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构建民族框架的有机命脉,这些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观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和转化升级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两者之间辩证关系的阐释,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与传统文化弘扬之间的融合发展路径,通过产业融合、文化内核挖掘、整合资源配置等方式实现两者的融合发展,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实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标,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为实现文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助推剂。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产业;融合路径
一、传统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源泉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下社会显得弥足珍贵。传统文化并非都是精华,其中亦有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糟粕,如风水、谶纬、异端之学和鬼神、禁欲、迷信之说等[1],这样的文化在当代社会中仍然有着为数不少的“信众”。对于这样的一群人,我们要寻求办法加以引导,对于这样的文化,我们要加以区分和摒弃,对传统文化持扬弃的态度,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部分,对待一些糟粕也要敢于面对、勇于舍弃[2]。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神财富是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被大众普遍认可的,这些传统文化都被打上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的烙印,而文化产业的发展正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解构,借助科技手段对其进行重构,让传统文化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出现在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刺激大众文化消费,从而实现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文化产业的门类丰富,涉及范围广泛,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可谓包罗万象,新闻信息服务和文化传播渠道这种兼具传统与现代的行业门类就必须改革创新,依托传统文化挖掘文化内涵,借助文化产业平台创新表现形式,这也是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和休闲服务这些相对新兴行业门类的发展也离不开传统文化,如果脱离了传统文化,这些行业就会失去文化命脉和源泉。实现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在当代社会的再生产,也给文化产业这种新兴产业提供机遇。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延伸和重构,是文化产业的使命。只有通过文化市场的检验,传统文化才能够在现代社会历久弥新,二者相辅相成。在文化产业的行业门类中,最为热门的旅游行业也开始转向文化旅游方向,在旅游市场中,已经不能单纯地依靠人流的输出和输入来评判一次旅游活动的成功与否,简单粗暴的到此一游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旅游消费的需求,现代的旅游消费观念不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急于在短时间内融入当地的人文生活,用最短的时间接纳并吸收“他者”文化,转化为“我者”内在文化资源,而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文化旅游市场最大程度的融合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过,文化产业的发展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路径。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迎合文化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满足其追求独特性的同时适应其对文化快速消化吸收变为我者文化的消费特征,设计生产出文化旅游创意产品,既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又能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现世意义的弘扬和发掘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在传统文化亟待大放异彩的当代社会,文化产业的价值显而易见。
二、文化产业是促进传统文化发展的必要手段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文化的交流也朝着全球化发展,消费者通过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认同,因此,要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扭转文化贸易逆差,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从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强国转变。传统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源保障,使得文化产业能够“有迹可循、有据可依”,为其发展提供了土壤。辩证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又能够促进文化资源的保存,这种保存更是一种创新性继承和生产性保护。
(一)文化产业推动民族文化元素的挖掘
在全球化背景下,整个文化工业把人类塑造成能够在每个产品中都可以进行不断再生产的类型[3]。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元素的深入挖掘。目前,有一些反面的案例却让我们为之惋惜,《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的电影题材都是众所周知的典型中国元素,这些本该出现在我们的题材中的元素,却出现在了美国的电影中,让我们在维持自身文化自信时产生困难。只有建立了充分的民族自信,在文化全球化传播的大背景下,我们才能保持对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而不是被其他民族文化泯灭。通过这样的再生产,可以激活传统文化中的潜在精神活力,有利于我们文化特色内涵的建立。“文化在当今世界已经上升为主导全球秩序的重要力量。”[4]文化的全球化传播是一个契机,也是一个容易丧失自我的陷阱,而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能够在国际社会屹立不倒的文化根基。只有文化自信建立起来了,才能实现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二)文化产业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保护机制的建构
对传统文化保护机制的建立要依托传统文化生存的原生土壤,这样才能调动人们参与文化保护的积极性。文化的在地性决定了长久有效的保护机制就是要建立在文化本身生存的土壤之上。要将旅游产业置于文化产业的框架下发展,才能使旅游产业的发展进入一个长期的可持续性阶段[5]。例如:大理古城旅游业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盛极一时,但随着其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势头逐渐被掩盖,直到20世纪初,文化产业兴盛,大理地区的旅游产业才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大理依托最大白族聚居区的优势,借助白族文化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旅游项目,具有白族特色的三道茶文化、周城白族扎染工艺文化、三月街、绕三灵民俗文化等成为大理文化旅游的主打品牌,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成为其他地区无法取代的文化旅游地,这样的转变建立了大理白族特色文化长效保护机制。
(三)文化产业有助于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
借助文化产业的平台重构传统文化自信观,有利于提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同时能够促进文化产业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文化自信是培养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先决条件,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灌溉了我们五千年的文明,不论是精神面貌、风俗习惯还是语言文字,都深受其影响。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基础,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作为一种载体辅助文化自信的建立,通过文化产业独特的创意方式潜移默化地实现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使命。
我国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和弘扬,使得传统文化的内核更加丰富,更加能够体现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核心特质,这样的传统文化通过与科技手段的融合,创新其表现形式,实现民族传统文化跨区域、多层面、宽视角、融合化的交流和发展。积极推动国内文化企业走出去,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6]。
(一)资源驱动和合理解构是文化产业弘扬传统文化的核心路径
资源与产业融合是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互动发展的有效前提,对传统文化资源配置的合理与否关系到开发效率的高低。现阶段,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通过网络等线上以及夏令营、冬令营等多样化、灵活性的形式,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文化产业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创新表达形式,让年轻人能够更容易地接纳和吸收传统文化。其中,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文化旅游市场中文化产品的创意生产。比如:台北故宫的文化创意产品,将文物这种严肃题材与文化创意进行了结合,生产出了符合现代大众审美的文化创意商品,让更多的人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认识传统文化,通过文化产业将传统文化在内容上进行合理解构,从形式上对其意义进行重构,将传统文化变得更加易于接受,提高了其传播效率,从而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我国成为真正的文化强国。
(二)产业融合互动是提升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结合发展的必经之路
产业融合能产生许多新的产品和服务,开拓新的市场,促进资源的优化和整合,推进人力资本新的发展,是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7]。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之间不仅仅是意识层面的融合,更要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产业融合互动、高效合作。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一个产业融合互动的过程。要想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手段的多样化和成效的高效化,多种产业融合互动发展是必然趋势。比如:文化旅游市场中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品,是民间生活智慧的体现,作为其文化载体,表现形式的同质化会阻碍其文化精核的传递,通过与文化产业的创意融合发展,对民族民间手工艺品进行独特的改造,充分融合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所赋予它的精神食粮,创造生产出别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通过产业的融合互动,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衔接互动也得到了强化,进一步深化了“多元统一”和文化强国的理念。多产业间的融合互动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三)文化创新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不竭动力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和使命,传统文化只有保持活力,才能真正增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话语权,这是文化强国的必然途径。这一话语权的争夺不仅仅要依靠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还要依靠文化表现形式的与时俱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8]。只有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才能多思维、广视域地对其进行创新,保持文化的勃勃生机,展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国际舞台上掌握文化话语权。在传统文化的弘扬中,要将文化创新作为重要的动力支撑和手段支持,真正发挥文化产业在文化传承和创新领域的先锋作用。传统文化的弘扬能够有效帮助人们定位自身的文化价值观,通过对文化价值观的准确把握,实现对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对于外来文化能够持有兼容并包而不是崇洋媚外的态度,面对优秀外来文化也能够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质,轻易不动摇,并能将二者融会贯通,积极吸取外来文化中的精华,让本民族的文化更加与时俱进。传统文化观所提倡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就是我们所需要的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肥沃土壤,如何从中提取出符合我们文化发展需要的核心要素才是关键所在。党的报告中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对于资源的整合创新能力就有了用武之地,文化资源通过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能够提升自身文化的表现力,拓展自身文化的外延,延展相关产业链条,扩大文化影响力。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对其融合路径的探讨也应该在时代大背景下进行深入讨论。总而言之,我们要发挥文化产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建立充分的文化自信,形成当代社会的普世社会价值观,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去,使我国真正成为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田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中国梦的实现[J].人民论坛,2014,(34):176-177.
[2][5]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0.101.
[3]马克斯•霍克海默,泰奥多•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4.
[4]卢爱华.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启示[J].前沿,2012,(9):163-164.
作者:赵庆文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