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问题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文明礼仪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维护社会安定、人民康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未成年人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对他们实行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教育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德育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所以,有关部门要深入研究当前农村地区对未成年人实行礼仪习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总结原因,找出适当的解决对策。
1当前农村未成年人良好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1.1对礼仪习惯养成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在当前的农村地区,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庭以及未成年自身都缺乏对良好文明习惯的正确认识,他们对礼仪本身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也就无法理解文明礼仪习惯对未成年人重要的促进作用[1]。所以,未成年人的礼仪素养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他们认为礼仪就是规矩,而文明礼仪就是一味地讲求规矩,无论在任何场合都要保持安静,这是一种对文明习惯的错误解读。而这种错误理解,也会使他们形成不良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比如:一部分未成年人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往往更加严格要求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却忽视了对自身的约束,尤其是在与他人进行合作时,不懂得协调与理解对方,表现出一种“唯我独尊”的状态,这就不利于与他人形成良好的关系,也会导致在社会上缺乏认同感。
1.2礼仪教育与未成年人的生活实际脱节严重
从当前的农村未成年人的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教育中还可以看出,对未成年进行教育的内容不符合其自身的生活实际,也没有满足个人需求,所以导致无法准确理解礼仪理论的内容,也就不能在实际的生活中进行实践。文明礼仪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必须深入考虑其中包含的各项元素,并制订整体的规划,而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年龄层次、性格特征等。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显然没有遵循个性发展的原则,礼仪教育的内容非常空泛,既没有针对个人教育的部分,也没有与未成年人的实际生活相关联,通常都是以说教的形式呈现礼仪理论,而且在农村中的礼仪理论还并不完善,所以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都没有接受到系统的文明素养教育。
1.3未成年人对礼仪教育缺乏情感认同
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对农村未成年人进行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中,教育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和枯燥,通常都是以表面形式为主,缺乏引导未成年人产生情感共鸣的方法[2]。在学校中,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采取理论式教育法,没有将其与实际的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也没有引导未成年人在实践中应用礼仪理论,所以也就无法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家庭中,家长通常都是采用说教式对未成年人进行说服教育,而家长自身也没有树立起良好的模范作用,长此以往,未成年人很可能产生厌烦甚至逆反心理,尤其是对处在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来说,单纯说教已经无法让他们在情感上认同礼仪教育的理念。
2当前农村未成年人良好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2.1学校因素
学校是对农村未成年人进行礼仪教育的主力军之一,而他们也是造成现在未成年人礼仪教育缺陷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学校对文明礼仪教育的定位不够准确,文明的礼仪习惯养成教育应该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却忽视了其中的德育功能,将礼仪培养单纯地视为对未成年人外在仪容仪表的要求,所以未成年人就没有形成正确的礼仪习惯和素养。其次,学校没有明确文明礼仪习惯的教育目标,也没有制订详细的教育计划。再次,学校的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大多数农村学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也没有设置固定的教师对未成年人进行良好习惯的指导教学,通常情况下,都是通过思政课堂或者是班主任教师举办的班会实施教育内容,所以未成年人只能接受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或者教师的口头教育。最后,农村教师的礼仪素养不强,缺乏专业知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农村教师偏向老龄化,他们没有接受专门的礼仪教育,也没有掌握有效的指导技能,所以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无法适应现代教育中的德育要求,从而制约了农村未成年人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和发展。
2.2家庭因素
家庭和学校同样都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礼仪素养教育的关键因素,尤其是未成年人还没有脱离家庭的管控,所以家庭是造成当前农村未成年人整体上礼仪素养不高的主要因素。首先,目前部分农村家庭的年轻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未成年人交由祖辈抚养,隔代教育的弊端就完全凸显出来,大部分祖辈都对未成年人比较溺爱,他们缺乏管教的意识,一般都放任其自由,再加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责任心,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都忽视了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这就导致留守的未成年人相比于其他孩子要更加缺乏礼仪教育。其次,家长自身文化素养不高,在生活中常常表现为言行粗鲁、不讲文明的状态,这就无法为未成年人树立良好的榜样,也阻碍了他们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同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所以对孩子进行评价时,往往忽略了礼仪因素。最后,家长与学校的配合度不高。部分农村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存在错误性的想法,或者将教育的责任全部推到学校,或者采取非常粗暴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实施棍棒教育,还有一些由于外出打工而无法及时与学校进行沟通和联系,这些都是家长与学校配合度不高的外在表现,不利于对未成年人实行良好文明教育[3]。
2.3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却产生了很多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尤其是在农村的社会环境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遵守社会公德的情况,这对于正处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阶段的未成年人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当前社会、学校和家庭并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合作机制,使得三方成为了各自独立的部分,在这其中社会并没有发挥其监督和管理的作用,这样的情况就导致未成年人的礼仪教育效果被大大减弱。同时,物质生活的丰富也为农村的未成年人带来了多种多样的诱惑,手机和网络游戏成为了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对于认知能力并不强的未成年人来说,势必会造成一些不利影响,这也导致他们沉迷于网络上低俗、粗暴的言语和行为,不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4]。
2.4未成年自身因素
除了以上的原因之外,未成年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弱,他们在面对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无法在短时间内认清事情的对错,很多未成年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礼仪行为出现了问题;其次,未成年人的从众心理比较严重,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为了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很可能就随着同学或者朋友一起实行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这就导致他们即使受到了礼仪教育,也可能继续受到不良影响,而形成不良习惯。
3农村未成年人良好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
3.1从学校方面出发
首先,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进一步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文明礼仪内容,将礼仪课程定量定性,并逐渐成为学校中的正式教学内容;其次,在教学中运用陶冶情操的教学方法,为未成年人创设良好的行为规范情境,让他们在优秀的校风、班风中实现礼仪素养的全面发展;再次,挖掘基础课程中的礼仪教育内容,将其与语文课、英语课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思想和现代礼仪教育观念的影响下,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最后,建设道德思想水平高的教师队伍,让教师对未成年人形成积极的导向作用,从而让学生在学校中可以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有利影响[5]。
3.2从家庭方面出发
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实现家庭礼仪教育的重点,只有家长自身形成了正确的礼仪习惯,并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使未成年人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受到优秀思想道德品质的熏陶和感染。而且,为了让他们在生活中实践良好的礼仪,家长也要培养他们“知行合一”的品质,使其认识到文明礼仪习惯是存在于人们身边的。同时,家长也要积极与学校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并与教师共同商议对未成年人的礼仪教育计划,从而发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作用。
3.3从社会层面出发
社会风气是影响农村未成年人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社会方面应该努力提升文明程度,创建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首先,村委会等农村组织应该发挥自己的领导作用,设置简单易懂的文明村规,并组织村民进行统一的学习,从而提升农村环境的文明程度。其次,要注重树立起道德模范,加强文明礼仪观念的宣传,让未成年人在这样的氛围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明程度。
3.4从未成年人自身出发
首先,要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让他们形成与自己年龄相符合的审美观念,从而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干净、整洁的习惯,并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不说脏话、不做粗俗的动作等;其次,引导未成年人形成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品质,让他们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约束不良习惯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从而将文明礼仪习惯内化为自身的优秀道德品质;最后,引导未成年人对自己进行评价,让他们在评价和反思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增强他们在礼仪学习中的自信心,并在学校内、班级内形成良好的风气,从而实现一个群体的共同成长和进步[6]。
4结语
总而言之,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能够促进未成年的健康成长,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广大农村地区的政府、学校和家庭等方面都要高度重视对未成年人的道德品质教育,使其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不断提升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促使其成为建设家乡的有用之才,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文明发展。
参考文献
[1]文琼.农村小学生礼仪教育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8.
[2]王华.如何加强农村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39-40.
[3]潘陆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礼仪教育缺失问题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7.
[4]李星.农村教育中德育教育的运用[J].山西农经,2017(20):33.
[5]杨小华.当前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9(36):40-43.
[6]王佃明.发挥农村优势开展德育活动弘扬传统文化[J].中国农村教育,2019(19):42-43.
作者:马超 单位:凉州区武威第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