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E媒体时代教学改革外国文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E媒体时代教学改革外国文学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E媒体时代教学改革外国文学论文

一、高校《外国文学》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具体到高校《外国文学》教学还面临诸多现实的困难:第一,同样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外国文学课程的课时与中国文学课程比较而言,还是相对较少。第二,由于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历史进程、社会格局等方面的差异,与中国文学作品相比,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往往产生陌生感与阻拒感,难以精准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第三,课程本身难度大,内容广,理论体系性强,有限的课时难以覆盖广博的内容,这就导致教师上课有顾此失彼之感。第四,教学方式粗犷,外国文学课程往往以大班方式进行授课,师生互动少,课堂氛围较为沉闷,这就很难让学生产生持久性的学习兴趣。此外,我国高校自施行2012版教学方案以来,专业课程后置、课程课时缩减已是教学常态,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也随之滞后、减少,这就导致学生对相关作品的阅读经验积累不够,基础知识面也较为薄弱,难以融入课堂节奏。这些现实的教学矛盾,经常让高校教师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既要在有限教学课时中有效完成教学内容的教授,又要在课程讲解过程中,尽可能设置师生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这无疑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另辟教学渠道,寻求师生交流途径,延展教学时间来弥补这一缺憾,而微博、微信、播客等新新媒介则恰好可以承担这一重任。E媒体时代为高校《外国文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必要契机,微博、微信、播客等新新媒介第一次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双向传播模式,新新媒介打造的网络平台模糊了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在自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人们不再仅仅是媒体受众,而是逐渐转变成各类话语信息的原创者、编辑者、者与分享者、评论者,甚至成为舆论的引领者。”每个人都能创造媒介的内容,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制造者与发出者,可以说,新新媒介的“交互性”功能,让每个个体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自媒体信息传播中的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自由的信息传播者和主动的生产者、创造者和建设者,个人在社会信息生产和交换中获得空前的主体地位。”高校教师应合理利用新新媒介“交互性”的功能优势,将平等的、互动的“对话精神”引用到课程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拓展其学术视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与传统媒体相比,E媒体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摆脱了线性传播的时空藩篱,信息可以得到即时即地非线性传播。高校教师可以利用新新媒介不受封闭时空限制的媒体特征,打造隐性课堂,提供给学生进行即时即地学习的平台,让隐性课堂作为显性课堂的有力补充。这种双课堂并行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延展教学时空,弥补课程课时不足的遗憾,也可以促使课程内容形成交互性的教学体系,解决教师在显性课堂上难以涵盖教学内容的矛盾。

二、E媒体时代《外国文学》教学的改革途径

当前,《外国文学》课程教学面临着日益边缘化的文学定位、超文本文化霸权的冲击、E媒体时代的学生群体所展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以及受新新媒介海量信息影响下形成的全新知识结构等诸多难题,因而,笔者在客观把握《外国文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试图从以下几方面探索E媒体与文学课程相结合的可能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其学习创新能力,进而探究如何发挥新新媒介的优势功能,打造与显性课堂相辅相成的隐性课堂,推进大学生的素质培养。首先,利用微博、微信等新新媒介的“交互性”功能,创设平等对话的教学氛围,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拓展其学术视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教学内容多、难度大、理论性强等客观因素,在紧凑的课时安排下,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在课堂上只能采用大众传播模式,即一人或一个源头同时向许多人发送讯息,但接受者只是单纯接受资讯却不能转换为发送者。也就是说教师的讯息针对班级全体同学,学生是大众传播的受体,只能被动接受,很难主动表达对教学内容的诉求,更不能与教师形成灵活互动,这难免让教师不由自主地陷入“填鸭式”机械教学与“一言堂”呆板的教学境地。新新媒介的出现,则为变革高校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带来了契机,其“交互性”的功能优势,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与被动接受,它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为师生双向传播、积极交流,提供了即时即地学习的平台。具体到《外国文学》教学过程,教师可开通课程微博、微信付诸于教学实践。在微博交流平台上,老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与课程内容的学习日历,结合教学进程,课前,将教学内容提前在课程微博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课后,根据学生留言的反馈,教师则可采用点对点指导、点对线的沟通方式,对学生个体诉求进行私人定制式指导。

这样既可以在教学内容层面构建从知识点到知识板块的组合传播,也可缓解课程教学要求与学生诉求之间的矛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走出显性课堂师生无法充分交流的窘境。针对E媒体时代的特点,“介绍知名作家的生平背景、创作分期,可以将老照片作为必要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对作家获得最为直观的印象。对于经典文本的人物分析,则不妨利用电影剧照、漫画、照片等形式,引导学生逐步熟悉文本情境。”此外,教师微博与学生微博可形成微关系,师生便可形成相互砥砺的状态,教师既能知晓学生的学习波动态势加以合理疏导,也可随时跟踪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积极应对,而学生的教学疑惑也可促使教师调整教学内容节奏,更新教学思维,由此形成良性的教学循环圈。其次,利用新新媒介不受封闭时空限制的媒体特征,打造隐性课堂,延展教学时空,构建显性、隐性并行的“双课堂”教学方式,形成课上课下教学体系的交互性格局,进而有效缓解显性课堂紧张的教学矛盾。E媒体具有即时即地非线性传播信息的功能,可提供给学生即时即地学习的平台,相较于显性课堂授课教室的固定场所限制、既定授课时数的课时规约,在由微博、微信等新新媒介打造的隐性课堂中,学生则突破了具体时空的藩篱,拥有了更自主更自由的话语权。只要有WiFi覆盖的地方,学生便可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登陆微博、微信与教师互动、与同学讨论。即便身处校外,只有对显性课堂教学内容有所疑惑,或者对作品有所领悟,任何一位学生都可以在线自己的观点。一方面,教师可适当加以引导点拨,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交流;另一方面,也可能引发其他学生的感悟、共鸣或是质疑。这样,一个问题便成了共同的关注点,如若教师就此加以生发,便可形成一传一、一带多的传播格局。当信息以裂变的方式延伸到网络端口的每个接受者,学生们已经不由自主参与到课堂内容的讨论中,而这样的方式既不会因时间因素而停止,也不会因场合元素而滞留。可以说,作为显性课堂的有力补充,隐性课堂这种即时即地学习的平台大大弥补了显性课堂上教学课时不足的遗憾。

以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为例,置身于E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关注根据外国经典作品改编的电影往往大于作品本身,这就导致学生对作品的认识仅仅滞留在影像接受的层面,难以深入文本内部去领悟作品的艺术美韵,而课时的限制又无法让教师占用教学时间设置专门的阅读环节加以引导。针对大学生阅读量匮乏这一现象,教师便可积极利用微博,“经典作品精彩段落赏析”、“跟随大师读经典”、“经典的当下启示”等信息板块,引导学生正视文学作品与图像作品的区别,理解纸质媒介与网络媒介的差异,逐步让学生体悟到经典作品的阅读是一个始于图像欣赏历经文本读解,最终回归经典作品本身的自我修养提升过程。而微博的“评论”功能、微信的“群聊”功能,则可让学生即时即地动态信息,根据学生关注作品的集中性以及讨论程度的热烈性,教师既可顺藤摸瓜、层层深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也可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与主导权。此外,教师还可以开设课程微信公众号,鼓励学生及时关注,利用大学生青年群体的好奇心重、探求欲强的心理特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随时“吸睛”的教学讨论话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探求意识,让其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的讨论中,快速融入显性课堂的教学过程。上课前,教师可提炼教学内容,并以讨论方式在课程微博上。例如,在讲解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时,教师可这样的讨论话题:有人说19世纪外国文学作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娜拉的出走、苔丝的温柔、安娜的眼泪”,对此你怎么看?由此激发学生对19世纪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促发他们在阅读作品时有所思索,并能够对各国文学作品的差异性有所把握,进而掌握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同时教师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19世纪现实主义思潮生成的文化背景,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求欲,为显性课堂创建预设情境。总之,高校教师应该正视E媒体时代新新媒介的优势功能,转换教学理念,突破传统教学思维,创新教学方法,打破过去单一的显性课堂教学方式,构建显性课堂与隐性课堂双向并行的教学方式,妥适地将新新媒介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这不仅是与时俱进变革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缓解教学矛盾的迫切要求,也是彰显《外国文学》的人文功能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进而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诉求。这些都是E媒体时代高校教学改革的初衷与目的。

作者:孙慧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