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文化产业下协同创新项目课程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文化产业下协同创新项目课程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文化产业下协同创新项目课程研究

摘要:为探索文创设计专业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以艺术设计教育视角,运用协同创新思维,对大型创意设计项目(工作任务)引入专业教学的实践进行研究。获得原创性的经验和初步的理论思考。为文创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协同创新项目课程文化产业研究性教学

一、项目基本情况介绍

在武汉召开的第十届(武汉)国际园博会筹备工作中,学校承担武汉民俗文化衍生品设计任务,将大型创意项目引入到专业教学,打破课程界限、专业界限、学校界限、行业界限,跨界合作与创新。2015国际园博会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委托武汉市政府与武汉市园林局承办,由武汉园林绿化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具体运营。在整个设计项目中,参与协同的有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等多所高校,也有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研究所、武汉国际园博会组委会、武汉园林发展有限公司、特许商品生产商等多个组织单位。在园博会创新平台上,政府提供政策与规划,高校提供技术与创意,企业提供生产与市场,科研院所提供开发与设计,各方资源汇集为共同目标而努力。

二、园博会项目课程的实施

(一)合理的任务安排与人员调度:在政府主导的园博会项目中,校方组织专业教师成立园博设计小组,一方面研究项目要求,将园博园武汉民俗文化创意设计项目分解,及时合理导入专业教学,另一方面设立专人负责沟通,协调矛盾。在实践中确立多种协同方式:一是聘请园博项目部专家、民俗专家对师生进行园博知识和民俗文化培训;二是邀请特许商品策划部领导和设计师来校参与项目执行指导;三是将项目导入到相关创意设计专业,利用课程教学产生批量化的创意作品;四是调用相关专业资源,优势互补,配合核心项目的完成,例如调用环艺工作室力量完成民俗产品建模和特许商品店铺渲染工作,调用摄影工作室力量完成产品拍摄和后期修图工作;五是与专业设计师配合,在校师生多方力量组成攻坚项目组,解决关键性设计任务。整个过程涉及到校内校外多个组织部门的协同,例如学校与园博组委会的协同、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学校与学校的协同、教师与学生的协同、专业与专业的协同、研究所与专业教研室的协同等。

(二)创造性的教学内容:为了满足项目设计与课程教学的双重需求,民俗专家、专业设计师和项目组教师一起研究并创新教学内容,序化武汉地域文化设计内容,并整理形成11大类50多小类的武汉民俗文化设计的教学资料库。在文化的体验认知阶段讲授,并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这些经历岁月洗礼沉淀下来的元素,不仅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具有强烈设计价值的题材,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武汉地名非常有特色,以数字为线索串起“一元路”、“二曜路”、“三阳路”、“四唯路”、“五福路”、“六合路”、“七里庙”、“八铺街”、“九通路”、“十里铺”、“百步亭”、“千家街”、“万松园”等。在《武汉特色地名明信片设计》中则利用武汉地名的数理逻辑美与文化内涵有机结合,设计出呈现独特形式美的作品。再者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名串起“琴断口”、“卓刀泉”、“舵落口”、“升官渡”、“集家嘴”、“阅马场”、“取水楼”、“积玉桥”等特色地名,作品《武汉地名传说扇面设计》中,每一个扇面都包含着一个历史典故,一段美丽的传说,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

(三)项目相关的教学奖励设计作品。40多件完整作品集结成册并刊行,获园博会领导和特许商品生产商的高度评价。作品参加东加西海报设计大赛获金奖1个,参加第五届全国旅游品大赛获银奖1个,参加湖北省大学生创意大赛获金奖银奖各1个,参加第五届湖北省美术与设计大展银奖2个。课程建设。完成校级《传统文化元素设计》精品资源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工作,获得优质课程称号。教研成果。申请2个省级相关科研项目,发表4篇论文;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性项目《“法自然尊传统博学识”理念引领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获2017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教育部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基于项目协同的教学体系创新

项目协同中,各级创新主体间打破壁垒,创新要素重新组合,最大限度地合作[1],推动项目圆满完成。以此为基础,开发了《传统文化元素设计》课程,初步构建了文创设计课程的新体系,并在提出文创产业下项目教学的相关理论。

(一)《传统文化元素设计》课程开发课程背景。除了园博会这样大型会展活动外,湖北地区的文化旅游业、本土农业品牌推广、湖北(武汉)城市建设、传统老字号的传承发展等方面,需要大量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作品,需要大量能够创造这些作品的设计专才。国际园博会本身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高校利用自身资源承担技术服务的同时,进行课程开发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于培养湖北设计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打造湖北文化产业竞争的战略性优势,具有重要意义。课程目标。该课程以湖北地域文化元素应用设计为目标,通过网络资料收集、实地考察、符号分析、设计创意等手段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元素的体验、认知、理解和再设计的能力,增强作品的设计原创力。教学设计。在宏观思路上,以地域文化为源泉,以艺术创意为动力,以产业服务为目标,提升设计教育的产业服务能力[2]。为了便于教学实施,遵循感知、体验、理解和创造的艺术设计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项目导入、设计考察、元素提炼、视觉设计和衍生品制作与展示阶段5个阶段所示。项目导入阶段,确立项目目标、项目实施步骤方法、各分阶段的设计要求,并以案例的形式展示最后要达到的目标;设计考察阶段,要求学生展开多种调查形式,以实地调查为主,网络调查为辅,用心观察体验,用笔绘制记录;元素提炼阶段,对所选主题进行内容的整理和序化,提炼典型符号,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创意设计。视觉设计阶段,运用拟人、图示化、简化、添加、同构、空间等方法进行视觉处理,注重形式美感与视觉效果。衍生品制作与展示阶段,应用场景设计,成品制作与展示。

(二)文创设计课程体系的初步构建文创设计相关课程开设的背景与原因。一是因为在文化产业背景下,文化要素作为重要的生产性要素进入生产领域,创意要素作为智力资源,成为生产的重要催化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和源泉。二是因为设计产品往往是功能与审美的完整结合体,产品设计中的审美不仅仅是肤浅的形式刺激,更多的应该展现人性的关怀和文化的慰籍。三是因为中国国力增强,民族自信,需要与之对应的文化实力彰显,同时教育法第7条更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3]。文创设计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三个层次的目标,三者之间层层递进。知识目标是基础,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元素内容,掌握现代文创设计的相关知识;能力目标是核心,主要是通过创意思维的引导和典型技巧的训练,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转换应用能力;素质目标是方向,主要是在对传统文化元素体验、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对文化内涵的自觉把握和文化调性的由衷喜爱,并在作品中自然流露。制订文创设计课程教学的系统化方案。依据人才培养中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不同,将课程分为造型基础课程、文化元素设计课程、文创应用设计课程、文化辅助课程等四类课程。造型基础课程,解决基本造型和形式审美问题,对色彩、明暗、线条、空间等图式语言予以训练;文化元素设计课程,是从绘画到设计、从形式到意义的过渡性课程,培养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认知、体验、研究和设计转换的能力;文创应用设计课程,依据市场的需求,结合媒介特征,运用艺术化表现形式,在品牌、产品、新媒体等媒介中进行设计应用;文化选修课程,利用文化选修课、文化讲座和文化社团等自主选择方式,让受教育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议题、方式与时间进行深入探讨,达到对文化某个方面较深层次的理解与认同,为专业课程中的创意设计做好资源性储备[4]。

四、基于项目协同的基础理论创新

(一)简要阐明文创产业背景下学校参与协同创新的基础与动力智慧资源是学校参与协同创新的基础。在文创产业背景下,创意性要素被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领域,是文创企业非常重视的核心资源。创意产业中,人的创造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校园里面大都是20多岁思维活跃的年轻人,再加上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优越的设计实验条件、科学的创意激发手段以及不同文化背景间的相互碰撞,都有利于优秀创意的产生,而这种规模化的创意资源也正是文创企业梦寐以求的智慧资源[5]。对教育创新的渴望是校方主动调整自身资源参与协同的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是国民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整个社会对创新知识和创新人才的渴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高校是获取创新知识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专门机构,所以高校的竞争必然集中于教育的创新。截至2017年5月31日,教育部官方网站数据表明,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6],教育创新已是高校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

(二)初步提出以研究性教学为基础,建立文创设计课程生态循环圈的理论研究性教学,一般是指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培养创新人才所采取的一种现代化的开放性教学方式,同时也适用于高职项目教学领域,特别是在新兴应用领域的创新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在文创产业飞速发展、教学材料匮乏的情况下,把大型创意项目引入课堂,教师将设计、研究和教学同时进行,教研做一体化,实行研究性教学,将基于项目任务的学习、研究、设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有意识地去启发、引导学生应用研究型思维和探究性学习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以研究性教学为基础建立文创设计课程的生态循环圈,是将文化引入专业,把项目带入课堂,用设计成果回馈社会,以科研带动教学和服务,在课程中实现教学、科研和服务的一体化,各要素间紧密联系,互为动力,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坏。“文化进专业”,是为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用文化来引领专业建设,全面培养艺术设计学生的文化素质、知识和能力,为专业发展开辟新的路径。“项目入课堂”,是指在面对新领域新需求,没有现成教学材料的情况下,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边学边做,边设计边研究,边教学边服务,在实践中积累资料,在积累中蜕变。“教学变科研”,是指在“项目入课堂”基础上,教师将设计、研究和教学同时进行,实现教研做一体化,学生将学习、研究和设计同时进行,实现学研做一体化,用科研带动教学和服务,形成成果并用于指导新实践。

结论

综上,通过对大型创意设计项目(工作任务)引入专业教学的实践进行研究,探索了文创设计专业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文创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原创性的经验和初步的理论思考。

参考文献

[1]陈劲.协同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7-18.

[2]罗瑞兰.以“文化•创意•服务”为导向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80(6):79-82.

[3]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最新修正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11-12.

[4]罗瑞兰段林杰.创意产业背景下设计教学内容的文化性选择[J].设计,2014.207(11):189-190.

[5]罗瑞兰.以“文化•创意•服务”为导向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80(6):79-82.

[6]胡浩.教育部.教育部最新高校名单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

作者:罗瑞兰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