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外国文学阅读中的矛盾思想与价值观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近几年来,由于国内经济发展需求以及人们生活需要,信息化技术发展得如火如荼,文学阅读工作在针对读者个性化思维的问题上,除了延续原有的传统阅读模式之外,少有创新,这就使得我国阅读效率低下,导致文学思想滞后的现象时有发生。总的来说,外国文学的文化内容有以下三种来源:首先,汲取于日耳曼民族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其次,来源于文艺复兴阶段各种戏剧作品,比如当时十分流行的“复仇剧”中就有很多暴政、阴险与谋杀,乃至鬼魂等片段,这些资料对后来文学尤其是哥特式文学的形成影响很深;再次,《圣经》故事与基督教的传说对外国古典文学的创作也起到了启示作用,其中如恶魔、流浪的犹太人、英雄等形象,都可以在外国小说中找到类似典型。
英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Eri.Bentley在他的著作“TheLifeoftheDrama”中对戏剧对话的特点就做了非常精细的描述。当然,这一段对话我们可以通过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作者在这里所讲的“supremeidealization”其实就意味着外国文学文本中的对话应该源自生活,但又必须在艺术层面高于生活。俄国大文豪高尔基曾经对外国文学语言的特征作过非常精辟的概括,而且他以为文学语言与生活中的人物对话的区别在于:普通文学作品中会交代事件的时间、地点,对所发生的事件有良好的叙述。我们拿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呼啸山庄》分析,作品中创造了一座“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山庄,而且在这座山庄描写中融入了很多哥特因子———“无垠并且晦暗的荒原”“狭窄的不知道能不能打开的窗户”“厚重的墙”“乍眼看十分古怪的石制雕刻”,这些建筑艺术设置很好地将这个山庄渲染出了阴森和昏暗的氛围。
在外国文学中,作者经常利用潜意识作为梦境的基本元素,并在作品中通过一系列的梦境表现出故事的恐惧慌乱和宿命性。这些题材很多都来源于民族传说、《圣经》故事以及作者的潜意识体验,恶魔、梦魇、疯癫的修道士,城府极深的城堡伯爵,悬崖峭壁上的生存者,这些人物形象在读者看来十分不可思议。修行的僧侣是疯子,居住在城堡中的主人是小人,而生活在肮脏绝境中的人或许是善者,这些基本意象令人匪夷所思,其目的就是反思一般人思维中对善良与邪恶的认识。所以,外国小说中的主角通常都是所谓的“VillainHero”,也就是“恶棍英雄”的意思,他们身世离奇、外表不修边幅,并且拥有多重灵魂,他们对他人的遭遇不足为奇,并时不时通过他人来取乐自己,与黑暗和死亡为伍,随着故事的推进表现出一系列的恐怖、神秘、怪异、矛盾等分裂特征。比如在《欧也妮•葛朗台》一书中,巴尔扎克将“父女关系”转变为故事中极具有艺术魅力的情节,这一点向来都是文学界经常议论的话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读者都将《欧也妮•葛朗台》中这种“父女”间的矛盾看成是父亲争夺家族权力与女儿获取人身自由的矛盾,也视为“传统”理念与“现代”理念、“新”思想与“旧”思想的矛盾冲突,这种分析有它的道理,但多少显得有些教条了。因为无论是站在传统人伦的角度,还是历史经验的角度,“婆媳”矛盾不但是性别心理问题,同时还是一个家族的权力归属问题,因此,葛朗台与欧也妮之间的矛盾,其根本原因是金钱面前的人格弱点造成的。就葛朗台而言,他一旦将其“亲情”置于“金钱”的争夺中来,那么这种“亲情”便失去了它的温情面纱,而呈现出了它的自私性和残忍性———葛朗台的妻子在这种“亲情”中悲惨死去和女儿的消沉冷淡,只能说明“亲情”的“存在”与“虚无”!
三、外国文学阅读中的价值观念
站在外国文学的角度上来看,个人的价值比任何事物都重要,并且个人和社会的职责永远都是对立的。人是作为一种生物被上帝无情地抛弃到地面上来的,而世界上的客观社会始终都在和我们作对,使我们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抑制自己的“自我”情绪。比如在萨特的剧本《禁闭》中,有一句话可以很好地表达其哥特式思维:“别人即(我的)地狱。”像萨特这种对生活极其消极的文学创作者,它们通常将人性脆弱的地方如恐惧、孤独、失望、厌恶等感觉视为人生存在于社会中最为基本的感受。在他们的眼里,人之所以与动物的处境不同,其关键原因在于动物对自己的未来是完全不必担心的,它们不知道甚至不相信死亡的来临,因此在它们的生活中没有死亡这个概念;与之相反的是,人类却知道自己最后必定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因此他们才会把物质的存活状态看作是逐渐死亡的过程,这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存在”即“不存在”的可悲结论。就拿20世纪以霍勒斯为首的颓废文学来说,尽管最后它逐渐退出了文艺思潮流派,但我们可以想象他会继续坚持自己的努力,最终在失败的风度上体现出精神层次的升华。这种消极的生命观,就是让人们在面临所有的艰难困苦时,能够赢得属于自己的那份精神胜利。就算结果已经注定失败,但我们在应对时,也应该成为一个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改的人。一个人,只要能克服自己的恐惧情绪,那他就能战胜一切。因为人战胜了自己,所以他没有被打败,而且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胜利者。这是所有外国文学作品给予笔者的启示,同时也是笔者对外国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价值观念的最后总结。
四、结语
文学作品作为各民族语言的点睛之笔,适当运用典故不但可以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丰富的内涵,而且可以使文学语言更加委婉含蓄。综上所述,在进行外国文学深层次阅读的方法上,我们应该首先理解外国文学的典故语义和地域文化,然后按照典故中不同的民族文化与修辞手法,在推敲作品上下文语境之后,灵活掌握其中体现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确保外国文学阅读的有效性。(本文作者:温宏社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