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先提出的倡议,它不仅给中国文化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国际化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视角下国内的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和路径,并总结出文化产业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国际化;研究背景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价值的传承需要以文化产品为媒介。这即是说,文化产业这个在经济领域大有潜力同时也可以被视作一种文化传播方式的新秀,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并行的今天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扶持文化产业的力度越来越大,这就更突出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一带一路”倡议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变化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倡议。“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文化产业带来了机遇,也必然能加速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和升级,进而推动民族文化走出国门。对此,应认真研究沿线各国文化资源特性,制定合理的合作机制,深化与沿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产业交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发挥文化的引领和沟通作用,促进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
一、“一带一路”倡议视角下文化产业国际化的研究背景
(一)文化产业国际化是世界发展的需求目前,文化产业国际化已成为当前世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趋势。世界经济此时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日渐多元化,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投资贸易格局急需调整,沿线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文化产业国际化必须首先要求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秉承平等开放理念,维护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区域经济[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仅是商品、货币、技术、资金、信息、服务、人员、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自由流动,还包括文化观念、文化信息、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2],特别是在新媒体背景下,世界人民的意识形态、文化生活、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在先进传播技术的应用下随时随地都在交流融合,人们的文化观念不断趋向国际化。任何国家的文化资源都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全面走向国际化,必须借鉴学习世界各国先进文化建设经验、融合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品牌,为文化产业国际化做充分准备。在世界各国文化产业化发展历程中,已有许多实践经验可以证明,要使经济模式在多样化的基础上走向互相整合,并逐渐趋向于最佳资源配置模式,必走文化产业国际化道路。而文化产业要走向国际化,需要在本民族已具备成熟文化市场的基础上同时拥有较强的创造性和国际竞争力,才能经受得住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优胜劣汰,最终适应国际化大潮。
(二)文化产业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是与国际接轨的必要条件文化产业在我国是一门年轻且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行业,其具有跨专业、跨行业的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人才需求迫在眉睫。因此,如何培养“懂文化、能管理、谙市场、有技术、会营销”的全能复合型人才,是世界各国教育组织亟待研究的课题[3]。“一带一路”倡议视域下,中国与世界经济紧密融合,国内文化企业面临与跨国企业的竞争。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急需大量高端人才。文化产业必须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加强技术创新,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创造出更多的“中国研发”“中国设计”和“中国品牌”。目前,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需求加大,国内正面临日益壮大的文化消费和不够成熟的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之间相互矛盾的局面。文化产业是一个大众化、内涵极其复杂的产业,这就更加需要科学的、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专业人才在更高水平上给予扶持和指导。只有这样文化产业这个年轻的学科才能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才能逐渐超越其他文化竞争力强劲的国家,才能与世界接轨、较量[4]。因此,加强文化产业专业建设、培养文化产业高端人才,是文化产业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二、中国文化产业现存的问题与缺陷
中国文化产业总体起步晚,文化产业存在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居民消费层次低、文化企业价值链宽度不够、文化创造束缚因素较多、文化市场主体弱小、管理方式滞后、政府角色定位不明确、高层次文化产业发展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创造和实践能力。
(一)尚未建立文化产业法规制度、管理体系1993年,人大代表曾联名提议,要求制定《文化市场管理法》,以谋求在文化市场管理上有法可依,但目前尚未出台有关文化市场的法规政策[5]。另外,国家管理层应该设立我国文化产业的机构管理部门,至少也要构建一种省部级联合体系。依法治国是当前的基本国策,制定出具体的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法律法规[6],才能更好地推动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文化市场体系不健全拥有健全的文化市场体系是一个地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相对完整的文化市场体系应该包括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文化要素市场三个组成部分。鉴于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的文化市场体系能够促进各类文化产品和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助推文化资源优化配置,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然而,当前中国文化资源的管理体制限制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并造成区域性封锁和行业垄断,这极其不利于文化市场大发展、大繁荣。
(三)丰富的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我国历史悠久、资源丰厚。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博大精深,却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为了弥补此遗憾,当下应该做的是在更深层次上发掘我们民族文化的内核,提炼其中的普适价值,并在当今文化语境中重新阐释和创新,以此来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
三、“一带一路”倡议视角下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途径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首先需要有国家层面的方针政策指导,构建合理的长效机制,重视培养高端专业人才,挖掘特色资源,创新文化品牌,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文化产业国际化做准备。
(一)制定有效可行的政策法规文化产业国际化首先要了解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政策法规、文化消费习惯等多种因素。不但要深入沿线各国考察调研,精准定位文化产业需求和发展情况,还要统筹兼顾国际、国内市场,制定出台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政策法规,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推进《丝绸之路文化产业战略规划》的落实。除此之外,我国文化产业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不同门类的文化产业管理权分散在多个管理部门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信息传播技术快速介入,使文化产业原有的门类在多方面出现了重叠,多头管理与职责不清,对文化产业的市场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制定有效的政策法规,才能使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获取市场先机,才能协调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最终促进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加速文化产业国际化。
(二)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塑造民族文化品牌文化企业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用现代意识来着眼和处理传统文化资源,弥补中西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更重要的是树立品牌意识,在国际市场上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品牌。重点扶持影响大、社会效益好的民族文化企业组建企业联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竞争力,设计制造出原创性强、对国外消费者有吸引力的文化精品,在国际市场上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一带一路”倡议能打破不同区域间的文化屏障。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连接了异域文化,更有力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三)秉承创新理念,强化市场营销观念,提高国际竞争力树立创新理念,推进地方文化产业向市场化转变,促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美食文化、民居度假村、商业类、宗教文化等多种业态相融合,给文化产业注入新的生命力,拓展发展空间,确保带动地区经济良性发展。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营销,加大对国际营销的投入力度;做好市场调查工作,进行市场细分,充分了解所要进入市场的消费需求,减少“文化折扣”。以现代意识为包装,树立文化品牌,并对品牌元素进行整合营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地区应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提升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特色演艺娱乐业,把现代视听技术应用到传统艺术文化中,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演艺娱乐品牌,通过文化品牌和文化服务提高国际知名度。中国饮食不但“色、香、味”俱全,且具有“滋、养、补”的特色,塑造特色餐饮文化品牌,于文化产业国际化意义重大。要用最新科技打造传统文化资源,创建本国特色品牌文化产业,为文化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增强国际竞争力做必要准备。文化产业是否繁荣是文化发展与传播的先决条件。在全球化竞争中加快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水平,既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外部要求,也是繁荣、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内在选择[7]。
(四)注重人才培养,深挖融资渠道,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目前,我国文化企业主体地位基本确立,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文化产业各行业均出现了一批有实力、有创造力的优秀企业,初步树立起了文化品牌。但是,还必须注重培养高端专业人才,从沿线各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着眼,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文化产品,输出自己的文化产品和优质服务。通过学术沟通、媒体合作、贸易渠道深化多边经济文化合作,以拓展文化产业国际化市场。在国外市场创立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跨国公司,这样既可以培养熟悉国外市场的高端人才,又可以拓展海外文化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沿线各国文化企业可以联合创立文化产业共享基金,也可以与金融投资机构合作成立文化产业基金,运用市场化股权投资和项目投资的方式,严格执行审核制度和技术把关,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文化企业提供资金支撑。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强化了文化生产的智能化、科学化,拉近了供需双方距离,减少了流通成本的损耗,改变了供需模式,增强了文化要素的使用效能,拓展了文化服务的范围。因此,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必须借助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
四、结语
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化有利于沿线各国在区域经济上互通有无、彼此交融,文化产业深度交流和文化资源共享,最终发挥文化的引领和沟通作用,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让沿线各国人民共享“一带一路”倡议成果。
参考文献
[1]周跃辉.“一带一路”建设进展及展望[J].党课参考,2018,(9):60-73.
[2]曹文.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2,(11):32-33.
[3]黄长华.“文化产业”专业建设的构想和路径[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10):131-134.
[4]唐向红,李冰.日本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前景[J].现代日本经济,2012,(4):47-55.
[5]樊萍萍,周荣.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6):1009-1203.
[6]张文平.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6):7-10.
[7]何宇.“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文化产业国际化问题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2017,(2):80-85.
作者:胡雨佳 单位:澳门城市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