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校园文化建设论文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合唱教学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一、合唱教学对提升校园文化品味的积极作用
1.1合唱教学能够构建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合唱需要所有成员的通力合作才能进行下去,人们在听合唱的时候只要听到杂音就会感到不舒服,这时的合唱是不和谐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就会保证各声部之间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合唱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要求参加合唱的每个学生要在总指挥的统一要求下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把自己负责的声部唱好,使合唱能够表现出应用的效果。同时学生在负责自己声部的同时也要兼顾其他声部,调节好自己和整体的关系,使之达到和谐。在合唱教学中,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能够彼此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这样在合唱中配合起来就能够更加流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在合唱中锻炼了自己的演唱技巧,并且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明白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应该和谐相处,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校园文化品味的构建。
1.2合唱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协作意识
在社会中,很多事情都是需要人们的相互协作才能够完成,所以具有协作意识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在练习合唱时,有些学生常常忽视合唱的声音要求,音量很随意,忽大忽小,有些声部音量过强,有些声部音量过弱,各声部协调层次欠清楚,造成音量不平衡的现象,音量不平衡就会影响到整个合唱的协调关系。应该怎样克服这种现象呢?合唱的音量平衡犹如开车时、匀速、匀加速,匀减速,坐者就不会感到突然一样。合唱的音响中有意识的渐强、渐弱均就属于平稳。而合唱教学通过教授学生气息的控制和唱歌的发声技巧来使学生能够控制自己的音量,从而使合唱变得平稳,提高整体的音量平衡。合唱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自己声音的音量控制,提高自己的演唱技能。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渐明白要控制自己的表现欲,要具备协作意识和集体意识,个人要服从集体的安排,只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才能办好事。
1.3合唱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合唱这一活动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唱是一种整体的艺术,它需要合唱中的每一位成员服从集体的安排,在合唱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样合唱才能取得成功。在合唱中如果有些成员没有集体精神,争先恐后的表现自己的话,就会严重破坏合唱的效果。一般合唱是具有两个以上的声部,只有声部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配合才能使合唱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合唱教学中教师一般会锻炼各声部学生相互合作的技能,使合唱和谐、统一。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通常能够把自己融入到合唱这个集体中,在自己负责的声部中做好本职工作,这样通过个人与声部、声部与声部、声部与集体之间的通力合作,能够使合唱活动进行的顺利。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体会到了服从集体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1.4合唱教学能够感染艺术生的心灵
歌唱是一种声音艺术,而合唱是声音艺术中的最高表现形式。很多人认为合唱的声音是无与伦比的天籁之声,是大自然中最和谐的音响,能唤起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和追求。众所周知,我国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都存在着学生素质和品行比较低的现状,这能够阻碍高等艺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品味。歌曲是一种美的表现,特别是合唱以雄壮的气势感染着每一个参与者。所以合唱教学能够有效的感染艺术学生的心灵,使艺术学生能够审视自己的品行,并倾向于追求美,有助于提升艺术学生的品味,并进而提高高等艺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品味。
二、提升合唱教学质量的措施
2.1合理安排练声曲
合唱教学是高等艺术院校的基本科目之一,所以在进行合唱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艺术学生的基本功的练习。作为合唱教学的基础练习,练声在合唱教学中的作用非常大,它可以锻炼艺术学生的发音,使艺术学生的发音活动与合唱统一起来。练声不仅是艺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联系方法,同时也是提高艺术学生对自己情绪和精神控制的有效方法。所以练声曲目选择的合适度不仅影响着艺术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同时对于激发艺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起到重要作用。练声曲目的选择要有一定的原则:要根据艺术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以及高等艺术院校的特殊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练声曲目,切勿练声曲目的单一化和频换化。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一定要把握住具体分寸,根据教学内容以及艺术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结合高等艺术院校制定的教学计划,有规律的为艺术学生选择一些适合他们水平的练声曲目,并且根据艺术学生练习的情况不断更新练声曲目以跟得上教学进程。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氛围比较宽松,所以合唱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除了为艺术学生提供一些常规的练声曲目外,还可以根据合唱内容与参加合唱的学生一块对一些练声曲目进行改变,也可以把合唱曲目中一些重要或经典部分当做是练声曲目,以激发艺术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练声曲目选择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遵循曲目选择的原则,同时还要保证练声的练习量,这样艺术学生才能在练声的过程中逐渐对气息、音准、节奏、声音位置、音色、音量等方面进行有效控制,才能达到练习的效果。
2.2灵活运用合唱教材
在很多高等艺术院校中,教师都不得不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艺术院校的女生多,男生少,对于合唱教学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合唱中齐唱部分不存在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但到了各声部唱的时候,这种问题就突出了。所以教师在选合唱教材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合唱团的实际情况,不要随意选择教材。现在高等艺术院校的合唱教学普遍选用陈弃疾编写的《合唱》这本教材,虽然这本教材中有很多混声四部合唱,但由于存在男女比例失调现状,教师不能一味的使用这样的教材,因为这样教师在声部的安排上会出现一些困难。因此教师要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删除或者补充一些合唱曲目作为合唱教学的教材使用。在对教材补充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艺术学生的实际水平、补充曲目的特点和难度以及学校的实际教学状况等因素。此外教师也要补充不同题材、风格的曲目,以丰富艺术学生的学习经验。
2.3采用多声部合唱练习方法
一般在高等艺术院校的合唱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只参加一个声部,并且能够保证该声部的质量。但随着当前形势的发展,社会要求更全面的人才,高等艺术院校也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做适时的调整,所以教师在合唱教学中要让学生尽可能的在不同的声部中进行练习,不仅巩固学生的基本功,同时尽量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用重唱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声部练习。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一般四、五个人为一组,小组中的每一个人担当一个声部,对教材中的一些曲目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小组成员之间要互相调换各自的声部,使自身能够体验不同声部的演唱,这样学生可以理解不同声部的旋律以及音量和音色的特点以及各声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此同时学生在体验各声部的联系后也能对合唱有更深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钢琴让学生单独练习。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把合唱作品中的多个声部的旋律演奏出来,让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依靠钢琴的演奏让学生对每个声部分别进行练习,教师演奏,学生跟唱,使学生感知到旋律的特色、声部的组合和和声的配置。
三、小结
显而易见,在高等艺术院校中,“合唱”不仅是丰富学生课堂重要的文娱活动,它更是演绎师生个体形象气质、展现学院团队的协作精神以及渲染整个校园文化气息有效途径;“合唱教学”对引领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味的功能已经得到充分的论证,艺术院校作为个性化的校园文化载体更加完美的演绎出合唱艺术的内涵,它体现出极具魅力的、深厚的审美追求与理想原则,它在高校文明建设中的价值表现出强大与积极的信号。高等艺术院校已经迎来了重视合唱教学的效果、提升合唱教学质量的转型期,我们正在看到这些不断发生着的变化。
作者:张艳 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第二篇: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过于追求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文化精神
精神文化建设隐含在物质文化建设之中,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新建本科院校往往都是从零开始建设的,因此,非常重视物力、人力、财力投入,以及校园规划、环境美化、教学设备、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形成了现代化的校园环境,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然而,对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多数学校在校园规划中,并没有考虑校园文化的问题,至少说没有实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融合,校园建筑没有体现和反映独特的文化风格,可谓“只见其形,不见其神”。有人说,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与其说是课堂教出来的,不如说是校园文化氛围熏出来的,一语道出了校园文化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制度文化不健全,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
制度文化是一门隐性德育课程,从更深层面上说,制度文化能给师生带来严谨、独特的管理思想和教育理念。新建本科院校在制度文化上还处在建设阶段。特别是那些合并转型而成的本科院校,在合并组建前,原有学校都有自己的制度文化,但合并后,根据本科院校办学要求,在教学、科研、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定、经费管理以及招生就业、奖惩机制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还需不断完善。新旧学校规章制度不一致,合并升本后,需要统一,重新制订和规范,建立一套能用以提升和引导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并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管理制度。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缺少结合学校实际的规章制度建设,要么暂用原有的规章制度,要么照抄照搬其他本科院校的管理制度,缺少针对性、适用性和创新性。
3.多种文化交织,融合和认同不够
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办学定位和办学类型的转变,新建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系列的文化冲突,如精神文化冲突、制度文化冲突和物质文化冲突等。这些冲突,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将会对校园文化的实质性融合产生影响,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在诸多文化冲突中,精神文化方面的冲突尤其明显,主要表现在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和情感的冲突上。首先是学校定位和办学理念的冲突。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由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经过合并、升格而来的,这些学校原有的办学层次和培养目标都是以专科为主,甚至是中专层次,学校合并或升格后,必然面临学校定位、办学理念的调整。然而,不少新建本科院校成立后,并没有意识到或解决好这个问题,有的合并院校校名改了,但学校定位和办学理念并没有做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没有实现实质上的融合,因而,不能满足本科层次的办学要求。其次是培养目标的冲突。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以及学科、专业的调整,原有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新建本科院校升本前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二者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冲突。而且不同性质的高校在校风方面也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第三是情感冲突。新建本科院校合并升格后,在教学传统、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等方面很难统一。原有的学校建制被打破,学校内部按学科专业对院系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部分教职工思想和情感上的强烈震动。新建本科院校合并成立之初,打乱了原来的管理体制,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学校历史等,被重新组合,部分教师、干部在情感上一时难以接受,难以割舍,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感。对于原来办学条件较差、办学基础处于弱势的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价值观、归宿感等方面可能会发生暂时的错位,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和排斥感,难以融入到新的学校环境中。这就要求整合师生员工的思想,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共同命运感。
4.院校文化建设呈现浅表化和形式化,层次和品味不高
大学是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阵地,因此,校园文化应当表现出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品味。当前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把校园文化活动归结为学生的文化活动,只重视形式,而不注意内在精神文化创建;强调娱乐文化,但又缺少学校层面的统一管理和规划,一般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团委、学生处等主管学生工作的相关部门的职责,建设内容也仅局限于学生的课外活动、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种种因素导致了很多高校在文化建设上的浅表化和形式化。
二、新建本科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1.研制文化方案,做好顶层设计
校园精神的形成、丰富和发展是一个文化建设过程,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科学的总体方案,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质性整合过程中,要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办学思想大讨论,注意提炼和形成符合自身情况、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核心思想,制定校园文化发展规划,努力形成团结一心、上下一致的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
2.培养大学精神,建立共同愿景
世界知名大学均有其独特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深层结构,是大学发展中积淀的创造性的灵魂和精髓,是学校的文化核心和精神支柱,是大学进一步前进的动力。它通常以校歌、校训、校风的形式表达出来。大学精神一旦形成,便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感染力,能发挥巨大的能量,对学校中的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一个新的整体,要依照自身特有的、优秀的文化传统,提练为全校师生认同和共享的独特的学校精神,激发、感染全校师生员工向着同一方向共同努力。因此,大学精神的培养,应从学校的性质和实际出发,具有切实可行性、鲜明的个性,不要流于形式。培育大学精神的过程,就是为全体教职工建立共同愿景的过程。“共同愿景”是一种让人觉得团结一致、和谐发展的精神力量,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体现了学校的凝聚力。它通过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赋予人们高于现实、凝聚鼓舞人心的使命感,并遍布到学校的各个方面,从而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会起来。所以,学校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锻造学校的共同语言,建立共同愿景,使“共同愿景”成为广大教职工的共同追求和自觉的实际行动,从而以学校主人的身份来参与愿景的管理,增加凝聚力和吸引力,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校改革、发展、建设事业之中[3]。
3.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文化自觉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一个新大学,有必要对原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整合与创新,强化制度文化的内涵建设和规范化建设,建立有利于学校新的目标任务和长远发展的规章制度,用新的制度来促进师生员工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引导、规范全校师生员工的行为,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科学管理的重要目标、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使之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职员工所自觉接受的文化,并把它作为文化现象纳入发展规划。此外,新的规章制度要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进行适时的修改和创新,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观念和措施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使校园文化建设经常化、长期化,并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4.发动全员参与,形成文化合力
营造持久的、积极的、稳定的、大家认同的、真正发挥作用和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的大学校园文化的过程,是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这三大主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4]。
首先,学校领导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和推行者,要重视并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管理与引导。学校领导塑造了学校文化,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学校领导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勤政廉洁、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师生员工的博爱精神等理念和品质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并在广大师生员工中有效内化,形成一种强烈的认同感,方能成就一所好学校。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切实提高学校领导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是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
其次,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校园文化最主要的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教师将校园文化的建设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学校提炼实践经验、弘扬科学精神和升华思想理论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积极的高层次的教学、科研活动,在这些实践中形成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着人才的成长和培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和主要载体[5]。相对于学生群体的流动性而言,教师群体是校园文化中比较稳定的主体,他们本身的职业角色决定了在主导、引领、保持与巩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学校要提高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和对教书育人工作的认识,建立激励机制,升华教师的道德修养,提高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凝聚教师的力量,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向高层次发展,为校园文化建设献计献策。
最后,要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大的群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学校要积极支持与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一是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二是组织各种学术交流和学术讲座,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专家、教授、英雄模范人物进行学术、文学、艺术等讲座,重视高雅文化的宣扬。三是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阵地,弘扬社会正气,引导校园热点,疏导学生情绪,搞好舆论监督,进行良好校风的传播。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锻炼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彰显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任道重远。它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需要办学者的高度重视,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对校园文化进行合理的定位,避免在校园文化认识上的误差,立足自身实际,在不断总结、探索、提炼的基础上,将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在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培育具有时代特色的富有个性特色的大学文化,把学校办成校园和谐、特色鲜明的大学。
作者:温淑环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第三篇: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与途径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及内涵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和环境。它包括高职校园内的各类工作生活场所、教学科研设施、图文信息资料、花草树木景观等。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体系。它包括教学管理制度、科研奖励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社团活动制度、学校特色风俗礼仪、学校管理思想和观念等。
3.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指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师生、校工在生活工作中所贡献的,有价值的,促进学校发展的经验及创造性活动。它包括组织管理工作、教学科研活动、课余文化活动等。
4.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中产生的各类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它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作风、校风教风学风、文化传统、教师的教学理念、全体师生共有的价值观等。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神旗帜,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今天的主流价值观,学校的主流价值观必然与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旗帜,也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除了对师生校工进行全面、深刻的宣传教育以外,还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学校的管理规范、教学活动、言行举动、所思所想都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2.以就业为导向,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直指就业、贴近企业。
(1)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职业性
将职业道德教育深入课堂、深入校园。普遍的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那么学校的各管理部门、职能部门、学生社团等,都应当奉行上述规范。
(2)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吸纳企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高职可视为职前准备阶段,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社会和企业的要求,顺利从校园向企业过渡,可将企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
3.以校园文化四个层面为纲,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1)物质文化建设
经费不足是高职物质文化建设的最大障碍,必须合理布局、整合资源,使硬件设施发挥的效用最大化。教学场所、实训场所等的建设应当摆在首要位置,其他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宿舍、图书馆、体育馆等应摆在突出位置。
(2)制度文化建设
在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下,吸纳当地政府、相关企业和行业、师生和家长、其他相关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治理高职院校。以“依法治校”为核心,吸收国内外高职院校和优秀企业的制度文化,建立一套完整科学有效的制度规范,并严格执行和维护。
(3)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是精神的体现,是制度的延伸。学校管理人员、校工应当以师生为本,为师生服务,教师应当以学生为本,教书育人,创办一些有特色、有意义的校园文体活动。
(4)精神文化建设
提升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师生、校工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深入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在学校管理上体现“以德治校”;课堂上加强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渗透到专业课当中,还可以开设人文课程作为公共课或选修课;在校园里营造一种人文氛围,邀请专家学者走入高职院校传道解惑。
4.以体现学校特色为目标追求,建设个性化的校园文化
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铁路专业院校应当将服务铁路、服务社会作为一个大的发展方向。严谨尽责、服务意识应当成为铁路专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关键词。
作者:胡文娟 高建军 单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