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6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大学文化建设下双微平台创建思考
摘要:为适应新媒体发展需要,把握大学生特点,搭建“双微”平台、助推大学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利用“双微”拓展文化传播平台,强化文化教育功能,进而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河南大学在打造融媒体工作体系、打造“双微”活动品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方面做了可行性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双微”平台;大学文化;建设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初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有5.57亿人,占上网人群的比例为85.8%。其中,高校师生成为微博、微信(“双微”)使用的主力军,使用手机上网,运用“双微”等社交媒体平台并接收信息、互通往来等新媒体生活方式已渗透到师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高校而言,适应“双微”发展,借助“双微”搭建传播教育矩阵,着力建设主流、和谐、健康、文明的大学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利用“双微”拓展文化传播平台
新媒体时代,为适应“双微”发展的新形势,在高校内,可以建立学校、部门、学院等三级管理运营的体系。在学校层面成立新媒体建设领导小组,由主管意识形态的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学校各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全面指导学校新媒体工作;在部门层面成立新媒体管理科,负责“双微”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新媒体管理科下设新媒体学生运营团队,具体负责“双微”日常运营、梯队培养、栏目策划等工作。在学院层面成立新媒体联盟,建立健全管理运行机制,形成以官方微博、微信为中心,多级别、多层次的校园“新媒体矩阵”,充分发挥“双微”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二、利用“双微”强化文化教育功能
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深化文化建设内涵,凸显学校气质,始终是河南大学新媒体建设的首要目标。在内容设计上,依托学校厚重办学历史,“双微”开设了“河南大学与抗战”“校友英华”“河大风物”等栏目;策划推出了“恢复校名30周年”“大礼堂落成80周年”等专题;挖掘了黄魁梧、吴雪莉、张晓辉等传承与弘扬河南大学精神的先进典型事迹;开设了“学院文化巡礼”专栏,集中展示学院文化建设及学校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通过讲述河南大学故事,倡导严谨笃学的教风学风,激励铁塔学人奋发进取,均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学校还通过微博直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讲堂”,在微信推出“至善悦读”“书香河大”“文明先行”等内容,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河南大学师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三、利用“双微”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
近年,河南大学借助“双微”平台,依托学校特色文化,围绕社会关注热点,积极做好大学文化连接社会主流文化的纽带,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日渐扩大。2014年毕业季,河南大学准毕业生身着“民国风”服装,在学校近现代建筑群前拍摄的毕业照,受到网友广泛关注,学校“双微”及时跟进,在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股“民国风”的热潮,央视四套进行了专题报道,“民国风”已经成为河南大学毕业生的一张名片。在河南大学103周年校庆来临之际,学校官方微信策划了“母校,生日快乐”的特别报道,海内外校友、在校师生及关注学校发展的各地网友纷纷表达对百年河大的美好祝愿,浏览量近23万,在全国普通高校单周文章阅读量排行榜中居于首位。此外,学校“双微”还通过开设“一分钟览尽河大事”“权威”等栏目,及时推送学校改革举措以及招生、科研等重要资讯;通过《王立群带你品河大》《烽火育才记》《杨洪基唱河大校歌》等百年河大系列视频,展现百年老校的深厚底蕴和文化内涵,引起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树立了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加强“双微”科学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深化“双微”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关系到学校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河南大学勇于创新,积极尝试,坚持融媒体工作理念,打造特色活动品牌,提升队伍素养,为学校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有效提升了“双微”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助推力。为了更好地发挥“双微”平台在推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河南大学还做了以下尝试:
(一)整合资源,打造融媒体工作体系
随着“双微”的广泛使用,传统媒体逐渐式微,局限性也逐渐凸显。为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提升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河南大学在做大做强“双微”平台的同时,整合媒体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了新旧媒体之间的有机融合。在日常宣传工作中,学校重视各个校园媒体间的协调策划和共同运作。学校党委宣传部根据校报、网站、广播站、外宣通讯组以及新媒体管理运行团队的不同特点,整体布局,统一谋划,各个校媒发挥优势,各展所长,积极打造优秀作品,通过“双微”进行展示。融媒体工作体系的搭建,不但解决了新媒体内容来源问题,同时也极大地拓展了传统校媒的传播空间。
(二)加强策划,打造“双微”活动品牌
借助“双微”传播优势,策划开展系列活动,是河南大学提升校园“双微”关注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一是精心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在每年开学季,举办“奔跑吧,河宝儿”系列活动。通过“奔跑之校史我知道”,增进新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奔跑之开学万步走”,提倡健康生活理念,使新生上好大学“第一课”。如今,“河宝儿”已经成为所有河大人的亲切昵称。二是设置议程引导粉丝互动。学校借助新年晚会、校园歌手大赛等校园品牌活动及中秋节、读书日等节日的影响力,通过“双微”设置“抢票”活动,牢牢抓住师生的兴趣点,增强师生与“双微”平台的互动性,进而提升用户黏性,效果显著。三是设身处地为微友做好服务。学校“双微”运营团队每天安排专人24小时轮班值守,通过回复微博私信、微信评论等方式,及时搜集师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并向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反映解决,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传播格局,受到了师生的普遍认可。
(三)健全机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新媒体时代,舆情的爆炸式、病毒式传播,会对学校的事业发展和社会形象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近年,围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学校要积极做好舆论监测和引导工作,在舆情应对方面,建立了一套主动、迅速、及时、有效的应对机制。一是建立舆论预警机制。学校制定了《河南大学新媒体舆情监控管理规范》,每天安排专人24小时轮班值守,进行舆情监控,每周汇总一期《河南大学官方微博监测报告》,及时对舆论态势进行初步评估。二是建立信息层递机制。根据舆情严重程度,工作人员及时向相应层级领导汇报,确需回应的,由宣传部规范,提出初步应对方案,最终由校领导审核把关,通过学校官方微博声明。三是建立舆情引导机制。学校成立由宣传部负责人、有关专家教授、学生记者骨干等人员组成的舆论引导队伍,在错综复杂的舆论观点中,及时发出客观、公正、冷静的声音,引导舆论树立正确看待事件的理性态度。四是建立跟踪问效机制。根据网民态度和舆情发展趋势及时跟进,继续通报工作进展,避免“二次舆论危机”。
作者:党鸿军 单位:河南大学
第二篇: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模式分析
摘要:在高校图书馆面临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图书馆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以辽宁大学图书馆为例,结合实践经验,总结出了图书馆文化建设模式,即通过具体活动来凝练图书馆精神,逐渐塑造图书馆文化。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馆转型;图书馆文化
高校图书馆正处于一个由旧范型向新范型过渡的时期,围绕着图书馆的各种要素,例如技术、馆舍、人员、读者需求等,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书馆越来越复合化,除了做好基础的馆藏借阅工作之外,业务范围延伸到阅读推广工作、参考咨询工作、特色馆藏发掘整理工作、读者微服务工作等。随着业务工作的拓展,图书馆员专业素质不断提高,馆舍布局日趋合理,与读者的互动健康发展,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逐渐齐备,形成了特有的图书馆文化。
1图书馆转型与图书馆文化建设
1.1国内关于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研究概况
笔者以图书馆文化为关键词在CNKI上进行检索,共得到1812条记录。研究的范围涵盖图书馆文化理论研究、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作用、图书馆文化的功能与作用、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途径、图书馆员与图书馆文化构建等。国内最早系统阐述图书馆文化的一篇文章是发表在《黑龙江图书馆》1989年第3期的“论图书馆文化”,作者王胜祥系统阐述了图书馆文化的定义、特征和作用以及馆长和图书馆文化的关系。他指出,“图书馆文化是指一个图书馆在自己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为全体馆员所共同拥有的非物质特征的总和,即增强全体馆员内聚力和向心力的意识形态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图书馆的行为文化(风俗、习惯、行为礼仪等)、制度文化(制度、规定、准则等)和理论文化(科学、文艺、价值观念系统等)”。柯平等作者在其论文中指出,“图书馆文化(LibraryCulture)由图书馆现象所凝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3个部分组成”。尽管研究图书馆文化的相关文章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从理论层面对图书馆文化进行阐述,对图书馆文化建设模式的研究比较少,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切实可行的图书馆文化建设模式的更不多见。基于此,笔者认为,图书馆文化的理论研究已先行,在理论引导下的实践更是学者应该关注的重点,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图书馆文化建设模式才是当务之急。模式一旦确立,可以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1.2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内涵
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员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围绕着图书馆事业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图书馆物质环境、图书馆规章制度和馆员职业素养等方面。图书馆文化是在长期的图书馆群体生活中形成的,它一经形成,对图书馆员有着指导和约束作用,良好的图书馆文化为馆员和读者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极大地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文化的塑造不仅依靠良好的硬件环境,还需要图书馆员精神层面的凝聚力、向心力、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这3方面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图书馆文化要素。
1.3转型与图书馆文化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高校图书馆也在由传统的“以书为本”转型到“以人为本”,由过去的馆员向读者提供信息资源逐渐转型到馆员和读者之间的深度互动。高校图书馆不仅是藏书借阅之地,更变成了一个集知识共享、学习、互动研讨、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综合体,更加注重知识发现和知识服务,带动和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与梦想追寻,打造高雅的校园文化。高校图书馆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是建设优秀图书馆文化的必要手段。依靠新技术、新理念、新服务促进图书馆转型本身就是塑造图书馆文化的过程。从另一方面看,图书馆文化具有引领作用,优秀的图书馆文化会促进图书馆的成功转型。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图书馆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也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更新。图书馆文化应该与时代精神相契合,融合新思想、新理念,体现当今社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辽宁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案例
2.1馆员文化建设
1820年,德国图书馆学家F.A.艾伯特在《图书馆员的教育》一书中提出,图书馆员既要接受专业性教育,又要具备献身精神。《中国图书馆馆员职业道德准则》也要求图书馆员能够“确立职业观念,履行社会责任”。图书馆员是图书馆文化的创造者、推广者和传播者,通过图书馆文化建设提升馆员的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实现新时期图书馆的转型与超越。
2.2读者文化建设
高校图书馆是建设书香社会的前沿阵地,是进行阅读推广工作的中坚力量。让阅读无处不在,让读书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是图书馆的永恒主题,也是图书馆文化、大学文化的体现。辽宁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开启了一系列读者文化建设的新模式,包括为大学生推荐阅读书目、真人图书自荐、走出校门分享阅读、线上线下读书活动互动、学生社团阅读分享会、图书漂流活动、“五四诗会”、汉服展示会以及端午节传统文化活动等。这些活动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作用,营造了高雅务实的文化氛围,突显了以人为本、团结奉献的图书馆文化。
2.3打造品牌文化活动
我馆遵循“推荐—阅读—分享—互动”的路径,开展了“阅读分享”系列读书活动,创办了“藏智启思”读书会、“真人图书馆分享会”“浸润书香”讲坛三大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先后推出三届“中华传统经典立体阅读之旅”系列活动。依托“辽宁大学读书节”和“辽宁大学图书馆文化节”,通过打造品牌文化活动,提高了馆员的业务水平,拉近了读者与馆员的距离,体现了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良好效果。
2.4突出自身特色资源
文化是一种符号,这种特殊的符号可以将文化主题鲜明的区别开来。依托自身特色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成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我馆拥有丰富的学位论文资源,结合读书节活动,举办了“辽宁大学馆藏特色资源展暨辽宁省优秀毕业论文展”,通过展览不仅展示了我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也提升了我校的学术氛围。我馆举办了“辽宁大学图书馆特色古籍资源展”,展出了我馆特色的古籍资源,带领读者走进文萃阁,穿汉服,写书法,诵读《二十四史》经典篇章。通过突出我馆的特色资源,丰富了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内涵,也提升了我馆的文化品位。
3图书馆文化建设模式
图书馆文化建设不仅要依托良好的物质环境、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及良好的馆员职业素养,也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积累,我馆总结出一条由活动带动图书馆文化建设之路,不急于树立“高大上”的图书馆文化,也不要求图书馆文化建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塑造图书馆文化,在活动中丰富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内涵,凝练转型背景下的图书馆文化精髓。实践证明,这种自下而上的图书馆文化建设模式(见图1)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其实际操作也符合高校图书馆的客观情况。
3.1明确办馆理念
图书馆的办馆理念需要顶层合理规划并加以明确。图书馆转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顺应潮流就能生存下来,墨守成规只会逐渐被边缘化。只有合理规划和设计办馆理念,明晰办馆目标和定位,图书馆文化建设才能有的放矢,文化建设的每项活动才能合乎办馆理念和定位,从而在宏观目标的指引下,使图书馆文化建设能有明确的方向,图书馆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能发挥出最大效用。
3.2强化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正面的、积极的职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意识,是图书馆员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良好的职业信念主要包含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等。职业行为习惯则是在长期的工作当中形成的,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作用也体现于此,习惯的养成需要点滴的积累,要强化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彰显正能量,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3.3突出本馆特色以强化品牌效应
品牌这一概念最早是在营销学里出现的,现在可以引申到图书馆领域。品牌不仅是图书馆的一种特殊符号,也是将自己与其他人相区别开的一种象征,更是一个图书馆文化形态的综合反映和体现。品牌活动需要文化作为底蕴,体现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打造图书馆文化品牌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读者的辨识度,而且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4结语
图书馆文化建设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几代图书馆人的努力。在转型与超越的大环境下,顺应时展潮流,明确办馆理念和目标,提升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打造品牌文化活动,通过一项项具体的活动来逐渐塑造图书馆文化,这样化整为零,可以提高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效率。这是一条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比较适合现阶段高校图书馆馆情的图书馆文化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王胜祥.论图书馆文化[J].黑龙江图书馆,1989(3):14-16.
[2]柯平,闫慧.关于图书馆文化的理论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5(6):77-93.
[3]梁新潮.文化创新视野下大学图书馆的文化构建[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6(1):13-17.
[4]赵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文化[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1(6):17-38.
[5]宗静,耿庆军.浅谈基于能力的图书馆文化创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6):62-63.
[6]张秀梅,赵娟.图书馆文化之管见[J].兰台世界,2011(7):88-89.
[7]吴建中.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
[8]中国图书馆学会.21世纪图书馆发展与变革[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47-48.
作者:温柔 单位:辽宁大学图书馆
第三篇:校园文化建设先进文化获得性思考
摘要: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除了具有继承性之外还要有时代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当前在“新常态”背景下,建设校园文化尤其需要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校企合作
1优秀毕业生培养需融入优秀的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不断发展的是可持续的,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融入企业文化教育具有很大的必要性。首先,融入企业文化教育是时展的需要。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各国的经济相互交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企业人才要具有国际竞争力,跨国公司的经营需要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才,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融入企业文化教育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其办学的时间并不是太长,社会上对职业院校的认识与关注度还有待于提高。如果一所学校在融入企业文化教育上能够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同类院校中脱颖而出,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再次,融入企业文化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企业对人才的选择不仅仅是学生的证书,更看重人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融入企业文化教育在学生职业素养的塑造上大有裨益。最后,融入企业文化教育是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需要。事实上,有的毕业生上岗后不适应企业的环境,结果是要么是被企业淘汰,要么是频繁跳槽,表面上看是毕业生缺乏适应企业管理和人际关系的能力素质,实质上反映出企业文化教育的欠缺。
2校园文化建设中优秀企业文化的获得的方式与途径
2.1重新思考企业追求的价值目标和其存在的社会意义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其所追求的利益不应该只是金钱,而应该兼顾社会的需求。在其自身能力可行的情况下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比如搞慈善募捐活动、颁发或设立奖学金、与学校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企业参与社会活动可以扩大自身的社会认同度和影响力,企业参与教育活动中来可以拓展企业发展的空间,为企业未来发展储备人才。所以,企业为了长远的自身发展,要不断调整自身追求的价值目标,理性地服务社会[1]。
2.2学校内部的体制机制建设
(1)深度校企合作,全面融入企业文化教育。深度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与之合作的企业、行业、政府、社会等各类合作主体,基于某种共同理念或利益的基础上,双方或多方在教育领域中开展的深层次多领域内涵合作。深层次合作不是简单的顶岗实习或工学交替,而是在人才培养、实习实训、教师挂职、教材开发、项目合作、人才就业、创业引领等多方面的协调与合作。校企合作达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走向更高领域的合作发展。
(2)深度校企合作,破解学生实习实训和实践之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过程,这也是学生未来能否在岗位上胜任的关键教学环节。通过深度合作,企业舍得岗位和时间让渡给学生来观摩、见习和实践,让学生切实了解和熟悉企业的生产质量、制度、精神、理念,也就是真是感知到了企业文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得到较高的提升,为未来企业的再培训省去了空间和时间。
(3)深度校企合作,破解课程与教材建设之困。课程与教材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要想建立与公司、市场、社会、国家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与教材,必须回归到社会、公司、企业或行业中去,引如行业专家共同开设课程,共同研究和编写教材,把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和管理理念编入教材,不是编制出毫无根据的、脱离行业市场实际的、晦涩难懂的教材。
(4)深度校企合作,破解高校实验实训室建设之困。高校实验室建设一直是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而又无奈的事情。建设实验室实训室的意义自不必多说,但是建设实验实训室的资金不菲,而建设周期在不断缩短,单靠学校或财政资金建设的实训实验永远是落后的。深度校企合作对高校实验室建设之困迎刃而解。
(5)深度校企合作,破解师资建设之困。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教师学历普遍比较高,理论和教学水平也比较高,但是在项目化教学、实战经验、实训实践能力上与企业专家相比又具有一定的差距。深度校企合作,各专业要聘请实实在在的专家;深度校企合作,企业家要为相关专业的高校服务。俞敏洪、李开复、杨元庆、马云等等这样的创业名人企业大家要成为高校的共享资源,为学生讲座开课。
2.3通过就业教育与实践创新创业体验企业文化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求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企业的文化精神。“以就业为导向”要成为学校群体价值观念,以此为核心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是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或创业讲座,大学生对创业需要所需要的拼搏精神、诚信精神、刻苦精神、协调精神等各种企业精神理念有了更加切身的感受和了解,对企业的运作、管理、国家的法律法规知识有了学习和掌握,比在课堂上感受的还要深刻。
2.4政行企校全方位互动,构建丰富多彩的企业教育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企业文化教育既要有课堂上的“硬教育”,也要有课外或业余时间的“软教育”。企业文化教育既要有校内的企业文化嵌入式教育,也要有校外的感知性教育。企业文化教育要能够做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让学生在点点滴滴中感受到企业的存在,使企业的竞争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学校的雕塑、围廊、花园、实训车间和实习教室的建设借鉴优秀企业做法,营造鲜明的工业文化空间[2]。”
3理性认识校园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教育
校园文化内容本身是复杂的多元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复杂的多维的立体的。校园文化建设要随着时代主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进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意防止不当的情况出现:
①应防止校园文化建设缺少主题,没有中心。
②要防止以偏概全、以点带面。
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分清企业文化的优劣和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教育的区别。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从整体上看要不断更新理念,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模式,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重视引入企业文化和企业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德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1(08):93-95.
[2]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16):58-63.
作者:杜刚 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校园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关系分析
摘要:学校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力量,是深化学校内涵发展的现实前提和重要环节,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强大动力。学校内涵发展将为学校开展文化建设指明方向、内容和重点,有力促进整个学校文化系统的形成,乃至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文化建设;内涵;发展
学校发展有多种表现,主要表现为教学资源的集聚、规模的扩张、结构的改善、质量的提升以及效益的提高,归结起来不外乎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两种方式。学校发展究竟采用何种发展方式,应该与学校自身历史发展和文化资源禀赋相适应,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应该满足人们对学校发展认知的新期待,满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新要求。
1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对学校文化的释义虽意蕴纷纷,但殊途同归。郑金州把学校文化界定为“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惯形成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1]。顾明远认为,“学校文化应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包括员工)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2]。”综合看来,学校文化应是学校教职员工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思想基础、价值导向和行为方式,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重点是学校办学理念,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群体意识等方面。学校内涵发展强调学校教育的资源、能量和创造力的整合、协调、优化和激发,是学校由量的扩张到质的升华,由旧质到新质的不断螺旋式推进的发展过程。学校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力量,是深化学校内涵发展的现实前提和重要环节,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强大动力。学校内涵发展将为学校开展文化建设指明方向、内容和重点,有力促进整个学校文化系统的形成,乃至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2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内涵发展
2.1学校文化建设是内涵发展的重要环节
学校文化是一种潜在持续发挥熏陶和教育作用的力量,是一所学校思想精神之脉。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其中铁打的营盘既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更内含学校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学校之间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学校的物质层面,更体现在文化层面。学校内涵发展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应该立足于各个学校现有文化建设水平现状。学校内涵发展必须将学校的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挖掘潜力,找寻动力和激发创造力,进而深深根植于学校文化建设之中[3]。推动学校内涵发展,要明确学校办学理念,变革学校内部管理、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而这些目标的实现过程恰恰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2学校文化建设是内涵发展的手段
行为主体和行为目的之间存在一系列中介,主体实现行为目的必须将目的作用于客体,借助工具和手段,改变客体形式、状态。因此,在肯定目的价值的同时应肯定工具价值的合理性。学校文化建设除了自身目的价值以外,相对于学校内涵发展,更应彰显其工具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文化可以凝聚人心、聚集人气,为学校内涵发展凝聚共识;其次,学校文化可以整合学校愿景、使命、方略以及相应的战略举措,为学校发展统一行动;第三,学校文化可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激励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改造不合内涵发展的文化客体,更为学校内涵发展提供多方面动力源;第四,学校文化建设成果是检验学校内涵发展的评价依据。多样性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最主要载体,学校内涵发展的结果怎么样,通过对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感知便一目了然。
3学校文化建设要以内涵发展为目的
3.1学校内涵发展指明了文化建设的方向
“内涵式发展”的本质就是追求人的发展,科学定位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前提。因此,学校发展应围绕“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整合资源、把握趋势、围绕重点、科学定位。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普遍意识和理性精神,也是学校发展的历史沉淀,是推动学校发展的理性力量。学校文化建设应以实现学校内涵发展为目的,以发挥学校内涵发展功能为手段,以学校内涵发展定位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
3.2学校内涵发展明确了文化建设的重点
学校内涵发展应全面贯彻“以人文本”的价值理念。应该挖掘学校内涵发展内在深层次因素,凸显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性,将文化建设纳入内涵发展的整体设计当中。学校文化是学校之魂,学校文化建设更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明确战略目标前提下,统筹兼顾,有所侧重,抓住重点。学校文化建设应注重培育人文理念、注重人文关怀、传承历史文明、优化制度设计、改革课程设置,要将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作为首要,将培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作为重点,将营造良好教育教学环境作为标准。
3.3学校内涵发展赋予文化建设主要内容
开展学校文化建设,也是落实中央关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生动举措,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文化建设主体角度看,学校内涵发展应该包括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发展。主体的文化实践需要相应的行为载体。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内容可以分成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管理者文化,其中管理者文化具有统摄作用,师生文化是建设的重点。另外,从中小学文化建设的对象角度看,深化学校内涵发展,要分类、分层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根据内容的层次性应分成物质层文化、制度层文化以及精神层文化等内在的文化建设。从学校内涵发展的目的性看,中小学文化建设内容立足现实性、注重渗透性、富有特色性、体现发展性。
4学校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的统一
4.1学校内涵发展与文化建设理念统一
(1)指导思想的一致性。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是关系国家教育全局和国民素质提高的重大战略任务,深化学校内涵发展,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以“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契机,挖掘校内外资源,做足做实校园文化建设这篇文章;以全面深化学校改革为动力,激发全体师生创造活力;以全面依法治国为儆校,推进依法治校和管理育人;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证,推动学校廉政文化和制度建设。
(2)价值导向的一致性。学校内涵发展和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应定位在教师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之上,人是学校开展教育的目标和根本,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内在精神与外在氛围的集中体现,是深化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将学校文化建设与人的发展紧密融合,在实践中彰显人本精神,重视人文关怀,营造人文环境,是学校文化建设应有的价值认知。同时,学校内涵发展应以师生身心发展为前提的教育资源整合、教育质量提高和教育效益提升的本质体现。
(3)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学校内涵发展与文化建设二者在价值导向上的一致性,决定着其发展目标的一致性。首先,二者共同终极目标是育人为本。具体体现在一个学校的办学目标上,落实在学校的办学过程中,表现在办学质量和效益上。其次,不可否认二者在目标上的差异性。学校内涵发展应该更加关注学校发展内在质的规定性,学校文化建设较多关注外在形的表达以及同文化载体结合融合程度,在文化传承基础上,体现学校文化的独特性、新颖性和导向性。
4.2二者统一于学校全面发展中
(1)凝练学校精神文化。以“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指导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深化学校内涵发展。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演化并伴随的一种非物质力量。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导向作用。建设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精神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需要加以凝练,归纳。学校精神文化主要表现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学校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思想,锻造管理者和教师政治品格、师德素养、健康心理,引导广大管理者、教师提高自身修养,提升学校精神文化[4],让教师群体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治学态度和醇和的师生关系。要加强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成长的意识,通过建立一整套科学的文化育人体系,促进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
(2)锻造学校制度文化。将顶层设计引入学校的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系统规划,科学设计契合学校内涵发展的制度文化体系。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既要立足现实,也要着眼长远,既要求变求新,更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切记头脑发热、盲目施行,更不可朝令夕改。制度设计要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公平性、发展性、系统性原则。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涵盖日常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后勤管理等制度,制度体系内部要围绕主旋律,首尾照应,相互契合[5]。制度的形成过程要体现学校内部管理的民主化,要反映学校文化历史的传承,要围绕内涵发展的目标前行。
(3)提升学校教学文化。坚持科学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确定学校办学目标,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坚持内涵发展,摒弃学校传统管理模式,引进优化吸收中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完善学校组织结构、部门职能和评价体系的调整,突出“文化和内涵”这两个关键词在教育管理、课堂教学、学生评价中的份量。坚持全面发展,开展学生文体活动,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坚持协调发展,既关注学校常规管理,又重视教学管理,既抓好教学,又抓好评测,既注重教师教法的改革,又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改进。
(4)优化学校环境文化。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深化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手段。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要利用学校的区位优势、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学校历史文化传承和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特点,整合资源,科学谋划,创设富有特色的人文环境和校园环境。注重凸显三个目标:一是凸显教育目标。通过营造具有内涵的人文风景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为校园环境打上教育的烙印,发挥环境育人功能。二是凸显愉悦目标。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从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校园环境入手,整治校容校貌,增设休憩点、晨练处和英语角,精心设计林荫小道、文化长廊、绿草坪和石板路等自然景观小品,让师生在学习、工作之余有锻炼、放松、聊天和娱乐的空间。三是凸显知识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墙、宣传栏,方便学生课外知识的摄取;设置校史馆、名人墙,班级挂设名人警句等,加强对具有教育意义和时代精神的名人名事宣传[6],以感性的认知激励培养学生自省自律自强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郑金州.教育文化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76页
[2]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5)
[3]王良江.论文化建设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体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5)
[4]沈胜林.论学校内涵发展与文化生成机制的建构[J].教育与管理.2015(9)
[5]周先雁.加强和谐大学文化建设推动大学内涵发展[J].湖南社会科学.2010(11)
[6]魏传辉.加强文化建设引领内涵发展[J].陕西教育.2012(1).
作者:吴铭 单位: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校寝室文化建设与音乐文化建设互动
[摘要]高校的寝室文化与音乐文化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将寝室文化与音乐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共同建设互动研究,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整体建设,同时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寝室文化;音乐文化;互动研究
学生们所有的生活和学习都在校园这个共同的文化大环境之中,因此,以寝室为单位的寝室成员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与熏陶,然后形成自己的文化积淀,通过寝室的团体氛围和共同化作用去影响其他成员,为寝室文化的丰富贡献着个体价值的力量。本文主要研究校园音乐文化与寝室文化的互动作用,在两种文化的有机结合和共同的影响下,使学生们能够时时刻刻都在音乐和寝室的团体文化中去启迪思想,激励斗志,坚定信念,奋发学习,焕发出积极向上、青春阳光的精神面貌。
一、高校寝室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寝室文化是以寝室为主要空间,以寝室成员为主体,以寝室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性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且复杂的概念,丰富且复杂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的个性各异,文化积淀也各有不同,很难形成统一。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子文化,对于校园文化的整体建设和内涵表达意义重大。良好的校园文化是能够通过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教育规律约束促使寝室文化沿着预期的轨道健康发展,使寝室空间成为一个小的校园缩影,通过对校园文化吸收、内化、加工和整理来更好地展现校园精神文明,从而正面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审美情趣、行为习惯以及生活能力等等,使大学生在良好的寝室文化环境熏陶下形成积极进步的文化倾向、高尚文明的生活行为、志趣高雅的文化修养以及健康活泼的阳光性格。
二、高校音乐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音乐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和载体,也是校园美的精炼、浓缩和升华。它把校园文化的精神意义、传播理念和艺术氛围融入一个个不同音符之中,通过音乐的形式向每一个学生传递校园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是对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可是因为大学生的文化层次、教育背景、接受理念各不相同,所以很难对校园文化、乃至寝室文化有着集体化的精神展现,所以以音乐文化作为媒介桥梁,通过音乐的包容性去影响改变每一个学生的思想认知,去传播扩散寝室文化。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和谐的校园音乐文化魅力去构建健康阳光的校园文化精神,不仅仅是对校园音乐文化的艺术传承,更是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构建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寝室文化与音乐文化的互动影响
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缩影,自然也代表和反映着校园文化的精神。形成全面统一丰富的校园文化前提是以寝室为单位构建出健康和谐整体的寝室文化,而这就需要音乐文化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了。因为寝室成员的思想行为、意识形态和日常喜好都是迥然有异的,为了有效地促成寝室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用音乐的广泛性和包容性是最好的途径。对于大学生而言,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是最好的语言,以音乐的形式与学生们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是享受的,是愉快的,更能够以一种健康、积极、愉快的心态去理解和认知校园文化精神内涵的传达,从而在共同的音乐感受下形成统一和谐的寝室文化氛围。音乐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诉诸感情、回归人本,它能够让大学生们在校园中找寻到教育的落脚点,找寻到人生的起跑线,能够让每一个大学生感受到同样的激情、同样的理想、同样的斗志、同样的新年,这样寝室的不同成员也会在同一个音乐氛围中唤起共同的精神力量,真正展现出寝室文化应有的精神风貌来。同时,寝室文化对于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影响扩大也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音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艺术传达,而寝室文化正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大整体,以音乐文化去找寻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共鸣需要时间也需要过程。但是以寝室为单位,去通过音乐文化传播,去影响每一个寝室成员的思想认知,进而以寝室文化去构建一个和谐统一的校园文化,必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文化作用。
综上所述,校园寝室文化与校园音乐文化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共同作用,既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都为校园文化的成功构建和大学生精神文明风貌的养成贡献着重要的文化力量。所以,我们应当重视起音乐文化与寝室文化的互动研究,以音乐的视角去构建一个和谐统一的寝室团体,从而更好地展现校园文化风采以及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温海燕.高校寝室文化建设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2]尚飞.论新形势下高校寝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D].齐齐哈尔大学,2013.
[3]张妹姝.高等音乐教育与地方文化建设互动研究[J].艺术品鉴,2015(10):216.
作者:王典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第六篇: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民族和谐发展分析
[摘要]滇西位处于中国和缅甸的交界处,位于两国的枢纽之地,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就了具有特色文化的地方高校;在滇西高校的校园文化中,体育文化是一个具有多元化、特殊性、覆盖面广、机动性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滇西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地理位置特殊、民族种类较多、文化多元等多种复杂性,研究滇西高校与地方民族文化的交融,对滇西民族和谐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滇西高校的发展与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滇西高校;体育文化;和谐建设
我国的高校正在以迅猛的速度改革发展,是我国综合实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高校的发展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性,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较多问题。滇西是一个具有经济发展缓慢、地理位置特殊、民族种类较多、文化多元等多种复杂性地区,滇西高校的发展必然受到了影响。2015年初视察云南时,对云南高校的发展与改革,指出高等教育需要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任务。本文研究的体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具有丰富多样的教育功能,对大学生的体育行为意识有着较大的影响,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滇西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意识,形成自我的良好锻炼习惯,综合性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身体素质,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1]P1~2
1体育文化建设是滇西高校人才培养实施的重要途径
滇西高校作为中国与缅甸之间的国门大学,其地理位置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滇西高校的发展与改革应具有其特殊性和代表性。滇西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其特色发展的代表性之一,应在滇西高校发展与改革中起到补充和基础性作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具有多功能全面教育的效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身体锻炼为手段,以各类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综合。[2]P5~17高校人才的培养应具有全面性与综合性的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高校发展的一种重要指标和方向。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表现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力等三个方面,体育文化的全面性和多样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指引着学生朝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前进。体育文化是一种亚文化,能有效地整合各项体育工作,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是一种学生交流和发展最直接有效的表现形式。[3]P2~3滇西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得到心灵的释放,将学习和生活中遭遇的挫折和困难通过体育活动打磨消逝,能在体育运动中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同时学会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意志。滇西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不仅能让滇西高校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心情的愉快,大汗淋漓的身心体验,形成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独特的个性,增强自信心、独立性、创新性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体育文化的建设能在滇西高校的人才培养中起到综合性发展的作用,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的自我锻炼,锤炼自身意志,形成综合性、主动性、全校性的滇西高校培养模式。
2体育文化建设是当地民族团结的交流平台
一所地方的高校,往往是一个地区具有代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学术团体,聚集了具有活力、创造力、学习力的青年才俊。同时也是地方社会上开展各类交流活动、比赛项目、养生锻炼、民族文化传统与保护创新的最佳场所。地州高校往往是一个地方最具有学术代表性的地方,对地方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有着一种无形的吸引力,时刻充斥着地方民族的心理意识。体育文化建设无论从场地设施还是项目文化方面的建设,都对民族团结有着较大的影响力。[4]P2~3场地设施为地方民族提供了比赛的场地,为民族团结交流合作提供了直接性交流的机会,通过民族运动项目或体育锻炼增进了感情。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理论研究,增进了民族人民之间的思想交流。经过对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探讨和争论,加强了对共同兴趣爱好的认可度,通过交流探讨融合了不同观点,叉流同流,使得民族更强、民族运动更大、民族交流更好。
3体育文化建设是滇西高校社会服务的直接源头
高校是一所为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家园,地方高校根据地方特色和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培养出符合地方特色的综合性人才。无论是私人企业,还是事业单位、教育等单位部门的社会服务行业的人才来源的主力军主要集中于地方高校。[5]P25~30滇西地区的社会服务人才依靠着滇西高校的输出。体育文化能塑造身体、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的社会服务人才,通过体育活动形成爱好锻炼的行为习惯,塑造了身体健康、形象良好的高校学生。体育文化建设为滇西高校锤炼社会服务人才做好基础性准备,打好基础攻坚战,从心理和身体两方面加强和提高滇西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坦诚相对、敢于展现自我等多方面积极的效能。体育文化精神是一种特有的精神财富,是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力量,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做人处事思想观念,分辨事物的正确价值取向,社会化的道德风尚精神,对事物发展的审美观念等正确有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6]P1~2
4滇西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滇西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桥梁
滇西高校作为滇西地区的地方特色高等院校,融合了较多地方的人文风情、滇西特色产业、滇西民族运动项目等众多的文化产业。滇西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对于这些文化产业的传播和继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应该具有的功能,能够通过对滇西的文化传承造就滇西高校向着综合性,应用型高等院校的方向发展。体育文化的建设推动了滇西民族运动项目的发展和前进,展示了地方运动项目的独有特性,扩大和提高了地方民族传统项目的宣传力度和有效性。滇西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将滇西传统运动项目传承继续下去,同时将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训练方法多样化,秉承了滇西的优良传统体育运动精神。通过对滇西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传承,也孕育和创造出了对滇西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新型锻炼方式和新的扩展思维,在传统项目上进行创新和创造,致使滇西地方特色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萌芽。
5结束语
滇西虽拥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社会意识相对于沿海地区有着一定的差异。滇西高校应占据有利地理位置,建设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大学,通过对滇西高校的校园文化、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场地设备等方面的建设,打造出辐射东南亚南亚的地方高等大学。同时结合滇西地方民族文化,对滇西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将体育文化建设纳入滇西高校建设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有利于滇西民族团结,有利于滇西和谐社会发展,有利于提高教育对云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人才保证和支撑服务能力,有利于滇西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综合发展成为民族团结示范区。
参考文献:
[1]左明星.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大学文化发展[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2.
[2]江光荣.选择与成长[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冯军.高校科研的作于及其影响[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
[4]王艳云,左成.探析我国高等校园体育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5]卞会泉.论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2005.
[6]马万风,徐金华等.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作者:杨绍昌 丁桂杨 单位:保山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