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与发展的重要资本和资源,在当今如何更好地走入人们的现代生活,实现其活态传承,有效推动和实现其“创新型发展、创造性转化”,从而赋予古老的“非遗”以新的生命力,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思路和新理念。

关键词:“非遗”;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近十几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2016年达到了30785亿元,GDP占比4.14%,比2012年翻了近一番,尽管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与美国等一些文化产业起步早的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消费缺口大、贸易逆差严重、获贷款率低等问题,制约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造血”,实现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将中华文明中的珍贵的文化资源转变成文化资本,从而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态传承的“反哺”,具有重要意义。

一、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国非遗发展的趋势与必然选择

近20年来,“非遗”为我国民众越来越熟知,从2001年我国第一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申报成功,到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国际非遗节”落地中国成都;从到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至2018年文化与自然遗产日“非遗公开课”在央视的热播,越来越多的国人了解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文化资源中的重要地位和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达39项,在全世界名列第一。然而,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非遗的传统功能正在不断减弱,不同类别的非遗由于本身的性质和受重视程度不同,发展极不平衡;非遗传承人培养体系尚未构建,许多非遗后继无人,传承链条面临断裂;由于传承人所在的地域限制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水平有限,很难将自己的独特技艺进行大范围的传播推广等问题,众多的“非遗”仍面临举步维艰、濒临失传的危险。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时展的背景与非遗本身所适应的生存环境不再协调。“非遗”作为一种文化事象,如果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进程,展现出新的时代样貌,创造出新的时代价值,满足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将不可避免地消失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如何使“非遗”摆脱困境,在保存其原生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符号的同时,焕发现代生机和活力?2014年8月,在文化部的非遗保护传承的“新十一条”中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鼓励非遗衍生品的开发,拓展与丰富非遗的主题及表现形式”等系列指导性意见;2015年12月22日,《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艺、传统知识的开发利用,推进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两份重要国家指导性文件的,更为传统工艺走入现代生活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性意见。越来越多的共识是:非遗只有实现其形式和功能的现代转化,融入现代文明体系当中,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才能获得生产生活的供血和给养。而只有将非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怀揣敬畏之心,保持其核心本真度的进行科学的、可存续性的开发和利用,并将其融入到现代产业发展,实现其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转变,才能得到根本性的保护和发展。而文化创意产业因为其作为一种以创意为先导,以文化艺术为核心,打破了一、二、三产业横隔界限的融合型新兴产业,是最契合、也最适合非遗融入的产业类别。因而,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基于非遗本身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存续要求的必然。

二、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文化创意产业是将文化资源融入进行元素提取,并将其融入到商品活动中,通过创作、复制、重组、生产、加工等多种创意手段生成文化产品,赋予其知识版权与产权,以满足人们对于高质量生活的多层面需求,并实现文化高附加值的一种产业形式。虽然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和成绩,但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面临着许多突出问题,譬如文化消费缺口大的问题、文化贸易逆差问题、文化产业化规模和专业化程度不高、文化品牌建设和管理意识差、文化创新力弱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产生的核心原因,还是在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和本身所具有的浩瀚的文化资源不适应和不匹配。如何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资源,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9项,是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国务院现已公布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总数达1372项,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总数达1986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着中华文明,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独有稀缺资源。而目前的情况是,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照搬”、“照抄”的多,追捧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等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元素及其思想和价值观的情况仍然存在,反而对“中国文化基因”的融入和运用少,解读和内涵挖掘不够,创新方式落后、原创力不强,文化资源商品转化率低、同质化、低俗化现象严重,缺乏能真正凸显出中国文化的特色和魅力的文化商品,很难表现出中国文化的时代特点和价值观念。所以,我国现今文化产业的发展阶段,迫切地需要非遗这样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传统魅力的文化资源来承载内容、丰富形式、活跃市场和推动创新,从而使中国的文化资源真正发挥出自己的历史和当代价值。

三、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

(一)以非遗为核心的现代文化元素嵌入式融合路径———传承衍生。这种实施路径以非遗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保持原汁原味传承下来的非遗的技艺和精髓,从表现主题、表现内容或表达方式上嵌入现代生活的文化元素,达到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笔者将其定义为“传承衍生”的概念,即在传承的基础上的创意衍生和产业融合发展。譬如在“蜀绣”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上,可保持原有的蜀绣的工具、材料和技艺,但在表达主题和内容上可嵌入受市场欢迎的现代生活文化元素,譬如仿真人像元素、卡通熊猫元素,甚至现代的大师名画画作等;又如可将传统的蜀绣技艺和工艺拍摄成纪录片,运用版权买卖、发行等形式将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影视传媒版块相结合;还可以将非遗资源和当地旅游文化资源相结合,以旅游的“衣、食、行、游、购、娱”六大元素需求拉动非遗的自我造血,以非遗增添旅游文化资源的多样性魅力。以非遗为核心的现代文化元素嵌入式融合路径,在保持非遗本真度的基础上,实现产业融合对接,有较大的推广价值。但由于非遗自身的特点和特性,在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型方面,还存在着实施范围小、实现效益不明显,资本诉求满足率低等问题。(二)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非遗元素衍生开发融合路径———创意衍生。此实施路径是指在挖掘、整理、提取非遗元素的基础上,从多元角度运用现代艺术手段和科技要素,通过再构造与再设计,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发掘、解构、整合、开发和利用,从而达到对非遗元素的创造性开发和转化,以崭新的创新产品或业态融入产业发展进程。笔者将其定义为“创意衍生”的概念,即从文化创意的角度思考非遗元素的提取和再造,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和产品。“创意衍生”本身只是对非遗文化元素的运用,本质上已经和非遗脱离了干系,而只是一种文化创意的表达。譬如四川的绵竹年画这一国家级非遗,可以将年画的传统图案、传统颜色和传达出的传统意味进行解构和重组,将其运用到建筑、家具、家居饰品、文具及办公用品的装饰图案中或设计元素中,赋予普通的商品以传统文化意味,突出其中国文化基因和特色,但已经不再使用绵竹年画的传统技法作画;再比如在流行音乐的演唱中融入蒙古长调或侗族大歌的演唱手法,本质上它已经不再是非遗的传统音乐,但却能带给人以历史的民族的世界感,以文化创意的形式创造独特的中国式演唱。这种融入形式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结合紧密,发挥空间较大,也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其与非遗混为一谈,避免出现因公众的认知混乱所导致的对非遗本真度的损害。(三)结合非遗的体验性特征进行的创造性产业融合路径———体验式衍生。此实施路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非遗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创造性地提取非遗资源的体验性特征,将非遗与旅游、演艺、娱乐产业相结合,通过消费者的体验过程来实现非遗所衍生出的文化内涵,达到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升审美、愉悦身心的具象价值,从而实现和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笔者将其定义为“体验式衍生”,即通过体验的形式,将非遗所蕴含的审美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与文化创意产业对接,从而形成创造性的新模式或新业态,激发出更强大的规模效应和市场价值,迸发出新的经济活力。譬如说著名的“韩国民俗村”就是典型的将非遗的体验与演艺、科普、娱乐相结合进行文化创意产业运作的成功案例,游览者可以在民俗村中看到非遗、摸到非遗、听到非遗、尝到非遗、感受到非遗,充分地享受传统文化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和幸福感,也因此成为了文化根脉同源的亚洲游客游览韩国的必选之地。体验式衍生的意义在于能更大的激发非遗在当代生活、生产中的活力,容易形成文化创意品牌,实现规模化经营。但由于体验式衍生对运营者对非遗认知、资本运作、资源挖掘的要求较高,资金回收线也比较长,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结合运营企业的规模和形态来探索适合企业自身特征和发展的赢利模式,否则将可能面临由于资金不足而导致的运营困难。我国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和发展到今天,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也是解决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瓶颈的迫切要求之一,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不同的路径和方法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厘清概念、去伪存真、创造转化、创新发展,在国家非遗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十六字方针的指导下,进一步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道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陈思琦 单位: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