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外国文学教学效果提高策略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结合笔者多年来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体会,笔者以为,在外国文学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实现外国文学教学最佳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师对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更新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要提高外国文学教学效果,外国文学教师首先更新观念,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深刻的认识,形成课程教学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理念,为此,外国文学教师在教授外国文学课程的过程中就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人的潜能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和课题,进行探索和研究。”[1]不能一味地只单纯地传播灌输理论与知识点,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外国文学理论知识后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工作的能力。因而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必须是以引导学生将外国文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基本技能为主的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如在授课形式上以讨论式、提问式、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术前沿成果的引入等为课堂教学形式。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了也就必然带动了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的更新,从而在理论认识与具体操作实践两个方面达到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进而获取最佳教学效果。
二、构建“跨文化比较”式的教学框架,调整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点与面的相应比重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外国文学最佳教学效果的获得除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外,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还应该根据外国文学的特点及中国学生对外国文学的接受易难度方面来认真考虑。笔者以为,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应该构建“跨文化比较”的教学框架,调整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点与面的相应比重。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相对容易,而对于学习外国文学则相对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长期受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对于外国文化知之不多,因而对外国文学的掌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就首先要构建“比较跨文化”式的教学框架。这里所说的“跨文化比较”就是在教学中融入中外民族文化差异性比较、中外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比较,进而在教授外国文学时进行中外文学现象及作家作品的比较。由于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源头在“两希”文化,所以在讲授古希腊文学和中世纪文学时就要讲清古希腊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特征和希伯莱文化、基督教教义,在讲授时将之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如此既可以让学生容易了解西方文化,又可以更好地把握西方文学的本质特征。在讲授骑士文学时将之放在民族文化差异的框架内与中国武侠作品进行比较,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中世纪骑士文学的本质特征。在讲授文学现象(思潮)时,如讲授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荒诞、人的异化的时代特征时就可以结合中国“”时代的荒诞、异化现象,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同时,由于学生对中国的作家作品容易接受,所以在讲授外国作家作品时结合中国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就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法国作家左拉时结合中国作家茅盾的创作进行比较;讲俄国作家果戈里时结合中国作家鲁迅的创作进行比较;讲英国“湖畔诗人”时结合中国“山水诗派”诗人的创作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把握作品的内涵又能了解中外文学文化中的交流与影响对于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因而,在进行外国文学教学中如果能构建起“跨文化比较”式的教学框架,对于提高外国文学教学效果十分重要。外国文学课程中的“点”即是各文学思潮及代表作家作品,而“面”即是指文学发展史演变历程,各种文学现象、“次要”作家。对于文学史的教学必然要做到点与面的结合,然而对于点与面的比重问题认识却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在大力提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由于应用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因而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外国文学课程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文学欣赏、批评与写作的能力。因此,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就应该加大“点”的比重,减少“面”的讲授。重在对经典作家作品的分析,在分析中有意识地倾向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强调名著(篇)的写作技巧、作家如何构思如何谋篇布局等,减少对于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讨论或在课外阅读中完成。对于“面”则可以减少课时,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教师理顺线索,概括文学现象的特点就可以了。
三、在课程教学中侧重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检验教学效果如何,主要在于看学生专业素质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如果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升了,说明教学有了效果。所以,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始终要把学生的素质能力是否得到提升作为重要的一个评价指标。在外国文学教学中侧重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名篇,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与鉴赏能力。外国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且汉语言文学专业还有中国文学名著要读,对于学生来说,阅读量是相当之大。但如果学生没读过作品,那么听教师上课时就如同听天书,没有感性认识,更谈不上课堂互动或讨论了。为此,笔者在多年从事外国文学教学中得到的一条经验是:在大一学生入学时就按照外国文学讲授顺序从古希腊文学到二十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将各时期经典作品开列出必读书目,在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时就提出要求,大一读哪些,大二读哪些,大三读哪些,这样就把必读任务分解好,让学生按部就班阅读,同时在大一阶段就给学生开一两次有关如何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讲座和西方文化常识,这样学生就不会感觉到太大的压力,同时也产生了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也为大三学年开设外国文学课程做了铺垫。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名篇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入文学批评领域。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与鉴赏能力。一是在开设文学理论课、文学批评课程时,外国文学老师与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课程的老师紧密配合,让这两门课程的老师在教学时注意到外国文学课程开列出来的必读书目,以这些作品为例阐释相关理论、规律等。二是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传授外国文学欣赏与批评的方法,也就是说老师在分析外国文学作品时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三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指导学生撰写读书心得,练习文学评论文章的写作,作业布置以“小论文”形式,学年中期布置课程论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素质与技能,同时也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的优质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是引导学生改编名著名篇,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受用人单位欢迎,除了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团队精神、宣传和组织能力等素质之外,“能说会写”是最受欢迎的,因而“写”的能力的训练就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这个“写”有应用文写作和文学写作两个方面,上面说到的引导学生进入文学欣赏与批评领域里的“写”是应用文写作,而改编名著名篇,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写”是文学写作。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对于名作可以让学生进行改写或改编,如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改写成剧本,将果戈理的《钦差大臣》改写成小说,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人才培养在于教与学。教,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于课程教学设计,在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则在于学生如何学习,如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等。但这里所说的教学效果显然侧重于教师的教方面。因为学生的学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实现的,所以教师的教相对而言至关重要。对于外国文学教学而言,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与教学方式上紧扣学生实践能力这一中心环节,突出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重在“能说会写”),是培养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有效策略,也是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因而。要提高外国文学教学效果,首先就要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就要在教学设计中构建“跨文化比较”式的教学框架;调整课程教学中的“点”与“面”的相应比重;同时还要侧重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通过这几个方面来提高外国文学教学效果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也是适应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俗话说,各师各教,教无定法。但是,在大力提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今天,学生不仅仅是要接受教师教给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教师教给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的“四种能力”。因而教相对而言还是有一定的法度可寻可依。当然,不同专业有不同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同课程有不同课程的特点,因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策略也就不尽相同,笔者仅就本人从事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提出一孔之见,敬请同行专家指教。(本文作者:席战强 单位:河池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