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外国文学师生互动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外国文学师生互动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外国文学师生互动分析

相对其它外语学科的教学工作而言,外国文学教学的确具有特殊的难度和某些客观局限性。然而,针对任何学科的教学而言,增强师生互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多年来,不少学者对外国文学教学的改革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性意见,引起了关于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烈讨论。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如何增强外国文学课堂中师生互动性方面的研究不多,以下就此论题作较为深入的探讨。

不可否认,“外国文学不仅仅在时间上与我们有隔阂,在空间上和文化上的距离特非常大,而且我们在资料的占有方面也很有限。”[1]这在某些程度上可以说是在通常情况下外国文学课堂的师生互动性弱于中国语文课的原因。因此,要增强外国文学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性,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加深对外国文学的了解。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经典作品。“众所周知,外国文学名家众多,名著如林,作品阅读的多少与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是否能学好外国文学,更影响外国文学课的教学效果。”[2]由于外国文学作品繁杂,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定期指定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外国名著,为其列出书目并对每部名著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在每阅读完一部名著之后写一篇小评论。这些小评论由学生在课后进行交换阅读,教师在课上定时对小评论中的观点与学生交流意见。其次,教师平时应为学生讲解一些文学术语和古英语用法,便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课堂理解。如对于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常采用的古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列出一个古英语词与现代英语词相对应的汇总表,以便学生查阅。对于文学术语的教学,教师应选取平常的零碎时间为学生作分散性的讲解。

如果整节课都讲解文学术语,不仅会减弱师生的互动性,冷落课堂气氛,而且由于内容繁乱而令学生难以记忆。再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将外国文学作品的和中国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进行比较,点出外国文学作品常见的写作方式和技巧。比如,外国文学作品更多的是采用心理描写,而中国文学作品更多采用的是人物描绘等。最后,对于外国文学中的诗歌部分,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其与中国的诗歌作比较,让学生了解外国诗歌与中国诗歌的不同创作模式,加深学生对外国诗歌的了解。可以说,增强外国文学教学中师生互动性的主要障碍在于学生的外国文学基础相对薄弱。因而,增加学生的外国文学常识,拓宽学生对外国作品的阅读面,是增强外国文学课堂中师生互动型的关键所在。除了整合不同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外国文学功底外,活跃课堂氛围也是增强外国文学教学中师生互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某个角度分析,“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之所以不可取,主要在于其造成的课堂氛围不活跃。而此等结果主要的原因又在于这种教学方式只注重教学,而不讲究娱乐,让学生感到整个课堂枯燥无味,从而丢失了学习的兴趣。

因此,创造教娱相生的课堂气氛是增强外国文学课堂师生互动性的辅助性手段。所谓教娱相生,主要依赖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教师的讲课技巧。教学内容的安排着重落实“教”的任务。一方面,教师应对教学内容作科学的调整,从易到难,把繁杂的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分类,并将相关联的知识点串联成富有逻辑性的知识链,让教学内容条理清楚,避免学生因知识点杂乱而没有头绪;另一方面,教师应在保持教学内容条理性的同时,尽量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充实性,才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这样课堂的氛围也将随之被激活。而教师的讲课技巧则侧重于“娱”的方面。教师可以多采用幽默性的语言,并触类旁通,时而引经据典,时而联系实际,时而讲讲笑话,甚至将外国诗歌唱成歌曲,让学生进行模仿。另外,教师可适当转变讲课方式,不要每节课都做相同的事情。否则,久而久之学生将很可能因产生厌倦之感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传统的外国文学课堂“三步曲”(即文学背景介绍、作家生平简介、文学作品解析)之所以会影响师生互动性的增强,主要是因为这种一成不变的讲课方式过于单调,容易让学生产生乏味之感而失去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并且,这种缺乏多样性的讲课方法也很难让学生获得足够的充实感和成就感,因为“通过这种方法教学,学生了解的是笼统的东西,在自己去分析作品时往往手足无措,很容易停留在理解语义上,浅尝辄止,很难做到真正的欣赏。“[3]如此下去,学生很可能因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而产生挫败感,学习热情也就调动不起来了。因此,多样化的讲课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知识含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通过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来鼓足学生的学习劲头,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的目的。再者,教师的讲课应具有足够的诱导性。通过提问或对教材中某些权威观点提出质疑,打开学生的思绪,激起学生好问多问自由发问的热情,甚至可以鼓励学生与自己展开论战,充分激活课堂的氛围。在与学生鉴赏诗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了解诗歌内容之后,让学生闭目养神几分钟,与此同时以平缓的语速和温和的语气为他们描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诗歌的意境图。然后,让他们睁开眼睛,相互描述和交流各自脑海中形成的意境,课后以论文形式记下所思所感。这种诱导性的讲课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外国文学教学中师生互动性的另一个关键性因素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要达到在课堂中师生热烈交流的目的,就必须让学生有话可说。

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思想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使其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之中。这样能够不断刺激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和创造力的培养。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向权威理论或观点提出质疑和挑战,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应时刻保持与学生自由、平等交流的心态,无论是在讲解作家观点、作品思想,还是在讨论作品主题、人物形象,都不要以权威性观点或教案内容束缚学生的思想。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是一个创新思维的宝库,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不同读者可以从不同视角解读同一部作品。正因如此,“英伽登认为作品是一个布满了未定点和空白的图示化纲要结构,作品的现实化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对未定点的确定和对空白的填补。”[4]在文学作品的解读中,任何观点皆无对错之分,不管是权威人士、教师还是学生的观点,都具有其内在的价值。因此,“教师只是一个文学阐释的参与者,而不是权威的解释者或最终的裁决者,教师应鼓励和尊重学生的阐释,帮助学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5]

为了触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向学生展示一部文学作品之后,教师可以先不加评论,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思维定势的情况下各抒己见,自由谈论自己的独特看法,然后再将权威人士或教师自己的观点提出来,问上一句:“真的是这样吗,有没有不同意见?”再将此观点的反面见解指出来,鼓动学生对此观点进行不同角度的探讨和批判,并让学生将其创新性理解记下来,由教师对不同的独特见解进行总体归纳并展示出来,使同学的视野得到拓宽。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解各种文学批评理论,指导学生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去解读文学作品,使文学批评理论成为开拓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催化剂。其次,在外国文学课堂中,教师应为学生构建跨时空的思维模式,激励学生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剖析和解读。在漫长的文学历史长河中,每一部文学作品都与同时代的其他文学作品以至不同时代的作品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而从空间的角度来看,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之间也有某些有待探讨的相互关联。这在某些程度上也就成为了比较文学为何能在当今文学研究界掀起热潮的缘由。

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则需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而要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则须建构学生跨时空的思维模式,启发学生从比较文学层面去探索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例如,在讲解英国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苔丝的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其他的英国小说、美国小说或中国小说里寻找苔丝式的人物,并以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对这些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不同层面的详细比较。如:苔丝与夏洛特的《简爱》中的简爱在性格特征上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苔丝与霍桑的《红字》中的海丝特在价值观念上又有何异同?苔丝与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爱情观上有何不同?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在人生观方面是否有某些相似之处?这些启发性的问题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还能使学生通过比较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增加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简单的、狭隘的思维方式,以一种整体的、全方位的思维方式来认识现实与阅读文学。”[6]

通过比较法来解读文学作品,不失为创建学生整体性思维方式的有效手段。综上所述,师生互动性的增强是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科学整合传统教学模式与新型教学模式,活跃外国文学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失为增强师生互动性的良策。师生互动性的增强是解决目前外国文学教学中若干困境的关键性对策之一,不仅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师生情感的培养和交流。外国文学是人学,因而外国文学教学改革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更需要从师生互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由于外国文学教学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如何增强师生互动性的问题尚待更多的外语教学研究工作者作更进一步的探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