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外国文学微电影叙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外国文学微电影叙事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外国文学微电影叙事

[摘要]微媒体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当代审美文化观念的变化,传统精英文化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冲击,当代审美文化出现了大众性、通俗性、娱乐性等特点,外国文学名著的微电影改编便是这一文化语境之下文化由精英性向大众性转变的具体体现之一。从外国文学名著到微电影是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转换,其叙事模式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外国文学名著微电影改编具有叙述话语的多维性、情节的碎片化与本土化、主题意蕴的解构性、审美的大众性等特点。

[关键词]微媒体;审美文化;外国文学;微电影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审美文化观念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随着微媒体平台的出现,当代审美文化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影响,引发了当代审美文化观念的转型。文化出现了大众化、快餐化、影像化等特点。此种审美文化倾向对传统精英文化构成了极大的冲击,就文学阅读与接受这一领域而言,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由文学纯文本的阅读向影视化鉴赏的转型。同时由于现代人工作与学习的紧张性与快节奏,对于文学经典的影视化鉴赏甚至出现了快餐性,即文学名著改编的微电影成了当代审美文化观念之下文学鉴赏与接受的大众化的一种现象,尤其是对于异域文化的鸿篇巨制的外国文学经典名著而言,在大众文化盛行的当下,更是成了微电影改编的对象之一。“据统计,目前我国微电影年产量已达到两万多部,其中大学生作品占网络上传总量的三分之二,成为微电影创作的主流群体。”[1]外国文学名著的微电影改编,主要是学院微电影改编,尤其是随着微媒体技术的发展与盛行,外国文学名著的学院微电影改编大量涌现。虽然外国文学名著的微电影改编存在着对原著的某些偏离与解构,但在当代审美文化观念之下,它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文化现象,体现了当代审美文化趣味的转型。“微电影的叙事应当有自身的特性,不能与院线电影一样讲求叙事的完整性、人物的鲜明性、主题的深刻性等。”[2]总体而言外国文学名著的学院微电影改编具有如下特征。

一、叙述话语的多维性

(一)多维叙述话语运用的原因

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的微电影与原著作品是两种不同的艺术类型,其呈现的模式相应地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外国文学名著以鸿篇巨制居多,而微电影则属于短小、简约的艺术模式,所以从外国文学名著到微电影是差异较大的两种艺术的再次编码;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的微电影又大多是学院微电影,学院微电影由于拍摄技术及演职人员的非专业性,更是较难实现对原著作品的原貌呈现;外国文学名著对于中国受众而言,属于异域文化,所以外国文学名著的时代背景及空间场域均是我国校园微电影艺术无法复制与呈现的。同时微电影与文学二者又属于不同的艺术领域与范畴,名著中人物的心理世界是微电影艺术较难表现的,外国文学名著的微电影改编较难实现对原著作品的时代性、物理空间以及心理空间的完整还原与再现。为实现对原著作品的尽可能遵循,构建起原著作品的艺术空间,必将存在着艺术形式的革新与突破,其中之一便是多维叙述话语的运用。

(二)旁白叙述话语与字幕叙述话语

旁白叙述话语与字幕叙述话语在名著的微电影改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弥补原著与微电影的差别与距离。从文学名著到微电影的改编是艺术样式由宏大到微小的转型,所以文学名著改编的微电影无法做到对原著作品的全貌还原与完全遵循。对于一些关键性的情节与内容,旁白叙述话语与字幕叙述话语可以做有效的补充,实现对关键性情节与内容的有效补充与说明的功能。字幕叙述话语通常用于对原著文学中的时间、事件及物理空间的介绍与说明,旁白叙述话语更适用于对原著作品中人物内在精神空间的介绍,能够尽可能地还原与呈现原著作品,并保持微电影作品情节内容的连贯性与完整性,对于微电影作品的内在逻辑性的建构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学院微电影在拍摄之际较难实现对原著作品中独特的异国空间场景的模拟与呈现,所以微电影《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对于变化的空间场景的呈现使用了字幕叙述话语,如当奥涅金来到乡下参加舞会时,便有相应的字幕话语提示。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奥涅金前后的转变,尤其是当他再次见到达吉雅娜之际,他对达吉雅娜的情感态度与离开之前天壤之别,倘若在微电影中没有特殊的解释与说明,观众是很难理解的。微电影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为避免逻辑上的混乱,便通过旁白的叙述话语介绍了时间的变迁、奥涅金的转变以及此时此刻奥涅金的情感立场。由此可见,多维叙述话语在从外国文学名著到学院微电影的改变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具有保持微电影作品的连续性、完整性、内在逻辑性的作用及意义。

二、情节的碎片化与本土化

(一)情节的碎片化

微电影情节碎片化的具体体现便是微电影作品对外国文学名著情节的简化与提取。情节的简化与提取的原因之一便是作为微型艺术的微电影作品无法还原与呈现原著作品的全貌,只能实现对原著作品的部分呈现,所以外国文学名著的微电影改编必然会出现情节的碎片化,显然这是造成外国文学名著微电影改编情节碎片化的客观外在原因。主观内在原因便是从外国文学名著的阅读与鉴赏到微电影表演与编排中的主体因素。外国文学名著的学院微电影改编,大学生群体是连接两种艺术形式的主体,微电影作品的呈现样式与这一主体群体对原著作品的接受模式有着间接的关联性。遵照型的接受模式下编排的微电影作品的情节相对具有完整性;兴趣型的接受模式下编排的微电影作品的情节便缺失了完整性,而具有更强的随意性与选择性。而学生群体对外国文学名著的接受更多的是兴趣型,受此种接受模式影响改编的微电影的情节安排便具有极强的倾向性与选择性,即情节的碎片化。《安娜•卡列尼娜》是情节非常复杂的鸿篇巨制,而微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作为微型艺术是无法做到对原著作品的原貌呈现的,在情节上只能是对原著作品的选择性呈现,所以其便呈现出情节的碎片化。原著文学《安娜•卡列尼娜》中包含两条并行的叙述线索,两条叙述线索的核心人物分别是安娜和列文,实际上二者在这一作品中所占据的地位是相当的,分别从精神和经济两个层面对俄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时期进行了诠释。然而在微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只存在安娜这一条叙述线索,对于列文这一条叙述线索进行了忽略。显然微电影作品《安娜•卡列尼娜》相比原著而言,体现出极其鲜明的情节碎片化的特征,微电影作品情节的选择与呈现更多是受兴趣型接受模式的制约与影响。

(二)情节的本土化

从外国文学名著到学院微电影的改编,是两种不同文化类型的转换与编码,由于学院微电影制作的专业性与技术性相对不高,只能尽可能地模拟,而模拟之际便会出现或明显或隐约的对原著作品情节内容的本土化转化与植入。微电影作品情节的本土化虽然与原著作品情节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偏离,但却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对原著作品影视化改编的整体性呈现。微电影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在情节内容上呈现出极强的本土化色彩。俄国作家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奥涅金作为接受先进思想的进步贵族,不满于自己所属的腐化堕落的贵族群体,所以就构成了他与好友连斯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实际上这是奥涅金与其所鄙夷的腐化堕落的贵族群体之间的斗争与决裂。而在微电影《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构成矛盾对立体的并非奥涅金与连斯基,而是奥涅金与其老父亲。老父亲对于留学归来的奥涅金尽是不满与训斥,微电影中奥涅金还参加了罢课、报社的反革命运动。显然微电影《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奥涅金的身上具有极强的中国五四时期进步青年的痕迹,在情节上被赋予了极强的中国本土化色彩,这也是跨文化艺术改编之际极有可能出现的文化转换现象。

三、主题意蕴的解构性

外国文学名著的学院微电影改编与院线影视改编相比较而言,其不再追求对原著作品主题的完整呈现与还原,有的微电影作品在主题上也不再追求原著作品宏大叙事的厚重与深度。总体而言,大多数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的学院微电影在主题上呈现出一种极强的消解性与去深度的特征,“其强大的叙事开放性、融合性,对流行文化无所不包,对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也能进行戏仿和改写。”[3]外国文学名著的学院微电影改编对原著作品主题的解构性,其中原因之一便是学院微电影的非专业性,这使得学院微电影制作具有更强的随意性、戏仿性,不再追求原著作品主题的厚重与深度;原因之二则与大学生群体对原著作品的接受模式有关。兴趣型的接受模式导致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的学院微电影作品对原著作品的选择式演绎,呈现出的主题意蕴便不具备完整性;原因之三则与当代审美文化观念有关。当代审美文化不再是传统的精英文化,而是一种反传统的大众文化,这种文化的特质便是反传统性、去精英性、大众性、解构性。在此种审美文化观念的影响与主宰之下,外国文学名著的学院微电影改编便不再追求原著的厚重与深度,而是呈现出对原著作品主题意蕴的肢解与重构。原著作品《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极其厚重的作品,通过安娜和列文两条叙事线索,分别从精神和经济两个层面再现了俄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即“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又都刚刚开始”的转折时期。显然原著文学有着极强的厚重感与历史感,而微电影作品却摒弃了此种厚重与深度,呈现的主要是安娜在情感世界的挣扎与痛苦,显然,从主题意蕴而言,微电影作品缺失原著文学的宏大与厚重。另外,原著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中,通过对奥涅金的叛逆个性及其彷徨无所事事的性格特征的塑造,所反映和再现的是以奥涅金为代表的俄国历史上所出现的特殊的贵族群体———多余人的矛盾与困惑。而在微电影《叶甫盖尼•奥涅金》中主要呈现的则是奥涅金与达吉雅娜之间的情感,显然微电影作品在实现对原著文学的艺术转换的同时,也对原著文学的主题意蕴进行了选择与重构。

四、审美的大众性

由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的微电影作品通常情况下不具有院线电影的唯美性,无论是画面、配音还是配乐以及人物的情感表达都与院线电影无法比肩。它与院线电影相比,具有极强的大众性、娱乐性。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的微电影作品消解了原著文学的深度与厚重,它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不能算作经典艺术,但是它的存在仍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社会,尤其是微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与审美模式。由于微媒体平台的方便与快捷性,人们在工作闲暇之余的零散时间借助微媒体平台进行文字或视频形式的文化鉴赏与消费。显然此种文化消费模式具有极强的反传统性,但它毕竟是一种现存的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使得传统的文化消费出现了新的模式,其中之一便包括借助微媒体平台对外国文学名著的影视化鉴赏。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的学院微电影作品也成了此种文化消费模式的对象之一,此种文化消费模式对传统文化消费模式构成了冲击与消解,不再追求传统文化消费模式的审美愉悦与情感熏陶,而是更多地呈现出文化消费的快餐性、娱乐性、大众性等特点。

五、结语

微媒体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当代审美文化观念,使得当代审美文化出现了新的趋向与转型,即审美文化的大众性、通俗性、娱乐性等特点。在这样一种总体的审美文化语境之下,传统的精英文化受到了冲击,外国文学名著的学院微电影作品便是这一时代与文化审美语境之下的产物,尽管其具有种种的不足,尚且不能成为经典,但它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文化现象,彰显了当代审美文化趣味的转型。

[参考文献]

[1]徐宁.山西省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团体调查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6.

[2]宋家玲.关注“小微电影”[J].当代电影,2014,(05):98.

[3]高明珍,光唯.微电影开放性叙事分析[J].电影文学,2016,(10):16.

作者:卢艳玲 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