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现在,中国多家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就使用量来说,有四种影响力较大的版本,它们分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高级中学课本•语文》。从整体上看,我国现在最权威,使用范围最广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但就创新性而言,江苏教育出版社丰富了外国文学选文的体裁,如,它首次将电影剧本选入了高中的语文课本;在数量上,苏教版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文也是最多的,达到了28篇,占到了课文总数的25.66%。但从选文的范围上来说,人教版和苏教版就不如山东版和华东师大版所涵盖的范围广。不过尽管后两个版本在语文教材中选文范围相对广泛,但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外国文学选文的出处多集中于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俄国、法国等国作者作品,而亚洲、非洲的作品数量却屈指可数。由此可见,我国高中语文教材在外国文学选文范围的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教材的选文风格上来看,多数的作品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这种文章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难度相对来说也较大。所以,在选文的体裁、风格上,需要新的突破。除此之外,目前这几种应用范围较广、影响力较大的语文教材,对外国文学选文的编排多数是以文体、体裁进行的,没有根据各流派之间的关系和整体的联系进行顺序上的编排,这样导致了语文教材缺乏系统性,使学生对选文的历史背景、流派及代表作家都缺乏整体的认知。
二、对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的可行性建议
(一)扩展选文的空间范围
我国现在推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选文在时间及空间上、地域分布上,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的现状就不难看出。显而易见的是,我们应该在语文课本上注重外国文学作品选材的丰富性。例如,笔者注意到,几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没有将古希腊古罗马文学纳入到教材中。西方文学的源头就是古希腊罗马文学,其中包含的戏剧、神话、史诗也是西方文学的杰出代表,是外国文学中不朽的经典,这样具有文学史源头意义的作品难道不应该纳入高中语文教材吗?此外也不妨将近年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选入到课本中,拓宽学生的眼界。可适当减少科普文章的数量,注重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在外国文学选文上要将其多样性展现出来,这样才能全面地体现出外国文学的发展和成就,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文化个体所带来的对世界的认知的差异。
(二)优化选文的编排体系
教师在讲解难度相对较大的文章时,为了避免学生对其失去学习兴趣,一般会结合教学经验,将过于枯燥的文章与其要表达的实际意义有机结合,让过于复杂的文章变得浅显易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中,《墙上的斑点》、《百年孤独》等文章作为外国文学选文进入了高中的教科书中,这几篇文章是现代主义作品中较为晦涩的,学生不容易把握其精髓。个人针对这一问题的建议是,选文中可适当地选取易于学生理解的、篇幅不是太长的文章,这样不至于让学生失去阅读兴趣。等到学生在今后累积到一定的学识及经验后,在理解能力提升到了一定的境界后,在阅读这些文章时,才能真正地体会到文章中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和其背后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例如,为了介绍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在高中时期,语文教材中可以考虑卡夫卡的《变形记》,这部作品毕竟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可以初级导入为主,逐步引导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文学理论层面。高中语文教材课本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进,加强文学脉络的学习,让学生在外国文学方面能得到系统化的学习,这样做对于学生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把握意义十分重大。
(三)选文要与时俱进,注意题材的多样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播媒介也越发地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影视文本《辛德勒名单》就被选入了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这一篇文章的入选,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它将文本和影视结合到了一起,将文本中的画面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揭示了战争中也存在人性的美好。教科书中涉及的影视文本突破了传统教科书中的有限体裁,是教材选文与时俱进的成功一例。
三、结语
本文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的现状入手,发现并提出了一些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合理的教材选编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老师要更新教育理念,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将教学与考试联系到一起,使得教育的方式趋于模式化。就高考中的语文试题来说,外国文学的比重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情况导致学生误认为外国文学的学习不重要。因此,老师应该转变学生的这种错误观念,强化外国文学对于语文知识构架上的重要性,打破中西方文化、作品的界限,让学生更好地与外国文学作品进行对话和交流。教师可以用比较式和体会式的阅读方法引领学生阅读,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深入式地挖掘,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受到感染,领悟作品的内涵。
作者:吴静 单位:浙江台州天台育青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