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邓小平领导下的文化建设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邓小平领导下的文化建设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邓小平领导下的文化建设论文

一、读书生活与文化思想

邓小平幼年时期在家乡四川接受了传统私塾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16岁赴法国勤工俭学,后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随即回国参加大革命,此后一直从事革命工作。爱好读书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共同爱好,邓小平也是如此。据女儿邓榕回忆:“父亲特别爱看书,什么书都看,中外古典名著、历史人物传记、时事评论专辑乃至整本整册的二十四史,他通通都喜欢读。在历史古籍中,也最喜欢读的,还是《资治通鉴》。父亲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翻字典。”“我们家的藏书,什么都有。中国历史方面的,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等;中国文学的,有《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三言”“二拍”《儒林外史》《镜花缘》《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和诗经、唐诗、宋词、元曲,及现代作家鲁迅、巴金、老舍的作品等等;外国文学,有托尔斯泰、果戈理、契诃夫、陀思妥也夫斯基、巴尔扎克、雨果、罗曼•罗兰、大仲马、莫里哀、萧伯纳、泰戈尔、海明威等等的诸多作品;还有许许多多外国历史、回忆录、传记、哲学等方面的书,当然,还有许多马列主义的书籍。”在邓小平被下放江西南昌期间,众多的书籍陪伴他度过了三年多的时光,在阅读这些古今中外经典的过程中,他对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邓小平在会见国外友好人士时,时常提到一些外国名著。“1980年6月13日上午,会见马文•瓦克曼率领的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代表团。指出:你们有一本小说叫《飘》,是写南北战争的,小说写得不错。”“1986年10月28日上午,会见冰岛总理斯坦格里米尔•赫尔曼松。说:欧洲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写了一部小说叫《冰岛渔夫》,我在二十年代时就看过,了解到冰岛人民当时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可见他阅读兴趣广泛,加之早年在法国、苏联的亲身经历,使得他对中西方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使他有机会从世界的、全局的视野思考中国文化建设问题。

二、文化建设不能闭关自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化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左”倾思想影响,也有很多失误,造成了不良影响。对此,邓小平十分重视。1978年8月在与文化部负责同志谈话时,他指出:“文化部的任务是很重的。现在电影不多,读物很少。我这里摆了一些以来出的小说,干巴巴的读不下去,写作水平不行,思想艺术水平谈不上,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电影也是这样,题材单调,像这样的电影我就不看,这种电影看了使人讨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仅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从理论的高度去解决这一问题。邓小平认为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不能固步自封,完全应该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的经验,他批评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文化建设也是如此,不了解、学习外部世界的文化,是无法建设真正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因此,他强调:“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艺术技巧中一切好的东西,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在这一思想指导下,20世纪80年代,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作品,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积极开展与国外文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是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会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时,邓小平说:“我们派人到教科文组织工作,主要是学习,我们将采取积极的态度。教科文组织派人来讲学、办培训班,是好建议,很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国际学术活动,我们也要参加。”此后,中国文化频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改变了很多外籍人士对中国的误解,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中国古代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但是近代以来,中国科技停滞不前,中国文化也呈现出衰落之势。邓小平在访问日本期间,参观著名的松下电器公司时,专门到“展览室参观陈列的双画面电视、高速传真机、汉字编排装置、录像机、录像唱片、立体声唱机以及微波炉等产品”。可见,他十分重视科技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改变“闭关自守”的情况,需要向海外朋友宣传、推广中国文化。邓小平在很多场合,不失时机地推动这一工作。1978年他访问日本,“在唐招提寺参观时,赞扬一千二百多年前负责建造这座寺院的唐代高僧鉴真的功劳,并欢迎森本长老同鉴真石雕像一起访问中国”。在会见日本茶道人士千宗室一行时,“按照日本的礼仪,喝了千宗室亲自沏的一杯日本茶后说:茶道在日本社会是很有影响的,也是发展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欢迎你们来访,以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1986年在会见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时,“在听说他去了新疆参观后问:敦煌去了没有?你们不是有敦煌学吗?敦煌是个了不起的地方。去过天水麦积山吗?那是很有特色的地方”。在会见美国友人时,他提到:“中国同美国的交往历史比较久,特别是文化交往,尽管当时的形势、条件和性质都和现在的不同,但通过彼此之间的交往,对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是起了作用的。斯诺是最早一个介绍中国共产党的美国人,这也是文化交流。”在参观天津市容和古文化街时,针对有人反对维修外国人所建小洋房的意见,说:“这怎么能拆呢?要好好地保留,这是文化。”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对外开放,并不限于经济领域,在文化领域也是如此,实践证明,中国文化在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中得到了充分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三、文化建设的“后勤部长”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国家财政力量有限,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在邓小平主管文化教育时期,这一情况得到了有效改善。他曾对外宾谈到:“我是自告奋勇管理科学、教育的。不过我是一个外行,只能当个后勤部长。”“我起的作用就是当后勤部长,就是做发现人才,支持科学家、教育家,拨款,搞设备等事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有些党和国家领导人出于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初衷,直接干预文化事业,但是这种做法的效果并不理想。而只作“后勤部长”的邓小平在主管教育文化事业期间,吸取此前的经验教训,一直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不直接参与文化事业的具体事务。他说:“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成果。”针对1977年底推广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许多汉字过分简化,在使用过程中引起混乱的情况,邓小平指出:“这一次简化汉字不够慎重”,“社会上反映强烈”。“中央领导同志讲的也可能有不对的,我讲的也可能有不对的嘛。”后来,在听取各方意见之后,这套方案被停止使用。教育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邓小平十分重视教育问题。1977年复出后,他积极推动恢复了中断多年的高考工作,使高等教育事业走上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据《邓小平年谱》记载,实业家李嘉诚筹资建设汕头大学,包玉刚投资建设宁波大学期间,均得到邓小平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他还曾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宁波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海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东吴大学等高校题写校名。如今,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发展,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日益增加,但是也存在着投入与产出比较低的情况。可见,邓小平同志甘当“后勤部长”的成功经验,至今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文化建设与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之后,一些人看到当时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差距,感到巨大的心理落差,加之不良文化逐渐进入中国,并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结合在一起,社会上出现了否定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思潮。有些文化工作者“热心于写阴暗的、灰色的、以至胡编乱造、歪曲革命的历史和现实的东西”,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针对资产阶级文化思潮的侵袭,邓小平以政治家的敏锐,多次指出其危害性和严重性。他坚定地认为社会主义文化一定能够战胜资产阶级文化,并指出:“思想文化界要多出好的精神产品,要坚决制止坏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流传。”“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只要社会主义文化得到了充分发展,那些喧嚣一时、没落的资产阶级文化就自然会失去生存的空间。针对不良文化,邓小平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针对部分受到不良文化影响的人,他抱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一部分年青人对社会的某些现状不满,这不奇怪也不可怕,但是一定要注意引导,不好好引导就会害了他们”。邓小平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指出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只有对自身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有坚守的从容,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的活力。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就是因为有文化自信的气度,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1990年,已经退出领导岗位的邓小平在参观北京亚运会体育设施后,说:“看来中国的月亮也是圆的,比外国圆。现在有些青年人总以为外国的月亮圆,对他们要进行教育。”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文化思想对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

邓小平同志对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发展了马列主义、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此后,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先进文化与先进生产力、人民的根本利益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同志科学发展观思想,包含着“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做出专门论述,为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都是对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们是一脉相承的。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强国,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又一历史重任。温故而知新,今天,我们重温邓小平同志有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论述及其实践,深切地感受到他的高瞻远瞩,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作者:姜庆刚 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