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英美文学教学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英美文学教学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英美文学教学研究

[摘要]在互文性理论关照下的英美文学课堂中,既有不同的文本间的互文解读,也有教师、学生和文本的互动,更有文本与历史和文化跨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因此,英美文学的互文教学构建的是一个充满“对话”和“交流”的场域,是所有主体之间、所有文本之间的意义交流。

[关键词]互文性;英美文学教学;研究

一、文本对话层面的互文

文学文本离不开传统,离不开对其他文学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强调了作家恪守传统的重要性。遵循传统并不会扼杀创新,相反“不仅最好的部分,而且最有个性的部分都是前辈诗人最有力地表明他们不朽地位的部分。”[3]好的文学作品必须进入整个语言系统和文学网系,在与其他文本构成的“互联网络”中,才能产生意义,指向现实世界。根据互文性理论,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它们之间相互参照,彼此关联。其他文本可以是“前人的文学作品、文类范畴或整个文学遗产,也可以是后人的文学作品,还可以泛指社会历史文本。”[4]由此可见,一部文学作品的互文阅读可以呈现出多种方式。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来分析英美文学经典作品中多种形式的互文现象,多维度审视文本,发掘文本之间暗藏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延伸原文本的意义,丰富其内涵,实现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例如,英国19世纪小说家萨克雷借用了17世纪的作家班扬《天路历程》中描写的市集的名字“名利场”(VanityFair)作为自己小说的标题。班扬笔下的浮华市场出售世俗所追求的各种名利和享乐,充斥着各种肮脏的交易和欺骗。萨克雷以此来讽刺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浮华和堕落,前文本与现文本通过标题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互文,使读者加深了对现文本的理解。再比如,英国诗人拜伦在《她在美中行》这首小诗中这样来歌颂女性之美:“增一分阴影/减一丝光线/都将有损那难以言喻的/波动在她绺绺黑发上/或轻笼在她面庞上的风采”(查良铮译)。此句与战国末期楚国诗人宋玉描写的“东家之子”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登徒子好色赋》)。两个国别,一个主题,同种意境,美的都这样张弛有度、恰到好处,令人不禁感叹文学作品的异曲同工之妙。文本的互文让读者在跨文本间,通过相互关照获得亲切感。与此同时,存在于文本内部的生僻语言也灵动起来,文本因此变得更有生机。如果没有跨文本的互文解读,这种阅读的美感是难以实现的。同样的互文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不胜枚举。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帮助学生将知识和经验体系中的已知文本或前文本用来解读英美文学作品,将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文学作品的潜能和感悟力,提高英美文学的教学效果。

二、主体对话层面的互文

师生互动的课堂情境能够构成另类的“互文”。这种互文教学模式强调文本意义的开放性,打破教师的话语垄断,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文学作品的阐释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作品,进行批判性地思考,并发挥自己的主观创造性思维来填补作品空白。这一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即师生或生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阐释、深化和延伸的综合过程。例如,在阅读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时,有人认为这是一部教育小说,一部成长小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部小说与其他的成长小说进行对比,总结成长小说应该具备的传统要素和人物的成长历程模式。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这部小说进行批判性阅读,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来审视鲁滨逊对“弱者”或“他者”思想的蚕食和文化奴役。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才会明白教师不是文本意义的把握者,作者也并非作品思想的终结者。再比如,英国文学的开山之作《贝奥武夫》讲述了蛮荒时代英雄大战妖怪的故事。远古时代是否真有人魔大战的故事?中国古老的神话中是否有类似的故事?为什么那个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故事?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在民主、和谐和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文本的阐释和知识构建中来,学习用批判和创新的视角解读经典作品,并融通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的作品加深理解。这种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性”的教学能够改变以往单一、线性的教学模式,呈现出多维度、多层次、综合性的教学模式。教师边教边学,学生边思考边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从而实现英美文学教学的良性循环。

三、文化层面的互文

文化与文本具有“互文性”,是一种互动关系。要阐释一个文本的意义,就要将文本置于文化背景中审视,探讨文学文本周围的社会存在,即探讨文学文本产生时的文化内涵。文化互文性不仅强调文本的文化信息,更强调阅读者基于自身的文化内涵对于文本的解读,包括阅读者的认知心理、文化惯例、社会习俗和宗教价值观等。阅读者对先前文本知识的寻求与当前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就形成互文关系。在英美文学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对话归根结底是指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之间的对话,从而形成了中西之间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冲撞与交融。这就要求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其是思想文化观,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比如,学习班扬的《天路历程》时,很自然会联系到《西游记》。两部作品尽管创作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但它们在主题、情节和宗教意义等方面有着毋庸置疑的相似性和互文性。通过互文解读,一方面,可以理解当前文本《天路历程》中的精神救赎;另一方面,对互文本《西游记》中体现出丰厚的中国文化魅力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既有儒家坚忍不拔的精神,又有佛家大慈大悲的爱心,更有道家对于宇宙人生的宏大思考。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堪称东西方文化交流模式的绝佳范本,书中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意蕴,其中多次引用了儒家经典《四书》中的语录,与道家和禅宗思想也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中西文化在同一作品中相互映照,从一个文本跨越到另一个文本,读者在这样创造性、开放性的互文空间中感受东西方文化魅力,通过解读促进两者的相互理解和包容。诚如叶维廉先生所言“文化交流的真义是、而且应该是一种互相发展、互相调整、互相兼容的活动,是把我们认识的范围推向更大的圆圈的努力。”[5]

四、媒体层面的互文

以电影、电视、网络等图像符号为标志的“影像文化”给英美文学教学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英美文学教学带来了创新和改革的机遇。影像资源集声音、图像、动作于一体,能使原本抽象、枯燥的语言内容具象化、生动化。而英美文学有着极为丰富的影像资源,运用得当,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互文教学资源,拉近文学与读者的距离,并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文学的学习无疑会起到助推的作用。例如,英国玄学派诗人邓恩在其最具特色的诗歌《跳蚤》中把美好的爱情比作吸人血的跳蚤,相爱的双方通过一种跳蚤结合在一起:“它先吮吸我的血液,然后是你,我们的血液在它体内融合在一起”,跳蚤成了婚姻的殿堂。跳蚤的意象实在很难让读者产生好感,觉得荒诞无稽,无法解读。但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奇妙结合与元代管道昇的《我侬词》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管道昇是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妻子,据说赵孟頫知天命之年也想学着当时的一些名士纳妾,便拐弯抹角地写了首曲子表达纳妾之意,管道昇看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你侬,我侬,忒煞多情。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们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赵孟頫在看了《我侬词》之后,不由得被深深地打动了,从此再没有提过纳妾之事。词中用泥巴表达爱情,初读时匪夷所思,仔细品味又觉堪称绝妙。在这种审美的牵引下,再去读《跳蚤》,两首小诗出现了交互点,从一个文本跨越到另一个文本,读者在这样创造性、开放性的互文空间中,越过作者更加顺畅而又别出心裁解读文本。这首词也正是热播剧《亮剑》中田雨在新婚之夜赠给李云龙的那一首。教学中适时地插入这段视频,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这种娱乐化、多模态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关联产生想象,通过视觉化效果将纸质文本中的概念形象化,为理解文本提供了有趣而生动的互文语境,由此获得文学的感性知识,再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细读实现审美目的。综上所述,对文本对话、主体对话、文化和媒体4个层面入手,将“互文性”作为一种指导英美文学教学的理念全面贯穿于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关于文本细读的意识,改变传统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使得英美文学教学更具真实性和自主性,从而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美文学原著的能力,有效促进英美文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2][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1-3.

[3]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M].卞之琳,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8.

[4]秦海英.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03):19-30.

[5]叶维廉.叶维康文集(卷一)[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51.

作者:李嬿 单位: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