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乡村振兴下鱼皮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乡村振兴下鱼皮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乡村振兴下鱼皮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

摘要: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少数民族的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应该引起高度关注。赫哲族作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现存唯一的渔猎民族,以其鱼皮服饰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为着力点,尝试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就如何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深入挖掘民族特色文化符号,盘活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创新出适应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产业结构,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

具体到我国少数民族———赫哲族,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要全面分析掌握其文化的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与发展现状,精准定位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特色与优势,找到适合赫哲族鱼皮服饰产业发展的文化传承方式,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深入挖掘民族特色文化符号,盘活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创新出适应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产业结构,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一、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起源及保护现状

赫哲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起源与发展脉络。民族语言为赫哲语,没有本民族文字。赫哲族人口较少,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那里江河密布,被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三条大江围绕,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有各种鱼类近90种,盛产大马哈鱼、胖头鱼等种类繁多的冷水鱼类,由于鱼的生长周期长,肉质肥厚,体型庞大,一条鱼可达二三百斤。由于纬度较高,年平均气温1℃—4℃大部分时间寒冷,温度低,不适宜种植棉、麻等作物。相对封闭且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得天独厚的鱼类资源,为鱼皮服饰的产生和制作工艺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鱼皮技艺作为赫哲族的民族特色,已经有近1300年的历史。赫哲族鱼皮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鱼皮服饰由于手工制作、工艺复杂、原料成本高昂、成品周期长等短板,随着现代纺织技术的兴起日益凸显。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为棉麻和新型化纤布料所取代,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鱼皮服饰技艺几乎濒临消亡。2002年国家启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赫哲族这门几近失传的鱼皮服饰技艺才得以保存下来。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人尤文凤曾经说:“鱼皮衣是有价值的,手艺不能丢了。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在生活中穿鱼皮衣服了。但是鱼皮衣服承载着的技艺,依然受到人们的肯定、喜爱,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和技艺。”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国务院办公厅在2005年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于2006年将赫哲族鱼皮服饰收录于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自此鱼皮服饰被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保护学者重视,并积极投身到抢救与保护研究工作中来。近几年关于赫哲族的专著与课题日益增加,许多高校也增设了相关研究培养方向,相关研究成果为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如哈尔滨师范大学通过举办《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服装服饰巡展》,在各院校间进行宣传与学术交流,有效地促进了赫哲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民族服饰的研究和保护;东北电力大学还专门举办了《中国赫哲族传统鱼皮衣与鱼皮配饰作品展》,在全国组织了20站巡演,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并喜欢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一些知名服装品牌开始运用鱼皮制作服饰,如2011年名为“奥斯兰卡”的巴西服装品牌,在里约热内卢以“绿色环保”为主题举办了一场产品发布会,其中部分服饰所用主要面料为鱼皮。在国内,近年来由于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相关企业和品牌得到有力扶持,如“渔人传奇”品牌作为鱼皮传承创新的代表企业,通过对鱼皮制作工艺技艺的改进,运用鱼皮原料开发生产出了鱼皮皮具、鱼皮画、鱼皮饰品、鱼皮工艺品、鱼皮皮革等系列产品,侧面促进了赫哲族鱼皮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二、传统鱼皮服饰文化的传承价值

(一)文化价值

赫哲族作为唯一传承沿袭下来鱼皮服饰文化完整制作技艺的少数民族,其独特的鱼皮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赫哲族拥有独立语言体系赫哲语,独特文化传承方式伊玛堪,独有的鱼皮图腾与鱼皮服饰,孕育了鱼皮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呈现出的丰富的人文精华,昭示着赫哲族对人类文明的文化贡献。2016年习近平在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的赫哲族聚居地视察时,曾对赫哲族的历史文化大加赞赏,尤其是对图案精美的鱼皮服饰艺术、伊玛堪说唱给予高度评价。鱼皮制品是赫哲族文化内涵的物化表达;鱼皮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的民族文化蓬勃发展的优秀代表,彰显了恶劣自然环境下,劳动人民百折不挠的韧性和强大智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多民族共融所组成的灿烂文化内核,赋予中华民族文化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二)经济价值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是赫哲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它的鱼皮制作工艺、服装纹饰元素、鱼皮图腾文化,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内涵必定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是一个待开发、待挖掘的宝藏。传统鱼皮服饰、鱼皮图腾、鱼皮画、鱼皮装饰品,除了实用性以外,还是精美的艺术品,具有收藏价值。由于赫哲族聚集地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工农业欠发达,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近年来,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集思广益,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历史进程中,依托鱼皮文化的影响力,在当地成立了像“赫哲印象发展有限公司”“双燕鱼皮技艺合作社”“赫哲族鱼皮文化艺术馆”等一批规模较大的鱼皮文化工作坊,努力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同时赫哲族人也在思变思富过程中,不断拓展思路,创新制作出了多种多样的鱼皮工艺品,在致富的道路上不断进取。

(三)社会价值

赫哲族是一个崇尚自然的民族,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虽然赫哲族人口较少,但却创造出了璀璨的民族文化。在创建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宣传赫哲族文明,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广泛传播,这与国家重视的生态文明建设不谋而合。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文化传播变得更加便捷迅速。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与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下,推动包括鱼皮服饰文化在内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博物馆、进美术馆、进学校、进商店、上影视、上网络平台,打造独具民族特色的乡村文化产品,拓展传播的广度、深度和速度,使各民族文明交相辉映。通过大力扶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但可以解决生计实现共同富裕,而且有助于特色文化的保留,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集力,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三、振兴传统鱼皮服饰文化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文件中,明确提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目标和要求,提出立足乡村文明,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赫哲族的传统鱼皮服饰特色文化与生态环境契合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为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创造了条件,然而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乡村的振兴不能凭空想象,需要深入挖掘赫哲族特色文化符号,进一步盘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使乡村振兴落到实处。

(一)培养传统技艺的传承者

优秀传统文化靠人来传承,多层次、多渠道抓住人才培养,确保文化遗产不失传、不失真,并能够不断创新、进步。首先,要做好传统鱼皮服饰技艺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皮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家族的女性世代相传,若任其自生自灭,一个传承千年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将彻底消失,再也找不回来了,地方政府部门要负起责任,指定专人做好鱼皮服饰传统加工工艺和技艺的抢救性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通过音像视频及文字资料将其完整地保存下来。其次,要多渠道多平台培养人才。一项濒临失传的民族技艺,不能仅依靠家族式世代传承,必须采取制度性、机制性措施,确保人才不断层,传承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赓续。从娃娃抓起,选择赫哲族孩子比较集中的中小学,聘请非遗传承人当课外辅导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传统工艺制作体验,参观民族文化博物馆、展览馆等,增强孩子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人才库和后备军;或者由当地政府牵头,开办鱼皮服饰传统加工工艺和技艺培训班,聘请鱼皮服饰传统技艺传承人授课,毕业后可直接就业,愿意创业的给予政策扶持和税收优惠,这样既扩大了传统文化传承群体,又盘活了人力资源,解决了部分青年的就业问题;在民族高校有针对性地开设有关赫哲族传统鱼皮服饰特色文化课程和讲座,开展相关学习与研究,培养传承民族文化的高层次人才。

(二)盘活民族特色文化资源

在少数民族地区搞乡村振兴,必须依托传统文化资源,系统筹划,综合施策,特色发展。首先,整合现有小规模零散的鱼皮服饰加工小作坊、小工厂,建设赫哲族传统鱼皮服饰文化产业园。统一管理,规范制作工艺流程,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使产品形成系列和规模。建立赫哲族传统文化创新团队,深入挖掘民族特色文化符号,不断推出鱼皮服饰相关的系列新产品,加强品牌推广和宣传,使鱼皮服饰文化和技艺的传承得到良性发展。其次,建设赫哲族传统特色文化美丽村镇。保护乡村原有建筑风貌和村落格局,把民族鱼皮服饰文化和萨满文化等民间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中,深挖历史古韵,弘扬人文之美,重塑诗意闲适的人文环境和田绿、草青、水美的居住环境,重现原生态田园风光。最后,发展壮大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习近平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可以与地方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共同发展特色民族游、乡村游,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加强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规划建设和文旅产品开发,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深度体验旅游,走一条乡村振兴之路、致富之路。通过建设集传统特色文化风情街、小吃街、赫哲族民俗旅馆、鱼皮服饰加工工艺展示作坊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赫哲族民俗村,开发江上捕鱼、鱼皮加工、鱼皮服饰和工艺品制作等沉浸式体验项目,组织伊玛堪说唱等民族文化文艺表演,形成集游、玩、吃、住和体验于一体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效益的有效转化。促进赫哲族聚居区的经济发展,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为赫哲族地区的振兴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三)拓展传统鱼皮服饰创新发展新路

首先,向现代服装服饰拓展,积极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赫哲族传统鱼皮服饰虽然制作精美,技艺精湛,但因其工艺复杂,手工缝制周期长,使得鱼皮制品价格昂贵,只能成为少数人的收藏品,对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瑰宝十分不利。因此,必须创新思路,找准市场定位,走进大众视野。一方面运用赫哲族民族文化理念、特色服饰元素与现代服装创新设计维度相结合;另一方面,应增强实用性,积极拓宽市场。鱼皮材质与其他皮革相比具有耐磨柔软抗寒防潮等特点,可以根据其材质特性进行高寒地区、水中作业等专项用途产品的研发生产。借鉴现代服装发展潮流,与现代服装进行完美结合,实现传统鱼皮服饰文化的创新发展。其次,向工艺产品拓展,促进民族的、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随着旅游业大力发展,人流量的大幅增加,对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的需求量猛增。因此,鱼皮材质的帽子、手套、鞋子,鱼皮器物、鱼皮剪贴画、鱼皮挂饰等工艺品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开发。解决资源循环再生和优化产业链布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最后,向多维空间拓展,不断扩大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经济呈现爆发式增长,新型传媒手段销售平台层出不穷,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赫哲族传统服饰文化产业开发、乡村经济、旅游经济都可借助网络宣传,得到大众的关注。相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新的信息传播手段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一定会有力促进赫哲族传统服饰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闪烁.赫哲族传统鱼皮服饰特色与创新设计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5.

[2]于新月,董文杰,张晓光.试论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10).

[3]迟华玉,刘鹤.传承与创新———耕织文明视域下江南民间土织布产品设计研发[J].大众文艺,2018(23).

[4]宋冬梅,孙妍,邱继东.新时代网络大背景下赫哲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9).

作者:闪烁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职业教育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