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英国文学本科教学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英国文学本科教学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英国文学本科教学探讨

摘要:内涵式发展理念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内涵式发展理念为指导,探讨英语专业英国文学教学的新思路,把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西方比较视野、批判性思维与文学名著精读与细读紧密结合,使文学教学超越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层面,纵深到文学思潮、社会历史、价值观念、伦理哲学等文化层面,在文学经典的浸透中培养文化内涵与文学素养,达到对中国文化自信与中国传统弘扬的育人目的。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英国文学;文化内涵;文学素养;文化自信

一、内涵式发展理念

美国芝加哥大学率先取消SAT/ACT考试的强制要求,这一举动在教育界引起轰动,引发美国已经至少有200所高校做出同样决定。这一决定的宗旨在于考试的分数,只说明学生的应试能力,这一导向误导学校及学生成为考试机器,何况分数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心智发展、科研潜质的全面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我国高等教育也有长足进步,全国大专院校的规模都有相当的提升,但是与校园面积的增加、教育设施的改进相比,我们不能忽略教育的核心和宗旨,不能只注重外延扩展而忽略内涵培养。从政策话语层面看,内涵式发展的教育理念并不新鲜,可以追溯到20年前。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为主的道路,努力提高办学效益。”[3]这应该是第一次提出内涵式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工作方针部分阐释“教育质量”时,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式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4]不但将内涵式发展的适用对象从高等教育扩至整个教育事业,而且明确把提高质量作为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迈出对内涵式发展进行界定的第一步。2011年第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这个论述更进一步提出内涵式发展的“两个基本点”,丰富了内涵式发展的内涵。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再次将内涵发展聚焦到高等教育。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5]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的报告分别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6]的重大论断。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就是依靠提高教育内部要素的质量和教育内部要素的效率,实现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内部要素中的核心就是人,即教师(忽略管理层面)和学生,其中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内涵式发展更加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当然教师的引导功能和指导作用也不可小视。

二、英国文学本科教学现状及问题

1.流于基本教学内容,忽视教学的育人宗旨

英国文学历史悠久,文学经典众多,文学史不断延长,从盎格鲁—萨克逊时代到20世纪80年代超过两千年的历史中,五十多位作家近百篇经典名篇,教学内容含量大,篇幅长,两个学期36个课时,既要回顾历史背景、作家生平,也要概述作家的文学特征与文学成就,名篇片段选读赏析……因此文学课教学一路小跑,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连滚带爬。众多词汇量、难句长句及文化碰撞,使得学生渐渐形成两个分流:考研的学生为考得好分数,进入好学校,关注知识点的记忆与背诵,成为学习机器;准备就业的学生由于慢慢跟不上到渐渐基本放弃,文学课流于过程。总之,课时有限、教学方式的单一,使得文学课堂缺乏文学素养的培养,忽略对价值观念与主题的深入探讨,甚至根本没有文化深层的延展,更忽略了育人的教学宗旨。殊不知离开父母与高中紧张备考的大学生,进入大学的最初两年已经懈怠松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未稳定,仍需要正确引导,因此文学课的育人功能需要时刻牢记。

2.偏向西方,缺乏中西方对比视野和批判意识

英国文学课程讲述英国文学史中诸多的作家作品,以及两千多年历程里经历的众多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尤其看到18世纪以来英国资本主义取得长足发展,工业革命使英国在技术与生产力方面遥遥领先。西方的民主思想与平等精神深入人心,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体现。高校本科英语专业通常的英国文学教学中,涌现很多西方名词,林林总总,很是炫目。如果没有对其内涵深层次的考察和追问,没有中西方文学渊源的比较分析,学生很容易陷入西方优越甚至西方膜拜的思维中。其实,在我国古典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中,“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无处不在,比西方“回归自然”理念的提出更具哲思;而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要比英国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华兹华斯的湖畔派诗歌要早一千三百多年。没有中西方比较的视野,不知其所以然,很容易盲从于西方优越思想。而对于英国文学中传达的消极甚至反动思想必须持批判态度。中西方比较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在外语教学、外国文学(包括英国文学)教学中被忽视的现状亟须纠正,并且应该时刻恪守。

3.停留在英语语言表层教学阶段,缺乏文学意蕴的深层挖掘

作为英语专业的高年级必修课,在英国文学教学中,花费在生词的讲解、语句的分析方面仍然占据文学选读课中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诚然,英国文学早期作品在阅读原文时,涉及中古英语,语言难度比较大,使得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产生词汇障碍;如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古英语的单词拼写与发音完全不同于现代英语;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十四行诗中,大量的省略结构都对学生构成理解障碍,古典主义诗歌作品,如弥尔顿的《失乐园》,受到拉丁语言影响,大量的倒装结构等,都在英国文学中的语言层面教学中占比较大。在文学教学中,英语语言习得不应该间断,但只停留于此,缺乏文学意蕴和主题的深层挖掘,则是目前本科英语专业英国文学教学的问题之一。应该明确并没有间断英语语言习得,而是纵深展开,并把英语语言作为工具,进行专业内涵教学才对。

三、内涵式发展理念下英国文学本科教学

1.培养思想内涵,即通过文学教学培养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具有肩负人类文明传承的使命感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长河,各古老民族在人类历史早期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轨迹,探索自然,开创着属于自己民族的文明和历史。文学作为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与政治、道德、哲学、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等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各民族的文学作品无不反映着他们对社会的思考,对未来世界的设想。以英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时期为例,这段历时仅有三四十年的诗歌时代,造就了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拜伦、雪莱等六位杰出的伟大诗人,他们的诗歌瑰宝,既影响了后来的欧美文学,也带动促发了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在赏析研读浪漫主义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正是对这些诗歌作品的译介,中国早期的现代文人,与中国民族解放的历史现状相结合,与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相结合,慢慢走上白话代替文言、自由体替代格律体的文学现代之路。更重要的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反映出的浪漫主义理念,其影响不仅局限在文学领域,还扩展到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广泛领域。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出发,我们看到英国浪漫主义关注人类心灵,提出注重情感,追求非物质的诗意栖居;浪漫主义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对古希腊文明的哀叹,对东方文明的崇拜,表现出他们对人类文明的深刻思考;回归自然,赞美乡村,表现朴素的农民和使用平民的日常语言,反映出浪漫主义对人类生存家园和境况的生态思想以及平民观照;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之一雪莱提出的“天下皆兄弟”理念,以及他在诗歌中表达的对英国工人运动的支持,对爱尔兰人民遭受殖民奴役的同情,对希腊人民独立解放斗争的援助,无不体现出浪漫主义诗人对人类自由平等权利的礼赞与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

2.培养文化内涵,即通过文学教学培养学生中西方比较意识和批判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和典范,它背后承载的文化意蕴更是深厚悠远。已经接受近二十年中国教育的本科大学生,建立起来的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文化结构,在强烈的中西方文化理念差异面前,本科学生的思想立场,原本近二十年的中国文化熏染下形成的知识系统和道德体系,无疑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挑战。比较的意识在外语教学中无处不在,无处不用。以英国文学教学为例,迄今为止保存最早的文学作品恐怕当属盎格鲁—萨克逊时期的英雄诗《贝奥武夫》;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的乔叟是英国文学首先学习的作家,他的名篇《坎特伯雷故事集》,也是诗歌的形式。诗歌是人类文明中最古老、最基本,也是最具文学特质的文学形式。作为各个民族最早的文学体裁,诗歌富于节奏感、音乐美,高度凝练的语言创造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意境。而由于各民族语言在音律、表意等方面的不同特征,不同语言的诗歌又有其韵律、节奏等的不同美感和表现。由此,大学本科的英国文学教学,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历史厚度,学生已有的文学储备和知识储备具有很好的衔接和延承。朱振武教授在访谈录中,提及一个很重要的看法,西方文学课中,总是讲到这种东西源于法国,那种东西源于德国,还有源于美国的、英国的,什么东西源于中国?他认为,意识流起源于中国。“意识流无非就是这么几种东西,摸到一种东西思绪就走了,闻到一个东西思绪就走了,然后听到一个东西思绪走了等等,然后是内心独白这么简单的东西。我举几个例子给他们听,后来他们一直说意识流小说起源于中国。的确中国过去的小说里都有这些东西,所以我们要反省一下,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7]。对于英国文学中传达的消极、甚至反动思想必须持批判态度,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二战演说,明确的“反对共产主义”表述,必须加以批判性解读。在英国文学的课堂中,培养学生中西方比较的意识,比照中国文学经典,使我们对西方文明不盲目崇拜,不极端仰视;同时放在西方语境中,通过陌生化的审美,重新理解中国文学的价值和成就,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3.培养文学素养,即在文学教学中,通过文本细读加强学生对语言内涵的理解,加强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

在英国文学教学中,英语语言习得并没有间断,而是纵深展开,并作为工具进行专业内涵教学层面。语言离不开语境,英语词汇量丰富,据统计,英语词汇约有40万个,当然已有约一半词汇在历史演进中消亡。莎士比亚被誉为英语语言大师,当之无愧,他不仅掌握多达3万的词汇量,还能够准确运用词汇,生动书写,达到惟妙惟肖的效果。英语的灵活性不但表现为词汇量大、同义词近义词丰富,而且表达文体多样。以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花园场景为例,舞会初见的两位年轻人,无限情愫难以释怀,当夜罗密欧隐蔽在朱丽叶闺房下的树丛中,看到同样夜不能寐的朱丽叶来到阳台,那星星般的眼睛,绯红的面颊,罗密欧禁不住“OthatIwereagloveuponthathand”(多想自己成为抚在她脸庞那只手的手套)。这里的表达并没有一丝粗鄙,没有任何外露的直白,却通过成为那只手套,表达出无尽的爱慕之情、怜爱之意。同样为大家所熟知的中文古典诗歌典范“推与敲”的精确使用,也在表达出同样的道理。本科文学教学通过对经典的精读与细读,不仅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意蕴与主题,还使学生对语言的内涵有准确把握,使得语言学习不仅拘泥于语言表层,还能深入内涵。同时我们发现中国古代的教育实质,就是一种关于社会和人生伦理的阅读与思考。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经典、经书,达到阅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文学课如果能够使学生重新发现阅读,重新喜欢阅读,文学经典的魅力与美好就不仅具有短时的功效,还有长远的终生的意义。在强烈的中西方文化理念差异面前,本科学生的思想立场、中国文化熏染下初步形成的知识系统和道德体系,无疑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挑战。从国际关系角度把握国家的发展道路,内涵式教育理念更加强调对当今国际时局的正确认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与中国传统的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西方比较视野、批判性思维与文学经典精读与细读紧密结合,使得我们的本科专业教育,朝着提高学生文学修养、道德观念、政治意识以及文化构建的良性方向发展。

作者:范丽娟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