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文明礼仪论文范文

文明礼仪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文明礼仪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文明礼仪论文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论文2篇

第一篇:幼儿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初探

一、在环境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1.创设礼仪长廊。幼儿园的走廊、楼梯是家长、孩子每天的必经之地。为了让孩子、家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环境的作用,我们精心挑选包含基本礼仪、幼儿园礼仪和公共场所礼仪的一些图文并茂的图片,如“您好、再见”、“入园、离园”、“走、站姿势”、“谦让、分享”、“不乱扔垃圾”等,并制作成卡通形象悬挂在走廊上,当孩子走过观望时,家长、老师都会带着孩子边看边念礼仪小儿歌;在楼梯的醒目处我们设置明显标志,如“上下楼梯慢慢走”“上下楼梯靠右走”,时时提醒幼儿、家长要注意安全,上下楼梯不推不挤,要文明行走。通过创设文明礼仪的环境使我们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感知礼仪、学习礼仪。

2.创设文明礼仪角。班内设立“文明宝宝”、“礼仪宝宝”评比栏,内容涵盖一日活动中的多个环节,如主动打招呼、同伴间友好相处、文明进餐、排队喝水、安静午睡、会说礼貌用语等等,如在某一方面表现较好,我们老师及时进行鼓励、表扬,并奖励一枚小红星;每周进行一次“文明宝宝”、“礼仪宝宝”评比,请我们的孩子来说说自己一周以来在幼儿园、家里的表现和进步,在反复练习提醒,榜样示范下加之持之以恒,慢慢改变幼儿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使他们从他律变成自律,踊跃争做文明礼仪小标兵。

二、在一日生活环节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1.抓好来园接待。好文明、好礼仪重在熏陶,为此我园设立“晨间文明礼仪岗”。每天早上由轮值园长带领班级里挑选的三位“文明礼仪小天使”到幼儿园大门口站岗,微笑着迎接每一位幼儿和家长,一声声“阿姨早!”“叔叔早!”“小朋友早!”和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不仅给充当“文明礼仪小天使”的幼儿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也给入园的每一位小朋友和家长带来了好心情,使他们能主动停下匆匆的脚步,主动与孩子相互问好,把“人人来讲文明讲礼貌”的意识深入到孩子、深入到家长的心中。

2.抓好盥洗、入厕环节。盥洗、入厕是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一个主要生活环节,一天之中要进行多次,所以抓好这个环节非常重要。从小班开始我们教师就不厌其烦地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言传身教,也同时辅以朗朗上口的小儿歌,如“吃饭前,如厕后,别忘记,洗小手,脸儿净,笑容现,手儿净,不生病”,“下课了,去如厕,不追抢,按秩序,如厕后,用水冲,整好衣,把手洗。”使幼儿懂得饭前便后要洗手,从小养成讲卫生的习惯;也懂得同伴间要谦让、学会排队、学会等待;能自觉地解完小便冲干净;洗完手后自觉关好水龙头,不玩水,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点击查看全文

幼儿园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

在素有“礼仪之邦”美称的中国,秉承优良的传统美德,讲文明、讲礼貌,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立身处世的基本要素。同时,礼仪教育已受到了国人极大的关注,大家已充分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礼仪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表现,更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和能力。

一、立足基础,思考内涵

1.树立问题意识

《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提出要“培养儿童终身受益的品质”,我们在研讨中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广泛,适合幼儿教育的文明礼仪内容有哪些?我们怎样去获得更多幼儿文明礼仪的共性与个性问题信息?通过哪些途径在幼儿园中更好地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2.思考研究内涵

《幼儿园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探究》的研究价值主要是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我们研究的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在幼儿园“绿色、生态、和谐”的理念背景下,通过我园的文明礼仪教育实践研究,转变教师观念,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提升教师和家长的文明素质,促进幼儿园的发展。

二、理论先导,把握研究方向

点击查看全文

幼专院校语文课程师德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以提升幼儿师范高等专科院校学生的师德素质水平为最终目标,以语文课程为切入点,探讨并提出针对幼专生师德培养的教育教学策略。

关键词:幼专生语文教学师德培养

一.形成正确的师德观念

目前,广大师范院校的学生主体已经是00后,他们生长在一个文化、价值多元的时代,其道德观念的培养更为重要也更具难度。语文课程除了具备基础学科的特性,培养学生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外,更应该注重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导向功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树立幼专生正确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观念,为其教师师德的建构提供有力保障。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备较高的道德情怀,语文课程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引导学生对于真、善、美追求的过程,能够增强学生对生命的关爱、对世界的关怀之情,这对于培养幼专生形成爱国守法、关爱学生的师德规范具有重要作用。文学作品中描写家国情怀与人生情深义重的作品不胜枚举,拿爱国情怀来说,虽然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阶层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是有所差异的,但人们普遍认同,爱国是道德品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此外,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观念都将爱国思想视为一个人人格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人志士在文学作品中不吝表达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的《沁园春•雪》歌颂了北国壮丽雪景的同时,亦抒发了作者伟大的抱负及爱国胸怀。诗人艾青笔下永远吟唱不尽对于祖国土地的热爱,其诗歌《我爱这土地》表现了知识分子对苦难年代的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热爱之情。舒婷的现代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展现了中国的崛起和新生,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决心。而面对民族、国家危亡的重要时刻,古代的爱国志士更是做出了投笔从戎、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壮举。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现了词人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慷慨激昂、气势磅礴,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爱国主义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把“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最基本的价值准则。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先人的爱国情怀,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引导学生探讨新时期如何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将爱国守法这一师德要求落到实处。此外,文学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人生情感体验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情深义重的民族文化特质。儒家先贤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即对人际关系做出了要求,认为人与他人之间应当互相尊重、互相爱护。文学作品中的“爱人”情怀更是涵盖了人间情感的各个层面,孟郊的《游子吟》通过点滴琐碎的生活场景,凸显了孺慕之情的温馨与感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写到兄弟因战乱离散后,深沉浓烈的思念之情与日俱增。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描写了友人送别之时的劝勉与叮咛,芝兰之情情深义重。舒婷的现代诗《致橡树》发出了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了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感受作家对个体生命的关爱之情,帮助幼专生构建其“爱人”的情感态度,这对于师德的形成至关重要,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具备了“爱人”的能力,才有可能形成师爱,师爱是教育的一切前提,是师德之魂。

二.陶冶真诚的职业道德情感

师德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陶冶并培植师范生真诚的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情感的内涵非常广泛,包括职业正义感、职业责任感、职业义务感、职业良心感、职业荣誉感、职业幸福感。职业道德情感的生发来源于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同,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神圣的事业,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不断拓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新教育理念,在终身学习提高的基础上,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流传着尊师重教的思想观念。荀子在其《劝学》一文中开宗明义的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肯定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提出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也同样申明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意义。古代勤奋学习成就人生的典故事例不胜枚举,而在求学的路上贤师的点化指引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荀子•大略》一文中,肯定了重视教育、尊师重道的重要作用,并将尊师重教与国家兴衰联系在了一起。并且文章中“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所指出的,部分教师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大量灌输、不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等一系列违背教学原则的教育方式,对当今的教育教学活动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尊师重教、立志成学一类作品的学习与解读,并联系社会现实,搜集真实事例材料,通过社会热点讨论、主题演讲、第二课堂实践等各种方式,使幼专生切身感受到教师与教育在人生中的重要引领作用,明确教师职业的光荣与责任,积极促使幼专生职业道德情感的形成。

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点击查看全文

校园文化建设思考与实践

一、整洁温馨、别具一格的环境文化

我校完成了以生命题材为内容的一“场”一“廊”一“墙”一“道”和一“基地”的五个“一”建设,学校围绕“雅言、雅行、雅思、雅量、雅趣、雅致”六个方面构建校园文化。校门内侧的主题文化墙,让人刚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主干道两侧的宣传橱窗,集中展示师生的校园活动。校园内所有建筑统一命名——致远、致广、致和、致诚、致雅、致知……并以方篆字体标识,其出处及蕴含的教育意义做成牌匾悬于运动场边的灯杆上,蔚为壮观。盆景排列整齐的涵雅苑,为师生陶冶情趣、丰富生活、提高艺术修养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去处。墙壁空间、走廊空间、教室空间都被构建为分层分区域的雅行文化空间,突出“雅行礼仪”“雅行书韵”“雅行名言”“雅行经典”等特色。书香味十足的文化走廊,巍然而立的孔子雕塑,富丽堂皇的校史馆,都彰显了学校的文化特色。自创重点中学成功以来,我校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先后投资100多万元,逐年添置和不断更新硬件设备。到目前为止,学校为全校高、初中各年级90个班都配备了“电子白板+投影”的班班通设备,还为两个计算机室、两个音乐教室、一个美术室和一个考务室配上了电子白板,学校现有学生电脑数167台,办公电脑50台,服务器1台(专门用于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数码照相机和摄像机各1台,移动LED投影仪2台,各种打印机7台、扫描仪2台(其中1台用于网上阅卷)等设备;建成了多媒体网络教室2个,多功能报告厅2个,学生电子阅览室1个;完善了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各楼宇间均用光缆连接起来,全校各楼宇都互联互通,网络端口进了教室,实现了信息网络全覆盖,各年级办公室和各处室实现了资源共享。

二、拓新守正、和融共进的课堂文化

我校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引,以“自主”“自由”“责任”为核心理念,打造“行知品质”课堂,着力建构以“学”和“生”为中心、以拓新守正、和融共进为特征的课堂文化。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在教育信息化之路上迈出了比较坚实的步子,一是构建了软硬兼备、科学合理的数字化办公环境,为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联系交流提供了有效的数字化渠道;二是全体教师的教育理念有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充分发展;三是课堂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媒体观发生了变化,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整合性更大,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得到落实,信息素养得到了提高;四是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得到提高,建立了涵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备课教案、课件、教学心得、课题等网上交流平台,全校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程度高。

三、刚柔相济、理情互依的管理文化

对学校来讲,要“以制度说法”,重在体现“事事讲规范,管理重微观”;体现“以人为本,相信人、关心人、激励人、调动人”的管理精神。几年来,我们先后修订了一系列制度,每项制度都是通过民主讨论、教职工大会审议通过而形成的,真正起到了引领、激励、指导、规范、调节的作用,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制度文化,为依法治校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学校制订了《合格教师基本标准》,从师德、师能两个方面全面规范了教师的从教行为。为切实把依法治校与师德建设结合起来,学校积极推进教师“五公开制度”,即“岗位公开、职责公开、考勤公开、绩效公开和考评公开”,形成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四、精致谋事、优雅为人的雅行文化“做精致、优雅、有情怀的龙中学人”,是我们的倡议。我们把“建馨雅校园,塑儒雅教师,育博雅学生”作为学校的形象定位,雅行文化包括四个方面:品德明雅、学思博雅、情趣典雅、气质儒雅。1.制度文化规范雅。校园制度文化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如培养目标、校规、校纪、教学及管理制度以及相应形成的严密的组织机构。一所学校必须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针,有严格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才能培养和锻炼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2.多彩活动践行雅。学校开展丰富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每天早晨和下午的课前10分钟,我们都要进行经典美文诵读和练字指导活动。每年我们都要举办年年有亮点的生命教育展示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熏陶、提高艺术素养。结合学校的地域优势,充分利用友军生态园、涞滩古镇、钓鱼城等区域教育资源,我们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区,走向社会,感受传统文化。3.个性成长彰显雅。一是开发雅行课程,我校从调整课程结构入手,着力构建了雅行课程体系。二是提升教师素养,撰写一篇教育论文,设计一个微课,写一篇教学反思。三是打造精品社团。组建航模、舞蹈、合唱、轮滑、文学社等社团组织,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4.多元评价激发雅。雅行文化评价内容包括身心素质、品德修养、学习能力、个性成长四方面,学校根据这四方面内容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评价细则。再根据学生具体表现,推选出“文明之星”“学习之星”“礼仪之星”和“进步之星”,充分发挥正能量的引领作用。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科研兴教先进单位、全国写作教学示范单位、全国生命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生命教育百佳学校、重庆市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重庆市优秀卫生单位、重庆市民主管理示范学校、重庆市模范职工之家、重庆市实验教学先进集体、重庆市家长学校示范校等称号,被司法部评为“零犯罪学校”。不倦而努力,孜孜以追求。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的丰硕成果,正朝着实现“一校一品牌,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目标前进。

作者:唐伯筠 单位:重庆市合川龙市中学

点击查看全文

计算机网络技术中西方文化课堂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渗透于教学革新的全过程。文章以《西方文化概论》对分课堂为例,从对分课堂课前预备、思维方式的培养、考核评分体系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效解决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分课堂;应用实践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多媒体教学模式已基本取代了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可是,这种改革仅限于技术层面的东西,无非就是利用多媒体,扩充了教学信息量,更深层次的教学革新则付诸阙如。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师生互动很少,这种填鸭式教学并不因为赋予了多媒体教学方式而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及学生思维能力。讨论式教学占用课堂时间过多,教师讲授时间过少,教师的能力无法得到更好地发挥。而对分课堂则有效填补了讨论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纰漏。对分课堂的关键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类似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1]对分课堂教学则把教学分为教师教授、学生课后复习探讨、分组讨论三个时段。首先在对分课堂上,由教师首先“介绍基本框架、基本概念,着重讲授重点、难点,但并不穷尽教材内容。”[2]学生通过教师讲授后,掌握了大概内容,降低自学难度,再依据个人特点与节奏与完成消化吸引。最后,通过讨论,与教师同学进行较深的交流互动,加深巩固所学知识。对分课堂错开了讲授与讨论的时间段,打破了传统当堂讨论课因接触新知时间短,无法深入理解,因而无法讨论的窘境。这亦非常符合心理学认知规律,甫经问世,即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把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对分教学课堂模式有效衔接,学生与教师的信息沟通得到充分的挖掘,可以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呼应,形成合力。

一、利用网络技术布置《西方文化概论》对分课堂讨论课前预备工作

《西方文化概论》课程需要学生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涵量。而现在的学生囿于高考的压力,没有闲暇阅读西方经典典籍,绝大多数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一知半解。因此,这门课程上课前必须布置大量阅读书目,对分课堂教学才能措置裕如地展开。对分课堂的步骤是:先由教师进行讲解,其次学生课后指向性阅读,最后才是讨论,深化知识结构。对分课堂,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而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引导学生课后进行指向性阅读,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率。教师讲授课程主要内容后,布置好课后阅读任务。当然,教师得掌控课程教学设计的总过程。教师把搜集整理的基本材料,纲举目张地悬挂于教师制作的课程主页抑或教师主页上,让学者阅读,抑或教师通过QQ群、微信群等通讯工具与学生互动交流信息,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圈定学生阅读重点,阐明下周讨论课程内容。学生通过上网,浏览教师搜罗的材料,抑或自己去搜寻扩展相关材料,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图景。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教师机械性灌输知识远远比不上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知识。教师讲授终觉疏,要知真知须自探。学生伴随自己的好奇心不断地搜寻思索答案,让他们深长思索后悬着疑问去上课,上课时能有问题可提,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活跃性。而不是传统教堂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则一脸茫然。西方文化类课程对分课堂需要一定的条件,学校须组织教师培训,帮助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网页,从课堂教学到网页制作,学校网络中心应该为教师提供优质服务,做到西方文化类课程等主要课程都有统一完善的网页。其次,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网络建立对分课堂课程教学网页,教师得付出艰辛的劳动。然而,这一切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成功的重要环节。否则就会陷入目前讨论式课堂的流弊。教师制作网页,搜集相关资料虽是费神劳力的事,随着资料逐年增加,实际上,以后的教学工作既高效又省力。同时,教师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也是导引自己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路径,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思想相互激荡,形成自己对西方历史文化的见解。最后演化成自己的思考,形成论文。通过网络技术可以缩短师生的距离,使学生能通过网络随时接受教师的指导,获得更多的帮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远距离的拘囿,使师生关系更加亲密,更加互信,为下一阶段的讨论课程奠定良好的根基。

二、利用网络架设师生交流渠道,由重知识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向注重思维方式培养的对分课堂讨论模式

传统的西方文化类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多着墨于对西方历史文化叙事的构建,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则涉猎甚少。多年的填鸭式知识灌输使学生的思维方式非常两极化,要么是好,要么是坏,不承认事物好坏之间的中间灰色地带。这种简单对立式的思维方式无法形成对西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多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这种教学效果与我们设置西方历史文化类课程的目标相去悬绝。旧的套路走不通,那么如何达到培育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呢?在西方历史学家看来,历史无非就是六个W(WHO,WHEN,WHERE,HOW,WHY,WHAT)。前三个W涉及基本的历史史实,这点分歧不多。然而,关于西方历史的变迁、历史演化背后的原因、历史演化的性质是什么,目前众说纷纭,不一而足。这些就涉及到学生思维方式的上下分殊。我们在对分教学课堂实践中是这样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首先,在对分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布置学生广泛阅读西方政治哲学书籍。课程思维方式的培育亟需其它学科知识的拓延。哲学素养的提升是人类思维能力迅猛发展的助推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发展是曲折的,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历史在演化的过程中,是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发展必然是在新与旧之间流移徘徊。历史人物面目亦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而不是当今一些理论课程所宣讲的那样,黑白二者间泾渭分明,绝对没有相交接的地带。这种非白即黑的思维方式贻害无穷,绝对不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创新。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西方历史文化典籍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读出历史人物的苍凉与困顿,读出历史人物人性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从而能够同情性理解历史人物的历史性决断。其次,在对分课堂讨论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历史性解读人物,又要抽象出具体的语境,解构中西历史人物所作出历史判断的异同,且以此为根基,拓展学生对中西历史文化异同的深度理解。传统教学模式因为没有课前阅读环节,没有根基的中西文化解读多浮于表面,无法解析中西文化异同。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西方历史人物的行为,扎根于西方历史文化的土壤汲取养料。因此,我们必须溯流探源,考究其历史行为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再如,在讲授中世纪文化一节时,就通过讲授分析了西方人文素质较高的历史原因。上课时我们教师仅仅讲授宗教改革的内容及影响,没有刻意提到宗教改革对西方人文素质提升的作用。事后布置学生阅读陈乐民的《欧洲文化十五讲》中世纪文化一节,布置思考题:为什么西方人文素质普遍较高?待下一周上对分课堂讨论课时,学生就展开激烈的争论。教师提醒学生中世纪西方的政治特征是什么?就是四分五裂,诸侯并立。在漫长的中世纪,除去短暂的统一外,西欧绝大部分时段都是处于分裂的状态。这与大部分时段都是大一统的中国迥然不同。那么这种长期处于分裂的态势对西方人有何影响?西欧社会诸侯林立,使诸侯国面积非常小,诸侯周围的老百姓时常出入诸侯服役。他们的行为举止深受宫廷文化的影响。上层贵族的礼仪就像滇池的水,润湿昆明的气候一样地深刻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礼仪。藉于此,西欧整个社会的文明礼仪逐渐发荣滋长起来。众所周知,西欧中世纪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在此,教师不是直接导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出中世纪的格局对西方人的深远影响。再次,在对分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置疑相沿成习的课程定论。明代大儒陈献章特别推崇“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怀疑精神。西方历史文化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艺术。说它是科学的,是因为史实的唯一性,然而我们在解读历史时,却不可避免地掺杂我们读者的意识。我们在引导学生不讲错史实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解读西方文化的史实。只有这样,才能以扣人心弦的西方文化材料,激荡学生的思维火花。只有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引导学生对很多流传久远的旧式观点提出置疑,才能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以质疑的精神对待已有的西方文化类课程结论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尤其是搜寻与现行教材不相契合的材料,且由此及彼,层层拓展开来,毕竟“同一时代之事不可须臾相离也”,肯定是有大量相类似的材料。搜引大量相似材料后,引导学生探讨是不是可能存在另一种与传统相对立的观点呢?最后让学生通过自我探讨,形成与现有传统学术观点大相径庭的新看法。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