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外国异质文化课程教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在西方文化基础上理解西方文学作品
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是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学生之所以难以进入西方文学的世界,主要是因为西方文学是完全不同于我们东方文学的另一种异质的文学,而东西方文学之所以不同的本质则在于文化基因的不同,也就是产生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学是不同的,因此想要正确理解异质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首先要强调的就是各国文化的不同,当然从大的范围来讲,主要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要想真正地认识了解外国文学作品(主要是西方文学作品),就必须了解西方的文化。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外国文学课程时一定要多介绍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会产生相应的文学作品,并且也要让学生带着那个国家的文化观念去理解他们的作品,随后可以再用我们东方人的眼光去看待作品。要让学生认识到,对西方文化传统的把握对于理解西方文学作品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在外国文学课堂上,对西方文化的介绍可以包括许多方面,宗教的、艺术的、哲学的,等等,让学生学会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去理解他们的文学。应该说在以往的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但关注程度还不够,所以仍需高度重视此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充分准确地介绍西方文化的内质,可以进行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但不宜做优劣的评价,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自己去进行思考。比如人们常把中西方文化的文化特征分别概括为个体文化和群体文化。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儒家思想。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抑的思想作为处事经典,这便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应以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待人接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暴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西方文化则从最初的古希腊时期就表现出了鲜明的个体文化特征,追求自由,追求个人的荣誉。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同样是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西方文化中仿佛不存在“谦虚”这一概念。
西方世界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能力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一直是一种个体文化,即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一个偏重群体关系和整体作用,提倡大家庭理论,一个偏重个体能力和英雄主义,提倡个人主义理论。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是群体文化,主张谦虚谨慎、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那么这两种文化孰优孰劣,无论怎样比,都是没有答案的,只能是彼此进行对话。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基础上,又产生了一系列观念不同的问题,比如英雄观念,爱情观念,性观念,等等。如在讲到《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就要先讲一下西方的英雄观念,在西方文化中,英雄可以为自己的荣誉去战斗,可以为自己心爱的女人去战斗,如《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就是为了争得荣誉而放弃了生命长存的可能,希腊联军也是为了帮墨涅拉俄斯夺回妻子而发动了对特洛伊的战争,但这样的事情一般不会发生在中国。
中国的英雄是要为道义、为正义而战的,是具有原侠精神的人,比如《眉间尺》中的“黑衣人”,中国的美女们,无论是西施、貂蝉还是杨玉环都为争战而被牺牲了,与海伦的命运大相径庭。同样我们也不宜用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去理解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样的作品。当然我们也不能就此就认为某一种文化好,某一种文化不好,每种文化都各有利弊,我们的比较只是为了说明不同,表明差异。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还要关注一个问题,就是别国的文学在传入我国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异。这其中可能有翻译的原因,可能有文化过滤的原因,也可能有文化误读的原因。当然严格来讲,这也是因为文化的异质而造成的,但是此时他们已经变异完成了,教师就应该分析这种情况,要尽可能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作品的原貌,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该部文学作品会发生这些变异。这也应该是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二、外国文学课堂上如何展现西方文化
前面已经讲到,外国文学课上讲授的主要是欧美文学,作者都是以西方文化传统出发进行创作的,而我们的学生从小接受的是东方文化的教育,东西方文化巨大的差异性毋庸质疑,因此从小浸染在东方文化中的学生是很难理解西方文学作品的,他们难以真正读懂西方人的作品。笔者同时也谈到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西方文学作品,首先要从文化角度出发,必须在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够理解接受他们的文学作品。因此,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必须先介绍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必须结合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去讲授外国文学的课程。那么具体教授方法都有哪些呢?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多介绍一些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但如像以往一样运用简单的口头讲述,学生定会觉得枯燥,也难以真正领会,如今科技发达了,在介绍西方文化时就可以较多地使用多媒体了,带领学生进入异质的文化世界中去。可以给学生听音乐,欣赏绘画作品,建筑,通过视、听等多种手段,让学生沐浴在别样的氛围中,在西方文化的氛围中感受西方的作品。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西方的美术,西方的建筑,西方的音乐等众多领域的文化魅力。在此种情景下引导学生学习外国文学。
比如在讲到古希腊文学时,可以给学生们欣赏古希腊的雕塑;在讲到文艺复兴时给学生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晚餐》、《最后的审判》,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以及提香的众多画作;在讲到浪漫主义文学的时候,让学生欣赏德拉克洛瓦的绘画;在讲到浪漫主义文学的时候给学生欣赏米勒、莫奈、高更、梵高等人的作品;在讲到现代主义文学的时候给学生欣赏毕加索、杜尚的画作。同时可以结合音乐作品进行授课,在讲到市民悲剧介绍博马舍,可以给学生听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在讲俄罗斯文学时,可以给学生听《三套车》;在讲到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给学生听柴可夫斯基创作的连斯基咏叹调;在讲到易卜生的《培尔•金特》时,给学生放格里格创作的同名曲目中的《索尔维格之歌》,还可以结合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当然在异质的文化背景下讲授外国文学课程还需较多地关注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通过追寻两者之间的交流痕迹,从而发现文学发展的共有脉络,让学生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东西方文化、文学也在缩短彼此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