。
3.2“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毅力的培育
在国内高校普遍实施体育教学选项课、兴趣课的背景下,高度重视学生毅力的培养。针对学生普遍乐意选择室内体育课、运动量小的体育课等情况,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以田径、体操项目为主的健康体适能课程,构建技能等级评估标准,建立包括学生体育知识、运动经历、运动技能和运动效果在内的综合性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并把“12分钟跑”作为每位学生必须通过的考试项目。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鉴于学校创办于1911年,开展“1911”毅行活动,毅行线路全程为19.11公里。毅行者活动不是竞技活动,更不是比赛,它是对每个参加者心理和生理上的一种考验活动,你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走到终点,某种意义上你挑战了自我,你就是一名胜利者。通过多年的坚持,毅行活动不但成为培养学生毅力的手段,也是学生了解学校办学历史,进行爱校教育的重要载体。目前,“1911”毅行已成为浙江工商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品牌,其影响力已经扩大的周边高校与地区。
3.3开展丰富体育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勤练多赛
以“一流学校、一流体育”为目标,以“校园体育文化与学校整体协调发展”的工作理念。推进全校师生的体育健身与运动竞赛活动、拓展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学校构建由学校、学院、社团俱乐部三级课余体育竞赛制度。学校每年举办的体育赛事活动有:校运会、新生杯、三大球联赛、单项锦标赛、体能大赛、趣味运动会、阳光长跑等。各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与竞赛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与运动竞赛。体育部建立体育教师与院系工作联系制度,各学院、系聘任1~2名体育专业教师,配合所在学院的分管体育领导开展学院体育工作,积极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寝室、走向操场”,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从“他律”逐步走向“自律”,逐步形成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院院有体育特色的新局面。于此同时,学校推出“体育振兴计划”,把各学院参加校内体育竞赛成绩、开展课余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等纳入对学院学生工作的考核与评价指标之中。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开展年度“学校群体工作先进单位”、“学校体育之星”等评选与表彰活动。
3.4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提升学生体育素养
以系统理念构建学校体育教育一体化,形成了体育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课余锻炼、课余训练、体育竞赛、体育社会服务一体化的学校体育运行机制,促进了学生体育能力、体育素养的全面提升。目前,学校有学生、教师自发组织创建的体育社团与体育协会达30个,并在省内成立首个大学生体育社团联盟。各学生体育社团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日常化地开展各种裁判员培训、课余训练与竞赛、校际体育交流等活动外,还协助学校体育部门开展全校性体育比赛的裁判、体育志愿者、体育社会服务各工作,协助体育部门的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与运行。一体化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体育教育仅仅局限在体育课内的做法,把体育教育的目标从关注身体素质的提高拓展到学生体育能力与体育素养的培育上。
4结语
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凝练。通过校训来构建校园体育文化,以学生体育能力为核心,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育制度,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无疑是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体育的一种有效的途径。浙江工商大学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学校体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先后被浙江省教育厅授予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作出突出贡献单位的称号;荣获全国学生运动会校长杯;获得第22届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赛全国总决赛冠军;省篮球特色学校;浙江省优秀学生体育社团等多种荣誉。
作者:沈建国 单位:浙江工商大学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