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对策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经济、政治的发展,离不开农村文化的支撑。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农村文化建设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提升农村文化建设档次,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文化;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和谐社会;乡风文明
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则是精髓。我国正处在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相对于社会的高速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则显得非常滞后,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继往开来的事业,大力进行农村文化建设,无疑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狭义地讲,农村文化是指在一定的村落共同体中形成的以农民为载体的文化。它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农耕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念、人生追求、情感状态等深层次心理结构。它表达的是农民的心灵世界、人格特点及其文明开化程度。农村文化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它一旦形成,即通过社会化一代代传承下来,从而制约着每个人。农村文化又是动态演进的,随着历史时代,社会实践的发展,农村文化也会逐步发生变异。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
(一)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农村文化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为广大农民提供日益丰富的精神食粮,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服务,表达和谐社会的理想,宣传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使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广大农民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认同我国广大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二)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将会有效地推动
小康社会的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尤其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利用乡村文化优势改变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生产资本。这既可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也会推动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是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乡土性、自然性、纯真性、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而且知识含量高、吸附就业能力强,符合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科学理念。在国家完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农村文化产业也面临着多样化的发展机遇和路径选择,根据产业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乡村文化旅游业、乡村生态观光业、乡村风情演艺业、乡村特色文化产品加工业等。农村文化产业具备相当的“关联效应”,对整个农村经济系统中其他产业部门有正相关的波及和影响,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有效带动和推动当地旅游、餐饮、宾馆、房地产、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农村文化建设可以有效保护民间传统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农民群众的精神食粮,农村拥有非常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很多都是经过千百年历史文化的沉淀,适合农民的需求,是农民不可缺少的精神产品。像甘肃省的皮影、山东高密的剪纸、捏老虎、扑灰年画等,在新的历史时期会焕发出它的旺盛的生命力。随着城乡二元结构被逐渐打破,很多的民间文化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保护我国的民间文化。
(四)农村文化建设对社会风气具有净化作用
优秀的文化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促使人们奋发上进;低级落后的文化则会腐蚀人的灵魂,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通过农村的文化建设,可以弘扬正气凝聚人心倡导良好的社会心态,营造融洽和谐、团结互助的氛围,形成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社会风气和民主、平等、法治、科学、诚信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二、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村文化建设在党和政府努力之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要看到,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伦理道德观念蜕变,善恶标准迷失
“包产到户”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在一定阶段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农村基层组织弱化、封建迷信活动势力有所抬头等问题。为了追求金钱和利益,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出现道德迷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不清。道德失范,社会正义感弱化,传统的价值观受到挑战,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弄虚作假,见利忘义。1家庭伦理道德失范社会转型期,一些青年农民受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没有了家庭责任感,婚外情、婚外恋现象明显增多,在夫妻关系中,情感与义务的矛盾加剧,离婚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家庭暴力非常普遍;同时由于30多年计划生育的实施,导致“四对一”家庭普遍出现,四个老人照顾一个孙子或者孙女,孩子的需求在第一时间被满足,溺爱孩子现象非常严重,导致下一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知道感恩,爷孙出现了错位的现象。但同时,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失去了它的约束力,孝敬老人这个被视作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道德底线也被彻底打破,冷淡甚至遗弃老人现象也很普遍,在受访的人群中普遍的认为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但在实际生活中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兄妹之间因为赡养老人或者争夺遗产反目成仇,棍棒相加,甚至闹出人命。所有这些现象不像过去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和道德的制约。2传统的义利观念淡化中国是讲究仁、义、礼、智、信的国度,但转型期传统文化的弱化,导致很多社会成员“利”字当头,“义”不再是生活的首位。“重利忘义”在农村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农民认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最大区别就是“不讲诚信”,是“骗子经济”,卖肉的向肉里注水,种菜的菜农不吃自己种的菜,山东高密河崖镇的毒韭菜运往青岛销售,后来查到农药严重超标,就是鲜活的例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都已经成为过去的代名词。
(二)集体主义被淡化,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抬头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基本上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农民的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很少有集体主义的观念。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建立,农民的集体主义观念得到了强化,尤其是20世纪50—70年代期间,尽管新中国一穷二白,但广大农民却在党的号召之下,修建了86000多个水库,为农业的发展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现在很多农民在西方文化的糟粕的影响之下,集体主义观念极度淡化,甚至不理解。对个性的张扬放在第一位,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重视自己的社会价值,甚至在必要的时刻会牺牲他人包括自己家人利益。
(三)部分农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农民的主体地位被弱化
1文化产品的制造脱离农村的实际当前,许多小说、电视、电影、广播节目的制作者、生产者,他们的眼光主要放在都市生活中,没有深入了解农村,不熟悉农村、不了解农民,在书斋里创作出的作品,缺乏乡土气息,距离农民的生活的太遥远,难以引起农民的共鸣。虽然现在看起来娱乐节目非常丰富,但农民的文化需求却得不到满足。2基层政府决策与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渐行渐远一直以来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垂直决策程序,不是根据农民的实际文化需求来决定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而是根据地方政府部门的“政绩”和“利益”需要来作出决策,从而导致农民的文化建设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文化需求。从而影响了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很多农民感觉自己处在农村文化建设的边缘地位而非中心地位。部分农民对农村文化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触。
(四)低俗娱乐文化充斥着广大的农村市场
娱乐文化对于缓解人的精神压力,满足社会需求有积极作用,但是,一些娱乐文化却走入了低俗化的误区,到了人们无法容忍的程度。黄色的、淫秽的、暴力的情节充斥在一些艺术表演和文学作品之中。过多的戏说、搞笑导致历史人物被歪曲,历史事件被篡改。久而久之,它们会误导大众把戏说了的历史当成了真实的历史,时间长了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恶果。低俗文化已成为人们精神萎靡不振、缺乏理想信仰的催化剂,如果任其泛滥,就会导致严重的负面效果,危及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保证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每个国家、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有表达国家意愿与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意识形态,这就是主流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重要思想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全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成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农村文化以弘扬时代和国家主旋律为己任,是党的理想的体现。它的使命是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理想信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扬弃传统文化,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十分必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农村传统文化充满无穷魅力,对我国当前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本质上来讲,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倡导的和谐相处、互帮互助、勤劳勇敢、勤俭节约对于稳定社会关系,推动国家的进步起到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通过对农村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同时赋予新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光荣历史的见证。它渗透着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尚品德和优良的品质,包含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目标的精神形态。大力弘扬和传统中国红色文化,对于我国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改造农村愚昧落后的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当前农村出现的传统的价值体系被打破,愚昧落后的文化占据主要市场,致使整个农村社会规范失序。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地改造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弊端,促进乡村文明的建设。这就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文化活动,确立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开展健康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让农民积极参与其中,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并让他们主动远离落后的文化圈。进一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认真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让他们自觉地成为文化活动的载体,丰富农村文化活动的样式,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杜防.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8):62-63.
[3]闫海军.崖边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王家新,黄永林,吴国生,等.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01-111.
[5]盛淑英.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绥化学院学报,2014(6):26-28.
[6]李瑞华.邓小平和谐文化思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7]杨娟.邓小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D].湘潭:湘潭大学,2004.
[8]闻敏玲.我国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作者:丁辉 单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政治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