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高职影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基于高职影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定位,通过工作室组建、培养内容设计、培养方法选择、过程管理与评价等流程研究基于工作室的高职影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获得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成效,为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影视文化人才培养提供思路。
关键词:工作室;高职;影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越来越紧迫。因此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如何加大改革力度,提升育人质量是必须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研究了基于工作室的高职影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以助力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改革,为影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提供思路。
1高职影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定位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河源市及珠三角地区城市的影视制作公司、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影视广告制作公司、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传播文化有限公司,邀请校外影视文化行业企业一线专家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明确了企业对于影视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通过走访交流广东省各开设影视传媒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基于国家对高职影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秉承高职院校融入地方文化与经济建设的宗旨,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将高职影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具备广泛的影视文化与艺术理论知识,能从事影视策划、摄像、影视后期制作、影视动画制作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工作室组建
以开放的理念面向社会生产实践第一线,打造企业化教学场地,根据职业岗位、就业努力、企业运营主项等组建不同工作方向的工作室[1]。依据影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需求与高职影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定位,基于职业化与岗位发展需要,由学校教学管理者、专业教师、校外影视文化行业的企业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讨,联合校外紧密合作企业,组建了影视策划工作室、摄像工作室、影视后期制作工作室、影视动画制作工作室。依据影视项目设计行业标准与制作流程,四个工作室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依据项目研发需要融合运行。秉承“课程来源于企业真实商业项目、工作室成员企业化管理、校企协同育人”的理念,工作室邀请来自校外影视文化产业的企业资深导演、策划总监、摄像师、后期制作工程师、影视动画制作工程师等作为校外专家担任工作室企业指导教师;选拔校内具有影视与文化传媒类学科教育背景、具备影视教学与商业项目制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作为校内指导教师。为了实现多梯度、多层次、可持续的人才培养,工作室面向全校影视传媒类、文化创意类专业选拔不同年级的学生组建工作室团队。为了体现真实的企业办公环境与工作氛围,四个工作室均选址于校内,设置有文案工作区、项目开发区、研讨区、培训区,并按照企业文化进行工作室内部文化墙装饰。
3培养内容设计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工作室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企业的实际或虚拟的设计项目[2]。为了使学生零距离接触职业岗位,了解职业岗位工作流程,明确职业岗位知识、能力与素质需求,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将知识学习融于项目实战,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均为体现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项目案例,其中来自校外合作企业与用人单位的真实项目案例占70%左右,来自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案例占10%左右,来自教师设计的综合项目占20%左右。学期初,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一线指导教师共同遴选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案例,要求企业项目案例为具备商业传播价值、蕴含相应岗位知识的典型工作任务,能体现常用技术的应用、展现影视媒体创意与艺术性。企业提供真实项目资源,校内教师基于高职学生学习特点、高职教育理念与教学标准,将真实项目资源遵循实际工作流程分为若干子项目,每一个子项目均设计有可执行、蕴含典型岗位知识与技能需要的任务,基于任务驱动,使教、学、做一体化,设计课程标准和教学进度表,整理教学资源,制订教学任务书,并与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完成课程标准、教学进度表、教学资源、教学任务书等教学内容的完善与定稿。企业的真实项目更多源于客户的订制化传播需求,其创意、技术实现过程、视觉效果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无法覆盖学生就业岗位所需的全部知识与技能要求,因此在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基础上,选择教师设计的综合项目与各类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完成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延伸与拓展,使教学内容集全面性、典型性、适宜性、先进性于一体。
4培养方法选择
基于真实项目的多元化与能力素质需求的层次性以及学生年龄、学习与创作能力的梯度性,对基于工作室的高职影视文化产业人才,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于低年级、处于知识与技术技能初始学习阶段的工作室学生,采取混合式教学方法,学生依据指导教师建设的网络教学平台资源进行线上自主学习与团队研讨,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微信、QQ等与企业专家、校内教师交流,开展线上答疑,并定期参加校内教师组织的线下集中培训与答疑活动。在混合式学习过程中完成教师设计的综合项目、职业技能大赛真实项目与部分企业中小型真实项目案例学习,完成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储备,并参与校内外指导教师布置的基础项目。通过混合式学习与前期项目实战,项目组学生具备了分析客户需求、策划商业项目的能力。校内外教师组织学生参与企业一线项目的开发,接受企业工程师的现场教学指导,参加实习就业基地调研,参加企业组织的案例分析沙龙,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商业项目设计能力与商业项目研发经验。
5过程管理与评价
工作室的过程管理采取企业管理模式,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工作室考勤,并与工作室签订工作责任书,要求学生在工作室中服从团队管理,接受学校与企业分配的项目研发任务,并定期组织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实行退出机制,并定期选拔新学生进入工作室,使学生具有职场的工作压力与竞争意识,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与项目研发的动力。工作室评价采取项目团队协作能力评价、项目研发与设计过程评价、企业专家评价、客户评价与校内评价五个评价维度,其中企业专家评价占50%,客户评价占20%,其他占30%。按照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排序,对于评价结果优秀的学生优先安排企业实习与就业岗位,优先安排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优先推荐校内各项荣誉评比。
6培养成效
6.1学生高效积累职业技能
工作室学生通过真实项目实战,零距离接触职业岗位,提升自己的项目设计能力,锻炼设计思维。其中影视策划工作室的学生参与了企业各类影视文案的撰写与商业项目管理,摄像工作室与后期制作工作室的学生承担了校内宣传片与精品课程拍摄制作,并作为企业职员参与了企业各类微电影拍摄、宣传片制作。影视动画工作室的学生承担了电视台与企业的各类宣传片动画制作、栏目包装、影视广告制作。工作室学生的项目研发能力与经验获得了企业的高度认可,许多学生在竞聘过程中被优先录用为企业实习生或职员,体现了高质量就业,就业范围涵盖河源市与珠三角地区城市的影视传媒公司、电视台、影视创意机构、广告公司等。
6.2教师进一步提升育人能力
近3年来,通过工作室校企协同育人,我校师生完成社会服务项目10余项,获得市级以上教科研项目立项11项,获得广东省信息化教学大赛奖项5人次,指导学生在蓝桥杯全国高校视觉艺术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广东省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比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0余项,并有4名教师获评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6.3校企合作共赢
通过基于工作室的高职影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企业参与学生在校培养,组织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研发,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加大了人才储备,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企业参与院校建设,共同申报课题与政府项目,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企业在参与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资源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更具积极性,有利于实现校企合作共赢。7结语基于工作室的高职影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与补充,通过工作室组建、培养内容设计、培养方法选择、过程管理与评价等一系列流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培养了影视文化产业人才,对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具有良好的借鉴与推广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颖,陈旭平,邵铭法.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校企互融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14):159-160.
[2]邓海娟.基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11):107-108.
作者:王亮 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